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天净沙·秋思》课件(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澹澹”“竦峙”“昏鸦”等关键词,掌握诗词对比阅读的语言分析逻辑。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沧海豪情”与“天涯愁思”的意象对比,培养辩证思维与归纳能力
2.赏析乐府诗(《观沧海》)的雄浑壮阔与元曲(《天净沙·秋思》)的凄苦凝练,体会不同文体的表达张力
3.感受建安风骨的“慷慨壮志”与元人散曲的“悲秋情怀”,理解传统文化中“家国抱负”与“个体愁绪”的多元表达
【导语设计】

朱自清笔下的春是 “刚落地的娃娃”,充满生机;老舍笔下的冬是 “温情的济南”,藏着眷恋。而 “秋”,在文学中却常是 “多面镜”:它可以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 的萧瑟,也可以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 的豪迈。今天,让我们透过曹操与马致远的文字,看看同一季节里,两位作者如何借秋景映照出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过程
【背景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二、教学过程
1、作家简介
【背景介绍】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二、教学过程
2、写作背景
【背景介绍】

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二、教学过程
3、文体知识
【背景介绍】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二、教学过程
3、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二、教学过程
1、字词积累
天 净 沙 ·秋 思 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 阳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二、教学过程
2、内容概览
【文本探究】

二、教学过程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文本探究】

二、教学过程
2.想象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枯”,枯萎,一株没有光泽的藤蔓缠绕在苍老的树上,“昏”字点明了时间,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落在树上,连乌鸦都能回到自己的家,此时的诗人难免会感到落寞。在一条古老的道路上,刮着悲凉的秋风,只有“我”一个人孤单的牵着一匹瘦弱的马走着。“瘦”字给人一种无力感,说明马走了很多路,历经风霜,侧面表现了作者羁旅生活的艰辛。九种意象的组合,用白描勾勒出一幅深秋游子漂泊图,整个给人的感觉是萧条、悲凉的。
【文本探究】

二、教学过程
3.赏析“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想象画面。
提示: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此时黄昏时分,远处的人家炊烟袅袅,做工的家人和上学的孩子早已归家,给人温馨和谐之感,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乐景称哀情,作者的孤独、悲凉之感更加浓烈。
【文本探究】

二、教学过程
4.最后两句写了什么?(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提示:前三句连用九个意象,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灰色调的,这里一句“夕阳西下”,给整个画面添上一道亮色,一个因远离家乡、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这一抹夕阳下,他的悲秋怀乡之情更加浓烈。
【文本探究】

二、教学过程
5.面对衰败凄凉的画面,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可以看出断肠人就是游子,就是作者自己。
【文本探究】

二、教学过程
6.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断肠呢?
明确:作者看到的是凄凉衰败之景,而温馨和谐的家属于别人,作者自己只能在苍凉的古道上迎着寒冷的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迎接他的是漫漫长夜,在这样的情景下,作者不由得肝肠寸断,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语文实践活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背景
《天净沙 秋思》作为元代散曲的经典之作,以短短二十八字勾勒出深远的意境,蕴含着时间流逝中的生命哲思、漂泊游子的思归之情、物象背后的哀婉情感以及艺术表达中刹那与永恒的碰撞。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作品的多重意蕴和艺术魅力。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语文实践活动

