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是本学期课本中的实验观察,观察过程中不是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的是(  )
A.观察指纹纹路
B.观察蜗牛外形
C.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
D.观察方糖颗粒
【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选择: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用于观察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结构或物体外形等;显微镜能观察更微小的细胞等结构,其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 。对于肉眼难以清晰观察的较小物体或结构,可根据其微小程度选择放大镜或显微镜,指纹纹路、蜗牛外形、方糖颗粒相对较大,用放大镜可观察,而草履虫细胞结构微小,需用显微镜。
【解答】A、观察指纹纹路通常需要借助放大镜,放大纹路细节,A不符合题意。
B、观察蜗牛的外形,如触角、眼等结构,放大镜可以提供更清晰、仔细的视角,帮助观察者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形态特征 ,B不符合题意。
C、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需要借助显微镜,而非放大镜,因此不属于使用放大镜的范畴,C符合题意。
D、观察方糖颗粒需要放大镜来观察其表面纹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萧山期中)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021 年 7月 16 日大陆在东海进行了实际使用武器训练,如图能准确表示出北纬 28 度、东经 122 度海域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1) 经纬线的判读规则:在经纬网中,纬线是横着的线,纬度向北(通常地图上向上方向 )增大的是北纬,向南(通常地图上向下方向 )增大的是南纬;经线是竖着的线,经度向东(通常地图上向右方向 )增大的是东经,向西(通常地图上向左方向 )增大的是西经。
(2) 利用经纬线规则确定位置:根据上述经纬线判读规则,去判断每个选项中的经纬网能否表示出北纬 28 度、东经 122 度的位置。
【解答】网格状经纬图中,横着的线表示纬线,其中纬度向北(图中一般是向上)增大的为北纬,纬度向南(图中一般是向下)增大的为南纬。竖着的线表示经线,其中经度向东(图中一般是向右)增大的为东经;经度向西(图中一般是向左)增大的为西经,A正确;B为南纬,B错误;C为南纬,C错误;D为西经,D错误。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5.8米毫米
B.3.4分米2=3.4分米2=3.4×100=340厘米2
C.2小时秒秒
D.4.5升升毫升毫升
【答案】C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进行单位换算时,结果=数值×进率。
【解答】A.1米=1000毫米,则5.8米=5.8×1000毫米=5800毫米,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
B.,则,换算过程中单位错误,故B错误;
C.1小时=3600秒,则2小时=2×3600秒=7200秒,故C正确;
D.1升=1000毫升,4.5升=4.5×1000毫升=4500毫升,换算过程中的单位是不存在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4七上·萧山期中)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变化来适应环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对高湿度的适应
B. :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C. :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D. :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
【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会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来适应环境,不同的环境压力会促使生物发展出对应的适应特征 。比如在不同的气候、食物、栖息空间等环境条件下,生物进化出利于生存繁衍的形态结构 。
【解答】A、竹节虫酷似竹节,目的是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是一种防御行为,是环境影响生物,错误。
B、沙漠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正确。
C、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熊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厚厚的脂肪层可以保温,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正确。
D、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正确。
故答案为:A。
5.(2024七上·萧山期中)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表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体育测试中,小金100米赛跑成绩约8秒
B.我们上课的教室面积约为260平方米
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的550升
D.杭州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解析】【分析】 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
【解答】 A.中学生跑完百米的时间约15s,故A不符合实际;
B.一间教室的长、宽大约为10m、8m,则教室面积约为:S=ab=10m×8m=80m2,故B不符合实际;
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故C不符合实际;
D.杭州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6.(2024七上·萧山期中)若有下列一组测量数据:0.2343 米, 2.34 米, 234毫米, 234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
A.1分米、1毫米、1厘米、1米 B.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
C.1毫米、1分米、1分米、1米 D.1厘米、1分米、1毫米、1米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差测量结果包括测量值和准确值,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解答】0.2343米中数字4所在的单位1m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2.34米中数字3所在的单位1d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234毫米中数字3所在的单位1c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234分米中数字3所在的单位1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2024七上·萧山期中)近期感冒又流行起来,为监测体温,小科买回来一水银体温计,对其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为后,忘记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又依次测量了其他四位病人甲、乙、丙、丁的体温,测量结果分别为:,其中一定发烧的病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体温计下方有一缩口,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为后,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则无法测得比37.3℃更低的温度,可以测得比37.3℃高的温度;前两次测量结果37.3℃,则甲、乙病人的体温小于或等于37.3℃,则甲、乙病人不一定发烧;第三次测量结果为38.4℃,高于37.3℃,则第三次测量的温度等于丙病人的体温,则丙病人的体温为38.4℃,所以丙病人一定发烧;第四次测量结果为38.4℃,则丁病人的体温小于或等于38.4℃,则丁病人不一定发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8.(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余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稀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凉开水、稀碘液
C.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D.自来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只要熟练掌握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就能熟练作答。
【解答】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
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
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
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因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故选:C。
9.(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对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在用试管做液体加热实验时,若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则试管容易发生破裂
B.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小
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线绕得不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D.找到观察物后要使物像更清晰,那么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热。
(2)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
(3)把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L/n。
(4)夏天由于钢制刻度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偏小;冬天由于钢制刻度尺的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偏大。
【解答】 :A、酒精灯的内焰温度最低,外焰温度最高,当加热试管时,如试管底与灯芯接触,会因为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破裂,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的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B符合题意;
C、累计法测量是因为金属丝太细,绕在一个线圈上测量,然后就平均值,如果绕的不紧密,中间有空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C不符合题意;
D、找到观察物后要使物像更清晰,那么应该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图: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
A.甲: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Q,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P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细胞没有涂抹均匀
C.丙: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D.丁:细菌实际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取镜与安放
安放显微镜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桌面要清洁、平稳,使用时先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轻放桌上,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用纱布拭擦镜身机械部分.用擦镜纸擦拭光学部分,不可随意用手指试擦镜头,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对光
扭转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
3、观察
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弹簧夹或移光器将玻片固定。将玻片中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调焦时,旋转粗焦螺旋,为了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先慢慢降低镜筒,降低时,必须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与玻片标本相距5mm以上,切勿使物镜与玻片标本接触,然后一面用左眼自目镜中观察,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切勿弄错旋转方向),直到看清标本物像为止。
【解答】A、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P目镜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 Q物镜 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错误。
