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1.(2024·十堰高一期末)下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是( )设备选项 A B设备选项 C D2.某同学将铁片和铜片插入苹果中,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制成“水果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水果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B.负极反应为Fe-3e-Fe3+C.一段时间后,铜片质量增加D.工作时,电子由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3.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Zn+Cu2+Zn2++Cu,则该原电池的正确组成可以是下列的( )4.如图,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外电路→YB.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FeC.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D.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 X>Y5.以硫酸铜为电解质的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红色的铜在锌片表面生成B.电池的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C.锌片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铜片质量逐渐增大,锌片质量逐渐减小6.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的M、N、P三种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 )选项 M N PA 锌 铜 稀硫酸B 铜 铁 稀盐酸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D 锌 铁 硝酸铁溶液7.(2023·惠州高一期中)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最有效方法。(1)原电池反应能够提供电能而不产生CO2气体,如图是某原电池装置图。①Zn棒是原电池的 极,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②Cu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③溶液中H+向 (填“Zn”或“Cu”)电极定向移动。(2)Mg、Al设计成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①若X为氢氧化钠溶液,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 极(填“Mg”或“Al”)。③当电路中通过1 mol e-时,溶液质量 (填“增加”或“减少”)。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反应:Zn+2FeCl3ZnCl2+2FeCl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a电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C.电子流动方向是a电极→FeCl3溶液→b电极D.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以选用石墨、铂电极,也可以用铜电极9.将过量的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10.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将图1中的Zn、Cu下端接触,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能看到气泡产生B.图2中H+向Zn片移动C.若将图2中的Zn片改为Mg片,Cu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D.图2与图3中,Zn片减轻的质量相等时,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11.反应Zn+H2SO4ZnSO4+H2↑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Ⅰ)所示。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Ⅱ)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1)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B.甲装置溶液中S向锌极移动C.甲中铜片质量减小、乙中锌片质量减小D.两烧杯中H+的浓度均减小(3)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率:甲 乙(填“>”“<”或“=”)。(4)当甲中产生1.12 L(标准状况)气体时,理论上通过导线的电子数目为 。(5)甲装置构成的原电池中,铜为电池的 (填“正”或“负”)极。铜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1.B 风力发电机在工作时,消耗机械能(动能),产生电能,把动能转化为电能,A不符合题意;手机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为化学能,使用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实现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B符合题意;厨房排气扇在工作时,消耗电能,产生机械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C不符合题意;台灯(非充电式)使用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D不符合题意。2.A 水果电池是原电池,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A正确;水果电池中Fe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B错误;苹果中有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Cu为正极,正极反应式为2H++2e-H2↑,因此没有固体析出,质量不增加,C错误;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D错误。3.C 该原电池的负极必为锌,正极是比锌活动性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电解质溶液中含有Cu2+,故选C。4.D 外电路的电子流向为X→外电路→Y,电流方向与其相反,A错误;X极失电子,作负极,Y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X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Y为碳棒,X为Fe,B、C错误,D正确。5.A 锌比铜活泼,锌为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锌电极逐渐溶解;铜为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在铜电极表面生成红色的铜单质;红色的铜在铜片表面生成,A错误;锌为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铜为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则电池的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B正确;锌片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正确;铜电极表面生成红色的铜单质,铜片质量逐渐增大,锌电极逐渐溶解,锌片质量逐渐减小,D正确。6.C 该原电池中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原电池反应时N棒溶解作负极,溶液中有金属析出在M棒上。A、B两项中,电解质溶液分别为稀硫酸和稀盐酸,原电池工作时,不会有金属析出且A中M棒变细;C项,正极反应为Ag++e-Ag,符合题意;D项,正极反应为Fe3++e-Fe2+,不会有金属析出,且M棒溶解变细。