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 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地形 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第1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对应本条“内容要求”有关“地形”的部分,本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类型统计图、景观照片等相关资料,从宏观地势、地形类型和分布格局等方面,归纳我国地形的特征;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认识地形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湖等自然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等人文要素的影响。
内容要点说明
【地势西高东低,呈现三级阶梯】 1.本节标题为“地形”,开篇内容却是“地势”,在此需要明确二者的关系。在地貌学中,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地形的宏观特征。因此,地势是地形的属性之一,不是与地形并列的概念。 2.“地势西高东低”是在全国尺度上对我国地形特征的概括。因此,不能简单推断区域尺度的地势都是西高东低,也不能用局部地区与之不同的地势否认该特征。如果在中国地形图上沿经线做地形剖面,会得到南高北低、北高南低、南北高中间低等多种地形变化趋势,共性不太明显。沿纬线做地形剖面,经过青藏高原的剖面线绝大多数都是西高东低;经过西北盆地的剖面线虽然出现西段局部偏低的现象,但是周边的高山也会提高平均海拔,即以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一线为界,西侧二级阶梯的平均海拔明显高于东侧的三级阶梯。由此可见,“西高东低”是绝大多数沿纬线地形剖面的共同特征,虽然不能绝对化,却符合统计规律。 3.“呈现三级阶梯”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就是三级阶梯”。“呈现”二字的含义是在平均海拔的宏观特征上“看起来像是三级阶梯”。在教材图2.1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看出,三级阶梯之间的平均海拔差别大,边缘陡坡显著。各阶梯内部虽然存在较小尺度的地形起伏,但高差明显较小。此外,有学者认为浅海大陆架可划分为第四级阶梯,但此观点并没有被普遍接受。大陆架本是陆地的延伸部分,虽被海水淹没,但其地势大多平缓,与沿海平原高差很小,在冰期低海面时期更是与陆地连为一体。 4.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地势西高东低”是一个总体趋势,即便有“百川东到海”,也不排除有些河流向南、向北入海。即宏观的“西高东低”的统计学规律不能违背“水往低处流”的物理学原理。这一点在第三节会有体现。 (2)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但与西北地区的干旱并不矛盾。相较于印度洋的水汽被青藏高原阻挡难以北上,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却可以深入内陆,抵达甚至越过阴山、贺兰山。太平洋水汽在西进的过程中,随着地势的升高不断爬坡、降水,到达阴山、贺兰山一线已成强弩之末,输送到西北地区的水汽十分有限。因此,西高东低的地势虽然有利于水汽的西进和降水的形成,实际上却是增大了我国年降水量的东西差异,凸显了西北地区的干旱。 (3)第一、二级地势阶梯边缘的显著高差决定了该地段山高、谷深、坡度大的地形特点。这种自然条件利弊并存,与后续学习内容存在联系。例如:规模各异的峡谷可开发为旅游景区;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可修建水电站;这些地区蕴含着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的潜在危险。 【地形类型齐全,山区面积广大】 1.地形的形态类型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人类活动。由我国各类地形的比例构成概括出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地形类型齐全”奠定了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性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地形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各有利弊,是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区域优势所在。 (2)“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特征的重要方面。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能源、矿产、生物、旅游等资源丰富;劣势主要在于地形崎岖,灾害多发,生态脆弱。因此,山区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开发。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与山区面积广大相对应,我国地形特征的另一方面是平原面积有限。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河网纵横、交通便利等优势使之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低平的地势使其面临洪涝灾害风险大的挑战。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使其一旦遇灾,灾情严重。认识我国平原少这一特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土地资源构成及利用等。 2.等高线图是刻画地形特征的基础图件。本标题的“活动”利用我国部分区域的地形图,帮助学生建立各类地形形态特征与等高线特征的联系,提升地形图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并为认识地形区及其分布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播放】播放电影《攀登者》片段:1975年中国登山队成功登顶,并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 848.13米。 【讲述】正如电影里面所说:“我们自己的山,我们自己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登上去。”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为珠穆朗玛峰“量得最新身高”8 848.86米。 【提问】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称号“地球之巅”。但当我们在珠峰大本营眺望珠峰时,你会发现它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跟随老师一起“望珠峰游中国”。
新课学习 任务1.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提问】什么是地势?阅读教材图2.1,判断我国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教师分发中国地形图和坐标纸。 活动一:根据自己对我国地势的理解,学生在图上标记不同的地势阶梯和主要地形特征,并标注海拔范围。教师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图的内容。 活动二:学生绘制沿36° N纬线和30° 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对比根据两种剖面图归纳的我国地势特征,并思考哪一种更为典型。 【小结】地形剖面图更能直观地显示某条剖面线上的地势高低和坡度大小状况。由图可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其中沿36° 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更为典型。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构成。第二级阶梯的海拔一般在1 000—2 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的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讲述】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有着“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特征,这意味着从远处看整个高原像是一片连绵的山脉,走近后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河谷和盆地。因此,从珠峰大本营(海拔约5 200米)望向珠穆朗玛峰,由于相对高度不大,珠峰在视觉上显得不那么高耸。 【过渡】我国西高东低,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部分还形成广阔的大陆架。请各小组使用中国地形图,讨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等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充分认识我国地势特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小组1: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地势对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组2:阅读《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古诗词,讨论地势对河流流向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东西部之间交通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组3:阅读标注小浪底、葛洲坝、二滩、刘家峡等水电站的地图,讨论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在地图上找到我国主要的水电站,分析其分布特征。 【小结】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受地势影响,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在跨越地势阶梯建设时需要克服地形变化的挑战。 任务2.我国的地形类型及其影响 【承转】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而地表的各种高低起伏形态则被称为地形。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类型:不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还有众多气势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坡陡谷深的山地以及连绵起伏的丘陵。请各位同学跟随老师一起“观中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2,分析我国的地形特征。 【小结】我国地形类型齐全,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兼备。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3,结合中国地形图,完成教材第27页的“活动”。 【小结】甲地海拔超过3 000米,面积广大,内部起伏和缓,边缘较陡,为青藏高原;乙地海拔大多为500—2 000米,边缘较陡,为秦岭;丙地四周高,中间低,为四川盆地;丁地海拔低于50米,地形宽阔平坦,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戊地海拔大多为50—500米,地形较破碎,为东南丘陵。 【提问】在各类地形类型中哪一种面积占比最多?哪一种最少? 【小结】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提问】我们时常提到山区,山区是山地吗?与山地有何区别? 【小结】山区的范围比山地更广。通常,将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面积广大。 【承转】我国是一个以山区为主的国家,发展历程充满挑战。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伟大战略,使得许多山区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服务提升、环境优美。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四川大凉山、贡山等脱贫致富的材料,分析广袤的山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弊,关注山区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结】有利条件:山区通常拥有较丰富的矿产、水能、生物或旅游资源等。不利条件: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宜大规模开垦发展农业,多自然灾害等。山区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在改善交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山区可以发挥资源优势,进行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景观图、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统计图、文字等相关资料,在“望珠峰游中国”主题情境活动中,描述了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并且认识了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山区开发、利用与保护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