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微粒种类 粒子概念 由粒子构成的物质举例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O2)、氢气(H2)、 (CO2)等气体(稀有气体除外)、水(H2O)、有机物、 C60等原子 原子是 (如Fe、Cu)、金刚石(C)、 (Si)、稀有气体(如He、Ne)等离子 或原子团 氯化钠(NaCl由 和 构成)、硫酸铜(CuSO4由Cu2+和SO42-构成)2. 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分子的性质 典例分子的 和 都很小;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在不断地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 ;) 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湿衣服凉干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分子之间有 ;(气体分子间隔 ,固体、液体分子间隔 ;加压或降温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变 ;) 热胀冷缩;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加压或降温能使气体液化;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不变; H2O和 H2O2 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3.实验探究分子运动(1)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最后两个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结论:分子在不断 ,且温度越高, 。(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实验内容现象 溶液呈 溶液 烧杯A溶液 ,烧杯B溶液解释 水 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氨气(NH3)分子 氧分子分子模型构成分子的原子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小结 有些分子是由 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是由 构成; 也可构成不同的分子;2.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分子 原子概念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相互关系 可以分成 , 可以构成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3.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1)宏微结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宏观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 分子 ,只是分子 在改变 分子 ,分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微观示意图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 。(2)宏微结合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宏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微观 含有 分子,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只含有 分子,如氧气中只含有 一种分子微观示意图 、(3)宏微结合认识单质和化合物单质 化合物宏观 含有 元素的 ,如氧气、氮气 含有 元素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水微观 分子中只含有 原子,如氧气分子只含氧原子,氮气分子只含氮原子 分子中含有 或 原子,如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微观示意图课题2 原子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 。原子内各粒子的关系 (1)在原子中, = = 。(2)不同种类的原子 不同。(3)原子中质子数 等于中子数。(4)氢原子核中没有 。(5)相对原子质量≈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离核越远电子能量 ;(2)电子排布从里往外为1~7层,依次排满;(3)第一层最多容纳 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电子;(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电子)。2. 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3. 原子结构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特点 结构 元素化学性质稀有气体 个(He为 个) 不易得失电子 结构金属 一般少于 个 易 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非金属 一般多于 个 易 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4.离子概念 (或原子团)分类 阳离子 带 的原子(或原子团),如银离子Ag+阴离子 带 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离子符号 书写 在元素符号 标出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如Al3+、O2 含义离子结构示意图 阳离子 圆圈内数字 弧线上数字之和,如镁离子结构示意图阴离子 圆圈内数字 弧线上数字之和,如氧离子结构示意图5.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 离子阳离子 阴离子结构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性 不带电 带 电 带 电联系 原子(或原子团) 变为阴离子, 变为阳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原子原子形成离子过程中的变化 (1)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 ;(2)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 。(3)离子形成过程中,原子质子数 ,所以原子的种类 ;核外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性质 。三、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 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2.符号:Ar3.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4.两种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 。即:=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 (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 ,可忽略不计。6.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中子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 。课题3 元素一、元素1.概念:元素是 (即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概念理解(1)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不同; 决定元素的种类。(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3)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 。(4)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 ,因此元素 。3.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 决定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则为2)(1)元素的原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其元素的化学性质 ,都不活泼;(2)元素的原子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若都为同一类原子, 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若不是同一类原子,则不好比较(即同类相同才相似)。4.元素的分类:元素:一般为“钅”字旁(汞和金除外);元素一般为“气”字头; 元素一般为“石”; 元素一般为“氵”字旁。5.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四位: 、 、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6.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 原子概念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的最小粒子区别 宏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 个数;可组成物质 微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 个数;可构成分子,也可构成物质适用范围 描述物质的 描述物质的联系 ①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②原子的 决定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④化学变化中 和 不发生变化。7.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1)描述物质时:“元素”与“组成”相匹配;“分子”、“原子”、“离子”与“构成”相匹配;(2)物质的组成:物质由 组成 。例:水由 和 组成;(3)物质的构成:物质由 构成。例:水由 构成;铁由 构成;氯化钠由 和 构成;(4)分子的构成:分子由 构成(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每个分子由 构成。例:水分子由 和 构成;每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二、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 写,第二个字母 写,只有一个字母则 写。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 ;(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 。例: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3)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 。例: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4)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表示 意义: 。例:5H:表示5个氢原子;三、元素周期表1.编制者:俄国科学家 。2.结构:(1)周期: 个横行 个周期,每一个横行为一个 。(2)族: 18个纵列 个族,每一个纵列为一个 (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3)每格信息:包含 、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 = ;3.