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单元整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单元整合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单元整合
一、印度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
(2)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3)在斗争中,人民群众都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2.不同点
(1)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同:印度是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土耳其是反对协约国帝国主义对土耳其的瓜分。
(2)社会性质不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土耳其是英法的半殖民地。
(3)斗争手段不同:印度主要是实行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斗争,土耳其是武装斗争。
(4)任务不同:印度人民是反帝斗争,土耳其是在反帝的同时还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即进行反素丹政府的斗争。
(5)结局不同:印度反帝斗争暂时走向低潮,土耳其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共和国,开始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6)有无外援不同:土耳其革命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印度无外来力量援助。
二、亚洲觉醒的先驱的比较
人物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革命
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民主革命
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战后土耳其的民族民主革命
贡献
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维护革命果实
提出甘地主义;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印度独立;晚年调解教派矛盾
领导土耳其赢得民族独立;在政治、经济、文教、外交方面推动土耳其近代化
局限
前期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对封建势力妥协
非暴力原则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对英国抱有幻想
政治和社会改革存在明显不彻底性,经济改革有一定的缺陷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和土耳其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两者共有的特征是(  )
①斗争矛头指向英国政府 ②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
③开展持久的武装斗争 ④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流程
第一步
定时空
一战后、印度和土耳其
第二步
抓关键
民族独立运动、共同特征
第三步
析选项
两国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土耳其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后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印度没有
第四步
定答案
A
[变式训练]
1.(2013·天津文综·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旨强调土耳其既接受现代思想又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凯末尔改革将土耳其封建君权和神权政体变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废除政教合一。废除阿拉伯字母,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学习苏俄,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但是,并没有走苏俄道路,故排除③④。
2.凯末尔曾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下列反映这一想法的措施包括(  )
①废除土耳其政教合一的政体 ②革新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③效仿西方的法律法规 ④改革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凯末尔进行文字改革,改用拉丁字母拼写,故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审解组合类试题的技巧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筛选法、辨异法。最常用的是筛选法,又称排除法,以题干条件为“筛子”将备选项逐一过筛,排除那些与题干无关显然错误的选项,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留下正确答案。组合式选择题常出现提法错误,那么凡含该内容的选项均错,称为“定一排三”法。
例2 (2013·重庆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解题思路
第(1)题“目的和观点”依据材料“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有: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时代背景”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战乱不断等角度思考;第(2)题“原因”依据材料“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得出;“政治前提”依据所学可知是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影响”依据“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可知服饰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答卷实录
点评
(1)要点提示语和序号化的运用,使答卷显得更加条理、清晰,大大降低了因漏点而失分的几率。卷面在第一感官上已经获得了阅卷老师的欣赏。
(2)弹性语言的运用,使语言显得更加精炼,“解放了……推动了……改变了……”。
(3)回答思路完全正确,能够较为准确的提取材料信息,很好地把握了材料的观点,语言组织清楚、到位,是一份上乘的答卷。
答案 (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背景、原因类材料解析题解答技巧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