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年8月27日 课题 学习有方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5 序号 1 内容 分析 文本位置 文本位置位于2025秋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做学习的主人”,是本单元从“认识学习意义”向“掌握学习技能”过渡的关键课,承接前两课对学习重要性、学习途径的认知,开启学习方法的系统探究。 二、内容分析 1.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做学习的主人”核心主题,从“学习伴我成长”(学习意义)、“不同的学习途径”(学习渠道)到“学习有方法”(学习技能),形成“认知-渠道-技能”的完整逻辑链,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2. 每课内容分析:本课聚焦“学习有方法”,通过“课内学习方法”“课外学习方法”两大板块,让学生理解“方法能提升学习效率”,初步形成“主动找方法”的意识。3. 课时内容分析:第一课时侧重“认识学习方法”,结合教材P14-P15场景,引导学生梳理课内(预习、听讲、复习等)和课外(合作探究、实地调查等)的具体方法,感知方法的多样性与实用性。4. 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 纵向:承接前两课“为什么学”“从哪学”,回答“怎么学”,完善学习认知体系;- 横向:为第二课时“提问技巧”“时间管理”奠定方法认知基础,也为后续学科学习提供通用方法支撑。 三、资源挖掘: 1. 教材资源:P14-P15课内预习、课堂听讲、课外查资料等场景图片;2. 实物资源:学生预习本、课堂笔记、小组讨论记录单样本;3. 多媒体资源:“学习方法小剧场”短视频(演绎预习、听讲的正确做法)4. 生活资源:班级“学习小标兵”的方法分享录音。 课标 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成长中的我”领域 要求:1.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预习、复习、合作学习等基本学习方 法;2. 初步形成主动探索适合自身学习方法的意识,体会方法对学习效果的 影响;3. 在学习中尊重他人经验,乐于分享自己的方法,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学情 分析 已有经验:1.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1-2年系统学习经历,对“预习”“复习”“举手发言”等行为有模糊认知,但未将其归纳为“学习方法”;2. 部分学生在课外有“和同学讨论题目”“查字典找答案”等经历,但未意识到这是课外学习方法。 个性差异:1. 优势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主动尝试“课前看课本”“课后整理错题”,可清晰表达自己的做法;2. 待提升学生:依赖教师或家长督促,缺乏主动找方法的意识,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上课走神”“不复习”等问题,表达时逻辑不清晰。 补救措施:1. 分组策略:采用“1名优势学生+1名待提升学生”的异质分组,通过“方法小导师”带动交流;2. 任务分层:为优势学生设计“方法优化”任务(如“如何让预习更高效”),为待提升学生设计“方法模仿”任务(如“跟着例子学预习”);3. 及时反馈:对表达不清晰的学生,用“你刚才说的是‘上课不说话’,这其实是‘专心听讲’的一种,对吗?”引导梳理。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 “所有学科都能用一样的学习方法吗?比如数学和语文。”2. “我试过预习,但不知道该看什么,怎么办?”3. “和同学讨论时总是吵起来,怎么好好合作学习?” 学习 目标 能准确说出3种以上课内学习方法(如预习、专心听讲、课后复习)和2种以上课外学习方法(如合作查资料、实地观察),理解方法对学习的帮助(对应核心素养:责任意识); 能结合自身经历分享1种常用学习方法的使用效果,乐于倾听他人方法并补充建议(对应核心素养:道德修养); 3. 初步形成“找适合自己方法”的意识,知道“别人的好方法可以借鉴”(对应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学习 重难点 重点:1. 认识课内(预习、听讲、复习、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和课外(查资料、实地调查、观察体验)的具体学习方法;2. 理解“好方法能让学习更轻松”的道理。 难点:1. 区分不同学习方法的适用场景(如“预习适合课前”“合作讨论适合难题”);2. 初步判断“哪些方法可能适合自己”。 突破措施:1. 场景对比:展示“专心听讲vs走神”“预习vs不预习”的课堂表现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方法差异;2. 方法分类:用“课内/课外”“课前/课中/课后”的分类表格,引导学生梳理方法,明确适用场景;3. 体验活动:设计“1分钟快速记忆词语”游戏,分别用“死记硬背”和“分类记忆”两种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适合的方法更高效”。 课时 任务 及 问题链 课时驱动性任务:“争做‘方法小侦探’,找出课内课外的学习好方法, 并说说哪些适合自己”问题链:1. 导入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背课文很快,有的同学却要背很久?可能和什么有关?(引发对“方法”的关注) 核心问题1:看教材P14的同学,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了什么?这些做法能帮他们学好吗?(梳理课内方法) 核心问题2:教材P15的同学在课外做什么?这些做法和学习有关吗?属于什么方法?(梳理课外方法) 延伸问题:你平时用的“记生字方法”“解数学题方法”,和今天找到的方法一样吗?哪些方法你想试试?(链接自身,初步筛选方法) 评价问题:怎样判断一个学习方法好不好?(引导建立“适合自己、能提高效率”的评价标准) 课前 准备 1. 教师准备:- 课件:包含教材P14-P15图片、“学习方法小剧场”短视频、分类表格模板;- 教具:“方法卡片”(印有“预习”“听讲”等关键词,空白卡供补充)、“1分钟记忆词语”清单(2组,一组无序、一组分类);- 素材:班级“学习小标兵”的方法分享录音。