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复习课件+学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机械运动》复习课件+学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单元总复习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思维导图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练习
主要内容
①国际单位:m 其他单位:km、dm、cm、mm、μm、nm
②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①使用刻度尺前“三看”:看量程、看分度值、看零刻度。
②使用刻度尺时“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③测量结果:包括数值(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单位。
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辅助法、化曲为直法、化暗为明法等。
①国际单位:s 其他单位:h、min
②换算关系:1h=60min 1 min=60s
③机械秒表测量时间:示数=小盘读数(min)+大盘读数(s)
①概念: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②产生:测量工具、测量者、环境因素。
③减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知识回顾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 分米(dm) 、厘米(cm) 、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等。
2、长度单位的换算:
①1 km=________m;②1 m=________dm=________cm=________mm=________μm=________nm。
注意:天文学上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光年,1光年等于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1年通过的距离。
3、长度的估测:中学生的腿长约为1________,手掌的长度约为1________,食指指头的宽度约为1________,身份证的厚度约为1________。

m
103
10
102
103
106
109
m
dm
cm
mm
知识回顾二
使用要求 使用方法
会认 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了解它的________、________和观察零刻度线的位置
会选 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会放 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并与被测的一边平行,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会看 会看视线要__________刻度线
会记 会记读数要估读到___________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准确值+估计值)和________组成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其使用方法见下表:
刻度尺
量程
分度值
正对
分度值
单位
真题练习一
1、人身上有许多可以帮助我们估测物体长度的“尺”,根据如图所示信息,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铅笔长1拃,约20mm B.黑板宽1庹,约40dm
C.教室长10步,约5dm D.物理书厚1指,约1cm
D
真题练习二
2、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D=
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D.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A
真题练习三
3、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读数时,视线从甲方向观察会产生误差
C.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我们可以选择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
D.如图,“一拃”的长度为19.0m
C
真题练习三
3、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作为长度单位,称为“拃”。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测量某人“一拃”的长度。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时,必须从零刻度线量起
B.读数时,视线从甲方向观察会产生误差
C.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我们可以选择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
D.如图,“一拃”的长度为19.0m
C
真题练习四
4、如图所示,号脉为中医独创诊法,古人强调每次号脉不少于脉跳五十次。脉跳五十次大致需要(  )
A.50min左右 B.5min左右 C.50s左右 D.5s左右
C
真题练习五
5、小丽同学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结果分别是16.29cm、16.28cm、16.27cm,关于三次测量结果,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16.29cm正确 B.只有16.28cm正确
C.只有16.27cm正确 D.三次结果都正确
D
真题练习六
6、小明同学用饮料瓶和自制刻度尺做了一个简易量雨器,如图所示,用它测得某暴雨日一小时的降雨量为21.0m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测量结果刚好是整数不存在误差
B.测量结果中的“0”没有意义可去掉
C.该简易量雨器刻度尺分度值为1mm
D.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以多估读几位
C
1.2 运动的描述
练习
本课的主要内容
机械运动: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如地面、椅子、行驶的汽车)
①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看参照物;二看位置关系。
④相对静止: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方向都相同,这两个物体叫作相对静止。
知识回顾
1. 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__________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选某个物体作为参照,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1)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物体是__________的。
(2)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就说物体是_________的。
(3)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习惯上,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就将地面作为参照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可能__________,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__________的。
注意:选择参照物时,既可以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也可以选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
位置
运动
静止
不同
相对
真题练习一
