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3 To be a good learner 第1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Unit 3 To be a good learner 第1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3 To be a good learner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1课时 Welcome to the unit 课型 听说课
语篇研读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围绕 “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 展开,聚焦学习相关谚语理解、成功学习要素探讨以及本单元关于成为优秀学习者的整体内容介绍。呈现三则中国学习相关谚语,要求学生匹配含义,理解 “授人以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等谚语蕴含的学习道理。 通过 Millie 和同学对话,讨论成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学习动力、好老师、学习技巧、学习计划等。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等对有效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键作用。借助谚语传递学习的智慧(如教方法比直接给予结果重要、学习要持续进取、起步行动的重要性等 );通过讨论成功学习要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自身学习过程。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包含谚语匹配的任务型板块(A 部分 ),对话交流板块(B 部分 ),单元内容介绍的说明性板块(34 页内容 )。整体结构清晰,从知识理解(谚语 )到交流运用(对话 ),层层递进,符合语言学习从输入到输出,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应用的逻辑。 有简洁明了的谚语表达,用词精炼,如 “Give a man a fish...teach a man to fish...” ,富含哲理;对话部分语言贴近日常交流,自然真实,如 Millie 和同学讨论时的语句 “What do you think is important for successful learning... ” ,便于学生模仿运用。 谚语板块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和学习相关表达,提升对学习哲理的认知;对话板块为学生提供口语交流范例,训练学生用英语讨论学习话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在之前英语学习中,有一定的词汇、句型基础,具备简单英语交流和阅读基础能力,对学习相关话题(如日常学习活动、简单学习方法等 )有生活体验和初步认知,能理解一些基础的英语对话和简单语篇含义。 【未知】对中国学习相关谚语的英文表达及背后深层学习哲理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在较为深入地用英语讨论成功学习要素时,如何丰富表达、清晰逻辑地阐述观点。 【能知】通过课堂学习和练习,能够理解并运用本单元学习相关谚语进行含义匹配和简单拓展表达;能够模仿对话示例,在结对活动中较为流畅地讨论成功学习的重要因素,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表达自身观点。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语言能力: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理解本单元学习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如谚语表达、讨论学习要素的常用语句等;能在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谚语含义、对话观点 ),并进行口语输出,清晰表达对学习的看法,提升听、说、读、看、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能力: 通过自主匹配谚语、参与结对讨论、预习单元内容等活动,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如从语篇中归纳学习相关表达和观点 ),提升自我管理学习过程和不断优化学习策略的能力。 思维品质: 在匹配谚语含义、分析对话观点、思考成功学习要素等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如推理谚语与含义的对应关系 )、批判性思维(如思考不同学习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及理由 )和创新思维(如提出独特的学习重要因素观点 ),提升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独创性。 文化意识: 理解中国学习相关谚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学习智慧,感受中外关于学习认知的共通性(如都重视学习方法、持续学习等 ),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用英语传播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相关谚语的英文表达及含义,能够准确匹配并进行简单拓展运用,如用英语解释谚语对学习的启示。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积极参与关于成功学习要素的讨论,清晰、流畅地表达个人观点,提升口语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谚语背后的学习哲理,并能用英语进行较为透彻的阐释和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的拓展表达,如结合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阐述在英语学习中如何体现和应对。 培养学生在讨论成功学习要素时,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避免表达单一化,提升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有深度、有逻辑的观点,如分析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哪个更关键及原因。 易错点: 谚语中词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如 “teach a man to fish” 里 “fish” 作为动词 “捕鱼” 的含义,学生易与名词 “鱼” 混淆,影响对谚语整体理解;还有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中 “begin with” 短语的正确使用,学生可能会出现搭配错误。 对话中表达观点的句型运用,如 “What do you think is... For me, one thing is to... If you..., you’ll...” 等结构,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出现语序混乱、主谓不一致等语法错误。 易忘点: 谚语的准确英文表述和对应含义,尤其是在后续学习中,容易遗忘之前积累的谚语内容;还有对话中关于成功学习要素的不同观点表达,如不同同学提到的 “strong drive to learn”“good teacher”“good study skills”“make a study plan” 等,学生可能在后续运用时遗漏关键表达。 拓展点: 拓展更多中外关于学习的谚语、名言,如英语中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等,对比中外学习智慧,丰富文化知识和语言积累。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工具
PPT课件,多功能白板,教案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学生能够通过俗语匹配、词汇讲解(journey/row 等),学生认读、理解核心表达,掌握 “授人以渔” 等中国学习智慧的英文阐释。借助俗语解析,学生感知中外对 “学习本质”(授方法、重坚持等)的共通思考,初步建立文化关联。 任务一:Lead in Let’s watch and think. PPT 自动播放一段介绍active learning的内容,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What is activie learning ”引导学生回忆视频内容并分享感受。 创设情境.
假设一个学生记者要采访同学们是否知道什么叫积极学习。
3.Free talk.