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整体 按元素原子 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周期数 = ;1~18号元素中, = 主族序数横行 ①每周期一般以 开头,过渡到 ,以 结尾;②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相同;③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 和 从左向右依次递增。纵行 ①同一族元素的原子 相同;②同一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 依次递增。易错点01:误认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但分子不一定都比原子大,分子只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例如,氢分子一定比氢原子大,但却比铁原子小。此外,不同种元素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因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差异可能很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易错点02:误认为热胀冷缩或物质状态改变是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热胀冷缩和物质状态改变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只要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中,物质体积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而分子本身不变。易错点03:误认为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化水银温度计中的液体是汞,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测温度时液面的变化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不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易错点04:误认为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保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共同保持。即: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粒子保持。易错点05:误认为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还可能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离子。易错点06:误认为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都相似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也有例外情况。一般来说,①若原子都是相对稳定结构,不管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同,原子化学性质都相似,如氦原子和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却相似;②若原子是不稳定结构,都容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如氧原子和硫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与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即使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不相似。如氦(He)原子和镁(Mg)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但由于氦原子最外层电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易失,所以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易错点07:误认为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也是由同种离子构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不是由同种离子构成的,而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共同构成的,且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易错点08:误认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不能与其他粒子发生反应相对稳定结构是粒子的一种相对状态,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也可能和某些其他物质的粒子发生反应。如稀有气体也能与其他物质反应,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易错点09: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出错三个步骤:①计算弧线上数字之和;②用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得出正数或负数或零;③判断:若为正数即带正电荷,是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正数的数值;若为负数即带负电荷,是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目等于负数的数值;若为零,则是原子。易错点10:误认为元素可以数个数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表示微观意义,如 2Mg 只能表示2个镁原子。易错点11:描述物质的组成构成时用错词语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在描述时应注意“元素”用“组成”, “分子”(或“原子”、“离子”)用“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易错点12:直接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所在周期元素所在周期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一致,应该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判断。若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则需先还原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判断元素所在周期数。易错点13:误认为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中相对原子质量小数点后的数字可以不写相对原子质量并不恰好是整数,一般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是近似值。解题时元素周期表每一格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度一定要与图片提供的信息相同。方法01 判断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解题通法】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解这类题要先分析题给选项中物质分别由什么粒子构成,需要了解常见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O2 、H2 、N2 、CO2、H2O、H2O2、酒精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硅、金刚石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典型例题】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铁 B.氮气 C.水 D.氯化钠方法02 用分子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题通法】用“分子不断运动”可解释:闻到气味、湿衣服凉干、品红扩散、汽油挥发、酒香不怕巷子深、杯子中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减少等;用“分子间有间隔”可解释:热胀冷缩、三态变化、50ml酒精加入50ml水中总体积小于100ml、温度计的使用、气体压缩后装入钢瓶、轮胎充气变大、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等;【典型例题】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方法03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解题通法】用浓氨水和酚酞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实验中酚酞变红,氨水不变红。改进实验的目的是使用密封容器,减少氨水挥发引起的空气污染。若需要比较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则需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典型例题】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 ;(2)进行图Ⅱ操作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写两条)。方法04 从微观角度判断和解释物质的分类和变化【解题通法】 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纯净物若由分子构成,则分子种类相同,若直接由原子构成则原子种类相同;混合物中有不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据此结合图示进行判断。【典型例题】从以下微观示意图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变化:Ⅰ是物理变化B.分类:①是纯净物,②是混合物C.结构:②③分子结构相同D.条件:Ⅰ、Ⅱ变化时需要的条件相同方法05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辨析【解题通法】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均由构成它们的粒子保持;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②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③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⑥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一定属同种元素A.③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⑥方法06 原子的结构【解题通法】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电子带负电。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核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电子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典型例题】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是实心球体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D.