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的意境如题图所示。下列相对于轻舟静止的是(  )
A.乘舟的人 B.岸上的树 C.两岸 D.山
A
真题练习二
2、下列诗句中所描述的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青衣江水东流去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晴空一鹤排云上 D.雅雨绵绵润雄州
B
真题练习三
3、如图所示,这是贵州关岭滴水滩瀑布,它总高410m,约为黄果树瀑布的6倍。丰水期时,水流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下,气势磅礴,动人心魄。下列词语与“奔腾而下”表述的类型不相同的是( )
A.顺水推舟 B.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D.心绪激荡
D
真题练习四
4、2024年9月25日,东风-31AG洲际弹道导弹从海南成功发射,20分钟后成功精确命中太平洋南部海域的预定目标,如图所示。关于该发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发射架为参照物,导弹是静止的
B.以导弹为参照物,发射架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导弹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发射架是运动的
C
真题练习五
5、如图所示,是2024年10月31日辽宁舰和山东舰双航母编队演练的情境,辽宁舰和山东舰以相同的速度朝同一方向匀速行驶,舰载机编队快速飞过航母上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辽宁舰为参照物,山东舰是运动的
B.以舰载机编队为参照物,辽宁舰是静止的
C.以辽宁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是静止的
D.以山东舰为参照物,舰载机编队是运动的
D
1.3 运动的快慢
练习
本课的主要内容
(1)相同时间比路程
(2)相同路程比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公式:
单位:m/s和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是变化的。
v=
s= vt
t=
知识回顾
1. 速度: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__________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__________的比,叫做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公式:__________。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常用单位是千米每小时,符号是__________。1 m/s=__________km/h。
路程
时间
快慢
v
米每秒
m/s
km/h
3.6
知识回顾
2. 匀速直线运动: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__________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物理学中,把速度大小__________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4.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用__________测量路程,用__________测量时间,根据原理_____________计算出平均速度。
直线
变化
刻度尺
停表
v
真题练习一
1、下列关于速度公式v=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的路程就越长
C.物体的速度越大,运动所用的时间就越少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运动路程无关
D
真题练习二
2、中国引领着机器狗领域的世界创新。图中机器狗的行走速度是人步行速度的5倍,则该机器狗的行走速度约为( )
A.5m/s B.15m/s C.25m/s D.35m/s
A
真题练习三
3、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即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鸣枪开跑,采用“人机共跑”模式,如图所示。其中“天工一号”夺得冠军,“小顽童”、“行者二号”分别获亚军、季军。下表是冠军的有关数据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天工一号”操控员相对于跑道是运动的 B.“行者二号”的配速比“天工一号”大
C.“天工一号”的平均速度约为8.6km/h D.“天工一号”的步长平均约为2m
D
真题练习四
4、一列高铁大约长200m。某同学乘坐高铁,看到车厢内显示的车速为216km/h。他估测自己通过隧道用了10s,则隧道长度约为( )
A.400m B.600m C.2160m D.800m
A
解析:高铁速度216km/h=60m/s,车厢通过隧道用了t=10s,由可得隧道长度
L故选B。
真题练习五
5、如图是无人机无线充电模型,当无人机进入充电装置所发电磁波的有效范围内即可充电。甲、乙无人机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经过相同时间,它们分别从位置A、B到达位置A′ 和 B′,则(  )
A.在方框区域内,无人机甲充电的时间比乙短
B.无人机乙比甲的速度快
C.无人机甲相对乙向西运动
D.无线充电装置相对无人机乙是静止的
A
真题练习六
6、小萌家和学校位于同一平直马路的两个位置。小萌的爸爸在小萌放学时从家出发去接小萌,相遇后一起返回家中,小萌全程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人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纵坐标s代表小萌和爸爸离家的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萌家距学校600m B.小萌从学校到家所用时间为15min
C.0 8min内爸爸的速度是1.25m/s D.整个过程中,爸爸做匀速直线运动
C
1.4 速度的测量
练习
本课的主要内容






了解科学探究的环节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了解实验的注意要点及结论
体验测量小车沿斜面运动的
平均速度测量的全过程
真题练习一
1、某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如图所示,若火箭全长约58m,发射塔高约76m(不含天线和避雷针),火箭刚发射时和发射后第8s末的图片如图所示。根据图片可知,火箭发射后8s内的平均速度大约是(  )
A.2.2m/s B.7.3m/s C.9.5m/s D.16.8m/s
C
真题练习二
2、当小明某次乘坐观光电梯下降时,电梯运行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过程中,小明相对于电梯是运动的
B.此过程中,相对于地面,小明是静止的
C.0~20s内,电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D.5~15s内,电梯的平均速度是0.9m/s
D
真题练习三
3、如图甲,拖车从汽修厂赶到事故现场然后拉着小汽车返回,拖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拖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m/s
B.事故现场到汽修厂的距离是6km
C.拖车在OA段的平均速度大于BC段
D.拖车从事故现场到达汽修厂用时36min
C
真题练习四
4、甲、乙两小车在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出发做直线运动,两小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小车比甲小车早出发5 s
B.甲小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C.5~10 s内,甲、乙两小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20 s内,乙小车的平均速度是2 m/s
C
真题练习五
5、甲、乙两位同学步行回家,他们都向东走,其运动的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右图所示,请分析他们的运动情况选出正确的选项(  )
