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3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3.2 气压带和风带课件(32张)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章 第二节
课堂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1.5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2. 运用示意图,说明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3. 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学习目标: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历史第一次了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1. 麦哲伦船队哪一段是逆风航行
2. 船队行驶至哪一段最轻松?
3. 船队进入30°S为何艰难
旧知回顾(热力环流)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思考: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那么
A、B、C分别代表什么地方?
图示-单圈环流示意图
理想情况:
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
②地球静止不动(无地转偏向力);
③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一、大气环流(理想情况)
A
B
C
一、大气环流(实际情况)
三圈环流
问题1:为什么赤道处空气会上升?
问题2:为什么在南北纬30°附近空气会下沉?
赤道地区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高空的空气不断在此处堆积,
空气会被迫下沉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问题3:为什么30°附近空气会堆积?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低纬)
90°S
60°S
30°S
90°N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南风
西南风
西风
受热膨胀上升
气流堆积下沉
到达北纬30°附近高空时偏转成了西风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
在高空向南北分流。
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向北流的一支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气流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低纬)
90°S
60°S
30°S
90°N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南风
西南风
西风
受热膨胀上升
气流堆积下沉
气流不断堆积下沉,使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
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
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
称为东北信风。
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低纬环流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中高纬)
90°S
60°S
30°S
60°N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在近地面,副热带高压带向北流出气流
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称为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
寒冷堆积下沉
北极终年寒冷,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形成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
向右偏转成东北风,
称为 极地东风


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
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
一、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中高纬)
90°S
60°S
30°S
60°N
3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气流爬升到
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
在极地高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上升的气流
在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
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90°S
60°S
30°S
90°N
60°N
30°N

赤道低气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气流堆积下沉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相互碰撞抬升
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纬
环流
中纬
环流
高纬
环流
气流堆积下沉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相互碰撞抬升
低纬
环流
中纬
环流
高纬
环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二、气压带与风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
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
六个风带
赤道低压带,
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
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
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
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二、气压带与风带(形成原因)
气压带、风带 原因
主要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主要风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热力原因)
空气堆积下沉形成(动力原因)
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原因)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空气,
受地转偏向力形成
副热带高压带流向极地的空气,
受地转偏向力形成
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地区的空气,
受地转偏向力形成
结合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的分析,完成表格内容。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二、气压带与风带(特点)
判断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气压带或风带 气流运动方向 性质(温、湿)
主 要 气 压 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主 要 风 带 信风带
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tips:水汽遇冷易凝结(降水),遇热难以凝结(干燥)
上升
热湿
下沉
热干
上升
冷湿
下沉
冷干
高纬向低纬
热干
低纬向高纬
暖湿
高纬向低纬
冷干
麦哲伦环球航行
由此可以知道,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二、气压带与风带(季节性移动)
影响因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假设因素:地表性质均一。
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整体北移;
反之直射点南移,气压带风带整体南移。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 为什么两地均位于30°N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景观差异如此大呢?
2. 全球实际状况下的气
压带风带是否呈带状分布?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状况 = 太阳辐射 + 自转 + 公转 + 海陆分布 + 下垫面因素
只考虑太阳辐射
地转偏向力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影响
理想状态(理论上)
实际情况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旧知巩固
海洋升温慢
(冷高压)
白天
陆地升温快
(热低压)
大气从海洋向陆地运动,形成海风。
海风
海洋降温慢
(热低压)
陆地降温快
(冷高压)
陆风
夜晚
大气从陆地向海洋运动,形成陆风。
注:白天类比夏季,夜晚类比冬季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在下图画出副热带高气压带,说明夏季A、B、C、D四地的气压情况。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D
B
A
低压
高压
低压
高压
北半球:陆地面积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其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基本呈带状分布。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夏季)
7月,北半球副热地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夏威夷高压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冬季)
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阿留申低压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四、季风环流(自主探究)
在课本图3.12中画出此时A、B两地的风向:
A
B
西北风
东北风
四、季风环流(合作探究)
C
D
在课本图3.13中画出此时C、D两地的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思考:D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不显著,为什么还能形成西南季风?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思考:D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不显著,为什么还能形成西南季风?
四、季风环流(合作探究)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由南半球左偏变为北半球右偏,因此最终右偏成为西南季风。
D
四、季风环流(季风性质)
冬季:陆地→海洋
性质:寒冷/温暖,干燥
夏季:海洋→陆地
性质:温暖,湿润
问题:推测夏季和冬季风的性质(温度湿度)。
东亚 南亚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源地
气流运动方向
性质
成因 东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西南风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印度洋
陆地→海洋
海→陆
陆→海
海→陆
冷干
暖湿
暖干
暖湿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小结
读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3~4题。
1.图中气压带甲的成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空气堆积下沉
C.空气受热上升 D.空气受冷下沉
2.关于气压带的正确叙述是
A.地球上共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高气压带都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都是地球上的多雨地带
D.由极地高气压吹出来的风都是偏北风
B
C
如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大气环流时手绘的“北半球某季节三圈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3.甲、乙示意风带,其盛行风向分别为
A.东南风、西北风
B.东南风、西南风
C.东北风、西南风
D.东北风、西北风
4.图中气流运动方向表示错误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C
C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3~4题。
5.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A.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
D.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6.关于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与季节(北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M气压带表示3月、春季
B.N气压带表示7月、夏季
C.M气压带表示12月、夏季
D.N气压带表示1月、冬季
B
B
如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5~6题。
7.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
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8.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
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B
C
如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完成9~11题。
9.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10.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 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11.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A地高温多雨 B.处于1月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D
D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