7.(1)①负 氧化 ②2H++2e-H2↑ ③Cu(2)①Al-3e-+4OH-[Al(OH)4]- ②Al ③增加解析:(1)①Zn比Cu活泼,Zn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②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③溶液中H+向Cu极(正极)定向移动。(2)①若X为NaOH溶液,Al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3e-+4OH-[Al(OH)4]-;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Al极(负极);③电池总反应为2Al+2NaOH+6H2O2Na[Al(OH)4]+3H2↑,2 mol Al溶解溶液质量增加54 g,生成3 mol氢气,溶液质量减少6 g,故溶液质量增加。8.C 根据Cl-的移动方向可知,b电极为负极,a电极为正极,根据电池反应式可知,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A正确;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电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B正确;电子流动方向是b电极→导线→a电极,C错误;正极材料的活泼性应比负极材料弱,D正确。9.B 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铁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a>b,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所用的时间;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而a、b中金属锌均过量,分别和相同量的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氢气的体积:a=b。10.B 图1中,Zn、Cu直接接触就能构成闭合回路而形成原电池,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可看到有气泡产生,A项正确;图2中,H+带正电荷,应该向正极Cu片移动,B项错误;图2中,由于Mg的失电子能力强于Zn,所以将Zn片改为Mg片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生成H2的速率也加快,C项正确;图2中假设消耗负极65 g Zn,则转移2 mol电子,正极产生2 g H2,而图3中消耗负极65 g Zn,也转移2 mol电子,则正极析出64 g Cu,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D项正确。11.(1)放热 (2)BD (3)> (4)0.1NA(或6.02×1022) (5)正 2H++2e-H2↑解析:(1)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高,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乙装置没有构成原电池,不能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变化,A错误;甲装置构成原电池,S会向负极Zn电极区移动,B正确;甲中Cu为正极,溶液中的H+在Cu电极上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Cu本身不参加反应,故Cu电极质量不变,C错误;在两个烧杯中都是H+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导致溶液中c(H+)减小,D正确。(3)甲装置由于构成了原电池,使反应速率比乙装置快,故反应速率:甲>乙。(4)H+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H2,Cu电极反应式为2H++2e-H2↑,n(H2)==0.05 mol,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2n(H2)=0.1 mol,转移的电子数目N(e-)=0.1NA(或6.02×1022)。(5)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所以在甲装置中,Cu为正极,溶液中的H+在Cu电极上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Cu电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4 / 4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课程 标准 1.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2.通过原电池的学习,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点突破(一) 化学反应与电能的转化1.火力发电(1)火力发电是通过 燃烧时发生的 反应,使 能转化为 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2)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过程如下: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火力发电的关键2.原电池(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及原理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①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锌比Cu活泼,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②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观察、比较导线连接前后的现象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锌片逐渐反应而溶解,H+在铜片表面被还原产生氢气③用导线在锌片和铜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有电流通过电流表(2)理论分析锌片和铜片通过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①锌片:发生 反应生成Zn2+而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 。②铜片: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H+在铜片上获得电子,发生 反应生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溢出,电极反应式为 。③电池总反应:Zn+2H+Zn2++H2↑。(3)原电池①定义:把 转化为 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 ,电子流入的一极是 。②原理分析:通过特定的装置使 反应与 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可以使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 通过导体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实现 向 的转化。1.下列装置哪些能构成原电池?其他不能构成原电池的原因是什么?2.如图是一个原电池装置。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的质量减小,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结合电化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判断该电池的正、负极?(2)C中阳离子向哪一极移动?(3)若A、B、C分别为Fe、Cu和浓硝酸,能否构成原电池?若能,正、负极分别是什么?3.锌片与稀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试分析其原因。4.已知反应Cu+2Ag+2Ag+Cu2+,请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画出原电池装置图并标出正、负极。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3.