二、教学过程
2.任务要求
活动围绕《天净沙 秋思》的多个主题展开,在找时间字词、分析物象、联想画面等环节中,逐步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时间与生命的哲思、思归之情、物哀之美以及艺术特色,不再是对诗句的简单记忆和翻译。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文内容:朗读这些包含时间运动与物态变化的字词,说说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时间经行痕迹和作者的情感?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1)时间主题中的生命追问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枯”代表着植物生命的衰老与终结,传达出作者对“生命有限”的遗憾与伤怀之情;“老”则代表植物的生命经过漫长的时光进入尾声,与“枯”相应,暗含着作者对“时间无情”的感叹;“昏”既点明了傍晚这一时间段,又给人一种暮气沉沉之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带来的衰败;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1)时间主题中的生命追问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古”体现出古道存在的时间久远,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夕阳西下”直接描绘了太阳西沉的景象,是时间流逝最直观的体现,也烘托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让人体会到时间不停歇地前行,而生命在这样的时间流转中显得格外短暂。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1)时间主题中的生命追问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内容:同桌对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夕阳西下”这些句子,从个体与自然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作者对生命有限与无限的感悟?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2)探究时间与生命的哲思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①“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都是生命走向衰败或处于特定衰老阶段的体现,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存在状态直观地展现了生命有限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经历成长、繁盛之后必然走向衰老和终结的规律。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2)探究时间与生命的哲思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②而“小桥流水”是自然中相对稳定且持续存在的景象,流水不断流淌,小桥长久矗立,体现出时间的无限延续;“夕阳西下”虽然每天都会发生,但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往复是永恒的自然现象,象征着时间的无限。作者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表达出从精神和哲学层面看,生命可以依托于无限的时间和自然而获得一种超越个体有限性的无限感,让我们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哲思之美。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2)探究时间与生命的哲思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内容:小组合读关于“枯藤与老树”“老树与昏鸦”的描述,分析这些物象如何体现“断肠人”的思归之情?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3)从物象看隐性思归情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枯藤”与“老树”的依恋关系,暗指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对故乡的思念、对家庭的依恋。就像藤蔓离不开老树这个依托,“断肠人”在漂泊途中,内心始终牵挂着故乡和家庭,故乡和家庭是他们精神的扎根之处,是他们心灵的依靠。“老树”与“昏鸦”中,“倦鸟归巢”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和归宿,昏鸦在傍晚回到老树上的巢穴,这一景象触动了“断肠人”的心弦。“断肠人”看到昏鸦都有归处,而自己却仍在漂泊,更加强烈地引发了他对归家的渴望,让“思归”的心愿更为强烈。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3)从物象看隐性思归情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①“断肠人”不仅指漂泊在外、思念故乡的游子,结合马致远的生平来看,他体验过京都繁华,又因做官漂泊异乡数十年,“断肠人”也蕴含着他自己在人生漂泊中的无奈与愁绪。他的人生“有常而无常”,“有常”或许是指对安稳生活、对故乡的固定情感和向往,“无常”则体现在人生境遇的变化,数十年的漂泊让他深刻体会到命运的不确定性。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4)活动内容:全班齐读作者马致远的生平资料,说说了解这些后,如何理解“断肠人”的含义以及作品意境从“思归”到“命运无常”的升华?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②作品中“思归”表面是对归家的渴望,而结合作者的经历,这种思归之情背后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人生的漂泊不定、境遇的起伏变化,让“思归”不仅仅是对一个具体地点的向往,更是对安稳、确定生活的期盼,从而使作品意境从单纯的思归升华到对命运无常的深刻体悟。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4)活动内容:全班齐读作者马致远的生平资料,说说了解这些后,如何理解“断肠人”的含义以及作品意境从“思归”到“命运无常”的升华?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①“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老”“昏”这些字眼都偏离了事物生机勃勃的常态,呈现出衰败、暮气沉沉的特征,直接描绘出沉郁、凄楚、哀伤的图景,一开篇就奠定了全曲悲凉凄苦的情感基调。“古道”给人一种苍凉、久远之感,“西风”常与萧瑟、寒冷相关联,“瘦马”则体现出旅途的艰辛和疲惫,这些物象共同勾勒出游子寥落的场景。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5)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活动内容:男生读“枯藤”“老树”“昏鸦”相关描述,女生读“古道”“西风”“瘦马”相关描述,分析这些物象的特征如何奠定和烘托全曲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②人单影只,马瘦路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增添了一丝凄清而哀伤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全曲的悲凉情感,让我们能初步体会到作者隐藏在这些物象后的凄苦愁楚之情。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5)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活动内容:男生读“枯藤”“老树”“昏鸦”相关描述,女生读“古道”“西风”“瘦马”相关描述,分析这些物象的特征如何奠定和烘托全曲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①学生在描述画面时,将“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等物象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动态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游子的孤独漂泊与桥边人家的其乐融融形成鲜明对比,也就是“以乐景叙哀情”。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6)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内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描述想象中的画面,说说这样的画面描述如何帮助深化对作品情感意蕴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②通过这样的画面描述,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游子身处异乡的凄凉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口语化的表达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亲身体验游子的情感状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倦于漂泊、天涯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深化对作品情感意蕴的感悟。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6)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内容: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尝试描述想象中的画面,说说这样的画面描述如何帮助深化对作品情感意蕴的感悟?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①《天净沙 秋思》篇幅短小,作者定格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样的时空瞬间,是特定时间和场景下的画面,具有“刹那美”。这一瞬间的景象是具体的、短暂的,就像一幅抓拍的照片,将游子在秋日傍晚漂泊的场景定格下来。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7)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内容:朗读全曲,感受作者营造的整体画面,说说这首小令中定格的时空瞬间体现了怎样的“刹那美”,而其中的情感表达又如何体现“永恒美”?
二、教学过程
3.学习内容
明确:②而其中表达的游子思乡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在哪个时代,漂泊在外的人都会有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体现了“永恒美”。动态的景物如夕阳西下是刹那间的变化,而其中蕴含的思乡情感却能跨越时空,引发不同读者的共鸣,形成了“刹那美”与“永恒美”的反差。
解码秋思:在时光与乡愁中邂逅《天净沙》
(7)课文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活动内容:朗读全曲,感受作者营造的整体画面,说说这首小令中定格的时空瞬间体现了怎样的“刹那美”,而其中的情感表达又如何体现“永恒美”?
三、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诗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散文。
3.完成对应的分层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