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沁园春·长沙》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人民币上的毛主席
课堂导入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伟大的毛主席
中小学课本中的毛泽东
中小学课本中的毛泽东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高中语文
【文化常识·词】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琴趣”等,是一种配合音乐演唱的文学体裁。其萌芽于南朝梁,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具有严格的声韵规范和句式结构。
按字数:
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最长可达240字)。
分类多样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称为“片”或“阕”。
按风格:
婉约派(典雅柔美,如李清照)+豪放派(雄浑激昂,如苏轼、辛弃疾)。
沁园春·
长沙
词牌名
词有词牌,原先是指音乐类型,后来用以表示词的格式,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这首词是用旧体词的形式书写现代内容。
题目
长沙位于湖南,从1911年到1923年,毛泽东曾在这里读书和革命长达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他经常与同窗好友畅游湘江,游览橘子洲,攀登岳麓山。他们一起关注国家大事,探讨学问,积极追寻取得革命胜利的真理,此后他又多次在长沙组织领导反对军阀的革命运动。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诵读
诗歌
——乐观豪迈、开阔大气
【创作背景】
192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展现了中国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精神与磅礴力量,革命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毛泽东回到家乡韶山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运动,开展革命斗争,触犯了反动集团的利益,军阀赵恒锡扬言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秘密掩护下,毛泽东离开家乡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旧地重游。时值深秋,已是而立之年的毛泽东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起在长沙的求学和战斗生活,面对浩浩汤汤的湘江,写下了感怀时事的代表着——《沁园春·长沙》。
【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阅读时要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内容
意象
语言
梳理探究
诗词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丰富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节奏韵律的文学样式。
——意象和情感是其内容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交融,共同构成诗词的艺术魅力。
——意象是诗词中寄托诗人情感或思想的具体事物、景象或形象。通过意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思考:《沁园春·长沙》中,统摄全词的意象是哪一个?
抒情主人公(作者自己)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如何读懂诗词?
——还原法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作者)
(作者)
(作者)
(作者)
姿态
眼光
语言
思想
毛泽东
于时空之中看青春姿态
任务一
赏读诗歌
长沙市橘子洲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于时空之中看青春姿态】
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
——顶天立地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万里悲秋常作客
悲凉?
寂寥?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恢弘阔大
对比
寒秋——内心热烈
个人渺小——天地宏大
直面天地并与之对话的自信与豪迈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独立”一词,典出《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王夫之《楚辞通释》注曰“苏,草也。言生于花草之中,而贞干独立,不随草靡,喻君子杂处浊世,而不随横逆以俱流。
“出类拔萃”“抗世挺立”“卓然而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由眼中之景品心中之境
任务二
赏读诗歌
【由眼中之景品心中之境】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请从这些图景中选取1-2个最喜欢的画面,从意象特点、选词炼字、写景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意象·意境】


作者的思想感情
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所写之“景”
所咏之“物”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作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
“万山”“层林”“漫江”
“百舸”“雄鹰”“游鱼”
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
生机勃勃,壮阔绚丽
【选词·炼字】
炼字是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生动形象、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动词、副词、形容词、数量词、色彩词、叠词、拟声词等等
数量词:万、百
动词:
争、击、竞
色彩词:
红、碧
副词:
(范围)红遍、漫江
(程度)尽染、碧透
数量大
生机盎然
自由抗争
色彩鲜明
范围广、程度深
【写景手法】
视角转换(观察角度)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展现群山连绵、枫叶如丹的壮丽景象;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湘江江水清澈、船只竞发的画面;
仰视:“鹰击长空”,写出雄鹰在高空翱翔的矫健;
俯视:“鱼翔浅底”,表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动的欢愉。
——通过远近、高低不同视角的转换,使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强。
静态描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等,描绘出秋天山川、江水的静态美;
动态描写:“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则赋予画面以动感。
——动静相衬,让整个秋景图既充满宁静的韵味,又洋溢着蓬勃的活力。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高低结合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每个景物都想要最大程度的完成自己,超越自己,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
积极向上
生机勃勃

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
思考:面对如此景色,为何会“怅寥廓”?
从口中之问探胸中所想
任务三
赏读诗歌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从口中之问探胸中所想】
湘江霜天
蓬勃、自由、壮阔
苦难、压迫、专制
社会现实
对比
作者问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这个社会的命运,是怎样去往/建造心中所向往的那个世界。
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以天下为己任
【背景补充】
1925年,毛泽东32岁。同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没有出席,且连委员都没有被选上;此时的中国,孙中山溘然病逝,国共虽已建立统一战线,但革命的统一阵线由谁来领导,尚存分歧。后有追兵,前路茫然,内外交困。
在回忆之中寻少年身影
任务四
赏读诗歌
1919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在回忆之中寻少年身影】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成语)“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运用比喻手法,把这些战斗岁月比喻成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座峥嵘的高峰。
稠,多,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在回忆之中寻少年身影】
概括:诗人回忆中的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青春年少
才华横溢
热情奔放
敢想敢做
关心国事敢于发声
不畏权贵
敢于斗争
诗人
(个人)
同学少年
(群体)
激流勇进
【诗人之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江流滚滚,白浪滔滔,一群热血青年战风斗浪,奋勇搏击,他们是惊涛骇浪的征服者,更是历史长河风口浪尖的弄潮儿,勇者无畏,强者无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曾记否”,是问候,是怀想,也是激励: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
这是对“谁主沉浮”的回答,诗人唤回了历史中豪迈的自我,刷新了现实中惆怅的自我: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再度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担负起寻找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对比阅读:《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
【写作背景】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此时,国共第一次合作早已破裂于1927年,我们愈发坚信只有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是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还有自己的豪情壮志。
异: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怅然地发问“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在《沁园春·雪》里则是坚定地回答“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宜将剩勇追穷寇: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霸王:指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诗句,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沧桑: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拓展阅读】
钟山: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
苍黄: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即突然的意思。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
慨而慷:感慨而激昂。
注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