B、乙装片内有气泡,是由于加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B错误。
C、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丙相应操作,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变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箭头指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视野中细菌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实际运动方向也为逆时针,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4七上·萧山期中)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们的分类关系如下表所示。据表判断错误的是(  )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蔷薇目
科 禾本科 豆科
属 稻属 小麦属 大豆属
种 水稻 小麦 大豆
A.表中所列的最大分类单位是门
B.水稻和小麦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C.水稻与小麦的共同特征比水稻与大豆的少
D.蔷薇目所含的生物种类数量远比大豆属多
【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
(2)通过生物所属的不同分类单位,可判断它们之间亲缘关系远近以及共同特征的多少,分类单位越相近,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
【解答】A、生物分类单位中,表中所列最大的是 “门”,所以表中所列的最大分类单位是门,该选项正确。
B、水稻和小麦同属于禾本科,分类单位小,亲缘关系比较近,该选项正确。
C、水稻和小麦同科,水稻和大豆同门,科比门的分类单位小。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所以水稻与小麦的共同特征比水稻与大豆的多,该选项错误。
D、蔷薇目比大豆属的分类单位大,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数量越多,所以蔷薇目所含的生物种类数量远比大豆属多,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丽同学为测量小石块体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实验后跟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小丽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
【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正确的步骤如下: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用量筒测体积读数时,主要应该平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
【解答】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仰视读数是偏小的,所以会导致实际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的体积大于V1,所以测量的结果石块的体积为V2-V1其实是偏大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所以实际水和石头的总体积V2是偏小的,所以用该数据测量的结果石块的体积为V2-V1也是偏大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所以读数V2是比真实值偏小的,所以V2-V1的读数也偏小,测量结果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 ,会导致V2偏大,所以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的数值也会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面四条河流中,图幅相同,根据图示比例尺,判断河面最窄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解答】相同图幅的地图,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题目中,A比例尺最大,表示的河面最窄。
故答案为:A。
14.(2024七上·萧山期中)某注射用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 D,液面高度为 H1;按图乙放置,测得空间的高度为 H2。若瓶子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容积为多大(  )
A.DH1H2 B.D2(H1+H2)
C. D.
【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利用V=Sh求出水和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瓶的容积等于水的容积和瓶中空出部分的体积之和。
【解答】假设瓶子的容积为V,对于甲图,液体的体积为
对于乙图,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为
则该瓶的容积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上·萧山期中)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刻度值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液柱的长度为L,实际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当液柱的高度为8.5cm时,根据得到:

解得:L=40℃。
故选A。
16.(2024七上·萧山期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能写出化学仪器名称:
A   ;B   ;E   。
(2)我能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里应该用   盖灭酒精灯火焰;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是   。(填字母)
【答案】试管;烧杯;量筒;灯帽;B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C是锥形瓶;D是酒精灯。
(2)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不能用嘴直接吹灭。
加热需要垫石棉网的是底面积较大的玻璃仪器。例如烧杯、烧瓶、锥形瓶等。【解答】(1)据图可知,仪器A是试管,B是烧杯,E是量筒。
(2)①实验室里应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隔绝氧气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和锥形瓶,量筒不能加热。
故答案为:BC。
17.(2024七上·萧山期中)填写合适单位或者数据:
(1)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
(2)一瓶大雪碧体积为2.5   ;
(3)50cm3=   L;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   。
【答案】km;L;0.05;mm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1)长度单位及应用: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在实际生活中,测量山峰海拔等较大的长度时,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体积单位及应用:体积的常用单位有升(L)、毫升(mL)、立方厘米(cm3)等,对于较大瓶饮料的体积,常用升(L)来度量。
(3)体积单位换算:1L=1000cm3,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4)长度单位及应用:对于硬币厚度这种较小的长度,常用毫米(mm)作单位。
【解答】(1)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km。
(2)一瓶大雪碧的质量约2.5kg,饮料的密度约1×103kg/m3,一瓶大雪碧体积为
(3)体积的单位换算
50cm3=50mL=0.05L
(4)四枚硬币的厚度约8mm,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mm。
18.(2024七上·萧山期中)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用经纬度表示图丙中P点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答案】1;3.50cm;-8;20°S30°W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经度与纬度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等于一个大格表示的长度÷中间的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上还是0下,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3)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10=0.1cm=1mm,则所测物体的长度为:9.30cm-5.80cm=3.50cm;
(2)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在0刻度下方,则该温度计的示数为-8℃。
(3)由丙图可知,经度的分度值为45°,纬度的分度值为30°。现在纬度向下增大,那么为南纬;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则P地的经纬度是20°S30°W。
19.(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2.50;1.4;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金属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
(2)使用刻度尺时看清最小刻度值,是否与零刻线对齐,不能数错匝数,匝与匝之间不能留有空隙。
【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1.50cm对齐,右侧与4.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
L=4.00cm-1.50cm=2.50cm=25.0m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
匝数越多,缠绕的越紧密,越接近真实值,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20.(2024七上·萧山期中)2022年4月19日,一头抹香鲸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片海域附近搁浅。如图是小科绘制的5种动物的分类系统图,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2)脊椎动物可分为五大类,抹香鲸属于其中的   类动物,共生殖方式为   。
(3)虎鲨、猫、虎和豹这4种动物中,呼吸器官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   ,与抹香鲸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
【答案】种;哺乳;胎生;虎鲨;虎鲨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单位: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 。
(2)脊椎动物类群及特征: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等;鱼类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等 。
【解答】(1)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小到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抹香鲸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其生殖方式是胎生。
(3)虎鲨、猫、虎和豹这4种动物中,虎鲨属于鱼类,用鳃呼吸;猫、虎和豹属于哺乳类用肺呼吸。因此,呼吸器官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虎鲨。虎鲨与抹香鲸同门不同纲,猫、虎和豹与抹香鲸同纲不同目,因此与抹香鲸亲缘关系最远的是虎鲨。
21.(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地球仪。其中,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   ,倾斜的铁丝表示地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下现象或探究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③铅笔在篮球表面上移动,笔尖先消失
④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答案】赤道;①②④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1)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
(2)说明地球是圆形的例子有很多,关键在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解答】读图分析,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赤道,即0°纬线;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①②④正确;铅笔在篮球表面上移动,笔尖先消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和地球形状无关,③错误;故选①②④。
22.(2024七上·萧山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里仁花园在艺术楼的   方向
(2)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3 cm,则实地距离是   m。
【答案】(1)东北
