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1.(2024五上·南湖期末)经过多种方式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分成了3个圈层,其中最外面薄薄的一层叫作 ,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如玄武岩、砾岩、板岩、 、 等。【答案】地壳;大理岩;花岗岩【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三圈层为地壳、地幔、地核,最外层即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圈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由各类岩石构成。岩石按成因分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如砾岩、砂岩)、变质岩(如板岩)。2.(2024五上·南湖期末)古代的人们最早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计时,这时候产生了最早的时间单位是 。【答案】天【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 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月、旬、周、季度、候、年、日。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夜交替,自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是沿 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这样的现象叫作光的 。【答案】直线;反射【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比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无法穿透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一过程就是光的反射。日常中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正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光线进入人眼,例如镜子成像、水面反光等都属于光的反射现象。4.(2024五上·南湖期末)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 。地球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光源是 。【答案】光源;太阳【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指自身具有发光能力或处于发光状态的物体,比如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它们能主动向外发射光线,区别于那些只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如书本、桌椅)。太阳自身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持续发光,是地球最主要的光源。它不仅为地球提供光照,使白天能够视物,还通过光传递能量,维持地球的温度和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其发光规模和对地球的影响远超其他自然或人造光源。5.(2024五上·南湖期末)青少年时期,经常锻炼身体是相当重要的。在锻炼中,我们的运动系统:骨、 和 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答案】关节;肌肉【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配合完成动作:骨通过骨连结(如关节)形成骨骼,构成身体的支架;骨骼肌附着在骨上,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拉骨绕骨连结活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比如跑步时,腿部的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膝关节、髋关节等骨连结运动,骨则作为运动的杠杆,三者协同让身体完成奔跑动作,缺少任何一部分,运动都无法正常进行。6.(2024五上·南湖期末)食物中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将通过心脏、 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答案】血管【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依赖循环系统,心脏是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而血管则是血液运输的管道网络,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及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随血液经血管流动,动脉将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毛细血管则通过壁的渗透作用,将营养和氧气交给组织细胞,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最后血液经静脉回流心脏。心脏与血管协同,完成物质的全身运输,保障生命活动。7.(2024五上·南湖期末)地球的表面受风、水等作用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 、 等。嘉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属于 。(填地形名称)【答案】高原;盆地;平原【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形由风、水等外力作用及内力作用共同塑造。常见地形还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高原地势高但起伏小,盆地则四周高、中间低。嘉兴地势平坦、起伏极小,符合平原 “海拔较低(通常<200 米)、地表平缓” 的特征。8.(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科在制作钟摆实验中,第一次做的摆一分钟摆动55次,他想要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可以 摆绳的长度。(填“增加”或“缩短”)经过小科多次调整,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大约 厘米。【答案】缩短;25【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钟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摆绳越长,摆动越慢。小科的摆最初一分钟摆55次,需增加摆动次数至60次,因此要缩短摆绳长度。在标准情况下(忽略空气阻力等次要因素),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摆长约25厘米,这是钟摆实验中经多次验证的常见数据。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月球 B.发光的萤火虫 C.镜子【答案】B【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A.月球,其 “发光” 是反射太阳的光线,自身不能主动发光,不属于光源;B.发光的萤火虫,自身可以通过生物作用产生并发射光线,符合光源的定义;C.镜子,只能反射外界光线(如阳光、灯光),自身无发光能力,不属于光源。因此只有发光的萤火虫属于光源。选项B正确。1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A.能看到白墙 B.能看到镜子 C.看不到任何物体【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或自身发出的光)进入眼睛。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光线来源,白墙和镜子都不能自身发光,它们需要反射外界光线才能被看到,而此时无光线可供反射,因此无法被肉眼感知。综上,没有光线进入眼睛时,人眼看不到任何物体。选项C正确。11.(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在传播中遇到下列物体时,能全部穿过或部分穿过该物体并继续传播的是( )。A.课桌面 B.水 C.墙壁【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物体对光的传播影响分为三类,透明物体(光可全部或大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光部分穿过)、不透明物体(光几乎无法穿过)。A选项课桌面(通常为木头或塑料)和C选项墙壁(砖石等)均为不透明物体,光遇到它们会被反射或吸收,无法穿过;B选项水是透明物体,光可部分或全部穿过并继续传播,符合题意。因此能让光全部或部分穿过的是水。B正确。12.(2024五上·南湖期末)为了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小科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可得出光是以( )形式传播的。A. B. C.【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探究光传播方式的实验中,通常通过让光穿过多个带小孔的挡光板,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位置。