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职业精神探索馆”之“敬业展区”与“乐业展区”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2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第1课时)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君子自强不息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结合单元“君子自强不息”主题,以“‘职业精神探索馆’参观”为情景主线,通过任务探究引导学生梳理议论文结构、分析“敬业”内涵,培养文本细读能力与职业精神认知。
三、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取《敬业与乐业》第1-6段(议论文“引论+本论(敬业)”部分):
背景依托:文本是梁启超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演讲,针对当时青年“职业迷茫”问题,倡导“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为理解“职业精神”奠定时代基础。
核心内容:以“演讲”为文体特点,先借“礼记”“老子”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再分论“敬业”——阐释“敬业”定义(“主一无适便是敬”),用“佝偻丈人承蜩”“木匠与政治家”等例子、引用孔子名言论证“为何敬业”“如何敬业”。
文体关联:紧扣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本课时以“梳理论点+分析‘敬业’的论证逻辑”为核心,为下一课时探究“乐业”铺垫。
四、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九年级学生已掌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基本概念,有“职业”的生活感知(如父母职业、理想职业),具备初步梳理文本结构的能力。
潜在困难:对“主一无适”“坐这山,望那山”等文言语句理解较浅;对“敬业”的认知易停留在“认真工作”表层,难关联“职业平等”“人生价值”;对引用论证的作用(如引用孔子名言的目的)易忽视。
学习需求:需借助“身边职业案例”拉近与文本的距离,通过“任务卡”将抽象的“论证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分析步骤。
五、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旁骛、亵渎、佝偻”等字词,梳理中心论点与“敬业”分论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论证“敬业”的方法(举例、引用),理解论证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演讲语言的通俗性(如“拉黄包车与当大总统同一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认同“敬业”是“自强不息”的职业体现,关联身边职业案例。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中心论点与“敬业”分论点,分析论证“敬业”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职业平等”内涵,体会引用论证对强化“敬业”观点的作用。
七、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创设“职业精神探索馆”)、任务驱动法(论点梳理、论证分析)、
小组合作法、朗读品味法。
八、教学过程(情景贯穿:“职业精神探索馆”之“敬业展区”)
(一)环节1:情景导入——“探索馆·职业初印象”(5分钟)
情景创设:教师展示“职业精神探索馆”虚拟海报(含医生、教师、快递员、环卫工人等职业图片),提问:“走进探索馆,这些职业你熟悉吗?你觉得他们‘做好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桌分享1分钟“对某职业的印象”(如“快递员要准时送件”“老师要认真讲课”),2-3名学生全班分享。
引入文本:教师过渡:“大家说的‘认真’‘负责’,其实就是‘敬业’的雏形。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专门谈‘敬业与乐业’,今天我们走进探索馆‘敬业展区’,看看他眼中的‘敬业’是什么。” 出示文本开篇名言:“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二)环节2:初读感知——“探索馆·论点导航图”(10分钟)
任务布置:发放“论点导航图”任务卡,要求:①默读第1-6段,圈画关键句;②小组合作(4人一组),填写“中心论点→‘敬业’分论点(定义+为何敬业+如何敬业)”。
层级 关键句(从文中摘录)
中心论点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定义 主一无适便是敬(或“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敬业·为何做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拉黄包车与当大总统同一价值
敬业·如何做 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学生活动:①独立默读圈画(5分钟);②小组讨论整合,派代表上台展示“导航图”,教师补充修正(如明确“中心论点在第5段”)。
