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 糖类1.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地方至今仍用传统工艺来制作米酒。家酿米酒的转化过程为( )A.淀粉→蔗糖→葡萄糖→酒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C.淀粉→麦芽糖→果糖→酒D.淀粉→蔗糖→果糖→酒2.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果糖的同系物B.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C.葡萄糖既可以和钠反应,又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D.葡萄糖水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3.可用于检验葡萄糖分子是否存在醛基的是( )①银氨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③FeCl3溶液 ④新制的Cu(OH)2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全部4.对于淀粉和纤维素两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者都属于糖类,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二者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互为同分异构体C.二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D.都可用(C6H10O5)n表示,且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5.将淀粉加入试管里,加适量的水,振荡,加热煮沸,取所得溶液3 mL,加15滴3 mol·L-1的硫酸溶液,加热半分钟,冷却后加入新制的Cu(OH)2,加热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 )①未用硫酸作催化剂②加入新制的Cu(OH)2之前,未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③配制新制的Cu(OH)2时,硫酸铜溶液太稀④加热时间不充分,淀粉没有水解⑤所配淀粉溶液浓度不够A.①② B.②④C.①⑤ D.③⑤6.根据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上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常利用上述反应中的 (填序号)。(2)①②的反应类型为 (填字母)。A.氧化反应 B.加成反应C.水解反应 D.消去反应(3)反应⑦可用于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生成的砖红色沉淀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4)葡萄糖在人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7.以玉米(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原料制备乙醇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12H22O11属于多糖B.可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乙醇和水C.可用新制的Cu(OH)2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D.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生成乙醇,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8.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这种试剂是( )A.NaOH溶液 B.新制的Cu(OH)2C.碘水 D.Na2CO3溶液9.将淀粉水解,并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中, 要进行的主要操作有①加热;②滴入稀硫酸;③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④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上各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① B.②①④③①C.②④①③① D.③④①②①10.根据下列变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物质的名称 。加B溶液的作用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 ;④ ;⑥ 。(3)反应⑤的反应类型是 。11.(2023·武汉期末)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实验流程制得:已知:a.反应原理:CH2OH(CHOH)4CHO+Br2+H2OC6H12O7(葡萄糖酸)+2HBr;2C6H12O7(葡萄糖酸)+CaCO3Ca(C6H11O7)2(葡萄糖酸钙)+H2O+CO2↑b.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物质名称 葡萄糖酸钙 葡萄糖酸 溴化钙在水中的 溶解性 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可溶 极易溶在乙醇中 的溶解性 微溶 微溶 可溶c.相关物质酸性:氢溴酸>葡萄糖酸>碳酸d.相关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葡萄糖180,葡萄糖酸钙430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Ⅰ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你认为缺少的仪器是 ,盛放NaOH溶液的烧杯中主要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检验葡萄糖是否完全被氧化,需要用的试剂有 。(3)步骤Ⅱ中加入过量CaCO3,除了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还有的作用是 。(4)步骤Ⅲ的过滤过程需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 。(5)步骤Ⅳ加入乙醇的作用是 。(6)步骤Ⅴ中,下列洗涤剂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A.冷水 B.热水C.乙醇—水混合溶液 D.乙醇(7)该实验中葡萄糖酸钙的产率为 (保留3位有效数字)。12.乳酸乙酯C是一种食用香料,是由A与乳酸反应制得。物质A可由水果催熟剂B或葡萄糖制取,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1)A→C的反应类型是 ,乳酸乙酯C的分子式为 。(2)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含 (填“官能团名称”)。(3)B→A的化学方程式为 ;B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4)1 mol乳酸分别与足量Na、NaHCO3反应,消耗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与乳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第1课时 糖类1.B 家酿米酒是以淀粉类物质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转化而成: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乙醇)。