原电池工作原理(1)反应类型: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电子的移动方向: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3)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4)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1.锌—铜—西红柿电池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铜片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B.锌片上发生还原反应:Zn-2e-Zn2+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D.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铜片2.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原电池后整理的学习笔记,错误的是( )A.①电子流动方向B.②电流方向C.③电极反应D.④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分点突破(二)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加快反应速率(1)原理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的粒子运动时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反应速率增大。(2)应用实验室常用粗锌和稀H2SO4(或稀盐酸)反应制取H2,产生H2的速率比纯锌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或稀盐酸)形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使产生H2的速率增大。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1)原理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为正极。(2)应用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3.设计原电池(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氧化),氧化剂为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在正极上被还原)。(2)步骤(以Fe+CuSO4FeSO4+Cu为例)步骤 实例将反应拆分为电极反应 负极反应 Fe-2e-Fe2+正极反应 Cu2++2e-Cu选择电极材料 负极:较活泼金属,一般为发生氧化反应的金属 Fe正极:活泼性弱于负极材料的金属或石墨 Cu或C选择电解质 一般为与负极反应的电解质 CuSO4溶液画出装置图1.2NaOH+H2SO4Na2SO4+2H2O,能利用这一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吗?为什么?2.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向溶液中滴入几滴 CuSO4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3.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比较铁、铜金属性的强弱。1.过量铁与少量稀硫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加入适量NaCl溶液B.加入适量的水C.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D.再加入少量稀硫酸2.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实验 装置部分 实验 现象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 c极无变化 d极溶解; 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d>a>c>b B.b>c>d>aC.d>a>b>c D.a>b>d>c3.某原电池总反应为Cu+2Fe3+Cu2++2Fe2+,下列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 B C D电极材料 Cu、C Cu、Ag Cu、Zn Fe、Zn电解质溶液 Fe(NO3)3 FeSO4 FeCl3 CuSO41.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下列与电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电能属于一次能源B.锂离子电池属于一次电池C.火力发电将电能间接转化为热能D.电池工作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2.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是正极B.电子从石墨经导线流向铁片C.石墨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D.该装置可实现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3.某同学根据化学反应Fe+2H+Fe2++H2↑,并利用实验室材料制作原电池。下列关于该原电池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正极 锌棒 铁棒 石墨棒 铁棒负极 铁棒 石墨棒 铁棒 铜棒电解质 溶液 H2SO4 溶液 H2SO4 溶液 H2SO4 溶液 H2SO4 溶液4.A、B、C、D四种金属按表中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现象 二价金属A 不断溶解 C的质量增加 A上有 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负极反应是 。(2)装置乙中正极反应是 ,溶液中Cu2+向 极移动(填“B”或“C”)。(3)装置丙中溶液的c(H+)变化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基础知识·准落实】分点突破(一)师生互动1.(1)化石燃料 氧化还原 化学 热 2.(2)①氧化 Zn-2e-Zn2+ ②还原 2H++2e-H2↑(3)①化学能 电能 负极 正极 ②氧化 还原 电子 化学能 电能探究活动1.提示:C和D能构成原电池;A不能构成原电池,原因是酒精不是电解质,酒精溶液不导电;B不能构成原电池,原因是装置不能形成闭合回路。2.(1)提示:原电池中,负极上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逐渐溶解,质量减小,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2)提示: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即C中阳离子向正极(B极)移动。(3)提示:能构成原电池。由于常温下Fe遇浓硝酸会钝化,因此Fe作正极,Cu作负极。3.提示:Zn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覆盖在锌片表面,Zn、Cu、稀H2SO4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4.提示:先确定两个电极,负极上物质失电子,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铜作负极,再找活泼性比铜弱的碳棒或银棒作正极;从反应中可以看出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有银离子,所以可用硝酸银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装置图如图。自主练习1.B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由负极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是负极,铜是正极,A正确;锌片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B错误;该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C正确;电子由负极锌片沿导线流向正极铜片,D正确。