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1课时 纬度位置与气候 海陆分布与气候纬度位置与气候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完成1~3题。1.该图反映了影响气温的因素是 ( )A.季节 B.纬度C.海拔 D.经度2.由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大致是 ( )A.由南向北递减B.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C.由北向南递减D.由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递减3.该图可以反映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两极地区降水较多B.降水地区差异较小C.沿海地区降水较多D.赤道附近降水较多读图,完成4~5题。4.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大致位于 ( )A.两极地区 B.赤道附近地区C.太平洋北部 D.大西洋南部地区5.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①处年平均气温低于周围的地区B.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C.世界年平均气温自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逐渐降低D.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北极地区海陆分布与气候读亚欧大陆局部轮廓图,完成6~7题。6.图中四地均位于“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属于常年干旱少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7.①③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地形 D.人类活动(廊坊期末)沙漠是地球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地表景观。沙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图示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及主要沙漠位置。据此完成8~10题。8.沙漠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 ( )A.1 000毫米以上 B.500~1 000毫米C.200~500毫米 D.200毫米以下9.世界主要沙漠分布的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B.中纬度沿海地区C.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D.高纬度内陆地区10.“下雨了,我送你回家;雨停了,请送我回家”是现在流行的共享雨伞的广告词。下列地区中共享雨伞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 )A.深居内陆的地区 B.赤道附近地区C.南北两极地区 D.植被稀疏的地区下图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地的1月平均气温是 ( )A.0~10℃ B.10~20℃C.20~30℃ D.20℃2.影响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C.地形 D.植被状况(廊坊期末)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实验:同时加热烧杯中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土,观察二者升温速度的差异(下图),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下表)。据此完成3~4题。项目 水 沙土起始温度 19℃ 19℃同时加热5分钟后的温度 56℃ 76℃3.该实验验证的影响气温的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地形 D.人类活动4.下列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可以用该实验原理解释的是 ( )A.暑假期间,小明的爸爸带他去登山避暑B.炎炎夏日,孩子们很喜欢到游泳池游泳C.春节假期,哈尔滨冰雕展吸引众多游客D.寒假期间,北方的游客喜欢到三亚避寒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5~6题。5.对比甲地和丙地的年降水量,得出的规律是 (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D.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6.影响甲、丙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7.(廊坊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为了更好地学习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研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的探究活动。下图示意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读数值 说变化】(1)同学们描画等温线时,发现赤道附近气温大都在 ℃以上,南北两极附近气温在-10℃以下。通过观察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总结出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画走向 析原因】(2)同学们在描画等温线时,发现等温线大都沿 (选填“东西”或“南北”)方向延伸,说明气温的分布与 因素有关;等温线不是平直的,在大陆边缘处有明显弯曲,说明气温的分布还与 因素有关。 【寻特殊 找差异】(3)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 (选填“平直”或“弯曲”);南极圈附近等温线较 (选填“密集”或“稀疏”)。 8.(地理实践力)(地理实验)夏天站在陆地上感觉很热,水里温度相对较低,许多人喜欢通过游泳降温避暑。为了探究清楚其原因,小高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的实验,以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未雨绸缪】(1)实验工具:清水、干沙土、型号相同的烧杯2个、 2支。 【事预则立】(2)第一步:一个烧杯盛入3/4杯清水,另一个烧杯放入相同体积的干沙土,在两个烧杯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读出两支温度计的数值。再把它们同时置于太阳下照射2小时后,读出两支温度计的数值。第二步:把两个烧杯同时移入室内,2小时后,再读出两支温度计的数值。经过实验,温度计读数变化如下:第三步: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①比较沙土和水,在太阳下照射两小时后, (选填“沙土”或“水”)升温快。 ②比较沙土和水,从室外移到室内两小时后, (选填“沙土”或“水”)降温快。 【尘埃落定】(3)相同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真知灼见】(4)①陆地吸收(或释放)热量的速度比海洋吸收(或释放)热量的速度 ,所以陆地气温变化比海洋气温变化 。 ②纬度相同的地方,夏季海洋气温 (选填“低”或“高”),陆地气温 (选填“低”或“高”),因此夏季人们会选择游泳来降温和避暑。 ③北半球陆地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分别出现在 月、1月,北半球海洋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则分别出现在8月、 月。 【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B 解析:图示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降低,所以影响气温的因素是纬度,B正确;季节只是气温的表现,不是影响气温的因素,A错误;图中没有关于海拔的信息,无从推知气温变化与海拔的关系,C错误;图中也不存在经度,无从推知气温与经度的关系,D错误。故选B。2.B 解析:读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故选B。3.D 解析:读图可知,两极地区降水很少,A错误;降水地区差异很大,B错误;图中没有关于海陆位置的信息,C错误;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降水多,D正确。故选D。4.B 解析:读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在低纬度的赤道附近。故选B。5.D 解析:读图可知,①处位于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年平均气温低于周围地区,A正确;图示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B正确;世界年平均气温自低纬度地区向两极地区逐渐降低,C正确;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地区,而不是北极地区,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6.C 解析:图示③地位于内陆地区,获得周围大洋提供水汽最少,全年降水也最少。故选C。7.B 解析:图中①地位于沿海地区,降水多;③地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所以影响①③两地降水差异的因素是海陆位置。故选B。8.D 解析:读图可知,沙漠分布区的年降水量大都在200毫米以下。故选D。9.C 解析:读图可知,世界主要沙漠大都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大陆的西岸。故选C。10.B 解析:赤道附近地区降水最多,雨伞使用频率最高。故选B。能力提升1.B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1月气温为10~20℃。故选B。2.B 解析:图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乙地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两地纬度差异较大,所以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故选B。