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世界的聚落 同步练(解析版)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世界的聚落 同步练(解析版) 2025-2026学年地理湘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聚落的景观特征
(跨学科·语文)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湖北鹿门山时写下《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郭:村庄的四周。场圃:菜园和打谷场。桑麻:代指农事。重阳:通常是10月中下旬。)据此完成1~2题。
1.判断诗中描述的聚落类型及依据是 (  )
A.乡村,这里有青山 B.城市,这里有绿树
C.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D.城市,这里以商业贸易为主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了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画,出现的季节可能是 (  )
①晚春 ②仲夏 ③寒秋 ④严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聚落与地理环境
(邢台月考)兰屿岛位于我国台湾省东南部海域,有“风岛”之称。岛上的野银村至今保留着一种传统的“地窖式”民居,房屋主体位于地下1.5~2米处,屋顶仅高出地面0.5米,用铁皮覆盖,极具特色。读“地窖式”民居景观图,完成第3题。
3.“地窖式”民居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防御 (  )
A.寒潮 B.地震
C.台风 D.干旱
传统民居深受自然环境影响。下图示意亚洲东、西部传统民居差异。据此完成4~5题。
4.西亚沙特阿拉伯传统民居“平顶、厚墙、小窗”,反映当地环境特征是 (  )
A.潮湿 B.干旱
C.寒冷 D.温暖
5.日本传统民居多采用较轻的木质材料,主要原因是 (  )
A.地震频发 B.石料缺乏
C.土质疏松 D.山洪多发
(沧州期末)(传统文化)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能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地域特征。下图示意某地的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2题。
1.剪纸中所示的生活场景最可能位于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剪纸中的民居建筑特点是 (  )
A.屋顶坡度大 B.屋顶坡度小
C.以毛毡、布匹为材料 D.墙体较厚
诗人海子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福建“盛产”石头和台风,石厝是当地特有的传统民居,这种民居一般依山傍海而建、分布错落有致。下图为福建传统民居图。据此完成3~5题。
3.当地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
A.高大、顶尖、窗大
B.低矮、顶缓、窗小
C.低矮、顶尖、窗小
D.高大、顶缓、窗大
4.当地传统民居设计,主要是为了 (  )
A.排水 B.除湿
C.防晒 D.防风
5.这种民居分布形态高低错落,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水源 B.气温 C.降水 D.地形
6.(邵阳中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         图乙
图丙
(1)图甲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图乙反映了    聚落的特点。
(2)图丙中A、B、C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其共同点是    分布。
(3)图丙中A、B、C三处聚落,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填字母)处,理由是                  。
7.(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以“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完成探究。
【探究过程】
探究一 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图1          图2
(1)图1、图2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和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是图   。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区很难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的原因是                   。
探究二 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图3          图4
(2)气候对聚落的建筑风格影响明显。图3、图4分别示意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     的特点,冰屋主要适应当地气候     的特点。
【成果展示】
(3)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    、    等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解析:根据诗句中的文字信息可知,这里以养殖、种植等农业生产为主,为乡村聚落。故选C。
2.A 解析:由“绿树”“青山”等信息可知,此时为气温较高的季节,晚春、仲夏气温较高,①②正确;寒秋、严冬气温较低,树叶应该枯黄、掉落,③④错误。故选A。
3.C 解析:兰屿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当地多台风,所以“地窖式”民居设计可减少狂风的影响,C正确;当地寒潮、干旱很少发生,A、D错误;若是为了防御地震,民居应以轻质建筑材料为主,B错误。故选C。
4.B 解析:西亚沙特阿拉伯传统民居为土坯结构,平顶、厚墙、小窗是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炎热的环境。故
选B。
5.A 解析: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选择质地较轻的木质板材建造房屋,可以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A正确;日本多山地,石料并不缺乏,B错误;采用木质建材与土质疏松无关,C错误;日本降水集中时,山洪多发,但是木质建材不能防范洪水,D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
1.B 解析:剪纸反映的景观是江南水乡,该地降水丰富,河湖众多,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故选B。
2.A 解析:根据图示景观可知,该地屋顶坡度大,适应当地降水多的环境特征,A正确,B错误;毛毡、布匹做材料一般为了保暖且需要防水,不适合南方地区,C错误;墙体较厚是为了隔热、保温,而我国南方地区的墙体大都较薄,以散热为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A。
3.B 解析:福建海岛大风天气多,台风多发,房屋少开窗、开小窗,可以减少强风进入;房屋低矮可以避免强风对房屋的损毁;压上重石也可以防止大风掀翻房顶,为了防止重石滚落,房顶较缓。故选B。
4.D 解析:福建海岛大风天气多,台风多发,建石厝可以防御台风,避免房屋的损毁,D正确;顶缓不利于排水,A错误;房屋低矮、窗小不利于除湿,B错误;这种设计与防晒无关,C错误。故选D。
5.D 解析:由“‘盛产’石头”等信息可知,这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少,民居分布形态高低错落,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D正确;民居是依山而建,与水源、气温和降水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6.(1)城市 乡村 (2)沿河
(3)B 处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地势平坦)
解析:(1)读图分析,图甲中的高楼大厦反映了城市聚落的特点,图乙中的聚落规模较小,周围有大片农田,反映了乡村聚落的特点。(2)读图丙可知,A、B、C三处聚落规模都比较小,都属于乡村聚落,且都在河流沿岸,所以其共同点是沿河分布。(3)读图分析,B处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且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人流和物流在此集散、中转,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7.(1)2 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2)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3)地形 气候
解析:(1)图1是平原聚落,图2是山区聚落。平原有大面积耕地可以发展种植业,人们聚居在一起,向东西南北任一方向都可以到达劳作的农田,所以聚落规模较大;而山区地势崎岖,平坦土地很少,人们只能在小片山间洼地上耕作,土地能供养的人口较少,同时交通也不便利,所以聚落规模小,难以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2)高脚屋为东南亚地区传统民居,东南亚地区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具有高温多雨、气候湿热的特点,该传统民居具有上下两层结构,竹质材料,窗大墙薄,有利于通风防潮,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使用冰雪作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结构封闭,保温性能好,很好地适应了当地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聚落与地形、气候有关,且这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