(2)150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1)地图方向判断: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其他方向(如东、南、西、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
(2)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公式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本题中比例尺为1:5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厘米(50米 。
【解答】(1)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根据指针指向正北可以判断里仁花园在艺术楼的东北方向。
(2)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50米,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3 cm,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1)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根据指针指向正北可以判断里仁花园在艺术楼的东北方向。
(2)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50米,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3 cm,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23.(2024七上·萧山期中)蚯蚓能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里,说明生物能   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能   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环境能   生物。
【答案】适应;影响;影响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会与环境相适应,比如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里,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适应这样的环境 。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的活动改变了堤坝的结构,体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南和淮北的环境(主要是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不同,导致橘的生长和品质不同,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解答】蚯蚓生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中,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堤坝因蚁穴而溃,说明生物可以影响并改变环境。橘树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结果不一样,说明环境对生物有很大的影响。
24.(2024七上·萧山期中)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在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中,美人蕉属于   (填字母)。
(3)图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答案】(1)根
(2)T
(3)4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植物的器官及功能: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生态浮岛中植物吸收水中富营养化物质主要通过根来完成 。
(2)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是根据生物类群间的异同程度编制的,依据植物的特征(如有无种子、种子是否裸露、有无根茎叶等 )逐步检索,确定植物所属类别 。美人蕉用种子繁殖,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 ),有茎、叶、根等器官 。【分析】
(3)图丙中的食物链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
【解答】(1)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吸水的同时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故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根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的特征有: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有茎和叶,有根,故由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美人蕉属于T。
(3)图中共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4条食物链。
(1)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吸水的同时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故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根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的特征有: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有茎和叶,有根,故由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美人蕉属于T。
(3)图中共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4条食物链。
25.(2024七上·萧山期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史实历程进行“自制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
[史料研究]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温度计的发明历程:
[原理分析]以上四种温度计均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图甲是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若环境温度升高时,玻璃管内液柱   (填”上升”或”下降”);
(2)[方法研究] 比较图乙和图丙发现,图丙的温度计比图乙精确度更高,除了用酒精代替水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写出一个)   
(3)温标定义:为了给温度计标刻度,他们测量了不同温度时的水柱高度(如下表所示),请判断该温度计的刻度是否均匀并说明理由   ;
气温(℃) 10 14 18 22 26 30
水柱高度(cm) 13 15 17 19 21 23
(4)[产品制作]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研究学习小组各自完成了简易温度计制作。如图所示,A和B是不同小组上交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产品。
[产品评价]
你认为上述A、B两支温度计,   温度计测量结果更准确。
[产品迭代]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测量更准确、使用更方便的温度计……
【答案】下降;丙玻璃管更细长,在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更明显;均匀,由表格数据可知气温升高4℃,水柱高度升高2厘米,故该温度计刻度均匀;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
(2)丙的玻璃管更细,液体体积变化量一定时,液柱高度更明显,刻度间距离更大,所以更精确。
(3)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每升高4℃,水柱高度升高2cm,可知刻度是均匀的。
(4)由(2)可知,在温度变化量一定时,酒精的体积变化更明显,所以使用酒精的A准确度更高。【解答】(1)甲图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密闭玻璃泡内的空气膨胀,使玻璃管内的液柱下降。
(2)丙玻璃管更细长,在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更明显,可以做的精确度更高。
(3)由表格数据知,气温每升高4℃,水柱高度升高2cm,水柱的变化高度跟气温变化的摄氏度数成正比,该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4)在同等情况下酒精热胀冷缩效果明显,所以A温度计测量结果更准确。
26.(2024七上·萧山期中)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蜡块体积的测量,小明想出了如图的测量方法。
A.B.C.D. E.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一枚铁钉用绳系好;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D.将蜡块固定在铁钉附近;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综合以上步骤即可求出蜡块的体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E三个步骤中都有体积的测量,就测量蜡块体积来讲,其中不必要的是   。
(2)根据信息可得蜡块的体积为   。
(3)A步骤中“适量”是指   。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改进的措施有(写出一点即可)   。
【答案】A;23cm3;能浸没带有绳子的蜡块和铁钉且实验过程中水的凹液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选用更细的绳子(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步骤中有关体积的三个数据: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可读出水的体积V1=24mL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可读出铁钉和水的体积V2=26mL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可读出铁钉、蜡块和水的总体积V3=49mL
【解答】(1)若要测量蜡块体积,单测水的体积即步骤A是不必要的。
(2)蜡块的体积为V蜡块=V3-V2=49mL-26mL=23mL=23cm3
(3)A步骤中“适量”是指能浸没带有绳子的蜡块和铁钉且实验过程中水的凹液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选用更细的绳子(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27.(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科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总长度L2。
D.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E、用细铜丝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答案】A;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AC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缠绕法”测细铜丝直径的方法解答;
(3) 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选取一支圆铅笔,将铜丝紧密地绕在铅笔上若干圈(记为n圈),然后用线圈的总长度除以圈数n,即可得到铜丝的直径d。
比较可知,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是无用的,
则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2)在步骤E中,不应该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则正确的表述应为:用细铜丝线圈的总长度L2除以绕制的圈数n,得到铜丝的直径。
(3)铜丝本身的粗细可能不均匀,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绕线时松紧程度不一致,这都会导致测量误差,故A、C、D符合题意;
读数时的粗心属于操作错误,不属于误差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28.(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探究细胞的结构,小明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
(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2中盖盖玻片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是   (填图3中字母)
(2)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   (填标号)。
(3)低倍镜换高倍镜时,我们应该先把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   (填名称),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4)若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如图5所示,则实际上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   。
【答案】(1)B
(2)④和⑦
(3)转换器
(4)逆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图 3 中 B 是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能减少气泡产生。