教师点拨:强调演讲文体特点——论点明确、语言通俗,“导航图”就是演讲的“思路骨架”,让听众清晰懂观点。
字词积累:抽查“旁骛(wù)、亵渎(xiè dú)、佝偻(gōu lóu)”等字词读音与词义,结
合语境造句(如“上课不旁骛,就是对学习的‘敬’”)。
(三)环节3:精读品论——“探索馆·敬业论证展”(20分钟)
情景过渡:教师引导:“‘敬业展区’有两个‘论证展台’——‘例子展台’和‘名言展台’,请大家找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说说它们如何证明‘敬业’。”
任务一:析“例子展台”(10分钟)
要求:找出论证“敬业”的例子,填写表格,小组讨论“例子的作用”。
例子 对应观点 作用分析
佝偻丈人承蜩 敬业要“注意力集中” 用古人故事,通俗证明“主一无适”才能做好事,增强说服力
木匠做桌子、政治家治国 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职业平等) 用常见职业对比,打破“职业高低”偏见,让“敬业适用于所有职业”更易理解
学生活动:①独立填表(3分钟);②小组分享(5分钟);③1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例子“接地气”,是演讲“让听众听懂”的关键。
任务二:品“名言展台”(8分钟)
要求:找出引用的名言,思考“引用目的”。
引用内容 引用对象 目的分析
“主一无适便是敬” 朱熹 给“敬业”下权威定义,让观点有理论支撑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孔子 证明“敬业要专注当下职业,不贪求其他”,强化“如何敬业”的观点
学生活动:①全班齐读名言(2分钟);②自由发言分析目的(4分钟),教师点拨:引用名人名言,让“敬业”观点更具权威性。
朗读体验:全班齐读第6段(“总之,人生在世……便是敬”),要求语速适中、语调肯定,读出“职业平等、敬业可敬”的坚定态度。
(四)环节4:拓展延伸——“探索馆·我的敬业观察”(5分钟)
情景提问:“‘敬业展区’参观完了,你能说说身边谁体现了‘敬业’吗?比如老师、父母、小区的保安。”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如“妈妈当护士,夜班也认真照顾病人”“保安叔叔每天准时守门,登记访客”)。
教师小结:“这些‘认真做好分内事’的行为,就是梁启超说的‘敬业’。下节课我们继续参观‘乐业展区’,看看他为什么说‘乐业’比‘敬业’更进一层。”
(五)环节5:布置作业(5分钟)
背诵“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同一价值”(第6段);
用30字写“身边人的敬业小事”,标注“他体现的敬业点”;
预习第7-9段,圈出与“乐业”相关的关键句。
九、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第1课时)——“职业精神探索馆·敬业展区”
论点导航:中心论点: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分论点(敬业):定义(主一无适)→为何(职业平等)→如何(专注忠实)
论证展台:例子:佝偻丈人承蜩、木匠与政治家(通俗、接地气)引用:朱熹、孔子(权威、强支撑)
核心认知:敬业=职业平等+专注做好事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第2课时)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材版本: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第二单元 君子自强不息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延续“职业精神探索馆”情景,聚焦议论文“论证深化与主题升华”,通过“任务探究+辩论”引导学生分析“乐业”内涵、整合论证方法,理解“敬业乐业”与“自强不息”的关联,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职业价值认知。
三、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取《敬业与乐业》第7-9段(议论文“本论(乐业)+结论”部分):
核心内容:以“乐业”为核心,先反驳“做工苦”的观点,再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恼”四方面论证“为何乐业”;最后总结“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呼应中心论点,强调“敬业乐业”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主题关联:通过“乐业”深化“敬业”——“乐业”是“敬业”的更高境界,二者共同构成“自强不息”的职业态度,呼应单元主题。
手法重点:对比论证(“做工苦”与“乐业”的对比)、道理论证(分析“乐业”的四层原因),是深化观点的关键。
四、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上节课已梳理“敬业”论点与论证,对“职业平等”有初步认知;能识别举例、引用论证,具备初步分析议论文逻辑的能力。
潜在困难:对“乐业”的内涵(“趣味”不是“轻松”,而是“奋斗中的快乐”)易误解;对“敬业”与“乐业”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难厘清;对“结论部分如何呼应中心论点”缺乏关
注。
学习需求:需通过“情景辩论”“生活案例”将“乐业”与自身关联,通过“论证方法整合表”理清“敬业-乐业”的逻辑递进。
