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第八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阶段性考试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1.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是“资本增殖逻辑”战胜“人的发展逻辑”的进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也是人不断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的过程。上述论断表明( )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本质上是对立性的 ②资本主义无法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
③资产阶级因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据优势地位 ④等级森严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显著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919年1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新纪元》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下列对十月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867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的书评里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将从这本书里得知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指望得到这种乐趣,谁就大错特错了”。由此可知( )
①展望未来社会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出了具体描绘
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③未来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并未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数据显示,从1953年到1978年,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1.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2.7%。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 )
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
②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③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见证革命转折,铭刻民族精神,镌刻奋斗史诗,共谱开放新篇,沿着历史的脉络,某班学生设计了一条“遵义会议会址——天安门城楼——红旗渠——第九届亚冬会主场馆”的研学路线,并以此开展研学旅行,下表中,对参观地点的研学结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参观地点: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 结语:继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②参观地点:天安门城楼 结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③参观地点:红旗渠(1960年—1969年) 结语:红旗渠的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参观地点:第九届亚冬会主场馆 结语:展示中国在冰雪运动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强大实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要看这个国家面临什么样的历史课题,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这句话启示我们( )
A.一国发展道路的错误必将导致国家性质的改变 B.一国的发展道路要立足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
C.一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这个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 D.一国面临的历史课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发展道路
7.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近几年央企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总额(单位:万亿元)如图所示。由此可以推断( )
注:2018年至2022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规模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2.8%提升至27%,2024年首次突破40%。
①央企充分利用积极财政政策推动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
②央企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③我国着眼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统筹配置国有资本
④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2月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强调要聚焦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更大力度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下列关于该措施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①优质科技型企业获得资本支持 ②激发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
③优化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制度 ④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
⑤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⑥加快构建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体系
A.①→②→④→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⑥
9.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是在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体的,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是能够克服的而不是无解的。”这一重要论断( )
A.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明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
B.坚持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确立了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C.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科学研判了民营经济发展趋势
D.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信心
10.某央视家庭情感剧热播后,引发了观众情感共鸣。某班同学以“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以下是同学甲所述故事的部分内容:
“我的太爷爷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年近百岁,是祖国光辉历程的见证者。太爷爷说,他小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哪个地方在打仗,那时能活着都是一种奢侈。解放以后,生活也是磕磕绊绊,好几年都穿不上一身新衣服,那时候有一句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包干’以后,我们家的日子才慢慢好起来,感觉生活也有了奔头……太爷爷还说,他不懂什么是全面小康,什么是共同富裕,但他切实感受到了‘幸福’。如果可以选择,他还想再活100年……”
通过我家的“人世间”故事,可以从中感悟到( )
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日盛世之中国
②“三大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1.2023年9月13日晚,国货品牌“活力28直播间”意外出圈。几名手足无措的中老年人。边学直播规则边卖老牌国货,他们的真诚,吸引了10万网友涌入直播间。一天内买光了该公司的库存。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S、D分别表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B.
C. D.
12.全国总工会等4部门联合启动2025年度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按照部署要求,各级工会要把工资调整幅度、加班工资基数、工资支付办法等作为协商的核心议题,聚焦制造业、新就业形态等重点领域,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技能人才的起点工资、技能津贴标准,提高技术工人薪酬待遇。该行动( )
①借助工会搭建的协商平台,推动劳资矛盾前瞻性化解与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②强化了工会在工资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职能,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健全薪酬激励机制,通过平衡效率与公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④发挥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有利于促成劳资协商实现收入分配合理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如下图所示,“建设—运营—移交”(BOT)模式是一种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泛采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BOT项目中,政府向企业颁布特许,允许其自筹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在一定时期内管理和经营该设施获取利润,当特许期限结束时,企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BOT模式的优势有( )
①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加政府服务供给