2.B Zn为负极,Cu为正极,电子由Zn流向Cu,A正确;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则电流由Cu经导线流向Zn,B错误;Zn失电子生成锌离子,H+得电子,被还原,生成的H2逸出,C正确;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D正确。分点突破(二)探究活动1.提示:不能;因为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2.提示: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Zn置换出铜,附着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而加快反应速率。3.提示:将铜片、铁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铁片逐渐溶解,作原电池的负极,铜片表面有气泡冒出,作原电池的正极,因此,铁比铜活泼。自主练习1.C2.C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这说明a极是负极,b极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a>b;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说明金属活动性:b>c;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说明d极是负极,c极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d>c;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这说明d极是负极,a极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d>a;综上所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d>a>b>c。3.A 根据原电池的总反应可知,Cu的化合价升高,Cu作负极,电解质溶液应含有Fe3+,另一个电极应是活动性比Cu弱的导电物质;B项,电解质溶液中不含Fe3+;C项,Zn比Cu活泼,Zn作负极;D项,发生的电池总反应是Zn+Cu2+Zn2++Cu。【教学效果·勤检测】1.D 电能是由煤、风等一次能源转化来的能源,属于二次能源,A错误;锂离子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B错误;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C错误;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2.C Fe为活泼金属,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A项错误;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B项错误;石墨为原电池的正极,H+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H2↑,C项正确;Fe、石墨、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D项错误。3.C 若将反应Fe+2H+Fe2++H2↑设计为原电池,则Fe为负极,活动性比Fe弱的电极为正极,可以用石墨棒、铜棒等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故选C。4.(1)A-2e-A2+ (2)Cu2++2e-Cu C(3)变小 (4)D>A>B>C解析:据图(Ⅰ)知,金属活动性:A>B,A作负极,电极反应为A-2e-A2+;据图(Ⅱ)知,金属活动性:B>C,正极反应为Cu2++2e-Cu,由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可知,Cu2+向C极移动;据图(Ⅲ)知,金属活动性:D>A,正极反应为2H++2e-H2↑,故c(H+)减小。据图(Ⅰ)、(Ⅱ)、(Ⅲ)知,金属活动性:D>A>B>C。5 / 6(共70张PPT)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课程 标准 1.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2.通过原电池的学习,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能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目 录1、基础知识·准落实2、教学效果·勤检测3、学科素养·稳提升基础知识·准落实1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分点突破(一) 化学反应与电能的转化1. 火力发电(1)火力发电是通过 燃烧时发生的 反应,使 能转化为 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2)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转化过程如下: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火力发电的关键 化石燃料 氧化还原 化学 热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及原理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①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锌比Cu活泼,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②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观察、比较导线连接前后的现象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锌片逐渐反应而溶解,H+在铜片表面被还原产生氢气③用导线在锌片和铜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产生气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有电流通过电流表2. 原电池(2)理论分析锌片和铜片通过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①锌片:发生 反应生成Zn2+而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 。②铜片: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H+在铜片上获得电子,发生 反应生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溢出,电极反应式为 。③电池总反应:Zn+2H+ Zn2++H2↑。 氧化 Zn-2e- Zn2+ 还原 2H++2e- H2↑ (3)原电池①定义:把 转化为 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 ,电子流入的一极是 。②原理分析:通过特定的装置使 反应与 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可以使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 通过导体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从而实现 向 的转化。 化学能 电能 负极 正极 氧化 还原 电子 化学能 电能 1. 下列装置哪些能构成原电池?其他不能构成原电池的原因是什么?提示:C和D能构成原电池;A不能构成原电池,原因是酒精不是电解质,酒精溶液不导电;B不能构成原电池,原因是装置不能形成闭合回路。2. 如图是一个原电池装置。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的质量减小,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结合电化学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判断该电池的正、负极?提示:原电池中,负极上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逐渐溶解,质量减小,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2)C中阳离子向哪一极移动?提示: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即C中阳离子向正极(B极)移动。(3)若A、B、C分别为Fe、Cu和浓硝酸,能否构成原电池?若能,正、负极分别是什么?提示:能构成原电池。由于常温下Fe遇浓硝酸会钝化,因此Fe作正极,Cu作负极。3. 