若光沿直线传播,光斑会与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若沿曲线等其他形式传播,光斑位置会偏移。实验中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与光源、小孔呈直线对应,符合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因此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选项A正确。13.(2024五上·南湖期末) 2024年4月9日,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观测时长达4分28秒。我国不在日食带上,因此国内观测不到。但我们通过学习的知识可知道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排列是( )。A.B.C.【答案】C【知识点】日食【解析】【分析】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阴影落到地球上,处于阴影区的人就会看到日食。选项C正确。14.(2024五上·南湖期末)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光能够穿过空气B.光在传播中没有遇到灰尘的阻碍C.烟雾中的部分灰尘被照亮了【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时,烟雾中的灰尘会对光产生散射作用 —— 部分光被灰尘反射或折射,使得灰尘被照亮,从而显现出光的传播路径。A.合理,激光能穿过空气到达水槽,说明光可穿过空气;B.不合理,若光未遇到灰尘阻碍,就无法通过灰尘散射显现路径,与实验现象矛盾;C.合理,正是烟雾中灰尘被照亮,才能观察到笔直的光路。选项B符合题意。15.(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制作彩色轮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彩色轮时,需要快速地旋转它B.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C.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我们看到的彩色轮接近白色【答案】B【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色轮的原理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光混合成像。A.正确,只有快速旋转,颜色才能在人眼视觉中叠加,呈现混合效果;B.错误,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而非红、黄、蓝(后者是颜料三原色),涂红、绿、蓝旋转后才会接近白色;C.正确,红、绿、蓝三色光快速旋转混合时,会合成白色光,因此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选项B符合题意。16.(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A.散射 B.折射 C.反射【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测量地月距离时,科学家会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激光到达月球表面后被反射回地球,通过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结合光速计算距离。A.散射是光被微粒分散传播的现象,与距离测量无关;B.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不适用于该测量;C.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激光的反射特性正好满足地月距离测量的需求,因此该原理合理。选项C正确。17.(2024五上·南湖期末)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次反射。A.1 B.2 C.3【答案】B【知识点】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基本结构包含两块与水平方向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当光从上方进入潜望镜时,先被上方的平面镜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向下;随后,向下传播的光再被下方的平面镜反射,再次改变方向,最终进入人眼。因此,光在潜望镜成像过程中经过了2次反射。选项B正确。18.(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地壳的剧烈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地震 B.台风 C.暴雨【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与地壳剧烈运动直接相关 —— 地壳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碰撞、挤压或张裂,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就会引发地震。B选项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的大气涡旋,由大气运动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C选项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强降水现象,属于气象变化,与地壳运动无关。选项A正确。19.(2024五上·南湖期末)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势的整体特征是( )。A. B. C.【答案】C【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观察中国地形图可知,我国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较高;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海拔较低,整体呈现 “西高东低” 的态势。同时,这种高低差异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为东部平原丘陵,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选项C正确。2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学校里,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正确的是( )。A.整队,等队伍排齐后,有序下楼B.马上跳窗逃生C.来不及跑时,可暂时躲在课桌底下【答案】C【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时间紧迫,需优先保护自身安全。A.错误。地震时晃动剧烈,整队等待会浪费逃生时间,增加危险;B.错误,跳窗可能导致摔伤、坠落,尤其在高层教室,风险极大;C.正确,课桌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掉落的杂物,为身体提供防护空间,是来不及撤离时的合理选择。选项C符合题意。21.(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中,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A.海滩沙雕作品B.敦煌的雅丹地貌C.黄河第一湾——乾坤湾【答案】B【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雅丹地貌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地表松散的岩石或土状物质长期被风刮蚀、磨蚀,逐渐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独特地形,与风的作用直接相关。A选项海滩沙雕是人工塑造的作品,与自然风力作用无关;C选项乾坤湾是黄河长期冲刷、侵蚀河岸形成的河曲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与风无关。选项B符合题意。22.(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用粗糙的砂纸打磨岩石,其中“粗糙的砂纸”模拟的是( )A.地表的风蚀地貌 B.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有棱角的岩石【答案】B【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该实验旨在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实验中,粗糙的砂纸表面颗粒粗糙,打磨岩石时的动作和效果,与自然界中被风卷起的沙子持续撞击、摩擦岩石的过程相似。A选项 “地表的风蚀地貌” 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并非实验中砂纸模拟的对象;C选项 “有棱角的岩石” 是被作用的对象,而砂纸是模拟 “作用者”(沙子的磨蚀行为),故C错误。选项B正确。23.(2024五上·南湖期末)上课时我们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剖面图判断最合理的是( )。A. B. C.【答案】A【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并非均质,而是分层结构。