③加大财政投资力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④引进企业运营方式,提高服务管理质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多次实验发现,α粒子通过金箔时,约有1/8000的粒子的偏转角大于90°,该实验结果用汤姆逊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无法解释。他据此认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的、小体积的、几乎集中全部原子质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轨道运动,遂参照太阳系组成结构提出了原子太阳系模型。这一模型的提出( )
①运用科学思维纠正了原有模型认识中的错误
②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思维功能有机结合
③将原子与太阳系属性之间的外在联系作为客观依据
④在思维方法上将原子与太阳系的功能特征进行类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五倍子,始载于《本草拾遗》(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明代以前,五倍子被误认为是植物种子,但实际上是寄生在盐肤木等树上的虫瘿,所以民间也称之为“百虫仓”。五倍子是长得奇形怪状的“丑疙瘩”,却有治疗肺虚久咳、久痢不止、痈疽疗疮等药用价值。从五倍子中提取的单宁酸,还能应用于化工、染料、食品、感光材料及微电子工业中,故五倍子又被称为“工业味精”。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分析上述材料可知( )
A.“虫瘿”与“百虫仓”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交叉关系
B.“丑疙瘩”富含大作用,说明“丑”是一个相对概念
C.单宁酸的广泛应用,是创新思维的多向性特征的体现
D.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可以说五倍子是“植物种子”
16.重庆市地处武陵山区的黔江、酉阳、彭水,山多耕地少,种粮效益低,但林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五倍子核心产区。当地政府发展“五倍子-林下中药材-中蜂”立体种养模式,在五倍子林下种植贝母、白芨等中药材,在林中养殖中蜂,用中药材改良土壤肥力促进五倍子林生长,用五倍子、白芨等药材为蜜蜂提供优质蜜源,村民种养亩均收益轻松过万元。这种种养模式( )
A.充分发挥政府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
B.通过优化生产结构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了农业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C.积极促成地人关系由对立走向统一,实现了农业生产亩均效益由低到高的转变
D.善于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实现了当地种养殖业收益的显著提升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25年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新时代新征程中,民营经济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民营企业通过开拓新市场、新技术、新业态,在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成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放眼察优势,我国人才队伍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素质优良,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配套完善,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巨大,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材料二 2024年某省民营企业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的转型,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比重50.6%。追觅科技以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等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壁垒,康辉新材料通过聚酯薄膜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等,实现全球价值链有机嵌入;关怀医疗通过输出设备、原材料和技术标准,在海外实现透析器本土化组装;亨通集团构建12个海外产业基地参与全球分工,强化海外服务;当地海关还推行“白名单”制度、“真空查验”模式等便利化政策,与“1650产业体系”强链补链政策,形成了“政府—企业—生产要素”协同发展框架。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知识,说明为何“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分析该省民营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共享。截至2024年9月,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超2.3万个,投资额达4.1万亿元,带动就业约300万人。
材料二 2024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地区 GDP 总量(万亿元) 人均 GDP(万元) 第三产业占比(%) 城镇化率(%)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东部 58.7 12.3 68.2 78.5 18.2 万
中部 27.4 6.8 49.6 59.3 5.6 万
西部 23.1 5.2 45.8 53.7 3.8 万
东北 6.9 6.5 47.1 65.2 1.2 万
材料三 专家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在于要素流动不畅。东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吸引了全国70%的研发投入和60%的高端人才,而中西部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三,运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知识,说明如何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9.从两条曲线看2024中国经济。
一条曲线,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虽有波动,总体走势指向5%左右的预期目标。另一条曲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8月份低点跃起,在10月份重回扩张区间,并在11月份继续上升0.2个百分点至50.3%,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确立。
2024年中国经济航船遭遇新的激流险滩。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除了要直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还要面临一些国内复杂挑战,主要是内需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微观主体对当下经济的信心不足,宏观数据与微观主体之间仍然存在“温差”等。
2025锚定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意义重大,能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使其向高端化等方向发展,还可借助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持续增长增添动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5年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意在凸显科技创新在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竞争,开辟新产业赛道,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
有人认为,中国应以超前思维全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避免将资源浪费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逻辑与思维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1.A
2.B
3.C
4.D
5.B
6.B
7.D
8.B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C 16.D
17.(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营经济是重要生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我国劳动力资源、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与全党全社会同心筑梦,历经风雨的中国经济必将一往无前、再攀高峰。
(2)①坚持自主创新,依托核心技术构建技术壁垒,优化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推动产品竞争力从单一制造向全产业链延伸。②整合配置生产要素,优化全球布局,改善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实现“制造—服务—标准”全链条输出。③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提高制度型开放水平,通过清单制度和产业政策引导,赋能民营企业全球产业链拓展。
18.(1)①成效: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协同和公共服务共享,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数量和投资额较大,带动了就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②问题:从材料二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在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
(2)①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②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研发投入,引导高端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水平。
19.①观点存在合理之处: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经济的韧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微观主体的信心。②观点存在不合理之处: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就业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发展传统产业有助于缩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各地的发展基础不同,有些地区传统生产力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切实际地追求新质生产力,反而会造成资源不合理配置。③建议:有关部门应灵活应用超前思维,注重调查研究,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运用矛盾分析法,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确保传统产业的平稳转型,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