锌片与稀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试分析其原因。提示:Zn与CuSO4反应生成的Cu覆盖在锌片表面,Zn、Cu、稀H2SO4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4. 已知反应Cu+2Ag+ 2Ag+Cu2+,请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画出原电池装置图并标出正、负极。提示:先确定两个电极,负极上物质失电子,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铜作负极,再找活泼性比铜弱的碳棒或银棒作正极;从反应中可以看出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有银离子,所以可用硝酸银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装置图如图。1.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线一反应”2.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3. 原电池工作原理(1)反应类型: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电子的移动方向:从负极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3)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4)电流方向:正极→导线→负极。1. 锌—铜—西红柿电池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铜片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 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D. 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铜片解析: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由负极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锌的金属性强于铜,锌是负极,铜是正极,A正确;锌片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B错误;该装置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C正确;电子由负极锌片沿导线流向正极铜片,D正确。2. 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原电池后整理的学习笔记,错误的是( )A. ①电子流动方向B. ②电流方向C. ③电极反应D. ④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解析: Zn为负极,Cu为正极,电子由Zn流向Cu,A正确;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则电流由Cu经导线流向Zn,B错误;Zn失电子生成锌离子,H+得电子,被还原,生成的H2逸出,C正确;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D正确。分点突破(二)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1. 加快反应速率(1)原理在原电池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进行,使溶液中的粒子运动时相互间的干扰减小,反应速率增大。(2)应用实验室常用粗锌和稀H2SO4(或稀盐酸)反应制取H2,产生H2的速率比纯锌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或稀盐酸)形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使产生H2的速率增大。2. 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1)原理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为正极。(2)应用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3. 设计原电池(1)依据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还原剂为负极材料(或在负极上被氧化),氧化剂为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或在正极上被还原)。(2)步骤(以Fe+CuSO4 FeSO4+Cu为例)步骤 实例 将反应拆 分为电极 反应 负极反应正极反应选择电 极材料 负极:较活泼金属,一般为发生氧化反应的金属 Fe正极:活泼性弱于负极材料的金属或石墨 Cu或C步骤 实例 选择电解质 一般为与负极反应的电解质 CuSO4溶液画出 装置图1.2NaOH+H2SO4 Na2SO4+2H2O,能利用这一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2. 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向溶液中滴入几滴 CuSO4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Zn置换出铜,附着在锌片上形成原电池而加快反应速率。3. 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比较铁、铜金属性的强弱。提示:将铜片、铁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稀硫酸中,铁片逐渐溶解,作原电池的负极,铜片表面有气泡冒出,作原电池的正极,因此,铁比铜活泼。1. 过量铁与少量稀硫酸反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但是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入适量NaCl溶液B. 加入适量的水C. 加入几滴硫酸铜溶液D. 再加入少量稀硫酸2. 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实验 装置部分实验现象 a极质量减小; b极质量增加 b极有气体产生; c极无变化 d极溶解; c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d>a>c>b B. b>c>d>aC. d>a>b>c D. a>b>d>c解析: 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这说明a极是负极,b极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a>b;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说明金属活动性:b>c;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说明d极是负极,c极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d>c;电流计指示在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这说明d极是负极,a极是正极,则金属活动性:d>a;综上所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d>a>b>c。3. 某原电池总反应为Cu+2Fe3+ Cu2++2Fe2+,下列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 B C D电极材料 Cu、C Cu、Ag Cu、Zn Fe、Zn电解质溶液 Fe(NO3)3 FeSO4 FeCl3 CuSO4解析: 根据原电池的总反应可知,Cu的化合价升高,Cu作负极,电解质溶液应含有Fe3+,另一个电极应是活动性比Cu弱的导电物质;B项,电解质溶液中不含Fe3+;C项,Zn比Cu活泼,Zn作负极;D项,发生的电池总反应是Zn+Cu2+ Zn2++Cu。教学效果·勤检测2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1.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下列与电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能属于一次能源B. 锂离子电池属于一次电池C. 火力发电将电能间接转化为热能D. 