3.B 解析:由题干可知,沙土类似于陆地,水类似于海洋,本实验用水和沙土升温速度的差异来说明陆地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该实验验证的影响气温的因素是海陆位置。故选B。4.B 解析:暑假登山避暑,因为海拔高、气温低,是地形地势造成的,A错误;夏季孩子们到游泳池去游泳,因为水里温度低,是海陆因素造成的,B正确;哈尔滨的冰雕展主要是当地春节假期时气温低,南方气温高,是纬度因素造成的,C错误;寒假期间,北方的游客喜欢到三亚避寒,因为南方气温高,是纬度因素造成的,D错误。故选B。5.A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位于极地地区,丙地位于赤道地区,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故选A。6.A 解析:由图可知,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甲地位于极地地区,丙地位于赤道地区,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因素是纬度位置。故选A。7.(1)20 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2)东西 纬度 海陆(3)平直 密集8.(1)温度计 (2)①沙土 ②沙土(3)不相同(4)①快 大 ②低 高 ③7 2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2课时 地形地势与气候 人类活动与气候地形地势与气候读图,完成1~2题。1.图中降水类型是 ( )A.对流雨B.地形雨C.锋面雨D.台风雨2.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 )A.甲 B.乙C.丙 D.丁读图,完成3~4题。3.图2中符合峨眉山山顶7月平均气温的是 ( )A.① B.②C.③ D.④4.导致重庆与峨眉山山顶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峨眉山山顶地势高B.重庆更靠近海洋C.峨眉山山顶纬度较高D.重庆人口数量比峨眉山山顶多人类活动与气候2023年9月21日,生态环境部向媒体通报了2023年8月和1—8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读2023年1—8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级别天数比例图,完成5~6题。5.这期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占天数比例最高的级别是 ( )A.优 B.轻度污染C.良 D.重度污染6.为实现“空气清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 ( )A.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B.将垃圾带回家处理C.禁止使用汽车D.焚烧秸秆某地理兴趣小组在网上搜集到某区域甲、乙两个地点的气候数据。读图,完成1~3题。1.图中影响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地形 D.人类活动2.根据甲、乙两地气候数据可知,该区域 ( )A.1月气温低于7月,位于北半球B.1月气温高于7月,位于南半球C.7月气温低于1月,位于北半球D.7月气温高于1月,位于南半球3.根据甲、乙两地年降水量数据,可以判定 ( )A.甲地降水多于乙地,甲地位于迎风坡B.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位于迎风坡C.甲地降水多于乙地,甲地位于背风坡D.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位于背风坡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逐年升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旅——平均每十年向上转移十米。据此完成4~5题。4.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一致的是 ( )A.我国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大B.我国人口由乡村迁移到城市C.北极海冰正在大面积融化D.珠穆朗玛峰不断“长高”5.为了控制类似现象频繁发生,人类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B.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D.完善相关法律法规6.(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主题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探究主题:气候变暖的影响及缓解措施。探究背景:2024年11月11—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阿塞拜疆开幕,旨在倡导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某中学以“气候变暖的影响及缓解措施”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学习过程。探究一 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的联系 下图示意1980—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1)中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总体呈 (选填“上升”或“下降”)趋势。 (2)请你把下列数字符号填入知识框架中。①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③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探究二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如太平洋岛国斐济的不少村庄被淹没,根据斐济政府的数据,预计有600多个社区可能被迫搬迁,包括42个村庄受到严重威胁。(3)结合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分析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人口和城市的影响。探究三 气候变化的缓解措施(4)为应对气候变暖,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我国将在2030年前和2060年前分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请你为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献计献策。(列举两条)【详解答案】基础达标1.B 解析:读图可知,这种降水因地势抬升气流、在迎风坡形成的,属于地形雨。故选B。2.B 解析:读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迎风坡,但由于甲地靠近海平面的地势低平地区,水汽抬升少,降水少,乙地地势较高,降水多;丙、丁两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故选B。3.B 解析:读图可知,重庆与峨眉山山顶两地高差是3 099-260=2 839米。按照“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计算可知,峨眉山山顶7月平均气温约为11℃,②符合。故选B。4.A 解析:两地海拔相差大,导致两地气温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故选A。5.C 解析:读图可知,这期间占比最多的空气质量状况是良。故选C。6.A 解析:为实现“空气清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A正确;“将垃圾带回家处理”“禁止使用汽车”并不现实,B、C错误;焚烧秸秆会对大气造成污染,D错误。故选A。能力提升1.C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山脉东、西两侧,所以其降水量差异与地形关系很大。故选C。2.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两地1月气温高于7月,所以该地位于南半球。故选B。3.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甲地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乙地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故选A。4.C 解析:气温升高后,原有环境不再适宜原有生物生存,被迫在更高海拔地区生存,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与北极海冰正在大面积融化的原因一致。故选C。5.A 解析: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加速全球变暖;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全球变暖;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全球变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强制实施保护环境的措施,控制全球变暖。故选A。6.(1)上升(2)A:② B:③ C:①(②③可互换)(3)沿海地区人口较多,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影响沿海地区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4)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平面总体呈上升趋势。(2)根据知识框架前后关系可知,由“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两个原因,导致“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3)海平面上升后,会淹没沿海低地,影响这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4)为顺利实现“碳中和”,可以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3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1课时 纬度位置与气候海陆分布与气候.docx 5.3 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2课时 地形地势与气候人类活动与气候.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