【教学评一体化】第四课《平平安安回家来》第2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四课《平平安安回家来》第2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一年级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8
课题 平平安安回家来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 分析 一、文本位置:《平平安安回家来》是统编版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二、内容分析: 1.单元内容分析:本课选自《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在新课标里入学教育板块也要求,上学了,感受自己身份的变化,初步了解学校的环境。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高兴兴地学,快快乐乐地玩。因此本单元教材编写针对儿童开始上学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围绕《开开心心上学去》、《我向国旗敬个礼》、《这是我们的校园》、《平平安安回家来》四课,从儿童实现学生身份认同,增强国家意识,熟悉校园环境,培养安全意识,比如在第一课的时候,小女孩还憋看嘴,对于上学有消极情绪。这一课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抓住身份认同的心路历程,解决小学生身份认同的难点,到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已经从身份认同的引导转变到规则意识的引入,编者在编写的时候考虑到幼小衔接时的发展特点,四个课时的教学考虑生活实践逻辑,落实入学适应教育。 2.课时内容分析: 本课正文由 3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是“不一样的回家路”,旨在引导学生分享不同的回家方式,熟悉自己的回家路,增进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第二板块是“交通安全记心上”,通过辨析回家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情景,并思考应对的办法,旨在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滲透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三板块是“路上的温暖”,呈现了回家路上发生的温暖瞬间,旨在唤起学生对这段路程中的美好回忆,感受冢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心怀感恩意识。三个板块按照儿童认识和情感发展的逻辑呈现出尾层递进的关系,由发展认识到促进辨析,再到提升领悟。 3.关系建构: 三、资源挖掘: 1.图片资源:准备交警在路口指挥交通、老师护送学生到校门、保安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家长接送孩子、邻居哥哥姐姐护送同行等图片,还可以收集如 “小学生一瘸一拐过马路,执勤民警温柔抱起” 等体现陌生人善意的新闻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路上的温暖 。 2.视频资源:寻找有关放学路上人们相互帮助的短视频,例如包含司机礼让行人、小朋友扶老人过马路等内容的视频,也能播放学校自制的记录校园周边温暖行为的短片。 3.文字案例资源:收集一些描述放学途中温暖故事的简短文字案例,供课堂上阅读讲解,或者是准备一些新闻报道的文本素材,让学生通过文字内容感受路上的关怀。 4.教学道具:可以准备交通信号灯模型、交通协管员和交警的服装道具等,用于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帮助盲人过马路、帮老人提重物等场景。 5.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简单动画的 PPT 或希沃白板课件,整合各类资源,展示不同人群为学生平安回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温暖行为带来的美好影响
课标 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三个方面。 【道德修养】: 1.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意识,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价值观,明白遵守交通规则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表现,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 【健全人格】 1. 帮助学生克服在面对交通环境时可能产生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勇敢、谨慎的品质。 2.通过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应变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法治观念】 1.让学生初步了解交通法规的基本内容,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是法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2.引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守法自觉性。 【责任意识】 1.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交通安全负责的意识,让学生明自自己的行为会对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产生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2.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向家人和朋友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共同营造安全、文明的交通环境。
学情 分析 已有经验: 家庭关怀体验:多数学生有家人(父母、祖辈)接送放学的经历,能感受到家人等待、牵手过马路等温暖场景,对 “身边人的关爱” 有初步感知。 校园周边温暖记忆:部分学生曾得到校园周边人员的帮助,比如保安叔叔提醒避开积水、小卖部阿姨帮忙捡起掉落的文具,或看到交警叔叔指挥交通保障安全,对 “陌生人的善意” 有零星印象。 同伴互动经验:不少学生有和同学一起排队放学、分享零食、提醒对方注意脚下台阶的经历,能理解 “同伴间的互助” 也是温暖的一种。 个性差异: 生活环境差异: 住得近、常步行或家长接送的学生,对路上的温暖场景观察更细致; 住得远、坐校车或托管车的学生,可能对 “车内同伴互动”“司机叔叔的照顾” 更熟悉,但对路边行人、交警的温暖行为感知较少。 性格与观察能力差异: 性格外向、善于观察的学生,能主动分享路上的温暖小事; 性格内向、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能对温暖场景记忆模糊,需引导回忆。 家庭引导差异: 家长常和孩子聊 “放学路上的事” 的学生,对温暖行为的认知更清晰; 家长较少关注这方面的学生,可能难以主动联想到 “温暖” 场景。 补救措施:针对感知少的学生:用图片、短视频展示常见的路上温暖场景(如司机礼让、志愿者指路),通过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提问,唤醒模糊记忆。 针对内向不主动的学生:开展小组小声讨论 “和同桌说说你放学路上的小事”,降低表达压力,再请小组代表分享,鼓励学生参与。 针对认知不清晰的学生:结合课本插图或简单动画,用 “这是不是温暖的事”“他为什么要帮小朋友” 等简单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温暖行为的含义。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如果陌生人要帮我,我能不能跟他走呀?”(担心温暖与安全的边界) “我放学没看到爸爸妈妈,保安叔叔帮我打电话,这算不算温暖呀?”(确认特定场景是否属于 “路上的温暖”) “有的司机不礼让行人,是不是就没有温暖了?”(发现现实中与 “温暖” 相反的情况,产生困惑) “我想谢谢帮我的交警叔叔,应该怎么说呢?”(想知道如何回应温暖行为)