电池工作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解析: 电能是由煤、风等一次能源转化来的能源,属于二次能源,A错误;锂离子电池是可充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B错误;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为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C错误;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2. 下列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铁是正极B. 电子从石墨经导线流向铁片D. 该装置可实现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解析: Fe为活泼金属,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Fe-2e- Fe2+,A项错误;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B项错误;石墨为原电池的正极,H+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C项正确;Fe、石墨、稀硫酸形成原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D项错误。3. 某同学根据化学反应Fe+2H+ Fe2++H2↑,并利用实验室材料制作原电池。下列关于该原电池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正极 锌棒 铁棒 石墨棒 铁棒负极 铁棒 石墨棒 铁棒 铜棒电解质溶液 H2SO4溶液 H2SO4溶液 H2SO4溶液 H2SO4溶液解析: 若将反应Fe+2H+ Fe2++H2↑设计为原电池,则Fe为负极,活动性比Fe弱的电极为正极,可以用石墨棒、铜棒等作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硫酸,故选C。4. A、B、C、D四种金属按表中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现象 二价金属A不断溶解 C的质量增加 A上有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负极反应是 。(2)装置乙中正极反应是 ,溶液中Cu2+向 极移动(填“B”或“C”)。(3)装置丙中溶液的c(H+)变化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A-2e- A2+ Cu2++2e- Cu C 变小 (4)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解析:据图(Ⅰ)知,金属活动性:A>B,A作负极,电极反应为A-2e- A2+;据图(Ⅱ)知,金属活动性:B>C,正极反应为Cu2++2e- Cu,由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可知,Cu2+向C极移动;据图(Ⅲ)知,金属活动性:D>A,正极反应为2H++2e- H2↑,故c(H+)减小。据图(Ⅰ)、(Ⅱ)、(Ⅲ)知,金属活动性:D>A>B>C。 D>A>B>C 学科素养·稳提升3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1. (2024·十堰高一期末)下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的是( )设备选项 A B C D1234567891011解析: 风力发电机在工作时,消耗机械能(动能),产生电能,把动能转化为电能,A不符合题意;手机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为化学能,使用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实现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B符合题意;厨房排气扇在工作时,消耗电能,产生机械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C不符合题意;台灯(非充电式)使用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2. 某同学将铁片和铜片插入苹果中,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制成“水果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水果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C. 一段时间后,铜片质量增加D. 工作时,电子由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1234567891011解析: 水果电池是原电池,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A正确;水果电池中Fe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 Fe2+,B错误;苹果中有酸性物质,可电离出H+,Cu为正极,正极反应式为2H++2e- H2↑,因此没有固体析出,质量不增加,C错误;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D错误。12345678910113. 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Zn+Cu2+ Zn2++Cu,则该原电池的正确组成可以是下列的( )解析: 该原电池的负极必为锌,正极是比锌活动性弱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电解质溶液中含有Cu2+,故选C。12345678910114. 如图,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电极X、Y,外电路中电子流向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X→外电路→YB. 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X为碳棒,Y为FeC. X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D. 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 X>Y解析: 外电路的电子流向为X→外电路→Y,电流方向与其相反,A错误;X极失电子,作负极,Y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X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若两电极分别为Fe和碳棒,则Y为碳棒,X为Fe,B、C错误,D正确。12345678910115. 以硫酸铜为电解质的原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红色的铜在锌片表面生成C. 锌片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D. 铜片质量逐渐增大,锌片质量逐渐减小1234567891011解析: 锌比铜活泼,锌为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 Zn2+,锌电极逐渐溶解;铜为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 Cu,在铜电极表面生成红色的铜单质;红色的铜在铜片表面生成,A错误;锌为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 Zn2+,铜为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 Cu,则电池的总反应为Zn+CuSO4 ZnSO4+Cu,B正确;锌片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正确;铜电极表面生成红色的铜单质,铜片质量逐渐增大,锌电极逐渐溶解,锌片质量逐渐减小,D正确。12345678910116. 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的M、N、P三种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是( )选项 M N PA 锌 铜 稀硫酸B 铜 铁 稀盐酸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D 锌 铁 硝酸铁溶液1234567891011解析: 该原电池中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原电池反应时N棒溶解作负极,溶液中有金属析出在M棒上。