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 人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 人口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人口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对应本条“内容要求”,要求学生运用我国人口普查数据等相关资料,说明我国是人口大国,理解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内容要点说明
【世界人口大国】 1.教材图1.10出现的年份均为人口普查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928年和1949年组织了两次较大范围的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20年进行过七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工作未涵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人口数据未包含在教材图1.10中,而是以脚注的形式体现。教材未使用1928年之前的人口数据,一是因为使用1928年以来的数据已能说明我国人口的数量及特点,二是因为1928年之前的人口数据为估算值。 2.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人口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有所下降。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8%,2010年降至0.48%。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为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生育政策。 3.教材对我国生育政策仅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节点。第一,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第二,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其间,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教材没有介绍每一次调整。例如,我国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教材将其视为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的一部分。 4.主题为“认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的“活动”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普查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项目对全国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人口普遍调查和登记。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收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图表绘制年龄结构统计图,掌握分析人口变化特征的方法。第2题要求根据年龄结构统计图,总结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征。第3题呼应课文“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的表述,讨论年龄结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说明我国生育政策的合理性。 【人口分布不均】 1.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空间层面。教材结合图1.12说明我国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格局。第二,城乡层面。教材结合图1.13说明我国已从乡村人口为主转为城镇人口为主。第三,地形层面。我国平原人口多、山区人口少。但因学生还未学习我国的地形,教材暂不涉及这一内容。 2.人口密度用于说明一个区域人口的平均疏密状况。实际上,仅凭人口密度数据,学生难以理解密度大还是小。因此,教材选择世界人口密度作为对比值,将我国2020年人口密度与之对比,以此说明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3.教材图1.12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我国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稀疏,这与自然环境差异密切相关。东南部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宜人类居住地区较多,因此人口密集。西北部地区气候干冷、土壤贫瘠,适宜人类居住地区较少,因此人口稀疏。此外,东南部地区经济发达、文化教育水平高、交通便利,西北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也促使了人口分布的差异。教材仅强调人口分布格局,不作原因扩展。 4.教材图1.12配有文字说明,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部人口密度大,西北部人口密度小。直至今日,该界线体现的人口分布大格局一直没有改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该界线东南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5.教材设计题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怎么来的”的“思与学”,介绍胡焕庸的地理学贡献。教材概括了“胡焕庸线”的绘制方法——利用各县人口与土地面积数据,绘制人口密度分布图,在图上发现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差异显著。通过介绍这一著名地理界线的来历,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区域认知素养。 6.教材图1.13用1990—2020年的数据展示我国城镇人口的变化,说明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数量增长迅速。我国从乡村人口比重大转变为城镇人口比重大,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 7.教材设计主题为“认识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的“活动”,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第1题,沿黑河—腾冲线找出其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识记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内容,这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第2题,比较江苏省和青海省的人口数量、面积、人口密度,要求学生通过计算直观感受我国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密度差异。第3题,引导学生从人口是否能够从东部迁往西部的角度,探讨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讲述】地理学科核心任务是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首先要认识人口。课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了反映我国人口状况的资料,如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分布等方面。本节课请同学们运用这些资料,系统了解我国人口状况,认识我国人口的主要特点。
新课学习 任务1:世界人口大国 【讲述】说起我国人口的特点,普遍第一印象是“多”。请同学们运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说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学生活动】学生从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与其他主要国家的人口数量对比、世界各国的人口排名、我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占比等方面,说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提问】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数量约为14.12亿(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8%。人口对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 (2)展示资料,发表观点。 【讲述】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因此,我国要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1.10和相关资料,对比1949年以前、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三个时间段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简要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 (1)自主读图。 (2)展示交流。 【小结】1949年以前,人口增长较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人口增长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放缓。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社会、经济、医疗及政策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为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不断优化人口政策。我国从2016年开始实施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2021年,全面放开三孩政策。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要实施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材第14页的“活动”。 (1)分组讨论。 (2)结合资料,展示交流。 任务2:人口分布不均 【承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从时间维度认识了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还可以从空间分布的角度去认识。 【学生活动】 (1)完成教材第17页“活动”第1、2题。 (2)阅读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描述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小结】我国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点。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人口稀疏。我国人口多分布在城镇,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 【提问】黑河—腾冲线被称为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由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几十年来,这一分界线体现的我国人口分布大格局一直没有改变。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改变? 【学生活动】 (1)阅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从自然条件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的原因。 (2)完成教材第17页“活动”的第3题。 【小结】我国东部地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气候以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为主,适合发展农业生产,适宜人类居住。西部地区大部分为荒漠和戈壁,耕地不足,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适宜发展农牧业和人类居住的区域较少,因此西部地区不适宜大规模迁入人口。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和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格局,更深刻理解到人口的增长应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一致,人口的分布应与自然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秉持人地协调的观念,审慎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