原子中,原子核所占的体积很小方法07 结构示意图【解题通法】在结构示意图中,若圆圈内数字等于弧线上数字之和,则为原子;若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为正数,则是阳离子,若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为负数,则是阴离子。原子变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变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③粒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②粒子为钠离子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④中x为7方法08 原子、离子中各微粒的数值关系【解题通法】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荷数等于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数等于得到的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解题时先熟悉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计算判断。【典型例题】 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能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R原子的核内中子数A.m+n+x B.m-n+x C.m+n-x D.m-n-x方法09 同一原子和离子的转化【解题通法】原子得失变成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和电性改变。原子变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变少,原子变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典型例题】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后,下列发生变化的是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核电荷数 ④电子层数 ⑤电性 ⑥最外层电子数 ⑦稳定性A.①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⑦方法10 相对原子质量【解题通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根据概念进行,注意比较的标准是碳12原子质量的1/12,结果是比值,没有质量单位。两种原子是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其实际质量之比。【典型例题】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是因为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B.是某种原子实际质量与氧原子质量的比值C.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方法11 元素概念的理解【解题通法】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食品、药品中的“铁”、“锌”等都是指元素,而不是物质。【典型例题】我们在商场常看到“加碘食盐”“富硒大米”等字样的食品,其中“碘”“硒”是指A.元素 B.分子 C.单质 D.原子方法12 元素周期表【解题通法】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解题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每格的信息解答。【典型例题】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离子符号是 。(2)16号元素符号是 ,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为 。(3)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由易 (填“得到”或“失去”,下同)电子到易 电子,最后是稳定结构。(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 (写一点)。(5)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6)锂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锂原子和钠原子的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名称是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方法13 周期表信息与结构示意图综合考查【解题通法】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同一纵列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典型例题】如图A~D是某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F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A~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填字母)。(2)若E中x=13,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3)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其中X、Y属于同一 (填“周期”或“族”)。Y、Z两种原子具有相同的 数。(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作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___(填字母)。A.NO和O2 B.CO和N2 C.SO2和CO2 D.和答案和解析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微粒种类 粒子概念 由粒子构成的物质举例分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氧气(O2)、氢气(H2)、二氧化碳(CO2)等气体(稀有气体除外)、水(H2O)、有机物、 C60等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金属(如Fe、Cu)、金刚石(C)、硅(Si)、稀有气体(如He、Ne)等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氯化钠(NaCl由Na+和Cl-构成)、硫酸铜(CuSO4由Cu2+和SO42-构成)2. 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以分子为例)分子的性质 典例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闻到花香;品红在水中扩散;湿衣服凉干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分子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隔小;加压或降温能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热胀冷缩;气体可以压缩在钢瓶中;加压或降温能使气体液化;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的化学性质不变; H2O和 H2O2 的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3.实验探究分子运动(1)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现象:品红在水中扩散,且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得快,最后两个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资料:浓氨水显碱性,有强烈的挥发性。酚酞试液是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变红。实验内容现象 溶液呈无色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烧杯A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烧杯B溶液无明显变化解释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酚酞变红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1.分子由原子构成物质 氧气(O2) 氢气(H2) 二氧化碳(CO2) 氨气(NH3)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氨分子分子模型构成分子的原子 氧原子 氢原子 碳原子、氧原子 氮原子、氢原子分子是否由同种原子构成 是 是 否 否小结 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原子构成;相同的原子也可构成不同的分子;2.分子和原子的比较分子 原子概念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间都有间隔;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相互关系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3.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以分子构成的物质为例)(1)宏微结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宏观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有其他物质生成微观 分子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在改变 分子改变,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微观示意图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2)宏微结合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 纯净物宏观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如空气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微观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如空气中含有氧气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 只含有一种分子,如氧气中只含有氧分子一种分子微观示意图 、(3)宏微结合认识单质和化合物单质 化合物宏观 含有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 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水微观 分子中只含有一种原子,如氧气分子只含氧原子,氮气分子只含氮原子 分子中含有两种或多种原子,如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微观示意图课题2 原子结构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核内质子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内各粒子的关系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3)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离核近的电子能量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2)电子排布从里往外为1~7层,依次排满;(3)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电子)。