A.甲走的比乙慢
B.甲比乙早出发4s
C.8-12s内,乙相对于甲向西运动
D.二者相遇时甲运动了8s
C
真题练习六
6、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如图实验: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 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表示“时:分:秒”)。
(1)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要_________(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便于测量时间”或“便于测量路程”)
(2)若AB=BC,则AB段平均速度与BC段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是vAB_______________vBC (填“<”或“>”)。
较小
便于测量时间
<
真题练习七
7、如图所示,小明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一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上A点,使小车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滑下,经过B点到达C点,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了便于记时,可将木块向__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的距离;
(2)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可计算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m/s;
(3)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0.5
变速
感谢观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第一单元知识回顾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生活中,教室长度用米衡量,头发丝直径用微米,两地距离用千米。
单位换算:1km=10 m,1dm=10-1m,1cm=10-2m;
1mm=10-3m,1μm=10-6m,1nm=10-9m。
2、刻度尺使用:
(1)选(根据测量要求选合适量程、分度值的刻度尺,如测跳远成绩选量程大的,测铅笔长度选分度值小的);
(2)放(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齐起点,如测课本宽度,刻度尺要与课本边缘平行且零刻度对齐一端);;
(3)读(视线与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比如分度值1mm,测量结果要读到0.1mm);
(4)记(记录数值和单位,如测得课本长度25.80cm)。
3、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分(min)、时(h)。生活中,上课45分钟,一天24小时。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4、停表读数:小表盘读分钟,大表盘读秒,如小表盘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大表盘读20s,就是3min20s。小表盘过中线,则秒数大于30秒;小表盘没过中线,则秒数小于30秒。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不可避免,可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选精密仪器、改进方法减小。像测硬币直径,多次测求平均减小误差,和错误(如读数时视线没垂直、刻度尺放歪,可避免)不同。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比如汽车在路上行驶,位置改变,是机械运动;而树上苹果静止,位置不变,不是(相对地面)。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选择不同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人,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树为参照物是运动的;同步卫星相对地球静止,相对太阳运动。
3、运动和静止判断: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以青山为参照物。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如百米赛跑,相同时间内跑在前面的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如1000米长跑,跑完全程时间短的快)。
2、速度(v):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
公式:v=,国际单位m/s,常用km/h。
换算:1m/s=3.6km/h,如汽车速度30m/s,换算后是108km/h。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特点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比如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每一秒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4.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快慢,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如跑步时,有时快有时慢,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算,像跑1000米用了4分钟,平均速度就是1000m÷240s≈4.17m/s。
第4节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v=,测量路程用刻度尺,测量时间用停表。
2、实验步骤:以测小车沿斜面下滑速度为例,用刻度尺测斜面某段长度s,用停表测小车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t,再用公式算速度。要注意使斜面坡度小些,让小车运动慢些,方便测时间。
3、数据分析:多次测量不同路段的速度,看小车运动快慢变化,理解变速运动。比如小车下滑时,上段路程速度小,下段路程速度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第一单元总复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春天花开 B.秋天叶落 C.蜡烛燃烧 D.气温升高
2、小明坐在行驶的公交车上,以座位为参照物,小明是( )
A.运动的 B.静止的 C.有时运动有时静止 D.无法判断
3、下列关于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参照物必须选择静止的物体
B.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研究对象不能作为参照物
C.选择不同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
D.参照物选择后,物体的运动状态就确定了
4、某运动员在100m比赛中,用时10s到达终点,则他的平均速度是( )
A.5m/s B.10m/s C.15m/s D.20m/s
5、下列速度中,最接近人正常步行速度的是( )
A.1m/s B.10m/s C.50m/s D.100m/s
6、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2m/s,乙的速度是3m/s,则( )
A.甲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比乙短 B.甲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比乙长
C.相同时间内,乙物体运动的路程更长D.相同路程内,甲物体运动的时间更短
7、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正确的做法是( )
A.更换新刻度尺
B.用任意刻度线作为起点直接读数
C.用某一整刻度线作为起点,读数后减去起点刻度
D.忽略零刻度线,读数时估读即可