地壳是最外层,厚度最薄(平均约17千米);其下为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大部分;最内层是地核,半径约3400千米。选项A符合题意。24.(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明在做测量水流速度变化实验时,第一次倒入200毫升水,测得漏50毫升水需要20秒。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那么漏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A.等于20秒 B.小于20秒 C.大于20秒【答案】B【知识点】水钟【解析】【分析】实验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相关。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水位比第一次(200毫升)更高,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更大,水流流出的速度会更快。第一次漏50毫升需20秒,是基于较低水位的流速;第二次水位更高,相同体积(50毫升)的水在更快流速下,所需时间会缩短,因此小于20秒。A忽略水位对流速的影响,C与实际流速变化规律相反,均错误。选项B正确。25.(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水钟准确计时的是( )。A.水位高度 B.水滴流速 C.水的颜色【答案】C【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水钟计时的核心是通过水滴的稳定流动来计量时间,其准确性与水流相关因素直接关联。A.水位高度会影响水压,进而改变水滴流速,导致计时偏差;B.水滴流速本身是计时的关键依据,流速不稳定会直接影响计时准确性;C.水的颜色仅由色素等因素决定,不会改变水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流动性),也不会影响水位或流速,因此对计时无影响。选项C正确。26.(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计时仪器中,精确度最高的是( )。A.原子钟 B.摆钟 C.水钟【答案】A【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三种仪器的精确度由计时原理决定:水钟依赖水流速度,受水位、温度等影响大,误差较大;摆钟通过摆的等时性计时,受摆长、空气阻力等影响,精确度虽高于水钟,但每日误差可达几秒;原子钟以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恒定频率为基准,稳定性极强,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才误差1秒,是目前人类拥有的精确度最高的计时仪器。选项A正确。27.(2024五上·南湖期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因为健康的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那么,真正的健康是指( )。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良好【答案】C【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传统观念可能认为健康仅指身体无病,但现代健康观更全面。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A仅涉及身体机能正常,B仅关注心理状态,均不完整;C涵盖三者: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内在保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体现,三者缺一不可。选项C正确。28.(2024五上·南湖期末)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下列做法有利于我们保护脊柱的是( )。A.坐立时挺胸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C.趴在桌上写字【答案】A【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保护脊柱需维持其自然生理弯曲,避免过度压迫或扭曲。A.坐立时挺胸,能让脊柱保持正常的 “S” 形弯曲,肌肉受力均衡,可减少脊柱压力,有利于保护脊柱;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会使颈椎和腰椎过度前屈,增加脊柱负担,易导致劳损;C.趴在桌上写字,会扭曲脊柱正常形态,压迫胸腔和脊柱,不利于脊柱健康。选项A正确。2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一般情况下,我们平静时每分钟心跳约为( )。A.60次以下 B.60~100 次 C.100 次以上【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心跳频率(心率)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健康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心率通常维持在 60~100次/分钟的范围,这是身体血液循环的正常需求。A选项“60 次以下” 若低于50次/分钟(非运动员等特殊情况),可能属于心动过缓;C选项“100 次以上” 则为心动过速,多与运动、情绪激动或身体不适相关;二者均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异常,而B选项是平静时正常心跳的标准范围。选项B正确。30.(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心脏的是( )。A.常吃炸鸡腿、薯条等食物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C.作息不规律,爱睡懒觉【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保护心脏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其正常功能。A.常吃油炸食品,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脏健康;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功能储备,是保护心脏的有效方式;C.作息不规律、睡懒觉会打乱身体生物钟,影响心脏节律和代谢,对心脏健康有害。选项B正确。31.(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篮球场上,当你和其他同学因为场地问题而起了争执时,最合适的做法是( )。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C.协商一起玩【答案】C【知识点】情绪管理【解析】【分析】处理争执需以理性沟通为原则,兼顾双方需求。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会激化矛盾,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是错误方式;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 是消极对抗,既无法解决问题,也破坏人际氛围;C.协商一起玩,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如分组轮流使用场地),既尊重了双方的活动需求,也能维护同学关系,是合理且积极的解决方式。选项C正确。32.(2024五上·南湖期末)彩虹,又称天弓、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会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1666年,牛顿进行了一项光的实验。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被分解为有规律的七种色光,且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七种色光混合后,又会变成一束白光。这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色散实验”。(1)彩虹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中,另外的三种颜色是( )。A.黑、靛、紫 B.蓝、靛、紫 C.蓝、粉、紫(2)彩虹形成与牛顿三棱镜实验相似,其中充当三棱镜角色的是( )A.空气中的小水珠 B.太阳 C.空气(3)早在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根据书中的记载,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B. C.【答案】(1)B(2)A(3)C【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1)彩虹的七彩光谱是太阳光经水滴折射、反射后分解出的固定色序。文中明确提到彩虹有 “七种颜色”,已知红、橙、黄、绿,结合光的色散知识,完整色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故正确答案为B。(2)彩虹形成与三棱镜实验均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牛顿实验中,三棱镜通过两次折射分解白光为七色光;而彩虹形成时,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小水珠,水珠对光线的作用与三棱镜类似 —— 光线进入水珠时折射,在水珠内表面反射,射出时再次折射,最终分解出七彩光谱。选项A正确。(3)彩虹形成需 “太阳光照射水滴”,“背日” 即背对太阳,此时喷水形成的小水珠能作为折射反射介质,让阳光经水滴后分解出彩虹。