2. 学生准备:- 带自己的预习本、课堂笔记(如有);- 回忆1个自己觉得“有用的学习做法”。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游戏导入,感知方法重要性(对应目标1、3);环节目标:通过记忆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方法不同,效果不同”,激发探究兴趣; 1. 我们来玩“1分钟记忆词语”游戏,先记第一组(无序词语:苹果、火车、兔子、飞机、香蕉、老虎),记住几个算几个; 2. 再记第二组(分类词语:水果:苹果、香蕉;交通工具:火车、飞机;动物:兔子、老虎),这次记住的数量和上次一样吗? 3. 为什么第二组记得更多?秘密是什么?(引导说出“分类”是方法) 1. 学生分两次参与记忆游戏,分别记录记住的词语数量; 2. 全班分享记忆结果,讨论“分类记忆”的优势,初步理解“方法能帮我们做得更好”; 3. 教师过渡:学习和记词语一样,也需要好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寻找“学习的好方法”。 能主动参与游戏,清晰说出两次记忆的差异,初步感知“方法”的作用; 对没参与讨论的学生,单独提问“你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记了哪个词语?为什么?”,引导关联“分类”方法。 环节二:探究课内,梳理课内学习方法(对应目标1、2);环节目标:结合教材场景和自身经历,梳理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内学习方法; 1. 看教材P14,左边的同学课前在做什么?(引导说出“预习”)预习时要做什么?(如圈不懂的地方、看课后题) 2. 中间的同学课上在做什么?(引导说出“专心听讲、举手发言”)不专心听讲会怎么样?(结合教材提示对比) 3. 右边的同学课后在做什么?(引导说出“复习、独立做作业、和同学讨论”)“温故而知新”是什么意思? 4. 拿出你的预习本/笔记,说说你平时课前、课中、课后会做什么?和教材里的方法一样吗? 1. 学生分组观察教材图片,结合“方法卡片”梳理课内方法,填写“课内方法分类表”(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发言;课后:复习、作业、讨论); 2. 小组派代表分享表格,补充自己的做法(如“我课后会整理错题”),教师用空白“方法卡片”记录; 3. 播放班级“学习小标兵”的方法分享录音(如“我预习时会画‘疑问树’,把不懂的地方画成树枝”),学生倾听并补充自己的想法。 能准确从教材中找出2-3种课内方法,结合自身经历补充1种,表格填写完整; 对找不到方法的小组,教师出示“预习本样本”,引导观察“哪些地方能看出是预习”(如圈画、批注),逐步梳理。 环节三:拓展课外,发现课外学习方法(对应目标1、2);环节目标:结合教材和生活案例,认识课外学习方法,理解“课外也需要方法”; 1. 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课外也能学!看教材P15,这些同学在课外做什么?(引导说出“查资料、实地调查、讨论问题”) 2.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查资料能解决不懂的问题、实地调查能看到真实情况) 3. 你课外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比如“和同学讨论题目”“出去玩时观察植物”,这些算不算学习方法? 1. 学生观看《小刺猬找方法》绘本动画(小刺猬通过查绘本、问妈妈解决“冬天怎么找食物”的问题),讨论“小刺猬用了什么课外方法”; 2. 分组分享自己的课外学习经历,教师引导归纳为“查资料、实地观察、合作讨论、体验学习”等方法,补充到“方法卡片”中; 3. 全班交流:“课外方法和课内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如课内方法更规范、课外方法更灵活)。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能说出2种以上课外方法,结合自身经历分享1个案例,表达清晰; 对没课外经历的学生,教师举例“你有没有在家看科普动画学知识?这也是‘课外学习方法’”,帮助建立关联。 环节四:总结筛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对应目标3)环节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初步筛选适合自己的方法,形成“主动找方法”的意识; 1. 今天我们找到了这么多方法(展示“方法卡片”),哪些方法你已经在用到了?效果怎么样? 2. 哪些方法你想试试?比如“预习”,你打算明天怎么预习语文课? 3. 别人的好方法都适合自己吗?比如“有的同学喜欢默读,有的喜欢大声读”,该怎么办?(引导说出“试试才知道,适合自己的最好”) 1. 学生在“方法卡片”上圈出“自己已用的”“想尝试的”方法,在小组内分享“想尝试的方法及计划”(如“我想试试预习,明天课前看10分钟语文课本,圈出不懂的字”); 2. 全班总结:“课内学习有方法,课外学习也讲究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 3. 教师布置“方法试用”小任务:明天用一种新方法学习,后天分享效果。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能清晰圈出2-3种方法,说出1种方法的试用计划,理解“适合自己最重要”; 对没思路的学生,教师提供“方法试用建议”(如“如果你上课容易走神,试试‘记笔记’的方法,把老师说的关键词写下来”),帮助制定简单计划。 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 实践作业:明天用今天学到的1种方法(如预习、课堂记关键词、课后复习)学习,填写“方法试用记录表”(记录方法、使用过程、效果);2. 交流作业:和家长分享今天学到的2种学习方法,问问家长“你小时候用什么学习方法”,记录下来。 实践类、交流类 目标1(巩固方法认知)、目标2(乐于分享)、目标3(尝试适合自己的方法) 实践作业(融入次日学习,记录约5分钟);交流作业(10分钟) 板书设计 学习有方法(第一课时)——掌握方法很重要 一、课内方法: 课前:预习(圈疑问、看题目) 课中:专心听讲、积极发言 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合作讨论 二、课外方法:查资料、实地调查、观察体验、合作探究 三、小秘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