(2)显微镜的镜头:显微镜的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低倍镜观察时,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即长目镜和短物镜,图 4 中③是低倍目镜、⑦是低倍物镜。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图4中,④⑤是物镜、⑥⑦是目镜
【解答】(1)图1中出现了气泡,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做法是: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图3中B的操作规范,不会出现气泡。
(2)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倍数低的物镜,长度短;放大倍数高的物镜,长度长。图4中,④是低倍物镜。
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靠近人的眼睛。放大倍数低的目镜,长度长;放大倍数高的目镜,长度短。图4中,⑦是低倍目镜。
因此,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④和⑦。
(3)低倍物镜更换高倍物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4)图5中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颠倒,因此在显微镜中看到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实际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应为逆时针。
(1)图1中出现了气泡,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做法是: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图3中B的操作规范,不会出现气泡。
(2)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倍数低的物镜,长度短;放大倍数高的物镜,长度长。图4中,④是低倍物镜。
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靠近人的眼睛。放大倍数低的目镜,长度长;放大倍数高的目镜,长度短。图4中,⑦是低倍目镜。
因此,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④和⑦。
(3)低倍物镜更换高倍物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4)图5中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颠倒,因此在显微镜中看到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实际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应为逆时针。
29.(2024七上·萧山期中)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
(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B区域起   作用。
A区域 B区域
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
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
[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上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对照;荷叶表面物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A区域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水凝聚成球状水滴;不粘锅的油膜层相当于荷叶表面的蜡质,微凸结构相当于荷叶上表皮凸起结构,这些都有利于锅底的油滴凝聚成球状油滴(写出一条即可)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2)实验结论的推导:根据对照实验中不同组的实验现象差异,分析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荷叶表皮的凸起结构能支撑水滴,若刮去凸起,会影响水滴状态,进而影响 “自洁效应”。
【解答】(1)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B两个区域处理的变量为物质甲,其中B区域的处理方法是: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根据实验一可知,物质甲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半球状水滴;清水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球状水滴,说明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将A区域用刮刀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要得到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有关系的结论,实验现象应该为: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
(4)结合实验结果与题图丙=可知,防油不粘锅能实现不沾的原因为: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
30.(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探究鱼的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张合情况和水流方向的关系,某同学用滴管在鱼口前滴加有色液滴后,观察现象。
(1)实验中,有色液体可以用墨汁和红心火龙果汁,但该同学选择用红心火龙果汁,目的是   。
(2)如图为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据此可得出结论   。
【答案】(1)红心火龙果汁颜色鲜艳,现象明显,且不会危害鱼的健康
(2)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水从口流入,鳃流出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实验材料的选择原则:在实验中选择材料时,要考虑材料对实验对象无伤害,且能清晰呈现实验现象。对于探究鱼呼吸的实验,选择的有色液体需颜色鲜明便于观察,同时不能危害鱼的健康 。
(2)鱼的呼吸过程:鱼通过口和鳃盖的交替张合完成呼吸,水从口流入,经过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后,从鳃盖后缘流出,在此过程中,口和鳃盖协调运动 。
【解答】(1)在选择有色液体时,墨汁和红心火龙果汁都可使用,但红心火龙果汁颜色鲜艳,滴加后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而且其成分相对天然,不会危害鱼的健康,所以选择红心火龙果汁目的是红心火龙果汁颜色鲜艳,现象明显,且不会危害鱼的健康。
(2)从观察到的现象看,有色液体从口流入,之后从鳃盖处流出,结合鱼类呼吸的知识可知,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使水从口流入,经过鳃进行气体交换后,从鳃流出,所以得出结论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水从口流入,鳃流出。
(1)墨汁中可能含有对鱼有害的成分,而红心火龙果汁是天然的,且颜色鲜艳,对鱼的影响较小,因此选择红心火龙果汁可以避免对实验对象造成伤害,同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色液体从鱼口进入并从鳃盖处流出,说明鱼的呼吸过程是通过口和鳃盖的协调运动完成水流的单向流动,即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水从口流入,鳃流出;从而确保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
1.(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是本学期课本中的实验观察,观察过程中不是借助放大镜作为观察工具的是(  )
A.观察指纹纹路
B.观察蜗牛外形
C.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
D.观察方糖颗粒
2.(2024七上·萧山期中)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2021 年 7月 16 日大陆在东海进行了实际使用武器训练,如图能准确表示出北纬 28 度、东经 122 度海域的是 (  )
A. B.
C. D.
3.(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5.8米毫米
B.3.4分米2=3.4分米2=3.4×100=340厘米2
C.2小时秒秒
D.4.5升升毫升毫升
4.(2024七上·萧山期中)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变化来适应环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对高湿度的适应
B. :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C. :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D. :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
5.(2024七上·萧山期中)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表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体育测试中,小金100米赛跑成绩约8秒
B.我们上课的教室面积约为260平方米
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的550升
D.杭州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
6.(2024七上·萧山期中)若有下列一组测量数据:0.2343 米, 2.34 米, 234毫米, 234分米,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分别是(  )
A.1分米、1毫米、1厘米、1米 B.1毫米、1分米、1厘米、1米
C.1毫米、1分米、1分米、1米 D.1厘米、1分米、1毫米、1米
7.(2024七上·萧山期中)近期感冒又流行起来,为监测体温,小科买回来一水银体温计,对其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为后,忘记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又依次测量了其他四位病人甲、乙、丙、丁的体温,测量结果分别为:,其中一定发烧的病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余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漱口用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  )
A.稀碘液、自来水、生理盐水 B.生理盐水、凉开水、稀碘液
C.凉开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D.自来水、生理盐水、稀碘液
9.(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对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在用试管做液体加热实验时,若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则试管容易发生破裂
B.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小
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线绕得不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D.找到观察物后要使物像更清晰,那么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
10.(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图: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
A.甲: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Q,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P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细胞没有涂抹均匀
C.丙: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D.丁:细菌实际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11.(2024七上·萧山期中)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它们的分类关系如下表所示。据表判断错误的是(  )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蔷薇目
科 禾本科 豆科
属 稻属 小麦属 大豆属
种 水稻 小麦 大豆
A.表中所列的最大分类单位是门
B.水稻和小麦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C.水稻与小麦的共同特征比水稻与大豆的少
D.蔷薇目所含的生物种类数量远比大豆属多
12.(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丽同学为测量小石块体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实验后跟同学对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小丽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
13.(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面四条河流中,图幅相同,根据图示比例尺,判断河面最窄的是
A. B.
C. D.
14.(2024七上·萧山期中)某注射用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 D,液面高度为 H1;按图乙放置,测得空间的高度为 H2。若瓶子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容积为多大(  )
A.DH1H2 B.D2(H1+H2)