2.B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果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OCH2OH,二者结构不相似,分子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B正确;葡萄糖中含有羟基,能与钠反应,但不含有羧基、酯基等,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C错误;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3.B 利用醛基的还原性,选用能发生特征反应的试剂,则B项正确。4.B 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二者分子式都可用(C6H10O5)n表示,所以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但n值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二者都能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C正确;二者都不含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D正确。5.B 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淀粉水解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在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之前,要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加热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加入新制的Cu(OH)2之前,未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或者加热时间不充分,淀粉没有水解,故选B。6.(1)⑥ (2)C (3)Cu2O (4)C6H12O6+6O26CO2+6H2O解析:工业上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都是利用了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反应还原出单质银的性质,所以应为反应⑥;反应①②是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反应⑦为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7.D C12H22O11为麦芽糖,属于二糖,A错误;乙醇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二者的沸点不同, 可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B错误;加入新制的 Cu(OH)2 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只能说明淀粉已经水解,但不能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C错误;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D正确。8.B 乙酸与新制的Cu(OH)2发生中和反应而使蓝色絮状沉淀变成蓝色溶液,新制的Cu(OH)2分别与剩余两溶液混合加热,能产生砖红色沉淀的为葡萄糖,无明显现象的为淀粉。A不能鉴别三种物质,C中碘水只能鉴别出淀粉,D中Na2CO3只能鉴别出乙酸,故只有B正确。9.B 淀粉在稀硫酸催化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时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但该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因此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前必须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B正确。10.(1)葡萄糖 中和稀硫酸并调节溶液至碱性(2)③2C2H5OH+2CO2↑④2CH3CH2OH+O22CH3CHO+2H2O⑥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3)氧化反应解析: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反应前先加NaOH溶液(B)中和稀硫酸。葡萄糖(A)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D),乙醇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E),乙醛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酸,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F)。11.(1)温度计 H++OH-H2O(2)新制的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3)除去反应体系中残余的HBr(4)防止葡萄糖酸钙由于温度降低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使产率降低(5)降低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6)C (7)76.3%解析:葡萄糖溶液滴入3%溴水,55 ℃水浴加热,加入过量碳酸钙,70 ℃水浴加热,趁热过滤后加入乙醇得到悬浊液,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葡萄糖酸钙固体。(1)步骤Ⅰ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该温度低于100 ℃,水浴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盛放NaOH溶液的烧杯中主要是吸收HBr,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OH-H2O。(2)若葡萄糖完全被氧化则溶液中不含有葡萄糖,不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检验葡萄糖是否存在的试剂有新制的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3)葡萄糖氧化过程中生成了HBr,能与CaCO3反应生成CaBr2、CO2,加入过量CaCO3,除了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还有的作用是除去HBr。(4)过滤过程需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葡萄糖酸钙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防止温度降低葡萄糖酸钙析出,使产率降低。(5)步骤Ⅳ加入乙醇的作用是降低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6)步骤Ⅴ洗涤操作洗涤剂选用乙醇—水混合溶液,理由是利用水可以将无机杂质溶解除掉,同时利用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微溶,减少葡萄糖酸钙的损失。(7)9.0 g C6H12O6的物质的量n(C6H12O6)===0.05 mol,根据C原子守恒有n[Ca(C6H11O7)2]=n(C6H12O6)=0.025 mol,Ca(C6H11O7)2的理论产量m[Ca(C6H11O7)2]=0.025 mol×430 g·mol-1=10.75 g,葡萄糖酸钙的产率=×100%≈76.3%。12.