2. 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3. 原子结构和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特点 结构 元素化学性质稀有气体 8个(He为2个) 不易得失电子 相对稳定结构 稳定金属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非金属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结构 不稳定4.离子概念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类 阳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银离子Ag+阴离子 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Cl 离子符号 书写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如Al3+、O2 含义离子结构示意图 阳离子 圆圈内数字大于弧线上数字之和,如镁离子结构示意图阴离子 圆圈内数字小于弧线上数字之和,如氧离子结构示意图5.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 离子阳离子 阴离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联系 原子(或原子团)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原子(或原子团)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原子原子形成离子过程中的变化 (1)金属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1层;(2)非金属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改变。(3)离子形成过程中,原子质子数不变,所以原子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改变,最外层电子数改变,化学性质改变。三、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C-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2.符号:Ar3.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4.两种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即:=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6.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中子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课题3 元素一、元素1.概念: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概念理解(1)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3)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元素种类不变。(4)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3.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一层则为2)(1)元素的原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其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都不活泼;(2)元素的原子未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若都为同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若不是同一类原子,则不好比较(即同类相同才相似)。4.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一般为“钅”字旁(汞和金除外);气态非金属元素一般为“气”字头;固态非金属元素一般为“石”;液态非金属元素一般为“氵”字旁。5.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6.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 原子概念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 宏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不讲个数;可组成物质 微观概念,讲种类、讲质量,也讲个数;可构成分子,也可构成物质适用范围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联系 ①原子和元素是个体和总体的关系;②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④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7.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1)描述物质时:“元素”与“组成”相匹配;“分子”、“原子”、“离子”与“构成”相匹配;(2)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4)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一定由原子构成);每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例: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只有一个字母则大写。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3)特殊:某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物质。例: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4)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表示微观意义:几个原子。例:5H:表示5个氢原子;三、元素周期表1.编制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2.结构:(1)周期: 7个横行7个周期,每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2)族: 18个纵列16个族,每一个纵列为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3)每格信息:包含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3.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整体 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原子序数)。周期数 = 原子的电子层数;1~18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 = 主族序数横行 ①每周期一般以金属元素开头,过渡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结尾;②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③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质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向右依次递增。纵行 ①同一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②同一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易错点01:误认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但分子不一定都比原子大,分子只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大。例如,氢分子一定比氢原子大,但却比铁原子小。此外,不同种元素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大小,因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差异可能很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易错点02:误认为热胀冷缩或物质状态改变是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热胀冷缩和物质状态改变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而不是分子本身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只要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的大小就不会发生变化。物理变化中,物质体积发生变化都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而分子本身不变。易错点03:误认为水银温度计测温度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化水银温度计中的液体是汞,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测温度时液面的变化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不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易错点04:误认为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保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共同保持。即: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粒子保持。易错点05:误认为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还可能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离子。易错点06:误认为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化学性质都相似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一个普遍规律,但也有例外情况。一般来说,①若原子都是相对稳定结构,不管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同,原子化学性质都相似,如氦原子和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却相似;②若原子是不稳定结构,都容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化学性质相似,如氧原子和硫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与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即使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也不相似。如氦(He)原子和镁(Mg)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但由于氦原子最外层电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易失,所以它们化学性质不相似。