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认识自己 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认识自己 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1《认识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认识自己
课时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引导学生理解正确认识自己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自我认同感。 2.道德修养:通过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学会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学会接纳自己的全部,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4.责任意识:通过认识自己,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自我分析、他人评价、生活实践)。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冷静地对待他人评价,既不盲从也不轻视。 2.如何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自己。
课前准备: 1.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2.方案: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白纸,写下对自己的初步认识,包括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等方面,以便在课堂上分享。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自我认知的小视频,视频 内容可以是一个人通过自我反思和他人评价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 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主题——正确认识自己。
(二)新课讲授(25分钟) 1.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10分钟) 展示幻灯片,讲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古语含义,强调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结合荆无命的故事) 2.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15分钟) (1)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分析来认识自己(5分钟) 展示两位同学的自我描述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的。 总结:可以从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关系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5分钟) 提问:“他人评价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人评价?” 展示漫画,引导学生思考漫画寓意。 总结:他人评价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形成更为客观、完整、清晰的认识。我们要客观冷静地对待他人评价,既不盲从也不轻视。 (3)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自己(5分钟)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生活实践来认识自己?”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如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展示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 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课堂活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自画像描绘与猜测活动。 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受,讨论如何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自己。 (五)总结归纳(5分钟) 总结本课要点,强调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途径。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听讲,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观看漫画并讨论寓意。 思考并回答问题,举例说明。 完成课堂练习题,听讲并记录要点。 描绘自画像,猜测他人自画像并说明理由。 分享活动感受,参与讨论。 听讲并记录要点。 通过古语解读和故事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分析来认识自己。 通过提问和漫画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他人评价的意义及如何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通过提问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在生活实践中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2.1认识自己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增强自信,促进自我发展 2.促进与他人交往 3.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1.自我分析(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关系) 2.他人评价(客观冷静对待) 3.生活实践(学习、劳动、人际交往)
特色学习资源、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展示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正确认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提高作业:设计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调查问卷,并在班级内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份调查报告,分析同学们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和途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对待他人评价时仍存在盲从或轻视的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同时,实践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紧凑一些,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和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