C. D.
15.(2024七上·萧山期中)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的高度为8.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40℃ B.37℃ C.50℃ D.33℃
16.(2024七上·萧山期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能写出化学仪器名称:
A   ;B   ;E   。
(2)我能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里应该用   盖灭酒精灯火焰;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是   。(填字母)
17.(2024七上·萧山期中)填写合适单位或者数据:
(1)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   ;
(2)一瓶大雪碧体积为2.5   ;
(3)50cm3=   L;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   。
18.(2024七上·萧山期中)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图乙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用经纬度表示图丙中P点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19.(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了较准确地测出金属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剪下一段导线后,将这段导线紧密地在一支铅笔上缠绕18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为   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   (选填“大”或“小”)。
20.(2024七上·萧山期中)2022年4月19日,一头抹香鲸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片海域附近搁浅。如图是小科绘制的5种动物的分类系统图,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分类单位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
(2)脊椎动物可分为五大类,抹香鲸属于其中的   类动物,共生殖方式为   。
(3)虎鲨、猫、虎和豹这4种动物中,呼吸器官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   ,与抹香鲸亲缘关系最远的是   。
21.(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地球仪。其中,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   ,倾斜的铁丝表示地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下现象或探究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
②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③铅笔在篮球表面上移动,笔尖先消失
④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22.(2024七上·萧山期中)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里仁花园在艺术楼的   方向
(2)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3 cm,则实地距离是   m。
23.(2024七上·萧山期中)蚯蚓能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里,说明生物能   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生物能   环境;“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环境能   生物。
24.(2024七上·萧山期中)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在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中,美人蕉属于   (填字母)。
(3)图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25.(2024七上·萧山期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史实历程进行“自制温度计”的项目化学习。
[史料研究]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温度计的发明历程:
[原理分析]以上四种温度计均利用了物质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图甲是伽利略发明的温度计,若环境温度升高时,玻璃管内液柱   (填”上升”或”下降”);
(2)[方法研究] 比较图乙和图丙发现,图丙的温度计比图乙精确度更高,除了用酒精代替水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写出一个)   
(3)温标定义:为了给温度计标刻度,他们测量了不同温度时的水柱高度(如下表所示),请判断该温度计的刻度是否均匀并说明理由   ;
气温(℃) 10 14 18 22 26 30
水柱高度(cm) 13 15 17 19 21 23
(4)[产品制作]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研究学习小组各自完成了简易温度计制作。如图所示,A和B是不同小组上交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产品。
[产品评价]
你认为上述A、B两支温度计,   温度计测量结果更准确。
[产品迭代]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测量更准确、使用更方便的温度计……
26.(2024七上·萧山期中)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蜡块体积的测量,小明想出了如图的测量方法。
A.B.C.D. E.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
B.将一枚铁钉用绳系好;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D.将蜡块固定在铁钉附近;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测出体积读数。
综合以上步骤即可求出蜡块的体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E三个步骤中都有体积的测量,就测量蜡块体积来讲,其中不必要的是   。
(2)根据信息可得蜡块的体积为   。
(3)A步骤中“适量”是指   。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改进的措施有(写出一点即可)   。
27.(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科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C.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总长度L2。
D.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E、用细铜丝的长度L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
(3)某同学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B.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C.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D.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28.(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探究细胞的结构,小明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材料做实验。请观察图,回答问题:
(1)若在显微镜下看到如图1所示的物像,可能是图2中盖盖玻片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是   (填图3中字母)
(2)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   (填标号)。
(3)低倍镜换高倍镜时,我们应该先把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   (填名称),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直到视野适宜、物像清晰为止。
(4)若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某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如图5所示,则实际上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   。
29.(2024七上·萧山期中)水滴落在荷叶上会顺着荷叶表面滚落,这一现象称为荷叶“自洁效应”。同学们收集资料并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究荷叶“自洁效应”的原因。
(1)任务一:探究荷叶表面物质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查阅资料]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A、B两个区域,处理方法及结果如下表所示。B区域起   作用。
A区域 B区域
物质甲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
处理方法 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
实验结果 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 水凝聚成球状水滴
(2)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
(3)任务二:进一步探究荷叶表皮结构与荷叶“自洁效应”的关系。
[收集资料]触摸荷叶表面,略感粗糙。进一步制作荷叶横切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
[实验设计]将一片荷叶从中间切开,分为A、B两个区域,A区域用刀片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分别滴加清水,观察水滴在叶面上的状态。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4)任务三:寻找身边的“自洁效应”。
[启示应用]基于仿生学,荷叶“自洁效应”在生产、生活多领域广泛应用。
根据上图分析防油不粘锅是如何模拟荷叶“自洁效应”的:   (写出一条即可)
30.(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探究鱼的呼吸过程中,口和鳃盖的张合情况和水流方向的关系,某同学用滴管在鱼口前滴加有色液滴后,观察现象。
(1)实验中,有色液体可以用墨汁和红心火龙果汁,但该同学选择用红心火龙果汁,目的是   。
(2)如图为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据此可得出结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观察工具的选择: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用于观察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结构或物体外形等;显微镜能观察更微小的细胞等结构,其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大 。对于肉眼难以清晰观察的较小物体或结构,可根据其微小程度选择放大镜或显微镜,指纹纹路、蜗牛外形、方糖颗粒相对较大,用放大镜可观察,而草履虫细胞结构微小,需用显微镜。
【解答】A、观察指纹纹路通常需要借助放大镜,放大纹路细节,A不符合题意。
B、观察蜗牛的外形,如触角、眼等结构,放大镜可以提供更清晰、仔细的视角,帮助观察者更好地了解蜗牛的形态特征 ,B不符合题意。