学习 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交流等活动理解并体验“路上的温暖”,学会在交通环境中展现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2.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学会将交通安全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增强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学习 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交流等活动理解并体验“路上的温暖”,学会在交通环境中展现人文关怀。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交流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学会将交通安全知识与实际行为相结合,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增强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突破措施: 1.借分层视频、“温暖小口袋” 分享唤醒感知,通过 “温暖小行动” 角色扮演、即时表扬,让学生理解并践行人文关怀。 2.以 “连连看”“口诀创编” 具象安全知识,用梯度 “安全小剧场”、徽章激励提升应变力,再靠家庭任务、同桌约定强化责任意识。
课时 任务 及 问题链
课前 准备 老师:1. 课件 2. 交通指示牌卡片(“注意信号灯”“禁止行人通行”“注意儿童” 等 6-8 种) 3. “魔法勋章” 贴纸(用于课堂奖励) 学生:课本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观看放学路上温馨互助视频,说出这些行为背后传递了怎样的温暖与正能量 学习内容: 师:用亲切语气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聊了回家路上的安全小常识,这节课我们先来讲讲‘温暖的事’播放视频,了解路上的温暖 学生能够认真观看视频。 存在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不认真。 补救措施: 教师及时提醒。
环节一:“爱的故事”分享会(目标1) 环节二: 案例分享与讨论 —— 感受身边的温暖 (目标二) 环节三:交通安全实践 —— 认识指示牌与牢记规则 (目标二) 1.上学路上有哪些温暖瞬间,你有什么感受? 2.你在上学路上受到过谁的帮助? 如果没有他们会怎样? 3.上学路上自己能做哪些温暖小事? 4.上学路上我们要遵守什么安全规则? 学习内容: 环节一:“爱的故事”分享会 师:你们在回家路上,有没有人帮助过你,或者你帮助过别人呢?” 学生活动: 认真倾听教师提问,回忆自身经历,积极举手分享;若暂时没有思路,可倾听教师引导案例,再尝试联想自己的故事(如 “我妈妈帮我背书包”“我帮同学捡过文具”)。 环节二: 案例分享与讨论 —— 感受身边的温暖 教师:依次播放课件中的 4 个典型 “爱的故事” 图片 引导分享:案例展示后,暂停并提问:“有没有同学也有过和这个故事相似的经历呀?请你站起来和大家说说,帮助你的人是谁,他做了什么?” 组织讨论:待 3-4 名学生分享后,抛出 “小思考” 问题:“如果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不在身边,比如爸爸没接你、交警叔叔没在路口,会发生什么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 4 人),限时 2 分钟。 总结反馈:邀请每组派 1 名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原来家人、交警叔叔、同学的帮助能让我们回家更安全、更开心,这些帮助都是‘爱’的表现,我们要记得感谢他们哦!” 学生:观看课件案例图片,认真倾听教师描述,对比自己的经历; 主动举手分享个人故事,清晰说出 “帮助者” 和 “帮助行为”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表达想法(如 “爸爸没接我,我可能会找不到家”“没有交警叔叔,过马路会很危险”); 小组代表发言,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理解 “帮助” 的重要性。 环节三:交通安全实践 —— 认识指示牌与牢记规则 学生:连连看游戏:1. 小组内观察指示牌卡片,讨论图案与名称的对应关系(如 “有小朋友图案的是‘注意儿童’”);2. 上台完成连线,倾听教师讲解指示牌含义,为小组获得勋章感到自豪; 学儿歌:1. 跟随教师朗读儿歌,注意拼音发音;2. 边拍手边唱儿歌,通过节奏记忆规则;3. 单独朗读儿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能够与同学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对角色的演绎。 学生能够认真观看并思考,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表达想法 存在问题: 学生无人主动发言 补救措施:可分享 1 个简单案例引导(如 “老师小时候放学,邻居阿姨会帮我开门,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营造轻松的分享氛围。 存在问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弱,部分学生虽有 “被帮助” 的经历,但无法完整说出自己的经历。 补救措施:“问题拆解” 引导法:用 3 个递进口语化问题,分步帮学生梳理 “帮助者、时间、具体行为”,降低表达难度。 “情景联想” 辅助法:结合课件案例图提问,触发学生相似经历记忆。 “鼓励式等待” 与 “同伴示范”:不催沉默学生,借同伴分享示范,再引导其简单表达。
课堂总结(目标2) 通过分享上学路上“爱的故事”,学会如何将交通安全知识与实际行为结合,增强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路上的温暖”不仅是交通安全的保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传递正能量,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温馨的交通环境。 学生能够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想法。 存在问题: 个别学生说不出感想。 解决措施: 听同学发言后进行引导。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寻找身边的温暖”任务,在课后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周边交通环境中的温暖行为,下节课进行分享。 实践类 目标2 10分钟
2.向同学或家人讲一讲令自己感到温暖的故事。 拓展类 目标1 5分钟
板书设计 4.平平安安回家来 第二课时 路上的温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