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地形、气候、河湖等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对应本条“内容要求”有关“河湖”的部分,本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群、青藏高原湖泊群等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我国河湖的数量、分布和水文特征;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河流与湖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要点说明【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 1.我国的河流与湖泊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其中地形决定地表水流的方向、速度和路径,气候决定地表获得的水量和蒸发损耗。在复杂地形和多样气候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区域差异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均有表现。 2.在全国尺度上,我国河流的区域差异突出表现在外流区与内流区河流特征的不同。受地形影响,我国的外流河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流域构成外流区;内流河分别消失在荒漠或注入内陆洼地,其流域构成内流区。受气候影响,我国外流区主要地处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内流区主要位于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此,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在数量、河网密度和水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差别。需要注意的是,受地方性因素影响,我国外流区内存在局部的内流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有小范围的外流区。 3.在区域尺度上,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均存在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但是,以秦岭—淮河线为界,河流的汛期、流量、冰情、水量年际变化等水文特征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 4.我国湖泊的区域差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其一,从湖泊的水化学性质看,我国东部外流区的湖泊多为淡水湖;西部内流区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内流区也有淡水湖,“思与学”对其形成条件作了介绍。其二,从湖泊水体的分布特征看,我国湖泊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青藏高原湖泊群、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群等湖泊群聚的现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新课导入 【播放】纪录片《大地之上》中有关河流、湖泊的部分片段。 【讲述】通过视频可以看到河流与湖泊出现的频率很高,下面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河流和湖泊。新课学习 任务1:认识河流众多 【承转】作为世界上面积第三的大国,我国有哪些大江大河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18,分小组在地图中描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干流。 【小结】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等众多河流。 【提问】教材图2.18中,河流为什么有粗、细、虚、实的不同? 【小结】教材图2.18中,河流粗细代表河流水量大小,虚线代表时令河,实线代表常年河。 任务2:认识河流区域差异显著 【承转】《长歌行》中提到“百川东到海”,其实并不是所有河流最终都能流到海洋。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2.18,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哪些河流最后汇入了海洋?分别汇入了哪些海洋? (2)哪些河流没有汇入海洋? 【小结】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南地区的有些河流向南注入印度洋,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向北流入北冰洋。这些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其汇水区域为外流区。我国还有一些河流最终消失在荒漠中,或者注入内陆洼地,积水成湖。这些与海洋不连通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其汇水区域为内流区。 【提问】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在分布上呈现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18和教材图2.12,自主分析我国内流区、外流区的分布特点。 【小结】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内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提问】我国的外流区河网密度大,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区水量不足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请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活动】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以及能够代表各气候类型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柱状图,分析我国内、外流区水量差异的原因。 【小结】我国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以湿润、半湿润区为主,降水较多。内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 【承转】不同的河流呈现的景观差异较大,体现在流速、流量、含沙量等方面的不同。 【学生活动】通过演示实验理解河流流量、含沙量、流速、水位、汛期等水文特征。 【提问】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如何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小结】通常,水位的描述词是“高/低”,流量的描述词是“大/小”,汛期的描述词是“长/短”,含沙量的描述词是“大/小”。河流的水文特征除以上特征外,还有结冰期。结冰期的描述词是“长/短/无”。 【承转】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季节差异显著。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根据教材图2.19,分析松花江、黄河、长江、西江的流量年变化,比较东部外流河冬季、夏季水文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小结】受季风气候影响,东部地区外流河夏季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明显的汛期;冬季水位低、流量小,形成枯水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19和教材图2.8,结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比较并分析我国外流区南方河流(如长江、西江)、北方河流(如松花江、黄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材料1:2022年我国东部地区雨季时间。 材料2:中国森林覆盖率图。 【小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受季风影响程度和时间不同,导致南北方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大。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河流汛期较短、流量较小,河流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冬季出现结冰现象。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河流汛期较长、流量较大,河流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小。东北和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较低,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较低,河流含沙量较大。 【播放】纪录片《塔里木河》片段。 【学生活动】根据视频内容,结合乌鲁木齐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自主分析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小结】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河流水源补给以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为主,流量小,流程短,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多季节性河流。 【承转】我国邻国众多,有不少国际河流,这些河流是联系我国与邻国的纽带。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2.18和教材附录中的地图,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1)描出流经我国的主要国际河流。 (2)找出黑龙江的流经国家,观察黑龙江是我国与哪个国家的分界线。 (3)国际河流的开发与保护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述】黑龙江流经蒙古国、中国、俄罗斯,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河。在国际河流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沿线各国应根据各国的需求和利益进行合理利用,充分协商与谈判,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国际河流的保护需要沿线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实现流域整体管理。 任务3:认识湖泊众多,区域差异显著 【承转】河流犹如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 【学生活动】读中国湖泊分布图,结合教材图2.20和教材图2.2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我国湖泊数量特点和分布特征。 【小结】我国湖泊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主要包括两大湖泊群。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青藏高原湖泊群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湖泊面积超过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一半。 【提问】联系本节教材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内、外流区的湖泊有何区别? 【讲述】外流区的湖泊以淡水湖为主,其中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教材图2.20)。内流区的湖泊以咸水湖为主,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教材图2.21)。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4页的“思与学”,了解咸水湖和淡水湖的差异,并分析成因。 【小结】我国外流区大多数湖泊有排水出口,水体交换频繁,因此矿物质含量低,多为淡水湖;我国内流区大多数湖泊没有排水出口,湖水中矿物质含量高,多为咸水湖。 【承转】河湖就在我们身边,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 【提问】结合生活经历,说说河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小结】河湖能塑造平坦的地形,带来肥沃的土壤,为沿岸地区提供生活、农业、工业用水。它们还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水能资源,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等,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空间;然而,河流流量的不稳定,易造成洪涝灾害,危及流域内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通过相关地图和资料,认识了我国“河湖众多,区域差异显著”的特征。在全国尺度上,我们学习了内流河、外流河,以及内流区、外流区的空间差异。在区域尺度上,学习了东部地区外流河的汛期和枯水期,认识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随后,我们根据我国湖泊的分布,分析得出我国“湖泊多、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结论,并对比学习了内流区、外流区湖泊的差异。最后,联系生活,认识到河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深刻,开发利用河湖时要遵循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