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程:初中地理
教材:初中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章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地理教材,围绕“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人类的太空探索”两个主题展开。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天体的基本认知,了解太阳系、银河系的层级关系,理解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事件和中国航天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文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落实“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概况、经纬网、地图识别以及天气与气候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学习经验。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宇宙充满兴趣,但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解宇宙尺度、天体系统层次等内容存在一定难度。教材通过直观图示和贴近生活的描述,帮助学生建立宇宙与地球关系的整体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示意图,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借助图文资料,解释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结合资料,列举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成就及意义。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图示理解太阳系、银河系与宇宙的空间层级关系。
综合思维:分析地球适宜生命存在的自然条件,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实践力:制作太阳系模型,展示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
人地协调观:讨论太空探索对人类认识地球和保护地球的作用,增强科学探索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图文资料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列举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具备生命存在条件的原因。
课堂导入
材料
2023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我国公布"巡天"空间望远镜计划,这台相当于哈勃望远镜300倍视场的望远镜将于2024年发射,将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起源、星系演化等重大问题。有趣的是,这个望远镜将与天宫空间站共轨飞行,需要时可以对接进行维修升级。
思考问题
为什么说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从空间望远镜的观测范围看,这说明了什么?
空间望远镜需要与空间站配合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太空探索面临哪些挑战?这如何体现教材中"探索精神"的主题?
答案分析
宇宙尺度认知: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包含上千亿颗恒星,而太阳系直径仅约1光年。空间望远镜能观测到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直观展现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渺小位置,印证教材中"银河系只是宇宙一小部分"的结论。
技术挑战与精神:太空环境存在辐射、温差等极端条件,望远镜需要定期维护。这种创新设计既解决了设备寿命问题,也体现了人类用智慧克服困难的精神,呼应教材中"不断突破技术限制"的探索历程。
探究新知
地球在宇宙中
展示情景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全过程
2020年7月23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独立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能力的重大突破。经过约7个月、跨越4.7亿公里的星际飞行,“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10日顺利进入火星轨道,并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随后释放“祝融号”火星车开展科学探测。
整个任务包括“绕、着、巡”三大目标:环绕器对火星全球进行遥感观测,着陆器实现软着陆,火星车开展表面巡视探测。任务获取了大量关于火星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大气环境、水冰分布等关键数据。例如,“祝融号”发现部分区域地表可能存在古代水流痕迹,为研究火星是否曾具备生命存在条件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科学盛事。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环境差异如何影响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知识讲解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层级结构
情景分析:“天问一号”飞向火星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类从地球出发,探索太阳系中另一颗行星的壮举。这一过程凸显了地球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空间定位,也揭示了地球所处的宇宙层级结构。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天问一号”从地球出发,穿越太阳系空间抵达火星,说明地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太阳系的一员。而太阳系本身只是银河系中数千亿恒星系统中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银河系又只是可观测宇宙中数万亿星系之一。通过这次任务,学生可以直观理解教材中“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小部分,银河系也只是茫茫宇宙的一小部分”的空间尺度概念。
行星的运行关系:
探测器需要精确计算地球与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轨道周期(约26个月一次发射窗口),这体现了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规律性,呼应教材中“太阳吸引着行星……组成太阳系”的引力主导机制。
地球的特殊性与生命存在的条件
情景分析:中国选择火星作为探测目标,正是因为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又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对比恰恰突出了地球的独特性和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教材指出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使得表面平均温度维持在0–30℃之间,液态水得以存在。“天问一号”数据显示,火星虽也位于太阳系“宜居带”边缘,但由于质量较小、大气稀薄,表面平均温度低至-60℃,昼夜温差极大,难以维持稳定液态水。这反衬出地球在距离、质量和大气保持方面的优越性。
大气与水的存在:
“祝融号”探测到火星地下可能存在水冰,但没有发现活跃的水循环系统。相比之下,地球拥有浓厚的大气层(氮氧为主)和完整的水循环,这是生命得以孕育和延续的关键。通过对比火星的干冷环境与地球的湿润温暖,学生能深入理解“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的科学含义。
体积与质量的影响:
火星质量仅为地球的11%,引力较弱,无法长期保留厚重大气。而地球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其能通过引力束缚大气层,形成保护性屏障,减少宇宙辐射和小天体撞击的危害。
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与科技发展
情景分析:“天问一号”是中国自主设计、制造、发射并控制的深空探测任务,体现了现代地理学与航天科技、遥感技术、空间物理学的深度融合。
地理视角下的空间认知拓展:
传统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系统,而现代地理学已延伸至“行星地理”领域。“天问一号”获取的火星地形图、沙尘暴动态、极地冰盖变化等数据,本质上是一种“外星地理”研究,帮助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反观地球的独特性。
技术支撑下的地理观测革命:
任务中使用的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气象监测仪等设备,代表了当代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些技术不仅用于火星探测,也被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调查、灾害预警、气候变化监测等领域,体现地理学科的现实价值。
