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7.刘胡兰(第2课时)【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刘胡兰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毫不屈服,顽强斗争,最后光荣牺牲的悲壮事迹,展现了刘胡兰面对残暴的敌人坚定不屈的英雄形象。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描述了刘胡兰从被捕到英勇牺牲的过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这段话交代了刘胡兰被捕的时间、地点和原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经过。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敌人用了什么手段,后写刘胡兰的表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毛主席亲笔写挽词纪念刘胡兰。课文所配插图,是毛泽东主席为刘胡兰烈士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字遒劲有力,落款为“毛泽东题”。这是毛主席对刘胡兰烈士英勇殉国事迹的高度评价。插图与课文最后一段文字相照应,是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学情分析】本课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向长辈了解,或者是与家长一起搜集资料,了解刘胡兰同志和她的事迹。而在教学中,也要适当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们为革命牺牲的伟大事迹,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刘胡兰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刘胡兰被捕后的言行举止,体会她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从而感受刘胡兰的人物品质。【素养分析】(文化自信)课文讲述英雄刘胡兰面对敌人铡刀,宁死不屈的事迹,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彰显先辈无畏精神,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信。 (语言运用)文章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现刘胡兰与敌人的斗争,语言质朴有力。学生在朗读、复述中积累叙事表达,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围绕刘胡兰坚守革命立场、应对敌人威胁的情节,学生分析其抉择背后的动机,锻炼逻辑思维,理解革命精神的价值。 (审美能力)文本刻画的刘胡兰形象,定格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瞬间,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英雄为正义献身的崇高之美,提升审美观念。【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2.通过课文重点段落的学习,理解刘胡兰是如何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宁死不屈的。【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胡兰的不屈精神。【教学难点】学会感恩和珍惜革命先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 复习回顾1.复习生字:复习需要会认读的生字。借助拼音以及去掉拼音读一读。2.回顾词语:回顾课本上要求掌握的五个词语。3.复述内容:十五岁的女共产党员( 刘胡兰 )由于叛徒的出卖而( 被捕 ),敌人为了从她口中得到党的秘密,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她坚决与之抗衡,最后光荣地牺牲了。学习任务二、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读通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地方;(3)小组合作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2.句段品析:阅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要写“天阴沉沉的”?“天阴沉沉的”是环境描写,一方面交代当时的天气情况,另一方面渲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烘托出了人们悲凉的心情,预示着将有不幸的事发生。3.阅读思考:阅读第二段找一找刘胡兰被捕后第一次敌人是用什么手段对付她的?刘胡兰又是如何回应的?敌人的手段: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钱。”刘胡兰的回应: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点拨:联系敌人的语言描写可以知道“收买”是指敌人用金钱诱惑刘胡兰说出其他共产党员。从刘胡兰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面对敌人的诱惑,刘胡兰坚定地选择保护战友。4.思考交流:(1)刘胡兰和敌人的第二次斗争:教师:收买不成功,敌人又用什么手段对付刘胡兰?刘胡兰又是如何回应的?敌人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点拨:从敌人威胁刘胡兰说的话中可以知道“威胁”是指敌人见金钱收买没有作用,便露出凶狠的真面目用死亡威逼刘胡兰。刘胡兰第二次的回答更加坚定,同时也激怒了敌人。(2)刘胡兰和敌人的第三次斗争:教师:威胁还是没有成功,敌人又是怎么做的?刘胡兰又是如何斗争的?敌人从刘胡兰的口中什么都没有得到,恼羞成怒,把她打得鲜血直流。明确:“恼羞成怒”是指由于恼恨、羞愧而发怒。从“把她打得鲜血直流”中可以知道敌人严刑拷打,用尽办法毒打、折磨刘胡兰。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点拨: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支撑着她,使她坚强面对敌人凶残的折磨。5.词句探究:出示句子“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教师: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点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刘胡兰的血肉之躯比作钢铁,体现了她的英勇无畏,坚贞不屈。教师:试着用“像……似的”造句。6.阅读思考:阅读第三段想想敌人对待刘胡兰的第四种手段是什么?体现了敌人什么形象?第四种手段: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六个被捕的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提示:突出了敌人的凶狠和残忍。7.思考交流:面对死亡,刘胡兰的表现是什么?出示段落,语言描写部分体现了刘胡兰对党忠诚,不怕牺牲。动作部分则体现出刘胡兰面对死亡时,从容不迫、大义凛然、毫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8.词句赏析:出示句子“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理解“牺牲”和“才”的含义。提示:牺牲是指刘胡兰为了保护村子里的共产党员,为了革命的胜利失去了生命。“才”既写年纪小,又表达对她的惋惜,这个年龄让人肃然起敬。9.阅读归纳:阅读课文二、三段说说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1)敌人用金钱收买刘胡兰时,刘胡兰大声说不知道。(2)敌人用枪毙威胁刘胡兰时,刘胡兰愤怒地说不知道。(3)敌人恼羞成怒毒打刘胡兰时,刘胡兰一点儿也不动摇。(4)用铡刀铡死刘胡兰时,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10.思考交流:联系全文想想毛主席为什么要为刘胡兰亲笔写下挽词?理解“挽词”的含义。明确:“挽词”指哀悼死者的词章。点拨:刘胡兰的事迹传到了毛主席那里,他被刘胡兰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所感动。挽词体现了毛主席对她的哀悼、敬佩和赞颂。11.补充资料:拓展三位领导人为刘胡兰题词的资料。学习任务三、随堂练习 自我检测1.下面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恼羞成怒:由于恼恨、羞愧而发怒。B.收买:用钱财或其他好处笼络人,使受利用。C.威胁:用武力逼、恐吓使人屈服。D.牺牲:失去宝贵的生命。2.下面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表现了刘胡兰坚定信仰、宁死不屈的精神。B.课文开头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气氛。C.课文中敌人对刘胡兰采取了威胁——利诱——拷打——铡杀的手段。3.选词填空。刘胡兰的事迹深深地( )了我。A.感动 B.感谢 C.感恩4.读完这篇爱国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 )。A.安静 B.宁静 C.平静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课文在刻画刘胡兰的形象时运用了语言、动作描写。( )【总结评价】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2.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课后作业】1.和家长谈一谈你对这篇课文的体会。2.查找其他革命英雄的故事。【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