若正对太阳喷水,阳光直射会干扰光路,无法形成虹霓。选项C正确。33.(2024五上·南湖期末)周末,小科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散步,他们在公园里发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小科说:“秋千相当于本学期学习过的摆”。于是,他们用秋千做摆的实验。摆锤的质量 1分钟摆动的次数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选取的数据小科质量35kg 30 30 30 30小科爸爸质量70kg 30 29 30 30(1)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质量,必须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至少写1个)(2)秋千在摆动时的正确计数方式是( )。A.秋千摆到最高点算一次B.秋千来回往返算两次C.秋千来回往返算一次(3)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时,小科一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下列想法合理的是( )。A.小科:数据有个别不相同,但非常接近,属于实验误差,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减少实验偶然性B.小科妈妈:重复3次实验,总有数据不同,需要再重新实验,直到全部数据都相同为止C.小科爸爸:实验中“29”这个数据只出现1次,这肯定是错误的,选取数据时就要直接去掉(4)根据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摆锤越重,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多B.摆锤越轻,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少C.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5)小科想让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一个摆的快,一个摆的慢,设计了不同的改造方案,你觉得( )方案改造是可行的。A.B.C.【答案】(1)摆绳长度(2)C(3)A(4)C(5)B【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摆锤质量对摆动次数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控制其他变量不变,仅改变研究的变量(此处为摆锤质量)。摆长是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关键因素之一,若实验中摆长不同,无法确定摆动次数的差异是由质量还是摆长引起的。因此需保持摆长(秋千绳的长度)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2)摆的摆动计数以 “一个周期” 为标准。秋千从一侧最高点摆到另一侧最高点,再返回原侧最高点,完成一次 “来回往返”,即一个完整周期,应算一次。A选项仅到最高点,未完成完整摆动;B选项将一次往返算两次,不符合周期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3)实验中受测量工具精度、操作时机等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接近的数据属于正常实验误差。小科提出 “多做几次减少偶然性”,符合科学实验处理数据的原则。B中 “要求全部数据相同” 不合理,过度追求绝对一致忽略了实验误差的必然性;C中直接去掉“29”这一数据错误,未分析其是否为误差,随意舍弃数据会影响结果客观性。故A的想法合理。(4)实验中改变摆锤质量(小科35kg与爸爸70kg),1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选取数据均为30 次。两次实验摆动次数基本一致,说明在摆长等条件不变时,摆锤质量变化未影响摆动快慢。A、B 选项认为质量与摆动次数相关,与实验数据矛盾,故C正确。(5)摆的快慢由摆长决定,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摆长越长,摆动越慢。两个秋千原本相同(摆长等条件一致),若要让其快慢不同,需改变摆长。选项B两个摆的摆长不一样,符合题意。34.(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课上,我们做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先把土豆泥放在铁盆中堆成一个小堆,再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中,并用土豆泥把小洞口薄薄地封一层,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盆底部并观察现象。(1)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2)在模拟实验中,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是为了( )。A.模拟雨水进入 B.模拟人类矿井 C.模拟岩层裂缝(3)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出现裂缝B.实验开始后,土豆泥一直纹丝不动C.番茄酱冒着泡泡,流出来(4)有关火山喷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地貌B.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后成为沉积岩C.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没有好处【答案】(1)地壳;岩浆(2)C(3)B(4)A【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1)实验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结构和过程设计。土豆泥堆成小堆,整体模拟地球的地壳部分,其包裹性对应地壳对内部物质的覆盖;中间挖洞后倒入的番茄酱,质地黏稠且受热后易流动,模拟地壳下的岩浆;用土豆泥封洞口则模拟岩浆被地壳包裹的状态,加热后番茄酱涌出即模拟火山喷发。(2)实验中土豆泥模拟地壳,地壳岩层因地质运动常存在裂缝,是岩浆上升的通道。挖洞的操作对应这一结构,为番茄酱(模拟岩浆)提供了储存空间和上升路径,与火山喷发时岩浆沿岩层裂缝运动的原理一致。A、B 选项与火山喷发的模拟目的无关,故C正确。(3)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番茄酱(模拟岩浆)受热会膨胀、产生气体,体积增大后会对上方的土豆泥(模拟地壳)产生压力。A中 “土豆泥被顶起、出现裂缝”,C中 “番茄酱冒泡泡流出”,均符合压力增大后岩浆突破地壳的模拟过程,是可能出现的现象;B中 “一直纹丝不动” 与加热后内部压力变化的原理矛盾,故不可能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4)A.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喷出后堆积,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新地形,也可能因喷发摧毁原有地貌,故 A 正确。B.错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是岩浆岩(如玄武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凝固形成的,与岩浆无关。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只有灾难,其喷出的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火山地貌还可成为旅游资源,也能提供地热等,存在益处。35.(2024五上·南湖期末)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接收和发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1)看图填写脑的各部分名称。(2)人脑柔软而又脆弱,所以需要( )来保护。A.头发 B.颅骨 C.皮肤(3)分布于全身,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A.脑 B.血液 C.神经系统(4)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有效恢复体力、保护大脑、促进生长发育,让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请再写出一个健康的行为习惯。 【答案】(1)(2)B(3)C(4)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知识点】大脑的结构;神经系统【解析】【分析】(1)大脑:通常是脑最上方、体积最大的部分,分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感觉、运动、思维等复杂功能。小脑:多位于大脑下方、脑干背侧,体积较小,形状类似小球,主要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位于脑的下部,是较细的部分,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图中从上到下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2)颅骨是包围在脑外部的坚硬骨骼结构,能直接对柔软脆弱的脑起到物理保护作用,阻挡外力撞击等伤害,这是其主要生理功能。A选项 “头发” 主要起保暖、美观等作用,无法有效保护脑;C选项 “皮肤” 位于体表,仅能保护浅层组织,对脑的保护作用极弱。