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语文园地一(第2课时)【教材分析】第二课时以“自然与生命”为核心,整合古诗、口语交际与科普童话。《梅花》通过“凌寒独自开”的意象,传递坚韧不拔的文化精神;“有趣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特征,在互动中提升表达与倾听能力;《企鹅寄冰》以南极与非洲的气候差异为背景,通过冰与水的转化现象渗透科学常识。三部分从传统文化、生活实践到科学探究层层递进,既强化语言积累,又促进跨学科思维发展。【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动物、冰雪等自然现象充满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需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科学原理。他们已具备基本识字能力,但词汇辨析能力不足,在口语交际中易出现表达碎片化、逻辑不清晰的问题,需通过思维导图、情境模拟等支架辅助梳理内容。古诗学习中,学生对“凌寒”“暗香”等抽象词汇的理解依赖生活经验,可结合动作模拟(如“凌寒”的肢体表现)和意象联想(如“墙角数枝梅”的画面想象)降低理解难度。此外,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需通过游戏化活动(如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维持课堂参与度。【素养分析】文化自信:通过诵读《梅花》,感受古诗中“凌寒独开”的品格象征,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语言运用:在“有趣的动物”交际中,学会用“名字 + 样子 + 特点”结构清晰表达,同时倾听他人并礼貌追问。思维能力:分析《企鹅寄冰》中“冰变水、水变冰”的现象,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审美创造:通过《梅花》的平仄韵律和“墙角数枝梅”的画面想象,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与语言凝练美。【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梅花》,结合插图理解“凌寒”“暗香”的含义,通过动作模拟体会梅花的高洁品质。2.围绕“有趣的动物”话题,借助思维导图用“名字 + 外形 + 独特本领”的结构完整表达,认真倾听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3.阅读《企鹅寄冰》,通过冰袋实验观察冰融化过程,用“因为…… 所以……” 句式解释科学原理。【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与想象体会《梅花》的精神内涵,在交际中完整介绍动物特征,结合实验理解冰与水的转化。【教学难点】用简洁语言解释《企鹅寄冰》中温度变化导致的物质形态变化,避免口语交际中表达碎片化。【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日积月累1.猜一猜:有一种花,开在寒冷的冬季,万花凋零,它却独自开放,是什么花?(梅花)给大家分享一下梅花的相关知识吧。2.自由读,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3.介绍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4.理解诗意。凌寒:冒着严寒。 遥:远远地。 知:知道。为:因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诗意: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看已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梅花淡淡的香气飘来。5.提醒:朗读时注意节奏和停顿。6.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梅花图”,并为它题上诗句。学习任务二、口语交际1.创设情境:导游带学生去动物园游玩,引入话题。2.观察图片上的动物,说一说它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3.举例示范:如:(1)我喜欢的动物是小猫,它有着灰黑色的毛、尖尖的耳朵和圆圆的眼睛,非常可爱。它喜欢吃小鱼,但是它不能下水。它还会用爪子洗脸!有趣之处:用爪子洗脸。(2)我喜欢的动物是大熊猫,它爱吃竹子,身体是黑白相间的。它有一个很大的本领——爬树,这是因为它的身体灵活,后脚可以够到脑袋,所以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树啦!有趣之处:会爬树。(3)我觉得有趣的动物是考拉。它平时除了吃,就爱睡觉,一天大约睡18到20个小时。它经常趴在树上睡,所以也叫“树袋熊”。有趣之处:一天大约睡18到20个小时4.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一个小代表,讲述自己小组认为最有趣的动物。提示:可以通过动物的样子、本领来体现它们的有趣,也可以从动物特殊的外形、习性、用处等方面来体现它们的有趣。5.明确交际要求:演讲者:(1)小组成员轮流讲;(2)先想好内容再讲;(3)评出最有趣动物。听众:(1)不懂可以问,须待人讲完;(2)讲话要清楚,还要有礼貌。6.拓展延伸:奇趣的动物王国学习任务三、我爱阅读1.朗读思考。(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借助拼音读准生字。(2)思考:文中有几个主人公?企鹅给谁寄冰?为什么寄冰?2.思考交流。(1)南极在哪?非洲在哪?气候有什么不同?(非洲炎热,南极寒冷)(2)冰寄到狮子那里变成了水,为什么退回来又变成了冰?(水和冰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不同形态变化。)3.总结收获。从企鹅寄冰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和大家交流一下吧!【总结评价】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2.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课后作业】1.背诵古诗。2.课外阅读:《一粒种子的旅行》。【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