8、停表的小表盘指针在1和2之间,且超过半格,大表盘指针指在35s处,此时停表的总时间是( )
A.35s B.1min35s C.1min05s D.2min35s
9、测量小车在斜面的平均速度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的是( )
A.路程测量偏大,时间测量偏小 B.路程测量偏小,时间测量偏大
C.路程和时间都测量偏小 D.路程和时间都测量偏大
10、下列关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
B.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段路程内的平均运动快慢
C.匀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
D.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各时刻瞬时速度的平均值
11、甲、乙两车沿同一直线同向行驶,甲车速度为40km/h,乙车速度为60km/h,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的速度是( )
A.20km/h B.40km/h C.60km/h D.100km/h
12、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2.4m/s B.2.5m/s C.2.6m/s D.5m/s
13、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正确的是( )
A.12.3mm B.12.3cm C.12.30cm D.123cm
1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D.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15、小明从家到学校,先以1m/s的速度步行5min,再以5m/s的速度骑车2min,则小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1.5m/s B.2.2m/s C.3.5m/s D.4.0m/s
16、甲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乙物体在20s内通过的路程为50m,则( )
A.甲物体速度更大 B.乙物体速度更大
C.两物体速度相等 D.无法比较速度大小
17、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B.恒星是绝对静止的
C.地球围绕太阳做机械运动 D.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属于机械运动
18、用停表测量某物体运动时间,则停表显示的时间是( )
A.110s B.80s C.1min20s D.2min20s
19、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5m/s,它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
A.10m B.600m C.1000m D.7200m
20、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运动路程之比为1: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
A.1:3 B.3:1 C.3:4 D.4:3
二、填空题
21、物理学中,把物体______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2、我们说 “地球围绕太阳转”,是以______为参照物;说 “太阳东升西落”,是以______为参照物。
23、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的物理量,其国际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
24、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5m/s = ______km/h;(2)72km/h = ______m/s。
25、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读数为18.52cm,其中“18.5cm”是______值,“0.02cm”是______值,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2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若在5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该物体的速度是______m/s,它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m。
27、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用公式表示),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和______。
28、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
29、停表的小表盘的单位是______,大表盘的单位是______;小明练习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某次机械秒表指针位置如下图所示,则此时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30、小明乘坐高铁从甲地到乙地,高铁的速度为300km/h,行驶时间为2h,则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______km;若高铁中途停留10min,则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km/h(结果保留整数)。
31、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合______km/h,其物理意义是______。
32.某刻度尺的量程为0-20cm,分度值1mm,用它测量某物体长度,读数为 15.60cm,该物体的实际长度在______cm 到______cm 之间(考虑估读误差)。
33.甲物体以4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以4m/s的速度做变速直线运动,则______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选填 “甲” 或 “乙”)。
34.某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为120m,则它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合______km/h。
35.测量路程时,若刻度尺的刻度线模糊不清,会导致测量结果产生______(选填“误差”或“错误”)。
36.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车速度为15m/s,乙车速度为20m/s,经过5s后,两车相距______m。
37.用停表测量时间时,若启动停表延迟,会导致测量的时间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8.某物体做直线运动,前3s内通过的路程为9m,后2s内通过的路程为11m,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9.为减小测量误差,测量平均速度时应______测量多次,求平均值。
40.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它在15min内行驶的路程是______km。
三、判断题
41、宇宙中所有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
42、参照物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同。( )
43、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一定越长。( )
4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视线必须与尺面垂直。( )
45、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平均值。( )
46、停表使用前不需要复位,直接开始测量即可。( )
47、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改进测量方法减小误差。( )