易错点07:误认为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也是由同种离子构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不是由同种离子构成的,而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共同构成的,且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易错点08:误认为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不能与其他粒子发生反应相对稳定结构是粒子的一种相对状态,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也可能和某些其他物质的粒子发生反应。如稀有气体也能与其他物质反应,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离子也能转化为原子。易错点09: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出错三个步骤:①计算弧线上数字之和;②用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得出正数或负数或零;③判断:若为正数即带正电荷,是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正数的数值;若为负数即带负电荷,是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目等于负数的数值;若为零,则是原子。易错点10:误认为元素可以数个数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表示微观意义,如 2Mg 只能表示2个镁原子。易错点11:描述物质的组成构成时用错词语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在描述时应注意“元素”用“组成”, “分子”(或“原子”、“离子”)用“构成” 。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易错点12:直接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所在周期元素所在周期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一致,应该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判断。若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则需先还原成原子结构示意图,再根据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判断元素所在周期数。易错点13:误认为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中相对原子质量小数点后的数字可以不写相对原子质量并不恰好是整数,一般情况下,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是近似值。解题时元素周期表每一格中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精确度一定要与图片提供的信息相同。方法01 判断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解题通法】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解这类题要先分析题给选项中物质分别由什么粒子构成,需要了解常见物质由什么粒子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O2 、H2 、N2 、CO2、H2O、H2O2、酒精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硅、金刚石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典型例题】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铁 B.氮气 C.水 D.氯化钠【答案】BC【详解】A、铁是金属单质,由铁原子直接构成,不符合题意;B、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符合题意;C、水由水分子构成,符合题意;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C。方法02 用分子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题通法】用“分子不断运动”可解释:闻到气味、湿衣服凉干、品红扩散、汽油挥发、酒香不怕巷子深、杯子中的水放置一段时间后减少等;用“分子间有间隔”可解释:热胀冷缩、三态变化、50ml酒精加入50ml水中总体积小于100ml、温度计的使用、气体压缩后装入钢瓶、轮胎充气变大、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来等;【典型例题】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B.开坛十里香——分子在不断运动C.CO能燃烧,CO2不能燃烧——不同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D.轮胎充气后膨胀——分子间间隔变大【答案】A【详解】A、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非分子体积变大,汞是金属,由原子直接构成,温度变化影响的是原子间隔而非体积,A错误;B、“开坛十里香”是因酒精等物质的分子不断运动并扩散到空气中的结果,B正确;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不同,导致两者的化学性质不同,C正确;D、轮胎充气后膨胀是因气体分子数目增多,内部压力增大,导致轮胎材料(固体)的分子间隔变大,D正确;故选A。方法03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解题通法】用浓氨水和酚酞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实验中酚酞变红,氨水不变红。改进实验的目的是使用密封容器,减少氨水挥发引起的空气污染。若需要比较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则需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典型例题】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实验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 ;(2)进行图Ⅱ操作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写两条)。【答案】(1)进行对比(2)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4) 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合理即可)【详解】(1)探究实验设置参照更有说服力,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进行对比;(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温度较高,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氨气溶于水显碱性,使无色酚酞变红,则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装置始终封闭,增加热水装置,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方法04 从微观角度判断和解释物质的分类和变化【解题通法】 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改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结合成新分子;纯净物若由分子构成,则分子种类相同,若直接由原子构成则原子种类相同;混合物中有不同种的分子或原子;据此结合图示进行判断。【典型例题】从以下微观示意图中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变化:Ⅰ是物理变化B.分类:①是纯净物,②是混合物C.结构:②③分子结构相同D.条件:Ⅰ、Ⅱ变化时需要的条件相同【答案】C【详解】A、氢分子和氧分子反应生成水分子,Ⅰ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故A结论错误;B、由图分析,①是氢气和氧气,是混合物,②是水,是纯净物,故B结论错误;C、由分子的模型图可知,②③都是水分子,分子结构相同,故C结论正确。D、由物质的变化可知,变化Ⅰ是氢气燃烧生成了水,需要的条件是点燃,变化Ⅱ是水分子的间隔变小了,需要的条件是降温或加压等,变化时需要的条件不相同,故D结论错误。故选:C。方法05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辨析【解题通法】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均由构成它们的粒子保持;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②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③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⑥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一定属同种元素A.③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⑥【答案】B【详解】①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质量大,但是不是所有分子都比原子质量大,如氢分子的质量小于铁原子的质量,错误;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原子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错误;③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实际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④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正确;⑤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错误;⑥元素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但是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和离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氟原子和氢氧根离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错误。故选B。方法06 原子的结构【解题通法】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电子带负电。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核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电子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典型例题】下列有关原子的结构不正确的是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是实心球体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D.原子中,原子核所占的体积很小【答案】B【详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空间内做高速运动,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体积很小,电子在原子核外广阔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并非实心,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供电子运动,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方法07 结构示意图【解题通法】在结构示意图中,若圆圈内数字等于弧线上数字之和,则为原子;若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为正数,则是阳离子,若圆圈内数字减去弧线上数字之和为负数,则是阴离子。