A、B两项中,电解质溶液分别为稀硫酸和稀盐酸,原电池工作时,不会有金属析出且A中M棒变细;C项,正极反应为Ag++e- Ag,符合题意;D项,正极反应为Fe3++e- Fe2+,不会有金属析出,且M棒溶解变细。12345678910117. (2023·惠州高一期中)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最有效方法。(1)原电池反应能够提供电能而不产生CO2气体,如图是某原电池装置图。①Zn棒是原电池的 极,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②Cu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 。③溶液中H+向 (填“Zn”或“Cu”)电极定向移动。 负 氧化 2H++2e- H2↑ Cu 1234567891011解析: ①Zn比Cu活泼,Zn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②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③溶液中H+向Cu极(正极)定向移动。1234567891011(2)Mg、Al设计成如图所示原电池装置:①若X为氢氧化钠溶液,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 极(填“Mg”或“Al”)。③当电路中通过1 mol e-时,溶液质量 (填“增加”或“减少”)。 Al-3e-+4OH- [Al(OH)4]- Al 增加 1234567891011解析: ①若X为NaOH溶液,Al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Al-3e-+4OH- [Al(OH)4]-;②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Al极(负极);③电池总反应为2Al+2NaOH+6H2O 2Na[Al(OH)4]+3H2↑,2 mol Al溶解溶液质量增加54 g,生成3 mol氢气,溶液质量减少6g,故溶液质量增加。12345678910118.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反应:Zn+2FeCl3 ZnCl2+2FeCl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 电子流动方向是a电极→FeCl3溶液→b电极D. 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以选用石墨、铂电极,也可以用铜电极1234567891011解析: 根据Cl-的移动方向可知,b电极为负极,a电极为正极,根据电池反应式可知,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A正确;正极发生还原反应,a电极反应式为2Fe3++2e- 2Fe2+,B正确;电子流动方向是b电极→导线→a电极,C错误;正极材料的活泼性应比负极材料弱,D正确。12345678910119. 将过量的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同时向a中加少量CuSO4溶液,图中产生H2的体积V(L)与时间t(min)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1234567891011解析: a中加入硫酸铜溶液,会置换出金属铜,形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加速金属铁和硫酸反应的速率,所以反应速率:a>b,速率越大,锌完全反应时所用的时间越短,所以a所用的时间小于b所用的时间;产生氢气的量取决于稀硫酸的物质的量,而a、b中金属锌均过量,分别和相同量的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量相等,所以氢气的体积:a=b。123456789101110. 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原电池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将图1中的Zn、Cu下端接触,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能看到气泡产生B. 图2中H+向Zn片移动C. 若将图2中的Zn片改为Mg片,Cu片上产生气泡的速率加快D. 图2与图3中,Zn片减轻的质量相等时,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1234567891011解析: 图1中,Zn、Cu直接接触就能构成闭合回路而形成原电池,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可看到有气泡产生,A项正确;图2中,H+带正电荷,应该向正极Cu片移动,B项错误;图2中,由于Mg的失电子能力强于Zn,所以将Zn片改为Mg片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生成H2的速率也加快,C项正确;图2中假设消耗负极65 g Zn,则转移2 mol电子,正极产生2 g H2,而图3中消耗负极65g Zn,也转移2 mol电子,则正极析出64 g Cu,正极产物的质量比为1∶32,D项正确。123456789101111. 反应Zn+H2SO4 ZnSO4+H2↑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Ⅰ)所示。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如图(Ⅱ)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该反应为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成物的高,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A. 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C. 甲中铜片质量减小、乙中锌片质量减小D. 两烧杯中H+的浓度均减小 放热 BD 1234567891011解析: 乙装置没有构成原电池,不能实现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变化,A错误;甲装置构成原电池,S 会向负极Zn电极区移动,B正确;甲中Cu为正极,溶液中的H+在Cu电极上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Cu本身不参加反应,故Cu电极质量不变,C错误;在两个烧杯中都是H+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导致溶液中c(H+)减小,D正确。1234567891011(3)在相同时间内,两烧杯中产生气泡的速率:甲 乙(填“>”“<”或“=”)。解析: 甲装置由于构成了原电池,使反应速率比乙装置快,故反应速率:甲>乙。 > 1234567891011(4)当甲中产生1.12 L(标准状况)气体时,理论上通过导线的电子数目为 。解析: H+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变为H2,Cu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n(H2)= =0.05mol,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e-)=2n(H2)=0.1mol,转移的电子数目N(e-)=0.1NA(或6.02×1022)。 0.1NA(或6.02×1022) 1234567891011(5)甲装置构成的原电池中,铜为电池的 (填“正”或“负”)极。铜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解析: 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所以在甲装置中,Cu为正极,溶液中的H+在Cu电极上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Cu电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 H2↑。 正 2H++2e-H2↑ 1234567891011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docx 第一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pptx 第一节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与电能(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