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5. 金色的草地(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组课文是围绕“留心观察”的专题来组织的,有两个语文要素:1.体会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2.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课文讲的是生活在乡下的两个小朋友的故事。课文先讲兄弟两个在住处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尽情玩耍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注意,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换乐,给我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想象力,对自然界的声音有直观体验,但缺乏细致观察和语言描写的技巧。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抽象的修辞手法,需通过朗读、情境模拟等方式强化感知。教学中可结合生活经验(如风雨声、鸟鸣等),激发兴趣,引导他们从“听”到“说”再到“写”,逐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力。【素养分析】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语言运用: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4个词语。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审美创造:能知道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教学目标】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原因,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2.观察某种动、植物或场景的变化情况并乐于交流。【教学重点】读懂课文,掌握动词的运用,想象画面场景,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事物是变化的。【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巩固旧知1.回顾生字2.内容回顾学习任务二、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说说草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了解蒲公英为什么成了作者最喜爱的一种花。(3)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2.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2)理解“一本正经”。①指名学生学着“我”的样子一本正经的样子来喊一喊。②“一本正经”的意思是好象真的有什么事要说,没事却装着有事的样子。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好想到那吹吹蒲公英。兄弟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看,他们笑得多灿烂呀!他们玩得多开心,多有意思啊!(板书:寻开心 )(3)课件出示课文的插图.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演一演。4.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自由说。(板书:新发现)(2)出示:蒲公英的花就像 ,可以 、 。早晨,花朵 ,是 ,草地是 。中午,花朵 ,是 ,草地是 。傍晚,花朵 ,是 ,草地是 。(3)同桌互相说一说。(板书:碧绿 金黄 碧绿)(4)指名说一说,加上动作说一说,不看提示说一说。让学生伸开五个手指变为手掌表示花开,收拢五个手指变为拳头表示花谢。(板书:合拢 张开 合拢)(5)齐读本段。(6)引读。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 的,而是 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 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 了。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 ,可以 、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 的,草地也是 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 的了。(7)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新发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细心)(板书:要善于观察,思考探究)(8)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9)汇报表演。5.学习第四自然段。(1)真开心呀!我们和草地连在了一起,我们和蒲公英连在了一起。这里的蒲公英不只一株、两株,而是——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2)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这片金色的草地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想象一下,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想象说话)(3)这片草地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真是——学生接读: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4)师:从此——生接: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5)有感情朗读、理解最后一段。重点理解“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引导学生体会,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深深喜爱之情!学习任务三、随堂练习 素养提升【总结评价】1.课堂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2.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课后作业】1.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小组交流汇报:你在大自然中的发现。【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