五、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骈进、省却”等字词,梳理“乐业”的论证逻辑,把握结论与中心论点的关联。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论证“乐业”的方法(对比、道理),厘清“敬业”与“乐业”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演讲语言的哲理美(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同“乐业”是“自强不息”的更高体现,关联自身理想职业谈“乐业”。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论证“乐业”的方法,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递进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乐业”的“奋斗趣味”内涵,理解结论对“人生合理生活”的阐释。
七、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职业精神探索馆·乐业展区”)、任务驱动法(论证分析、关系梳理)、
小组辩论法、朗读品味法。
八、教学过程(情景贯穿:“职业精神探索馆”之“乐业展区”)
(一)环节1:情景导入——“探索馆·乐业预告”(5分钟)
情景创设:教师手持“乐业展区”导览卡,提问:“上节课我们在‘敬业展区’知道‘要认真做事’,但有人说‘工作太累,哪来快乐?’‘乐业展区’的第一块展板就写着‘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大家觉得‘工作中能有快乐吗?’”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如“喜欢画画,画一天也不觉得苦”“做题解出来会开心”),教师板书关键词(快乐=兴趣/成就感)。
引入任务:“今天我们先参观‘乐业展区’,分析梁启超的‘乐业理由’,再开展‘职业是否需要乐业’小辩论。”
(二)环节2:精读品论——“探索馆·乐业论证墙”(15分钟)
任务一:找“乐业理由”,填分析表(10分钟)
要求:默读第7-8段,找出反驳“做工苦”的观点、论证“乐业”的四层理由,小组讨论“论证方法”。
论证内容 论证方法 分析(如何证明“乐业”)
反驳“做工苦”:不做工更苦 对比论证 用“做工”与“不做工”对比,打破“工作即痛苦”的偏见,为“乐业”铺垫
乐业理由1:身入其中,找趣味 道理论证 如“学理的人搞发明,乐在其中”,说明“投入才能发现趣味”
乐业理由2:奋斗前去,得快乐 道理论证 如“爬山越往上越累,但看到风景更快乐”,说明“奋斗中的成就感是趣味”
乐业理由3:比较骈进,添动力 道理论证 与同行比进步,在竞争中获趣味
乐业理由4:省却烦恼,得安心 道理论证 专注工作可忘记烦恼,从“无烦恼”中得趣味
学生活动:①独立填表(5分钟);②小组分享(3分钟);③1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四层理由从“投入”到“奋斗”再到“心态”,层层递进,让“乐业”更易理解。
朗读体验:全班齐读第8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求语调轻快、读出“发现趣味”的愉悦感,体会“乐业”的积极态度。
(三)环节3:深度探究——“探索馆·敬业与乐业关系站”(10分钟)
情景过渡:教师引导:“‘乐业展区’有个‘关系站’,大家想想:梁启超为什么先谈‘敬业’,再谈‘乐业’?二者有什么关系?”
任务布置:发放“关系梳理卡”,小组讨论5分钟,完成填空并阐述理由。
概念 核心内涵 二者关系(递进/并列) 理由分析
敬业 专注、忠实做事 递进关系 先“认真做”(敬业),才能“从中找快乐”(乐业);乐业是敬业的更高境界,让敬业更持久
乐业 从工作中得趣味
学生展示:每组派1名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敬业是‘责任’,乐业是‘趣味’——有了责任打底,趣味才不会浮于表面;有了趣味驱动,责任才不会变成负担,这就是‘自强不息’的职业态度。”
(四)环节4:拓展辩论——“探索馆·职业价值辩论会”(10分钟)
情景创设:教师宣布“辩论主题:未来职业,‘敬业’和‘乐业’哪个更重要?”,分为“敬业更重要”(正方)和“乐业更重要”(反方),每组选2名代表参赛。
辩论规则:①双方各发言2分钟(先正方,再反方);②发言需结合文本观点或生活案例(如正方:“没有敬业,乐业就是‘三分钟热度’”;反方:“没有乐业,敬业会变成‘煎熬’”)。
教师总结:“其实二者相辅相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动力,合起来才是‘人生合理的生
活’,这也是梁启超想告诉我们的核心。”
(五)环节5:总结与作业(5分钟)
文本总结:全班齐读第9段(“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教师点拨:结论呼应“敬业乐业是不二法门”,强调“敬业即责任心,乐业即趣味”,让“自强不息”落地到职业生活中。
布置作业:
完成“职业精神探索馆”参观总结:用一句话概括“敬业”与“乐业”的关系;
二选一:①以“我的理想职业与乐业”为题,写50字短文;②给父母写一段话,谈谈你从他们工作中看到的“敬业”或“乐业”;
回顾全文,整理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引用、对比),各举1例。
九、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第2课时)——“职业精神探索馆·乐业展区”
乐业论证:反驳“做工苦”(对比)→ 四层理由(道理论证:投入→奋斗→比较→心态)
二者关系:敬业(责任)→ 乐业(趣味)【递进:基础→动力】
核心主题:敬业乐业=人生合理的生活(自强不息的职业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