故B正确。(3)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其核心功能就是在身体各部分间传递信息 —— 既将外界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向脑,也将脑的指令传向肌肉、器官等,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A选项 “脑” 是信息处理中心,而非传递者;B选项 “血液” 主要运输营养和氧气,不负责信息传递。故C正确。(4)合理膳食:需摄入多样食物,均衡搭配谷物、蔬果、肉蛋奶等,不挑食偏食。这能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维持代谢、增强免疫力,避免营养失衡引发问题。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可增强体质、提升心肺功能,促进骨骼肌肉发育,还能缓解学习压力,让身体更有活力。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节情绪,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利于身心健康,助力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1 / 1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1.(2024五上·南湖期末)经过多种方式的研究,科学家把地球内部结构主要分成了3个圈层,其中最外面薄薄的一层叫作 ,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如玄武岩、砾岩、板岩、 、 等。2.(2024五上·南湖期末)古代的人们最早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计时,这时候产生了最早的时间单位是 。3.(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是沿 传播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这样的现象叫作光的 。4.(2024五上·南湖期末)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 。地球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光源是 。5.(2024五上·南湖期末)青少年时期,经常锻炼身体是相当重要的。在锻炼中,我们的运动系统:骨、 和 相互配合,完成各种动作。6.(2024五上·南湖期末)食物中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将通过心脏、 等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7.(2024五上·南湖期末)地球的表面受风、水等作用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常见的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 、 等。嘉兴地势平坦,起伏很小,属于 。(填地形名称)8.(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科在制作钟摆实验中,第一次做的摆一分钟摆动55次,他想要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可以 摆绳的长度。(填“增加”或“缩短”)经过小科多次调整,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大约 厘米。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月球 B.发光的萤火虫 C.镜子1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用肉眼( )。A.能看到白墙 B.能看到镜子 C.看不到任何物体11.(2024五上·南湖期末)光在传播中遇到下列物体时,能全部穿过或部分穿过该物体并继续传播的是( )。A.课桌面 B.水 C.墙壁12.(2024五上·南湖期末)为了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小科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可得出光是以( )形式传播的。A. B. C.13.(2024五上·南湖期末) 2024年4月9日,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观测时长达4分28秒。我国不在日食带上,因此国内观测不到。但我们通过学习的知识可知道日食时,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排列是( )。A.B.C.14.(2024五上·南湖期末)用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传播路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光能够穿过空气B.光在传播中没有遇到灰尘的阻碍C.烟雾中的部分灰尘被照亮了15.(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制作彩色轮的活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彩色轮时,需要快速地旋转它B.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C.当彩色轮快速旋转时,我们看到的彩色轮接近白色16.(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家利用光的( )原理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A.散射 B.折射 C.反射17.(2024五上·南湖期末)潜望镜成像时,光经过了( )次反射。A.1 B.2 C.318.(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地壳的剧烈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是( )。A.地震 B.台风 C.暴雨19.(2024五上·南湖期末)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势的整体特征是( )。A. B. C.20.(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学校里,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正确的是( )。A.整队,等队伍排齐后,有序下楼B.马上跳窗逃生C.来不及跑时,可暂时躲在课桌底下21.(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地形地貌中,是由风的作用形成的是( )。A.海滩沙雕作品B.敦煌的雅丹地貌C.黄河第一湾——乾坤湾22.(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模拟实验中,用粗糙的砂纸打磨岩石,其中“粗糙的砂纸”模拟的是( )A.地表的风蚀地貌 B.沙子不断磨蚀岩石 C.有棱角的岩石23.(2024五上·南湖期末)上课时我们利用橡皮泥制作了地球结构模型,根据模型剖面图判断最合理的是( )。A. B. C.24.(2024五上·南湖期末)小明在做测量水流速度变化实验时,第一次倒入200毫升水,测得漏50毫升水需要20秒。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那么漏5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A.等于20秒 B.小于20秒 C.大于20秒25.(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因素中,不会影响水钟准确计时的是( )。A.水位高度 B.水滴流速 C.水的颜色26.(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计时仪器中,精确度最高的是( )。A.原子钟 B.摆钟 C.水钟27.(2024五上·南湖期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因为健康的人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那么,真正的健康是指( )。A.身体健康B.心理健康C.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态良好28.(2024五上·南湖期末) 脊柱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下列做法有利于我们保护脊柱的是( )。A.坐立时挺胸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C.趴在桌上写字29.(2024五上·南湖期末)一般情况下,我们平静时每分钟心跳约为( )。A.60次以下 B.60~100 次 C.100 次以上30.(2024五上·南湖期末)下列做法中,有利于保护心脏的是( )。A.常吃炸鸡腿、薯条等食物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C.作息不规律,爱睡懒觉31.(2024五上·南湖期末)在篮球场上,当你和其他同学因为场地问题而起了争执时,最合适的做法是( )。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C.协商一起玩32.(2024五上·南湖期末)彩虹,又称天弓、天虹、绛等,简称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会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1666年,牛顿进行了一项光的实验。