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如果火星未来经过“地球化改造”(terraforming)变得适合人类居住,地球是否还会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请结合“天问一号”的探测成果和地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目前来看,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宜居家园。尽管“天问一号”发现火星曾有水活动迹象,表明其过去可能具备一定生命支持条件,但现今火星环境极端恶劣——大气稀薄、温度极低、缺乏磁场保护、无稳定液态水。即使未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地球化改造”,如释放温室气体增温、人工制造磁场、引入微生物改良土壤等,所需时间可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且成本极高、风险巨大。相比之下,地球拥有天然形成的完美平衡系统:适宜的温度、丰富的大气与水资源、稳定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远比寻找“第二个地球”更为现实和紧迫。
材料更换建议
NASA“毅力号”火星车发现古代湖床沉积物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行星推进设想与真实天文知识对照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创生之柱”与恒星形成过程
人类的太空探索
展示情景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全过程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实现地外行星的软着陆与巡视探测,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在火星表面运行巡视器的国家。
“天问一号”任务于2020年7月23日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约7个月、4.7亿公里的星际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顺利进入火星轨道。此后,探测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轨道调整与着陆区详查,最终在5月15日实施“绕、着、巡”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着陆。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缓缓驶下着陆平台,开始对火星表面地形、土壤特性、水冰分布、大气环境等进行科学探测。
该任务不仅实现了我国深空探测能力的重大突破,还通过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科学载荷,获取了大量关于火星地质结构、气候演变和潜在生命痕迹的第一手数据。整个任务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科技实力与探索精神,也展现了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系统性进步。
知识讲解
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认知的拓展
情景分析:“天问一号”是中国深空探测的重要里程碑,它延续了自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不断向宇宙深处进发的探索历程。从近地轨道到月球,再到火星,人类的太空探索逐步从“看得见”走向“走得进”,而“天问一号”的成功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人类飞天梦想的历史延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天问”之名源自屈原长诗《天问》,象征着对宇宙本源的追问,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太空探索的技术演进:从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美国阿波罗登月,再到中国实现火星“绕、着、巡”一步到位,展示了人类在航天技术上的持续积累与跨越。
认知边界的拓展:通过“天问一号”传回的数据,科学家得以研究火星是否存在过宜居环境,进而帮助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与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
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与地理科技应用
情景分析:“天问一号”任务是我国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之外,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集中体现了我国在航天工程、遥感技术、空间导航、地质探测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多领域技术集成:任务涉及轨道设计(空间地理)、热控系统(应对火星昼夜温差达100℃以上)、自主避障着陆(基于地形图像识别)等多项地理相关技术。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探测器搭载的高分辨率成像相机和光谱仪,可绘制火星表面地貌图、矿物分布图,类似于地球上的遥感监测,用于分析地表物质组成与演化过程。
选址的地理考量:选择乌托邦平原作为着陆点,因其地势平坦、海拔较低(有利于减速着陆)、且有科学证据表明可能存在地下冰层,具备较高的科研价值和工程安全性。
太空探索的意义与地球环境保护的启示
情景分析:火星曾拥有液态水和较厚大气层,但如今却变得寒冷干燥。通过对火星环境演变的研究,人类可以反观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增强对地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比较行星学视角下的地球保护: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研究其大气逃逸、水体消失的过程,有助于理解温室效应失控、气候剧变等可能威胁地球未来的风险。
资源开发与未来生存空间探索:火星探测为未来可能的星际移民和外星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促使人类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
激发探索精神与科学素养:青少年通过关注“天问一号”任务,不仅能学习航天知识,更能培养勇于探索、尊重科学的精神品质。
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为什么“天问一号”选择在乌托邦平原着陆?这一选址决策体现了哪些地理思维?
答案提示:
乌托邦平原位于火星北半球,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安全着陆;同时,NASA此前探测发现该区域地下可能存在大量水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一选址体现了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思维——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地形、气候)、资源分布(水冰)与任务目标(探测生命痕迹),进行空间决策的过程,与地球上城市选址、交通线路规划等具有相似逻辑。
材料更换建议
“神舟十二号”进驻天宫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高度
NASA“毅力号”火星车登陆杰泽罗陨石坑
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行星推进与气候灾难设定分析
课后任务
课后任务:探索太阳系与太空探索
1. 太阳系模型制作
小组合作,利用日常材料(如泡沫球、牙签、彩纸等)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系模型。按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相对大小,合理排列各行星的位置,并标注名称。完成后,用手机拍摄模型照片,并附上简短的说明文字,解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独特位置及其对生命的意义。
2. 太空探索时间轴设计
结合教材中提到的太空探索成就(如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航天成就等),设计一份“人类太空探索时间轴”。可以用手绘或电子工具(如PPT)完成,标注重要事件的时间、国家和意义。完成后,在班级内展示并讨论:太空探索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有哪些?
设计意图
通过模型制作和时间轴设计,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地球的特殊性,同时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历程与意义。任务融合了科学、历史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跨学科思维。
板书设计
地球在宇宙中
宇宙结构:
恒星(太阳)→ 太阳系(行星系统)→ 银河系 → 宇宙
地球特殊性:
适中距离 → 适宜温度
适中体积 → 稳定大气层
→ 生命存在条件
太空探索:
1957第一颗卫星 → 载人航天/行星探测
科技进步/资源开发
中国成就:卫星→空间站→火星探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