C、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需要借助显微镜,而非放大镜,因此不属于使用放大镜的范畴,C符合题意。
D、观察方糖颗粒需要放大镜来观察其表面纹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A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分析】(1) 经纬线的判读规则:在经纬网中,纬线是横着的线,纬度向北(通常地图上向上方向 )增大的是北纬,向南(通常地图上向下方向 )增大的是南纬;经线是竖着的线,经度向东(通常地图上向右方向 )增大的是东经,向西(通常地图上向左方向 )增大的是西经。
(2) 利用经纬线规则确定位置:根据上述经纬线判读规则,去判断每个选项中的经纬网能否表示出北纬 28 度、东经 122 度的位置。
【解答】网格状经纬图中,横着的线表示纬线,其中纬度向北(图中一般是向上)增大的为北纬,纬度向南(图中一般是向下)增大的为南纬。竖着的线表示经线,其中经度向东(图中一般是向右)增大的为东经;经度向西(图中一般是向左)增大的为西经,A正确;B为南纬,B错误;C为南纬,C错误;D为西经,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进行单位换算时,结果=数值×进率。
【解答】A.1米=1000毫米,则5.8米=5.8×1000毫米=5800毫米,换算过程中没有单位,故A错误;
B.,则,换算过程中单位错误,故B错误;
C.1小时=3600秒,则2小时=2×3600秒=7200秒,故C正确;
D.1升=1000毫升,4.5升=4.5×1000毫升=4500毫升,换算过程中的单位是不存在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A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会通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来适应环境,不同的环境压力会促使生物发展出对应的适应特征 。比如在不同的气候、食物、栖息空间等环境条件下,生物进化出利于生存繁衍的形态结构 。
【解答】A、竹节虫酷似竹节,目的是与环境颜色一致,避免敌害发现,是一种防御行为,是环境影响生物,错误。
B、沙漠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正确。
C、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熊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厚厚的脂肪层可以保温,是北极熊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正确。
D、植物感受刺激并作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正确。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解析】【分析】 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
【解答】 A.中学生跑完百米的时间约15s,故A不符合实际;
B.一间教室的长、宽大约为10m、8m,则教室面积约为:S=ab=10m×8m=80m2,故B不符合实际;
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故C不符合实际;
D.杭州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一个正确的长度差测量结果包括测量值和准确值,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解答】0.2343米中数字4所在的单位1m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2.34米中数字3所在的单位1d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234毫米中数字3所在的单位1c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234分米中数字3所在的单位1m为刻度尺的刻度值;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在使用体温计前,一定要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因为体温计下方有一缩口,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
【解答】用体温计测得某病人的体温为后,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则无法测得比37.3℃更低的温度,可以测得比37.3℃高的温度;前两次测量结果37.3℃,则甲、乙病人的体温小于或等于37.3℃,则甲、乙病人不一定发烧;第三次测量结果为38.4℃,高于37.3℃,则第三次测量的温度等于丙病人的体温,则丙病人的体温为38.4℃,所以丙病人一定发烧;第四次测量结果为38.4℃,则丁病人的体温小于或等于38.4℃,则丁病人不一定发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8.【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制作口腔上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记为:擦→滴→漱→刮→涂→盖→染.只要熟练掌握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步骤,就能熟练作答。
【解答】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用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放在实验台上备用;
滴一滴生理盐水在载玻片中央,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原有形状;
用凉开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用消毒的牙签在口腔侧壁上轻轻刮几下,取得口腔上皮细胞,再在把牙签附有碎屑的一端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均匀涂抹;盖上盖玻片,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
染是指染色,把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直到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因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用于漱口的液体、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染色用的液体分别是凉开水、生理盐水、碘液。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要用外焰加热。
(2)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
(3)把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L/n。
(4)夏天由于钢制刻度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偏小;冬天由于钢制刻度尺的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偏大。
【解答】 :A、酒精灯的内焰温度最低,外焰温度最高,当加热试管时,如试管底与灯芯接触,会因为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破裂,A不符合题意;
B、刻度尺的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B符合题意;
C、累计法测量是因为金属丝太细,绕在一个线圈上测量,然后就平均值,如果绕的不紧密,中间有空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C不符合题意;
D、找到观察物后要使物像更清晰,那么应该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取镜与安放
安放显微镜要选择临窗或光线充足的地方。桌面要清洁、平稳,使用时先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轻放桌上,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安放目镜和物镜。用纱布拭擦镜身机械部分.用擦镜纸擦拭光学部分,不可随意用手指试擦镜头,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对光
扭转转换器,使低倍镜正对通光孔,打开聚光器上的光圈,然后左眼对准接目镜注视,右眼睁开,用手翻转反光镜,对向光源,光强时用平面镜,光较弱时用凹面镜。这时从目镜中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只要视野中光亮程度适中,光就对好了。
3、观察
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弹簧夹或移光器将玻片固定。将玻片中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调焦时,旋转粗焦螺旋,为了防止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先慢慢降低镜筒,降低时,必须从侧面仔细观察,直到物镜与玻片标本相距5mm以上,切勿使物镜与玻片标本接触,然后一面用左眼自目镜中观察,一面用右手旋转粗准焦螺旋(切勿弄错旋转方向),直到看清标本物像为止。
【解答】A、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P目镜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 Q物镜 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错误。
B、乙装片内有气泡,是由于加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B错误。
C、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丙相应操作,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变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箭头指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视野中细菌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实际运动方向也为逆时针,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 。
(2)通过生物所属的不同分类单位,可判断它们之间亲缘关系远近以及共同特征的多少,分类单位越相近,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
【解答】A、生物分类单位中,表中所列最大的是 “门”,所以表中所列的最大分类单位是门,该选项正确。
B、水稻和小麦同属于禾本科,分类单位小,亲缘关系比较近,该选项正确。
C、水稻和小麦同科,水稻和大豆同门,科比门的分类单位小。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所以水稻与小麦的共同特征比水稻与大豆的多,该选项错误。
D、蔷薇目比大豆属的分类单位大,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数量越多,所以蔷薇目所含的生物种类数量远比大豆属多,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正确的步骤如下: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用量筒测体积读数时,主要应该平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