组织学生小组回答采访内容:“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learner should be like What do you see in the video What does ‘active learning’ mean to you ”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和引导。 4. How to learn English 教师给出图片,让同学们一起总结学习英语的方法。 任务二: Pre-listening Milie is reading some Chinese sayings about learning. 展示课本 Part A 的内容,让学生认真阅读题目要求,让学生预判图片和学习方法描述的含义,并在 PPT 上呈现思考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一: 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是否能识别并描述视频中的内容活动。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积极学习的兴趣。 任务二: 根据学生完成课本 Part A 任务的答案及对思考提示问题的回答,评估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观察学生的交流表现,了解学生对相关表达的运用情况。
设计意图 以采访分享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导入本单元 “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 主题,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借助图片和生动描述,帮助学生直观学习与学习有关的词汇,为听力理解扫清障碍。通过选择合适户外活动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词汇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学生能够获取对话中关于 Amy 和 Simon 想要尝试的户外活动及原因等关键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完成听力表格,梳理听力内容要点。学生能够模仿对话语音语调,进行流利的角色扮演,体会对话情境。 学生能够识别并积累对话中的有用表达,为口语和写作积累素材。 任务三:While-listening 1. Match each saying with its meaning. 教师展示图片,让同学们根据图片猜测图片中会是什么有关学习的中国谚语。 2. 让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根据图片和解释中相关连的关键词,推断对应的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刚才所学内容,再次看资料,通过配对,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 任务三: 通过检查学生听力内容填写的准确性,评估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流畅度和情感表达,判断学生图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查看学生记录的有用表达,了解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积累情况。
设计意图 有层次的听力任务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听力内容,培养听力技巧。图片环境的转换,与主题内容相关联,让学生学会预判情境内容,提高口语表达和情境运用能力。积累有用表达,丰富学生语言储备,为后续语言输出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小组讨论(Activity B)让学生复用 “drive to learn/good study skills” 等表达,将 “成功学习要素” 从 “理解” 转向 “口语输出”。同时,在Activity C “分享个人成功学习关键”,引导学生突破 “课本要素”,尝试结合自身经验(如 “运动时听英语培养语感” ),初步实现知识个性化迁移。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反思学习能力。 任务四:Post-listening Retell the Chinese saying.
Millie and her classmates are talking abou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successful learning. 3.Listen again and complete the conversation. 4. True or faulse. 5.Choose the right answers. 6.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successful learning 任务五: Deep thinking & Summary Deep thinking: Let’s enjoy a song and learn English by music.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谚语的单词,通过 PPT 再次展示单词图片,邀请学生逐一认读并说出释义。 1)The words we have learned
2)The sentences we have learned The passage we have learned 任务四: 观察学生在 Group work 中的对话表现,包括语言准确性、流畅度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运用能力。通过学生在 “Let’s talk.” 环节的发言,判断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的拓展程度和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任务五: 通过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回顾和总结发言,判断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在交流学习收获和困惑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设计意图 Group work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对话内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Let’s talk.” 环节拓宽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回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困惑,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便后续针对性教学。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评价量表
课时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抄写重点词汇和短语,每个单词 5 遍,并录音。 抄写能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视觉记忆,朗读并录制音频能促使学生关注发音,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提高题: 根据思维导图,用英语口语简要描述本节课三个英语的内容,学习方法,录介绍视频。 编写对话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背诵和录制视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拓展题: 制作一张关于学习方法的手抄报,用英文介绍相关学习谚语、学习方法等。 通过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据分析能力。
课后反思(实施后填写)
亮点: 文化融合巧妙:将中国关于学习的俗语融入英语教学,搭建起跨文化理解的桥梁。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的同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学习智慧,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还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提升文化素养。 技能训练全面:围绕读(俗语匹配含义)和说(小组讨论)展开教学,读的环节锻炼信息匹配与理解能力,说的环节着重口语表达与思维碰撞,从输入到输出,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以学生为中心: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等环节,给予学生充足表达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不同观点交流中,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还可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不足: 时间把控欠精准:小组讨论易出现超时情况,部分性格内向学生在小组里参与度低,可能因害怕表达、被其他同学主导等,无法充分展现想法,导致学习体验不均等。 内容挖掘浅显:对俗语内涵、学习要素的剖析停留在表面。像 “授人以渔” 未延伸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没深入探讨如何帮学生迈出学习第一步,对学习动力培养等关键内容,缺乏系统、深入引导。 评价反馈单一:课堂评价多聚焦内容对错、表达流畅度,缺少对思维深度、创意观点的针对性肯定与引导。且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互评环节薄弱,难让学生全面认识自身学习表现。 改进: 优化时间与参与:明确小组讨论时间(如讨论 5 分钟、分享 3 分钟),提前培训小组角色(记录员、发言人等 ),让内向学生也有专属任务,保障每人参与。教师巡视时,主动鼓励、引导沉默学生表达,平衡参与度。 深化内容挖掘:增设 “微讲解” 环节,结合学生分享,系统补充学习方法。如讲 “学习动力” 时,教学生用 “设定阶梯式小目标 + 达成后奖励” 模式激发内驱力;剖析俗语时,联系现代学习场景(如在线学习规划对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让古训更好指导现实学习。 丰富评价反馈:设计多元评价维度,除语言准确性、流畅性,增加 “思维创新性”“观点独特性” 等。引入学生自评(用简单量表反思参与度、收获 )、互评(小组内互相肯定与建议 ),教师最后做总结升华评价,让反馈更全面、促学更有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