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经过两次折射被分解为有规律的七种色光,且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七种色光混合后,又会变成一束白光。这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色散实验”。(1)彩虹红、橙、黄、绿等七种颜色中,另外的三种颜色是( )。A.黑、靛、紫 B.蓝、靛、紫 C.蓝、粉、紫(2)彩虹形成与牛顿三棱镜实验相似,其中充当三棱镜角色的是( )A.空气中的小水珠 B.太阳 C.空气(3)早在我国唐朝就已经有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根据书中的记载,下图中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B. C.33.(2024五上·南湖期末)周末,小科和父母一起去公园散步,他们在公园里发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小科说:“秋千相当于本学期学习过的摆”。于是,他们用秋千做摆的实验。摆锤的质量 1分钟摆动的次数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选取的数据小科质量35kg 30 30 30 30小科爸爸质量70kg 30 29 30 30(1)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摆锤的质量,必须保持不变的条件有: (至少写1个)(2)秋千在摆动时的正确计数方式是( )。A.秋千摆到最高点算一次B.秋千来回往返算两次C.秋千来回往返算一次(3)对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时,小科一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下列想法合理的是( )。A.小科:数据有个别不相同,但非常接近,属于实验误差,我们可以多做几次,减少实验偶然性B.小科妈妈:重复3次实验,总有数据不同,需要再重新实验,直到全部数据都相同为止C.小科爸爸:实验中“29”这个数据只出现1次,这肯定是错误的,选取数据时就要直接去掉(4)根据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摆锤越重,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多B.摆锤越轻,30秒内摆动的次数越少C.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5)小科想让两个一模一样的秋千,一个摆的快,一个摆的慢,设计了不同的改造方案,你觉得( )方案改造是可行的。A.B.C.34.(2024五上·南湖期末)科学课上,我们做了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先把土豆泥放在铁盆中堆成一个小堆,再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把番茄酱倒进小洞中,并用土豆泥把小洞口薄薄地封一层,最后用酒精灯加热铁盆底部并观察现象。(1)实验中,土豆泥模拟 ,番茄酱模拟 。(2)在模拟实验中,用小勺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洞,是为了( )。A.模拟雨水进入 B.模拟人类矿井 C.模拟岩层裂缝(3)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封住洞口的土豆泥被慢慢顶了起来、出现裂缝B.实验开始后,土豆泥一直纹丝不动C.番茄酱冒着泡泡,流出来(4)有关火山喷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会改变地形地貌B.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后成为沉积岩C.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没有好处35.(2024五上·南湖期末)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在不断接收和发送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神经系统来完成。(1)看图填写脑的各部分名称。(2)人脑柔软而又脆弱,所以需要( )来保护。A.头发 B.颅骨 C.皮肤(3)分布于全身,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是( )。A.脑 B.血液 C.神经系统(4)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充足的睡眠能让身体有效恢复体力、保护大脑、促进生长发育,让我们更加健康地成长。请再写出一个健康的行为习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地壳;大理岩;花岗岩【知识点】地壳的组成【解析】【分析】地球内部三圈层为地壳、地幔、地核,最外层即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圈层,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由各类岩石构成。岩石按成因分岩浆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沉积岩(如砾岩、砂岩)、变质岩(如板岩)。2.【答案】天【知识点】古代计时工具【解析】【分析】 时间单位:小时、分、秒、月、旬、周、季度、候、年、日。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昼夜交替,自然形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答案】直线;反射【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是光的基本传播特性,比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现象,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表面时,无法穿透物体,会改变传播方向并返回原介质,这一过程就是光的反射。日常中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正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光线进入人眼,例如镜子成像、水面反光等都属于光的反射现象。4.【答案】光源;太阳【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指自身具有发光能力或处于发光状态的物体,比如点亮的灯泡、燃烧的蜡烛、发光的萤火虫等,它们能主动向外发射光线,区别于那些只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如书本、桌椅)。太阳自身通过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持续发光,是地球最主要的光源。它不仅为地球提供光照,使白天能够视物,还通过光传递能量,维持地球的温度和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其发光规模和对地球的影响远超其他自然或人造光源。5.【答案】关节;肌肉【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解析】【分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三者相互配合完成动作:骨通过骨连结(如关节)形成骨骼,构成身体的支架;骨骼肌附着在骨上,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拉骨绕骨连结活动,从而产生各种动作。比如跑步时,腿部的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膝关节、髋关节等骨连结运动,骨则作为运动的杠杆,三者协同让身体完成奔跑动作,缺少任何一部分,运动都无法正常进行。6.【答案】血管【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血液在人体内的运输依赖循环系统,心脏是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流动,而血管则是血液运输的管道网络,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食物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及肺部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后,随血液经血管流动,动脉将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位,毛细血管则通过壁的渗透作用,将营养和氧气交给组织细胞,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最后血液经静脉回流心脏。心脏与血管协同,完成物质的全身运输,保障生命活动。7.【答案】高原;盆地;平原【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地形由风、水等外力作用及内力作用共同塑造。常见地形还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高原地势高但起伏小,盆地则四周高、中间低。嘉兴地势平坦、起伏极小,符合平原 “海拔较低(通常<200 米)、地表平缓” 的特征。8.【答案】缩短;25【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钟摆的摆动次数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单位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摆绳越长,摆动越慢。