【解答】A、注入一定量水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仰视读数是偏小的,所以会导致实际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的体积大于V1,所以测量的结果石块的体积为V2-V1其实是偏大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待小石块浸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俯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偏大,所以实际水和石头的总体积V2是偏小的,所以用该数据测量的结果石块的体积为V2-V1也是偏大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所以读数V2是比真实值偏小的,所以V2-V1的读数也偏小,测量结果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操作和读数均正确 ,会导致V2偏大,所以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的数值也会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A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解答】相同图幅的地图,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题目中,A比例尺最大,表示的河面最窄。
故答案为:A。
14.【答案】D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利用V=Sh求出水和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瓶的容积等于水的容积和瓶中空出部分的体积之和。
【解答】假设瓶子的容积为V,对于甲图,液体的体积为
对于乙图,瓶中水面上方空出部分的体积为
则该瓶的容积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温度计上刻度值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液柱的长度为L,实际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当液柱的高度为8.5cm时,根据得到:

解得:L=40℃。
故选A。
16.【答案】试管;烧杯;量筒;灯帽;BC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C是锥形瓶;D是酒精灯。
(2)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不能用嘴直接吹灭。
加热需要垫石棉网的是底面积较大的玻璃仪器。例如烧杯、烧瓶、锥形瓶等。【解答】(1)据图可知,仪器A是试管,B是烧杯,E是量筒。
(2)①实验室里应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隔绝氧气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②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和锥形瓶,量筒不能加热。
故答案为:BC。
17.【答案】km;L;0.05;mm
【知识点】估测;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1)长度单位及应用: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在实际生活中,测量山峰海拔等较大的长度时,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体积单位及应用:体积的常用单位有升(L)、毫升(mL)、立方厘米(cm3)等,对于较大瓶饮料的体积,常用升(L)来度量。
(3)体积单位换算:1L=1000cm3,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4)长度单位及应用:对于硬币厚度这种较小的长度,常用毫米(mm)作单位。
【解答】(1)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km。
(2)一瓶大雪碧的质量约2.5kg,饮料的密度约1×103kg/m3,一瓶大雪碧体积为
(3)体积的单位换算
50cm3=50mL=0.05L
(4)四枚硬币的厚度约8mm,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2.1mm。
18.【答案】1;3.50cm;-8;20°S30°W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经度与纬度
【解析】【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等于一个大格表示的长度÷中间的小格数,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读出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上还是0下,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3)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10=0.1cm=1mm,则所测物体的长度为:9.30cm-5.80cm=3.50cm;
(2)由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上表面在0刻度下方,则该温度计的示数为-8℃。
(3)由丙图可知,经度的分度值为45°,纬度的分度值为30°。现在纬度向下增大,那么为南纬;经度向西增大,为西经,则P地的经纬度是20°S30°W。
19.【答案】2.50;1.4;大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1)金属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
(2)使用刻度尺时看清最小刻度值,是否与零刻线对齐,不能数错匝数,匝与匝之间不能留有空隙。
【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1.50cm对齐,右侧与4.00cm对齐,所以线圈的长度为
L=4.00cm-1.50cm=2.50cm=25.0mm
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
匝数越多,缠绕的越紧密,越接近真实值,若在绕线时匝与匝之间留有间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偏大。
20.【答案】种;哺乳;胎生;虎鲨;虎鲨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生物分类单位: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共同特征最多 。
(2)脊椎动物类群及特征: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哺乳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用肺呼吸等;鱼类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等 。
【解答】(1)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小到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的分类单位。
(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身体中无脊柱,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抹香鲸胎生、哺乳,用肺呼吸属于哺乳动物。其生殖方式是胎生。
(3)虎鲨、猫、虎和豹这4种动物中,虎鲨属于鱼类,用鳃呼吸;猫、虎和豹属于哺乳类用肺呼吸。因此,呼吸器官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虎鲨。虎鲨与抹香鲸同门不同纲,猫、虎和豹与抹香鲸同纲不同目,因此与抹香鲸亲缘关系最远的是虎鲨。
21.【答案】赤道;①②④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1)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
(2)说明地球是圆形的例子有很多,关键在于利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解答】读图分析,乒乓球的粘合线表示赤道,即0°纬线;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麦哲伦环球航行;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①②④正确;铅笔在篮球表面上移动,笔尖先消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和地球形状无关,③错误;故选①②④。
22.【答案】(1)东北
(2)150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1)地图方向判断: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判断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然后以此为依据判断其他方向(如东、南、西、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
(2)比例尺的应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公式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本题中比例尺为1:5000,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0厘米(50米 。
【解答】(1)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根据指针指向正北可以判断里仁花园在艺术楼的东北方向。
(2)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50米,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3 cm,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1)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有三种方法,图中可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根据指针指向正北可以判断里仁花园在艺术楼的东北方向。
(2)图中比例尺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50米,若生活楼到足球场的图上距离是3 cm,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23.【答案】适应;影响;影响
【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会与环境相适应,比如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里,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适应这样的环境 。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蚂蚁的活动改变了堤坝的结构,体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淮南和淮北的环境(主要是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不同,导致橘的生长和品质不同,体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解答】蚯蚓生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中,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堤坝因蚁穴而溃,说明生物可以影响并改变环境。橘树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结果不一样,说明环境对生物有很大的影响。
24.【答案】(1)根
(2)T
(3)4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植物的器官及功能: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根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等物质,生态浮岛中植物吸收水中富营养化物质主要通过根来完成 。
(2)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是根据生物类群间的异同程度编制的,依据植物的特征(如有无种子、种子是否裸露、有无根茎叶等 )逐步检索,确定植物所属类别 。美人蕉用种子繁殖,种子不裸露(有果皮包被 ),有茎、叶、根等器官 。【分析】
(3)图丙中的食物链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