48、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
49、测量小车平均速度时,斜面倾角越大,测量结果越准确。( )
50、甲物体的速度为2m/s,乙物体的速度为120m/min,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
51、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其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 )
52、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读数可以是10.2cm。( )
53、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 )
54、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它们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
55、测量时间时,停表的大表盘精度比小表盘更高。( )
56、某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一定小于最大瞬时速度。( )
57、选择参照物时,只能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 )
58、误差的大小与测量工具的精度无关。( )
59、物体通过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也为零。( )
60、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比为2:3,运动时间之比为1:1,则它们的路程之比为2:3。( )
第一单元总复习练习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A花开是生物变化,C燃烧是化学变化,D气温升高是热现象,B叶落是树叶位置变化,故选B。
2.答案:B
解析:以座位为参照物,小明与座位的相对位置不变,故小明是静止的,故选B。
3.答案:D
解析:A参照物可任意选择(包括运动物体);B研究对象可作为参照物(如以自己为参照物观察他人运动);C选择不同参照物,物体运动状态可能相同(如车内人以座椅或车厢为参照物均静止);D参照物确定后,物体运动状态唯一,故选D。
4.答案:B
解析:平均速度v= = =10m/s,故选B。
5.答案:A
解析:人正常步行速度约1-1.5m/s,10m/s接近跑步速度,50m/s、100m/s远大于人体运动速度,故选A。
6.答案:C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中s=vt,A、B未提及时间或路程,无法比较;C相同时间内,v乙>v甲,故s乙>s甲;D相同路程内,v甲t乙,故选C。
7.答案:C
解析:零刻度线磨损后,可选择整刻度线为起点,物体长度=终点刻度-起点刻度,A无需更换新尺,B直接读数会偏大,D忽略零刻度线且不减去起点刻度会出错,故选C。
8.答案:B
解析:小表盘指针在1-2之间且超半格,分钟数为1,总时间=1min+35s=1min35s,故选B。
9.答案:A
解析:由v= 可知,路程s偏大、时间t偏小时,计算出的速度v偏大,其他选项均会导致v偏小或无法确定,故选A。
10.答案:C
解析:A平均速度反映某段路程平均快慢;B瞬时速度是某一时刻的速度;C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平均速度=瞬时速度;D平均速度= ,非速度平均值,故选C。
11.答案:A
解析:同向行驶时,相对速度=v_乙-v_甲=60km/h-40km/h=20km/h,故选A。
12.答案:A
解析:设全程路程为2s,全程时间t= +,全程平均速度v= =2.4m/s,故选A。
13.答案:B
解析:分度值为1cm,读数需估读到cm的下一位(mm位),即小数点后一位,A单位错误,C是分度值1mm的读数,D数值过大,故选B。
14.答案:C
解析:A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避免,误差不可避免);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不能消除;C精密测量工具可减小误差;D误差不可避免,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步行路程s1=1m/s×300s=300m,骑车路程s2=5m/s×120s=600m,总路程s=900m,总时间t=420s,平均速度v=≈2.2m/s,故选B。
16.答案:A
解析:甲速度v甲== =3m/s,乙速度v乙== =2.5m/s,故甲速度更大,故选A。
17.答案:B
解析: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恒星也在运动(如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A、C、D说法正确,故选B。
18.答案:B
解析:如图所示,小表盘的1min平均分为2格,每格表示0.5min,则分度值为0.5min,分针指在1到2之间,偏向2,则分针指示刻度读作1min,秒针指示刻度读数大于30s;大盘一大格又分10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1s,即分度值为0.1s,秒针指示刻度读作50s,所以秒表所示的时间是1min50s=110s。
19.答案:B
解析:2min=120s,路程s=vt=5m/s×120s=600m,故选B。
20.答案:A
解析:速度之比 = = = ,故选A。
二、填空题
21、位置
22、太阳;地球
23、运动快慢;米每秒;m/s
24、18;20
25、准确;估读;1mm
26、4;40
27、v= ;路程;时间
28、9:4
29、分钟;秒;217.5
30、600;277
31、4.32;人每秒通过的路程约为1.2米
32、15.59;15.61
33、甲
34、2;7.2
35、错误
36、25
37、偏小
38、答案:4
39、对同一路段
40、15
三、判断题
41、答案:√
解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宇宙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
42、答案:×
解析:不同参照物下运动状态可能相同(如车内人以座椅或车厢为参照物均静止)。43、答案:×
解析:路程s=vt,还与时间有关,速度大但时间短,路程可能短。
44、答案:√
解析:刻度尺使用要求视线与尺面垂直,否则会产生斜视误差。
45、答案:×
解析:平均速度 = ,并非各段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46、答案:×
解析:停表使用前需复位(指针归零),否则会叠加上次测量时间。
47、答案:√
解析:误差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多次测量、选精密工具、改进方法减小。
48、答案:×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定值,与路程、时间无关,仅由物体本身运动状态决定。
49、答案:×
解析:倾角过大,小车速度快,计时误差大,反而降低测量准确性。
50、答案:√
解析:120m/min=2m/s,与甲物体速度相等。
51、答案:√
解析:匀速行驶时速度不变,瞬时速度等于任意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52、答案:×
解析:分度值 1mm,读数需估读到 mm 下一位(小数点后两位),10.2cm 仅小数点后一位,精度不足。
53、答案:√
解析: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之一,如天体运动、车辆行驶等。
54、答案:√
解析:相对静止的物体,相对位置不变,故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55、答案:√
解析:大表盘分度值更小(如 0.1s),小表盘分度值更大(如 0.5min),故大表盘精度更高。
56、答案:√
解析:变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必然小于最大瞬时速度(大于最小瞬时速度)。
57、答案:×
解析:参照物可任意选择,如以行驶的汽车、飞行的飞机为参照物。
58、答案:×
解析:测量工具精度越高(如分度值越小),误差越小,故误差与工具精度有关。59、答案:√
解析:路程为零说明物体静止,速度为零(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静止物体速度为零)。
60、答案:√
解析:路程之比 = ×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