(1)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C5H10O3 (2)醛基(3)CH2CH2+H2OCH3CH2OH CH2—CH2 (4)2∶1 HOCH2CH2COOH解析:由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可知,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则A为乙醇;乙烯与水加成生成乙醇,则B为乙烯;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与乳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乳酸乙酯。(1)A→C的反应为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与乳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乳酸乙酯和水,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由结构简式可知,乳酸乙酯的分子式为C5H10O3。(4)乳酸分子中含有的羟基和羧基都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含有的羧基能与 NaHCO3 反应生成CO2,则完全反应消耗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HOCH2CH2COOH与乳酸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4 / 4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 糖类课程 标准 1.知道糖类的组成及重要性质。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糖类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认识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反应。 3.认识二糖、多糖的水解及水解产物分点突破(一) 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基本营养物质2.糖类的组成糖类是由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组成大多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也被称为 。3.糖类的分类类别 代表物 分子式 代表物的 相互关系单糖 葡萄糖、果糖 同分异构体二糖 蔗糖、麦芽 糖、乳糖 C12H22O11多糖 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不属于同分 异构体注意: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分子中的结构单元数目不同,即n值不同,故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4.常见的糖类物质的存在及用途代表物在自然界的存在 代表物的用途单糖 葡萄糖和果糖:水果、蜂蜜 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二糖 蔗糖:甘蔗、甜菜乳糖:哺乳动物的乳汁 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多糖 淀粉:植物的种子或块根 纤维素:植物的茎、叶 淀粉: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 纤维素:造纸和纺织工业原料1.下列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是有甜味的物质B.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C.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系物,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系物D.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2.现有下列物质:①纤维素、②甲酸甲酯(HCOOCH3)、③淀粉、④甲醛(CH2O)、⑤丙酸、⑥乙酸,其中符合Cn(H2O)m的组成但不属于糖类的是( )A.①②④ B.②④⑥C.①⑤⑥ D.①③⑤分点突破(二) 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1.葡萄糖的组成与结构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无色晶体, 溶于水,其分子式为 ,结构简式: 。在葡萄糖分子中含有两种决定葡萄糖化学性质的原子团,它们分别是 和 。2.葡萄糖的主要性质及应用(1)特征反应①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a.实验过程b.实验现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c.实验分析及结论出现的砖红色沉淀为 ,说明在加热条件下,葡萄糖可以把新制的氢氧化铜还原为 。②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银镜反应a.实验过程银氨溶液的制备: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 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b.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 。c.实验结论:银氨溶液与葡萄糖反应生成了 。③葡萄糖两个特征反应实验需注意的问题a.银镜反应(碱性条件)ⅰ.试管洁净;ⅱ.银氨溶液应现用现配;ⅲ.采用水浴加热。b.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反应(碱性条件)ⅰ.新制的Cu(OH)2要现用现配;ⅱ.配制时NaOH要过量,将少量CuSO4滴到过量的NaOH溶液中。(2)其他反应①在人体氧化,释放能量C6H12O6+66CO2+6H2O②在酶的作用下分解C6H12O62C2H5OH+2CO21.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B.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能发生银镜反应D.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2.分别取1 mol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1)与醋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 g醋酸。(2)若使之全部转化为CO2和H2O,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与新制的Cu(OH)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现象是 。(4)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反应的还原剂为 ,还原产物为 ,此反应可用来 。分点突破(三) 糖类的水解反应实验操作Ⅰ 将碘溶液滴到一片馒头或土豆上实验 现象 馒头片或土豆片滴有碘溶液的部分 实验操 作Ⅱ实验 现象 试管中产生了 【交流讨论】1.实验操作Ⅰ的实验现象说明土豆片中含有的物质是什么?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向土豆片上滴加KI溶液,是否会产生同样现象?2.实验操作Ⅱ,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的作用是什么?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水解的产物是什么?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3.实验操作Ⅱ,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什么?