小科的摆最初一分钟摆55次,需增加摆动次数至60次,因此要缩短摆绳长度。在标准情况下(忽略空气阻力等次要因素),一分钟摆动60次的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摆长约25厘米,这是钟摆实验中经多次验证的常见数据。9.【答案】B【知识点】光源【解析】【分析】光源的定义是自身能发光或正在发光的物体。A.月球,其 “发光” 是反射太阳的光线,自身不能主动发光,不属于光源;B.发光的萤火虫,自身可以通过生物作用产生并发射光线,符合光源的定义;C.镜子,只能反射外界光线(如阳光、灯光),自身无发光能力,不属于光源。因此只有发光的萤火虫属于光源。选项B正确。10.【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或自身发出的光)进入眼睛。在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光线来源,白墙和镜子都不能自身发光,它们需要反射外界光线才能被看到,而此时无光线可供反射,因此无法被肉眼感知。综上,没有光线进入眼睛时,人眼看不到任何物体。选项C正确。11.【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物体对光的传播影响分为三类,透明物体(光可全部或大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光部分穿过)、不透明物体(光几乎无法穿过)。A选项课桌面(通常为木头或塑料)和C选项墙壁(砖石等)均为不透明物体,光遇到它们会被反射或吸收,无法穿过;B选项水是透明物体,光可部分或全部穿过并继续传播,符合题意。因此能让光全部或部分穿过的是水。B正确。12.【答案】A【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探究光传播方式的实验中,通常通过让光穿过多个带小孔的挡光板,观察纸屏上光斑的位置。若光沿直线传播,光斑会与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若沿曲线等其他形式传播,光斑位置会偏移。实验中光留在纸屏上的位置与光源、小孔呈直线对应,符合光的直线传播特征。因此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选项A正确。13.【答案】C【知识点】日食【解析】【分析】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时,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阴影落到地球上,处于阴影区的人就会看到日食。选项C正确。14.【答案】B【知识点】光的传播【解析】【分析】激光笔照射充满烟雾的水槽时,烟雾中的灰尘会对光产生散射作用 —— 部分光被灰尘反射或折射,使得灰尘被照亮,从而显现出光的传播路径。A.合理,激光能穿过空气到达水槽,说明光可穿过空气;B.不合理,若光未遇到灰尘阻碍,就无法通过灰尘散射显现路径,与实验现象矛盾;C.合理,正是烟雾中灰尘被照亮,才能观察到笔直的光路。选项B符合题意。15.【答案】B【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彩色轮的原理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效应,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光混合成像。A.正确,只有快速旋转,颜色才能在人眼视觉中叠加,呈现混合效果;B.错误,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而非红、黄、蓝(后者是颜料三原色),涂红、绿、蓝旋转后才会接近白色;C.正确,红、绿、蓝三色光快速旋转混合时,会合成白色光,因此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选项B符合题意。16.【答案】C【知识点】光的反射【解析】【分析】测量地月距离时,科学家会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激光到达月球表面后被反射回地球,通过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结合光速计算距离。A.散射是光被微粒分散传播的现象,与距离测量无关;B.折射是光穿过不同介质时传播方向改变的现象,不适用于该测量;C.反射是光遇到物体返回原介质的现象,激光的反射特性正好满足地月距离测量的需求,因此该原理合理。选项C正确。17.【答案】B【知识点】制作潜望镜【解析】【分析】潜望镜的基本结构包含两块与水平方向成45°角放置的平面镜。当光从上方进入潜望镜时,先被上方的平面镜反射,改变传播方向向下;随后,向下传播的光再被下方的平面镜反射,再次改变方向,最终进入人眼。因此,光在潜望镜成像过程中经过了2次反射。选项B正确。18.【答案】A【知识点】地壳的运动【解析】【分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与地壳剧烈运动直接相关 —— 地壳板块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碰撞、挤压或张裂,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就会引发地震。B选项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的大气涡旋,由大气运动形成,与地壳运动无关;C选项暴雨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强降水现象,属于气象变化,与地壳运动无关。选项A正确。19.【答案】C【知识点】地形、地貌【解析】【分析】观察中国地形图可知,我国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较高;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如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海拔较低,整体呈现 “西高东低” 的态势。同时,这种高低差异大致分为三级阶梯: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第三阶梯为东部平原丘陵,形成明显的三级阶梯状分布特征。选项C正确。20.【答案】C【知识点】安全常识【解析】【分析】地震发生时,时间紧迫,需优先保护自身安全。A.错误。地震时晃动剧烈,整队等待会浪费逃生时间,增加危险;B.错误,跳窗可能导致摔伤、坠落,尤其在高层教室,风险极大;C.正确,课桌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掉落的杂物,为身体提供防护空间,是来不及撤离时的合理选择。选项C符合题意。21.【答案】B【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雅丹地貌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敦煌地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地表松散的岩石或土状物质长期被风刮蚀、磨蚀,逐渐形成沟槽与垄脊相间的独特地形,与风的作用直接相关。A选项海滩沙雕是人工塑造的作品,与自然风力作用无关;C选项乾坤湾是黄河长期冲刷、侵蚀河岸形成的河曲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与风无关。选项B符合题意。22.【答案】B【知识点】风化【解析】【分析】该实验旨在模拟风卷起沙子对岩石的磨蚀作用。实验中,粗糙的砂纸表面颗粒粗糙,打磨岩石时的动作和效果,与自然界中被风卷起的沙子持续撞击、摩擦岩石的过程相似。A选项 “地表的风蚀地貌” 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并非实验中砂纸模拟的对象;C选项 “有棱角的岩石” 是被作用的对象,而砂纸是模拟 “作用者”(沙子的磨蚀行为),故C错误。选项B正确。23.【答案】A【知识点】制作地球模型【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内部并非均质,而是分层结构。地壳是最外层,厚度最薄(平均约17千米);其下为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大部分;最内层是地核,半径约3400千米。选项A符合题意。24.【答案】B【知识点】水钟【解析】【分析】实验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度相关。第二次倒入300毫升水,水位比第一次(200毫升)更高,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更大,水流流出的速度会更快。第一次漏50毫升需20秒,是基于较低水位的流速;第二次水位更高,相同体积(50毫升)的水在更快流速下,所需时间会缩短,因此小于20秒。A忽略水位对流速的影响,C与实际流速变化规律相反,均错误。选项B正确。25.【答案】C【知识点】制作并测试水钟【解析】【分析】水钟计时的核心是通过水滴的稳定流动来计量时间,其准确性与水流相关因素直接关联。A.水位高度会影响水压,进而改变水滴流速,导致计时偏差;B.水滴流速本身是计时的关键依据,流速不稳定会直接影响计时准确性;C.水的颜色仅由色素等因素决定,不会改变水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流动性),也不会影响水位或流速,因此对计时无影响。选项C正确。26.【答案】A【知识点】计时工具【解析】【分析】三种仪器的精确度由计时原理决定:水钟依赖水流速度,受水位、温度等影响大,误差较大;摆钟通过摆的等时性计时,受摆长、空气阻力等影响,精确度虽高于水钟,但每日误差可达几秒;原子钟以原子内部电子跃迁的恒定频率为基准,稳定性极强,目前最精确的原子钟数百万年甚至数亿年才误差1秒,是目前人类拥有的精确度最高的计时仪器。选项A正确。27.【答案】C【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传统观念可能认为健康仅指身体无病,但现代健康观更全面。