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 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候(第2课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对应本条“内容要求”有关“气候”的部分,本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气温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月变化和年变化图、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季风环流示意图、山地垂直带谱等地图和相关资料,从代表性气候类型、各种气候类型的水热组合与分布等方面归纳我国气候的特征;能够简要分析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以及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与气候形成因素之间的联系;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认识气候特征对我国植被等自然景观以及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要点说明
【气候类型多样】 1.不同的水热组合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决定了气候类型的不同。我国气候类型的多样性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空间差异显著,叠加形成多种水热组合的结果。 2.一个地区的热量条件与其气温成正比,通常用影响生物生长的积温来描述。农业上常用的活动积温是指在作物生长期或一年中高于作物生长所需最低温度(即生物学零度)的温度之和。在气候学中,经常采用≥0 ℃、≥5 ℃、≥10 ℃等温度界线计算一个地区的年积温,用作热量资源的指标。我国南北跨纬度近50 ,热量从南到北逐渐减少,依据≥10 ℃积温的大小划分出热带(>8 000)、亚热带(4 500—8 000)、暖温带(3 400—4 500)、中温带(1 600—3 400)和寒温带(<1 600)等温度带,以及一个高海拔的青藏高寒区(<2 000)。 3.一个地区的气候干湿程度取决于其水分的收支状况,通常用干燥指数或湿润指数表示。这比用单一的年降水量作为指标划分干湿气候区更科学。在计算干湿程度的多种公式中,最基本的方法是以降水量为收入项,以蒸发量为支出项,比较其相对关系。通常,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水分收入能够完全满足支出的需要,属于湿润、半湿润状况;当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说明水分入不敷出,根据水分缺乏的程度,进一步划分出半干旱、干旱状况。水是生命之源,受水分条件影响,干湿程度不同的地区生长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在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年蒸发量不断增加,因此总体上呈现东南湿润、西北干旱的分布规律。但是,教材图2.12显示半湿润区延伸到东北的山区成为湿润区,干旱区内的山地则属于半干旱区。这与山区海拔较高,气温偏低,蒸发较弱,比平原地区降水偏多有关。 4.根据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分布叠加形成的水热条件组合,可以得出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参照教材图2.11温度带的划分,温带季风气候可进一步区分出寒温带季风气候、中温带季风气候和暖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内陆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可进一步区分为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及天山等高海拔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5.本标题“活动”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降水特征与气候类型关系的认知。“思与学”对“橘生淮南”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温度带以及热量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竺可桢的简介告诉学生热量带的界线是通过科学研究确定的,以此启发学生科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物候现象也有研究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展示】香蕉、柿子、脐橙、苹果、菠萝、龙眼、灯笼果、哈密瓜等的图片。 【讲述】水果以其丰富的营养、美味的口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不同水果产地各异,请将它们拖至中国政区地图上相应产地,完成“送水果回家”活动。 【提问】各地水果种类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新课学习 任务1:认识我国温度带多样 【承转】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5和教材图2.11,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我国自南向北划分的温度带。 (2)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分别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青藏高原所属的温度带。 (3)找出图片所示水果所属温度带。 【小结】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单列为青藏高原区,是高寒区。农业生产活动与温度带分布密切相关。 【提问】根据亚热带和暖温带水果种类资料,可以看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水果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两个温度带的大致界线在哪里? 任务2:认识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承转】将哈密瓜拖至中国政区图中的相应位置。观察地图发现,它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这与当地干湿状况关系密切。根据各地干湿程度的差异,我国划分了不同的干湿区。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2.8和教材图2.12,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教材图2.12,在教材图2.8中描出各干湿区的界线,并对比其与降水量的关系。 (2)湿润区的年降水量是否都超过800毫米?结合资料,找出这些区域并分析原因。 【讲述】湿润区:年降水量一般超过800毫米;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大致400—800毫米;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大致200—400毫米;干旱区: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00毫米。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年降水量大致400—800毫米,由于纬度较高,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因此这些地区属于湿润区。 【小结】干湿状况由当地降水量、蒸发量共同决定。通常,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为半干旱区、干旱区。 【承转】受干湿状况影响,各区域内天然植被类型呈现较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根据森林、草原、荒漠、沙漠的景观图,推测各干湿区主要的天然植被类型,完成连线活动。 【小结】各区域的植被类型受干湿状况的影响,湿润、半湿润区以森林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干旱区以荒漠植被或裸露的沙漠、戈壁为主。 任务3:认识我国多样的气候类型 【承转】西瓜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在我国,西瓜的种植范围很广,但各地西瓜品种各有不同,这与我国的气候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按照温度带和干湿区的空间组合,可以将我国的气候概括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2.13和教材图2.14,根据我国不同品种西瓜分布图和各品种西瓜的生长习性等材料,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说出我国气候类型的名称,总结我国气候类型的特点。 (2)找出各品种西瓜的种植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3)完成教材第37—38页的“活动”,比较我国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差异。 (4)补充“活动”中四地的气温数据,比较不同气候类型气温的季节差异。 【提问】我国各地本地西瓜的上市时间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讲述】由于温度和干湿条件的不同,我国分布了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还有高原山地气候。不同气候类型的热量差异大,影响西瓜的生长周期,从而使得上市时间早晚存在较大差异。 【展示】播放视频,展示我国不同气候类型区的天然植被、农作物、建筑、交通方式、饮食习惯等,以体现区域差异。
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景观图片、地图、文字材料等相关资料,我们学习到我国具有气候类型多样的特征。根据气温的空间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自南向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以及青藏高原区;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按照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空间组合,可以将我国的气候概括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我们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相关活动。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