原子变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变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典型例题】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③粒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②粒子为钠离子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D.④中x为7【答案】D【详解】A、结构示意图中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电子数,①、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正确;B、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为质子数,②的质子数为11,质子数为11的原子是钠原子。该微粒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2+8),是离子,所以②粒子为钠离子。正确;C、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因此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正确;D、原子的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x=17-2-8=7,若为离子则最外层电子数是8,故不一定是7,错误;故选:D。方法08 原子、离子中各微粒的数值关系【解题通法】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荷数等于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数等于得到的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解题时先熟悉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再根据题给信息进行计算判断。【典型例题】 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能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n-离子,则R原子的核内中子数A.m+n+x B.m-n+x C.m+n-x D.m-n-x【答案】C【详解】某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由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Rn-的核外有x个电子,Rn-是R原子得到n个电子得到的,则R原子的电子数为x-n,故中子数为:m﹣(x-n)=m+n-x。故选C。方法09 同一原子和离子的转化【解题通法】原子得失变成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的种类不变,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和电性改变。原子变成阳离子电子层数变少,原子变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典型例题】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后,下列发生变化的是①质子数 ②中子数 ③核电荷数 ④电子层数 ⑤电性 ⑥最外层电子数 ⑦稳定性A.①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⑦【答案】D【详解】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有11个电子,分成三层排布,依次为2、8、1,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的质子数仍为11,核外有10个电子,分成两层排布,依次为2、8,因此在钠原子变成钠离子(Na+)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变化的是电子数、电子层数、电性、稳定性;而质子数、核电荷数以及中子数都不改变;故选:D。方法10 相对原子质量【解题通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根据概念进行,注意比较的标准是碳12原子质量的1/12,结果是比值,没有质量单位。两种原子是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其实际质量之比。【典型例题】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是因为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B.是某种原子实际质量与氧原子质量的比值C.原子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答案】B【详解】A、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这种以比值形式表示的量,方便对原子质量进行研究和计算等,该选项说法正确。B、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该选项说法错误;C、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原子实际质量越大,与标准相比得到的比值(相对原子质量)也就越大,该选项说法正确;D、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则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方法11 元素概念的理解【解题通法】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食品、药品中的“铁”、“锌”等都是指元素,而不是物质。【典型例题】我们在商场常看到“加碘食盐”“富硒大米”等字样的食品,其中“碘”“硒”是指A.元素 B.分子 C.单质 D.原子【答案】A【详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加碘食盐”“富硒大米” 等字样中的 “碘”“硒” 强调的是存在的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如单质、分子、原子等)无关。故选A。方法12 元素周期表【解题通法】周期数等于原子的电子层数;解题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每格的信息解答。【典型例题】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它的离子符号是 。(2)16号元素符号是 ,请画出16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电子数为 。(3)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由易 (填“得到”或“失去”,下同)电子到易 电子,最后是稳定结构。(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 (写一点)。(5)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科学家宣布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6)锂元素和钠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锂原子和钠原子的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名称是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答案】(1) 金属 Mg2+(2) S 6(3) 失去 得到(4)电子层数相同(5) 质子数不同 116(6)最外层电子数相同(7) 氧 铝【详解】(1)12号元素是镁元素,是金属元素,镁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达到稳定结构,故填Mg2+。(2)16号元素是,元素符号是S,由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的硫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6,最外层电子数为6,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故由易失去电子到易得到电子,最后稳定。(4)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排列规律是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等。(5)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由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得116号元素,核电荷数是116。(6)锂元素和钠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电子数相同,故化学性质相似;(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方法13 周期表信息与结构示意图综合考查【解题通法】元素周期表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同一纵列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典型例题】如图A~D是某些原子的结构示意图,F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A~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是 (填字母)。(2)若E中x=13,则该粒子的符号为 。(3)X、Y、Z代表三种不同元素,其中X、Y属于同一 (填“周期”或“族”)。Y、Z两种原子具有相同的 数。(4)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作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微粒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___(填字母)。A.NO和O2 B.CO和N2 C.SO2和CO2 D.和【答案】(1)AC/CA(2)Al3+(3) 族 电子层(4)BD【详解】(1)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则观察图示,A、C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故填AC;(2)若x=13,则该粒子质子数为13,是铝元素,核外电子数为2+8=10,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失去了3个电子,该粒子的符号为Al3+;(3)根据周期表中同一列是族,则X、Y属于同一族;周期表中同一横行是同一周期,同一周期的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4)A、NO和O2原子数相同,均是2,NO的电子数为:7+8=15,O2的电子数为:8×2=16,电子数不同,不属于等电子体,不符合题意;B、CO和N2原子数相同,均是2,CO的电子数为:6+8=14,N2的电子数为:7×2=14,电子数相同,属于等电子体,符合题意;C、SO2和CO2的原子数相同,均是3,SO2的电子数为:16+8×2=32; CO2的电子数为:8×2+6=22,电子数不同,不属于等电子体,不符合题意;D、和的原子数相同,均是5,的电子数为:8×4+15+3=50,的电子数为:16+8×4+2=50,电子数相同属于等电子体,符合题意。故选BD。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