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A仅涉及身体机能正常,B仅关注心理状态,均不完整;C涵盖三者:身体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内在保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健康的重要体现,三者缺一不可。选项C正确。28.【答案】A【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解析】【分析】保护脊柱需维持其自然生理弯曲,避免过度压迫或扭曲。A.坐立时挺胸,能让脊柱保持正常的 “S” 形弯曲,肌肉受力均衡,可减少脊柱压力,有利于保护脊柱;B.长时间低头弯腰玩手机,会使颈椎和腰椎过度前屈,增加脊柱负担,易导致劳损;C.趴在桌上写字,会扭曲脊柱正常形态,压迫胸腔和脊柱,不利于脊柱健康。选项A正确。29.【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心跳频率(心率)是衡量心脏功能的基本指标。健康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心率通常维持在 60~100次/分钟的范围,这是身体血液循环的正常需求。A选项“60 次以下” 若低于50次/分钟(非运动员等特殊情况),可能属于心动过缓;C选项“100 次以上” 则为心动过速,多与运动、情绪激动或身体不适相关;二者均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异常,而B选项是平静时正常心跳的标准范围。选项B正确。30.【答案】B【知识点】心脏的运动【解析】【分析】保护心脏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维持其正常功能。A.常吃油炸食品,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血液黏稠度和心脏负担,不利于心脏健康;B.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提升心脏功能储备,是保护心脏的有效方式;C.作息不规律、睡懒觉会打乱身体生物钟,影响心脏节律和代谢,对心脏健康有害。选项B正确。31.【答案】C【知识点】情绪管理【解析】【分析】处理争执需以理性沟通为原则,兼顾双方需求。A.指责对方、打架解决,会激化矛盾,可能造成人身伤害,是错误方式;B.“我不玩也不让对方玩” 是消极对抗,既无法解决问题,也破坏人际氛围;C.协商一起玩,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如分组轮流使用场地),既尊重了双方的活动需求,也能维护同学关系,是合理且积极的解决方式。选项C正确。32.【答案】(1)B(2)A(3)C【知识点】棱镜【解析】【分析】(1)彩虹的七彩光谱是太阳光经水滴折射、反射后分解出的固定色序。文中明确提到彩虹有 “七种颜色”,已知红、橙、黄、绿,结合光的色散知识,完整色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故正确答案为B。(2)彩虹形成与三棱镜实验均基于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牛顿实验中,三棱镜通过两次折射分解白光为七色光;而彩虹形成时,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小水珠,水珠对光线的作用与三棱镜类似 —— 光线进入水珠时折射,在水珠内表面反射,射出时再次折射,最终分解出七彩光谱。选项A正确。(3)彩虹形成需 “太阳光照射水滴”,“背日” 即背对太阳,此时喷水形成的小水珠能作为折射反射介质,让阳光经水滴后分解出彩虹。若正对太阳喷水,阳光直射会干扰光路,无法形成虹霓。选项C正确。33.【答案】(1)摆绳长度(2)C(3)A(4)C(5)B【知识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解析】【分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摆锤质量对摆动次数的影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需控制其他变量不变,仅改变研究的变量(此处为摆锤质量)。摆长是影响摆的摆动次数的关键因素之一,若实验中摆长不同,无法确定摆动次数的差异是由质量还是摆长引起的。因此需保持摆长(秋千绳的长度)不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2)摆的摆动计数以 “一个周期” 为标准。秋千从一侧最高点摆到另一侧最高点,再返回原侧最高点,完成一次 “来回往返”,即一个完整周期,应算一次。A选项仅到最高点,未完成完整摆动;B选项将一次往返算两次,不符合周期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3)实验中受测量工具精度、操作时机等因素影响,出现个别接近的数据属于正常实验误差。小科提出 “多做几次减少偶然性”,符合科学实验处理数据的原则。B中 “要求全部数据相同” 不合理,过度追求绝对一致忽略了实验误差的必然性;C中直接去掉“29”这一数据错误,未分析其是否为误差,随意舍弃数据会影响结果客观性。故A的想法合理。(4)实验中改变摆锤质量(小科35kg与爸爸70kg),1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选取数据均为30 次。两次实验摆动次数基本一致,说明在摆长等条件不变时,摆锤质量变化未影响摆动快慢。A、B 选项认为质量与摆动次数相关,与实验数据矛盾,故C正确。(5)摆的快慢由摆长决定,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摆长越长,摆动越慢。两个秋千原本相同(摆长等条件一致),若要让其快慢不同,需改变摆长。选项B两个摆的摆长不一样,符合题意。34.【答案】(1)地壳;岩浆(2)C(3)B(4)A【知识点】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解析】【分析】(1)实验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结构和过程设计。土豆泥堆成小堆,整体模拟地球的地壳部分,其包裹性对应地壳对内部物质的覆盖;中间挖洞后倒入的番茄酱,质地黏稠且受热后易流动,模拟地壳下的岩浆;用土豆泥封洞口则模拟岩浆被地壳包裹的状态,加热后番茄酱涌出即模拟火山喷发。(2)实验中土豆泥模拟地壳,地壳岩层因地质运动常存在裂缝,是岩浆上升的通道。挖洞的操作对应这一结构,为番茄酱(模拟岩浆)提供了储存空间和上升路径,与火山喷发时岩浆沿岩层裂缝运动的原理一致。A、B 选项与火山喷发的模拟目的无关,故C正确。(3)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时,番茄酱(模拟岩浆)受热会膨胀、产生气体,体积增大后会对上方的土豆泥(模拟地壳)产生压力。A中 “土豆泥被顶起、出现裂缝”,C中 “番茄酱冒泡泡流出”,均符合压力增大后岩浆突破地壳的模拟过程,是可能出现的现象;B中 “一直纹丝不动” 与加热后内部压力变化的原理矛盾,故不可能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4)A.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喷出后堆积,会形成火山锥、火山岛等新地形,也可能因喷发摧毁原有地貌,故 A 正确。B.错误。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是岩浆岩(如玄武岩),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凝固形成的,与岩浆无关。C.错误。火山喷发并非只有灾难,其喷出的火山灰能肥沃土壤,火山地貌还可成为旅游资源,也能提供地热等,存在益处。35.【答案】(1)(2)B(3)C(4)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知识点】大脑的结构;神经系统【解析】【分析】(1)大脑:通常是脑最上方、体积最大的部分,分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感觉、运动、思维等复杂功能。小脑:多位于大脑下方、脑干背侧,体积较小,形状类似小球,主要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连接大脑、小脑和脊髓,位于脑的下部,是较细的部分,控制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图中从上到下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2)颅骨是包围在脑外部的坚硬骨骼结构,能直接对柔软脆弱的脑起到物理保护作用,阻挡外力撞击等伤害,这是其主要生理功能。A选项 “头发” 主要起保暖、美观等作用,无法有效保护脑;C选项 “皮肤” 位于体表,仅能保护浅层组织,对脑的保护作用极弱。故B正确。(3)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其核心功能就是在身体各部分间传递信息 —— 既将外界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向脑,也将脑的指令传向肌肉、器官等,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A选项 “脑” 是信息处理中心,而非传递者;B选项 “血液” 主要运输营养和氧气,不负责信息传递。故C正确。(4)合理膳食:需摄入多样食物,均衡搭配谷物、蔬果、肉蛋奶等,不挑食偏食。这能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维持代谢、增强免疫力,避免营养失衡引发问题。适量运动:每天进行跳绳、跑步等运动,可增强体质、提升心肺功能,促进骨骼肌肉发育,还能缓解学习压力,让身体更有活力。心理平衡:保持积极心态,学会调节情绪,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利于身心健康,助力高效学习和快乐成长。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