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高一语文上册
香雪
教育部统编
铁凝
语言建构与运用:整体领悟,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核心素养
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铁凝
走进作者
《哦,香雪》创作于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第四年。
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影响。铁凝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写作背景
1983年《哦,香雪》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5年《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
分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91年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1997年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永远有多远》获中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中篇小说奖和首届老舍文学奖
2005年艺术随笔集《遥远的完美》获中国第二届冰心散文奖
获奖经历
获奖经历
艺术源于生活。小说主人公香雪所在的台儿沟,在现实中叫苟各庄,
是地处北京与河北交界处的一个贫困山村。铁凝曾在那里生活过。小
村拮据寒酸,滞重封闭,但村民生活得平静,没有怨恨,没有奢求。
小说里,每天停留一分钟的火车也是真实的。这个庞然大物打破了小
村的宁静,扰动了香雪们的内心。火车给他们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奇,
香雪们在火车到来之前都要梳洗打扮,甚至穿上过年才穿的新鞋新袜,
像等待恋人一样等待那一分钟的到来。
艺术源于生活
但铁凝与香雪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在读者领略到一种令人酸楚的希望的时候,铁凝却又认识到一种文明的“暴力”。若干年之后,铁凝再次来到苟各庄,以前闭塞的小山村已成为野三坡旅游区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不复存在,女孩子们不再像等待情人一样等待火车,而是或者进入度假村做起了导游,服务员,或者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再也不会接受一只山鸡换一个封面。
四十个鸡蛋换一个文具盒的奇特交易,而是懂得了价值和市场,都在比着赛快速地发财致富。为了钱来得快,甚至有了出售伪劣商品坑骗游客的事情。
这种变化让铁凝意识到,以火车为象征的现代文明,在拆除贫困壁垒的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暴力,它打碎了香雪们平静、淳朴,明净,内敛的爱心。
艺术源于生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让香雪们固守大山,与贫穷落后为伴,剥夺她们拥抱文明与进步的权利。但至少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在物质生活的巨大泥淖中,精神永远都应是一朵圣洁的莲花,高傲地日日升起。
王朔有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在这句话可变一变:没钱不行,但仅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精神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
《哦,香雪》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带来暖意与纯净,提示我们——不管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具有捍卫人类精神健康和内心真正高贵的能力。这也是文学在当下的价值和使命。
艺术源于生活
1、小说中讲了几件关于香雪的故事?
围绕火车划分
看火车
上火车
回沟里
(看,猜测、议论、以物易物)
(去换自动铅笔盒,)
(下了火车回沟里的路程上的所看,所想)
整体感知
围绕铅笔盒划分
渴望铅笔盒
交换铅笔盒
手握铅笔盒
在学校与同桌的日常聊天,她渴望拥有一个自动合上的铅笔盒(突出了心理活动)
香雪登上火车,想用40个鸡蛋换取女学生的铅笔盒(突出细节描写),错过了下车时间)
在西山口车站,香雪在月光下认真打量自己换来的铅笔盒,并朝着台儿沟走回去,从害怕到坚定(突出环境描写,从而刻画香雪的情感转变)
整体感知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2
整体感知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经历了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整体感知
3、思考:“铅笔盒”这个意象象征意义是什么?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对香雪而言,铅笔盒就像暗夜里的明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路上奋然前行,而香雪对于文明的追求,恰恰反映了她智慧的觉醒。
整体感知
4、在《哦,香雪》中,除了“铅笔盒”之外,该小说是否也还有其他意象呢?请大家仔细寻找、思考,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整体感知
在小说中香雪有哪些人物形象特征?
1、外貌:美丽清纯
2、内心:纯真美好
3、渴望知识,积极进取
4、纯朴、有自尊
5、坚毅执着
概括形象特征
1、外貌:美丽清纯
“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在乘客眼里,香雪的眼睛“洁如水晶”,面孔“洁净”,嘴唇“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概括形象特征
2、内心:纯真美好
她纯真无邪,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躲在最后面。别的姑娘可以大胆地问“北京话”问题,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概括形象特征
3、渴望知识,积极进取
她是台儿沟唯一一个考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手表,而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学生的书包;别的姑娘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概括形象特征
4、纯朴、有自尊
同学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听“北京话”说他爱人有个亲戚住在西山口的站上时,她替凤娇和台儿沟委屈;得到铅笔盒,她执意留下一篮子鸡蛋;她认为台儿沟的未来应该这样: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
概括形象特征
5、坚毅执着
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一分钟的停车间隙里,毅然踏上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爹娘责怪,一个人摸黑三十里走回台儿沟,这对平时说话不多,胆小的香雪来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概括形象特征
探究小说主题
作者着重刻画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主题一:赞美香雪等女孩子的纯洁心灵和美好品性。
主题二:赞美香雪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目标的精神。
主题三:赞美要求冲破封闭的文化氛围、走向现代文明的农村青年。
作者着重刻画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主题四:担心在追求文明的时候,会失落人性中的尊严、纯真和淳朴。
主题五:(时代内涵)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走出历史的阴影,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探究小说主题
这篇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事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少女的一段不寻常经历的叙述,以及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想改变山村的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与纯美的心灵。
探究小说主题
1、《哦,香雪》这个“哦”,是读二声好,还是四声好,还是轻声好呢?为什么?
延伸讨论
这句赞叹可以理解为台儿沟沿着铁路寻找香雪的姐妹们发出来的,因为她们终于找到了香雪,有一份欣喜,有一份释然;也可以理解为是读者发出来的,表达对香雪的惊奇与赞叹。
1、《哦,香雪》这个“哦”,是读二声好,还是四声好,还是轻声好呢?为什么?
所以,这个字的读音可以是二声,表示惊奇:哦,香雪,你真是一个执着的女孩子啊!也可以读四声,表示领会、醒悟和赞叹:哦,我明白了原来你是这样执着的香雪!
延伸讨论
2、火车开进台儿沟来,对这些姑娘们对台儿沟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 
说明: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
延伸讨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踮起(diǎn)  娇嗔(chēn) 瞥见(piē) 怂恿(sǒnɡ)
B.颤栗(zhàn) 凛冽(lǐn) 蠕动(rǔ) 虔诚(qiān)
C.脊背(jī) 黝黑(yǒu) 嘟囔(dū) 惆怅(chóu)
D.倾轧(yà) 轧钢(zhá) 隧道(suí) 悸动(jì)
解析:选A。B项,
“蠕”读rú,“虔”读qián;C项,“脊”读jǐ;D项,“隧”读suì。
练习
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 [明确] 火车的到来扰乱了台儿沟姑娘们的心→姑娘们和旅客们做买卖→香雪上车换铅笔盒,结果被带到三十里外→香雪步行回家。
3.《百合花》写的是战争年代一名革命军人的牺牲,《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两篇小说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的感人。阅读时要联系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作品的内涵,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
练习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