【解答】(1)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吸水的同时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故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根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的特征有: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有茎和叶,有根,故由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美人蕉属于T。
(3)图中共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4条食物链。
(1)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吸水的同时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故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根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的特征有: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有茎和叶,有根,故由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美人蕉属于T。
(3)图中共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4条食物链。
25.【答案】下降;丙玻璃管更细长,在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更明显;均匀,由表格数据可知气温升高4℃,水柱高度升高2厘米,故该温度计刻度均匀;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原理是气体的热胀冷缩。
(2)丙的玻璃管更细,液体体积变化量一定时,液柱高度更明显,刻度间距离更大,所以更精确。
(3)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每升高4℃,水柱高度升高2cm,可知刻度是均匀的。
(4)由(2)可知,在温度变化量一定时,酒精的体积变化更明显,所以使用酒精的A准确度更高。【解答】(1)甲图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利用了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密闭玻璃泡内的空气膨胀,使玻璃管内的液柱下降。
(2)丙玻璃管更细长,在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更明显,可以做的精确度更高。
(3)由表格数据知,气温每升高4℃,水柱高度升高2cm,水柱的变化高度跟气温变化的摄氏度数成正比,该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
(4)在同等情况下酒精热胀冷缩效果明显,所以A温度计测量结果更准确。
26.【答案】A;23cm3;能浸没带有绳子的蜡块和铁钉且实验过程中水的凹液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选用更细的绳子(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步骤中有关体积的三个数据: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可读出水的体积V1=24mL
C将铁钉缓慢浸没入水中,可读出铁钉和水的体积V2=26mL
E使铁钉和蜡块均浸没入水中,可读出铁钉、蜡块和水的总体积V3=49mL
【解答】(1)若要测量蜡块体积,单测水的体积即步骤A是不必要的。
(2)蜡块的体积为V蜡块=V3-V2=49mL-26mL=23mL=23cm3
(3)A步骤中“适量”是指能浸没带有绳子的蜡块和铁钉且实验过程中水的凹液面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
(4)为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可选用更细的绳子(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
27.【答案】A;用细铜丝的线圈总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AC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误差分析
【解析】【分析】(1)(2)根据“缠绕法”测细铜丝直径的方法解答;
(3) 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选取一支圆铅笔,将铜丝紧密地绕在铅笔上若干圈(记为n圈),然后用线圈的总长度除以圈数n,即可得到铜丝的直径d。
比较可知,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是无用的,
则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2)在步骤E中,不应该用细铜丝的长度除以圈数,则正确的表述应为:用细铜丝线圈的总长度L2除以绕制的圈数n,得到铜丝的直径。
(3)铜丝本身的粗细可能不均匀,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绕线时松紧程度不一致,这都会导致测量误差,故A、C、D符合题意;
读数时的粗心属于操作错误,不属于误差范畴,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CD。
28.【答案】(1)B
(2)④和⑦
(3)转换器
(4)逆时针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1)盖盖玻片的正确操作: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图 3 中 B 是正确的盖盖玻片方法,能减少气泡产生。
(2)显微镜的镜头:显微镜的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低倍镜观察时,应选用放大倍数小的目镜和物镜,即长目镜和短物镜,图 4 中③是低倍目镜、⑦是低倍物镜。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
图4中,④⑤是物镜、⑥⑦是目镜
【解答】(1)图1中出现了气泡,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做法是: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图3中B的操作规范,不会出现气泡。
(2)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倍数低的物镜,长度短;放大倍数高的物镜,长度长。图4中,④是低倍物镜。
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靠近人的眼睛。放大倍数低的目镜,长度长;放大倍数高的目镜,长度短。图4中,⑦是低倍目镜。
因此,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④和⑦。
(3)低倍物镜更换高倍物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4)图5中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颠倒,因此在显微镜中看到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实际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应为逆时针。
(1)图1中出现了气泡,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做法是:盖盖玻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使它的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这样可以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图3中B的操作规范,不会出现气泡。
(2)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靠近被观察的物体。放大倍数低的物镜,长度短;放大倍数高的物镜,长度长。图4中,④是低倍物镜。
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靠近人的眼睛。放大倍数低的目镜,长度长;放大倍数高的目镜,长度短。图4中,⑦是低倍目镜。
因此,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则目镜和物镜可分别使用图4中的④和⑦。
(3)低倍物镜更换高倍物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
(4)图5中细胞质的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颠倒,因此在显微镜中看到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实际的细胞质环流方向应为逆时针。
29.【答案】对照;荷叶表面物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A区域水凝聚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水凝聚成球状水滴;不粘锅的油膜层相当于荷叶表面的蜡质,微凸结构相当于荷叶上表皮凸起结构,这些都有利于锅底的油滴凝聚成球状油滴(写出一条即可)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的设计: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2)实验结论的推导:根据对照实验中不同组的实验现象差异,分析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3)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荷叶表皮的凸起结构能支撑水滴,若刮去凸起,会影响水滴状态,进而影响 “自洁效应”。
【解答】(1)对照实验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B两个区域处理的变量为物质甲,其中B区域的处理方法是:清水浸泡,5分钟后取出并擦干,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2)荷叶表面有一层蜡质、不溶于水但能够溶于物质甲。根据实验一可知,物质甲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半球状水滴;清水浸泡的区域,水在叶面上凝聚成球状水滴,说明荷叶表面蜡质有利于荷叶的自洁效应。
(3)荷叶上表皮有凸起,这些结构可以支撑水滴。将A区域用刮刀将荷叶表面凸起刮去;B区域表面不做处理,要得到荷叶表皮结构与自洁效应有关系的结论,实验现象应该为:A区域上水凝成半球状水滴,B区域上水凝成球状水滴。
(4)结合实验结果与题图丙=可知,防油不粘锅能实现不沾的原因为:锅底有涂层模拟荷叶表面的蜡质,不吸水;微凸结构模拟叶表皮的微小凸起,当杂质落在表面时,随着水珠的滚动被带离。
30.【答案】(1)红心火龙果汁颜色鲜艳,现象明显,且不会危害鱼的健康
(2)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水从口流入,鳃流出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实验材料的选择原则:在实验中选择材料时,要考虑材料对实验对象无伤害,且能清晰呈现实验现象。对于探究鱼呼吸的实验,选择的有色液体需颜色鲜明便于观察,同时不能危害鱼的健康 。
(2)鱼的呼吸过程:鱼通过口和鳃盖的交替张合完成呼吸,水从口流入,经过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后,从鳃盖后缘流出,在此过程中,口和鳃盖协调运动 。
【解答】(1)在选择有色液体时,墨汁和红心火龙果汁都可使用,但红心火龙果汁颜色鲜艳,滴加后能让实验现象更明显,而且其成分相对天然,不会危害鱼的健康,所以选择红心火龙果汁目的是红心火龙果汁颜色鲜艳,现象明显,且不会危害鱼的健康。
(2)从观察到的现象看,有色液体从口流入,之后从鳃盖处流出,结合鱼类呼吸的知识可知,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使水从口流入,经过鳃进行气体交换后,从鳃流出,所以得出结论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水从口流入,鳃流出。
(1)墨汁中可能含有对鱼有害的成分,而红心火龙果汁是天然的,且颜色鲜艳,对鱼的影响较小,因此选择红心火龙果汁可以避免对实验对象造成伤害,同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色液体从鱼口进入并从鳃盖处流出,说明鱼的呼吸过程是通过口和鳃盖的协调运动完成水流的单向流动,即鱼呼吸时,口和鳃盖交替张合,水从口流入,鳃流出;从而确保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