若不加入NaOH溶液,而是在水解液中直接加入 Cu(OH)2,能否看到砖红色沉淀?4.纤维素在人体内无法消化吸收,为什么?平时的饮食中为何要摄入纤维素?1.糖类的水解(1)水解规律提醒 蔗糖的水解产物是两种单糖,所以书写该水解方程式应注明其名称,如:+H2O+(2)水解条件蔗糖、淀粉的水解均用稀酸作催化剂,并且水浴加热。也可以用酶作催化剂,但化学中常用酸作催化剂。2.检验淀粉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①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未水解② 溶液呈蓝色 出现银镜 部分水解③ 溶液不呈蓝色 出现银镜 完全水解提醒(1)淀粉水解先生成麦芽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2)检验葡萄糖生成时要注意水解液加碱呈碱性。(3)检验淀粉水解后是否有剩余时,可以在水解液中直接加I2进行检验,不能在碱性溶液中检验,否则I2会与碱反应。1.已知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得到酸和醇。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分别进行水解,最终产物只有1种的是( )A.①和② B.只有③C.只有④ D.②和③2.为了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1)步骤①,稀硫酸的作用是 。(2)步骤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 。(3)步骤③,试剂M为 。(4)根据实验结果, 判断溶液中淀粉 (填“没有”“部分”或“完全”)水解成葡萄糖。(5)若加入碘水后溶液不变蓝色,其他现象不变,判断溶液中淀粉 (填“没有”“部分”或“完全”)水解成葡萄糖。(6)若用试剂N代替试剂M,加热后试管中出现光亮的银镜,试剂N为 。1.下列对糖类的认识正确的是( )A.糖类是有甜味的一类物质的总称B.糖类都含有羧基,对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表现出还原性C.葡萄糖分子中有醛基和羟基两种官能团D.葡萄糖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2.《凉州异物志》中对石蜜有如下描述:“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石蜜的主要成分为( )A.葡萄糖 B.蔗糖 C.纤维素 D.蛋白质3.(2023·长沙月考)人体所需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发明的用黄泥浆使红糖脱色的方法中利用了黄泥浆的吸附性B.唐朝大历年间,四川遂宁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的方法,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C.饴糖是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饴糖就是葡萄糖D.“床头冬酿压琼浆”中的“冬酿”指的是蜂蜜,蜂蜜中几乎不含单糖4.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B.淀粉已完全水解C.淀粉没有水解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5.实验室做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时:(1)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盛有 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 ,边滴边振荡直到 为止。(2)加热时应用 加热。(3)实验结束时用 清洗试管。(4)下列可用该实验原理鉴别的是 (填字母)。A.淀粉和纤维素 B.葡萄糖和蔗糖C.蔗糖和淀粉 D.葡萄糖和乙酸乙酯第1课时 糖类【基础知识·准落实】分点突破(一)师生互动1.物质 能量 糖类 蛋白质 油脂 2.C、H、O 碳水化合物3.C6H12O6 同分异构体自主练习1.D 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没有甜味,A项错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包括醇类、羧酸、酯类等,它们都不属于糖类,B项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根据糖类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将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D项正确。2.B 纤维素、淀粉都为多糖,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②的分子式为C2H4O2,符合C2(H2O)2,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④分子式为CH2O,符合 C(H2O) 组成,但不是糖类,故符合题意;⑤分子式为C3H6O2,不符合;⑥分子式为C2H4O2,符合C2(H2O)2,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所以②④⑥符合。分点突破(二)师生互动1.能 C6H12O6 CH2OH(CHOH)4CHO —OH(羟基) (—CHO 醛基) 2.(1)①c.氧化亚铜(Cu2O) Cu2O ②b.光亮的银镜 c.银自主练习1.D 葡萄糖含有羟基,故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无羧基,所以不与NaHCO3反应,D错误。2.(1)300(2)134.4 C6H12O6+6O26CO2+6H2O(3)生成砖红色沉淀(4)葡萄糖 银 检验葡萄糖(或制镜,合理即可)解析:葡萄糖为多羟基醛,其结构简式为 CH2OH(CHOH)4CHO,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和醛基。(1)1 mol葡萄糖中含有5 mol羟基,可以与 5 mol 醋酸发生酯化反应,完全酯化所需醋酸的质量为5 mol×60 g·mol-1=300 g。(2)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6O26CO2+6H2O,1 mol葡萄糖完全燃烧所需氧气为6 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 mol×22.4 L·mol-1=134.4 L。(3)葡萄糖中含有醛基,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4)葡萄糖被银氨溶液氧化,反应的还原剂为葡萄糖,还原产物为银,此反应可用来检验葡萄糖或制镜。分点突破(三)探究活动 出现蓝色 砖红色沉淀 交流讨论1.提示:土豆片中含有淀粉,碘溶液(I2)遇淀粉显蓝色;向土豆片上滴加KI溶液,土豆片不变蓝色。2.提示:稀硫酸作催化剂;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C6H10O5)n+nH2O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3.提示: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若不加入NaOH溶液,则观察不到砖红色沉淀,原因是该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发生。4.提示: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酶,无法吸收和利用纤维素。食物中的纤维素能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泄。自主练习1.D 蔗糖的水解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两种;乙酸乙酯的水解产物为乙酸和乙醇两种。2.(1)催化剂 (2)中和稀硫酸 (3)新制的氢氧化铜(4)部分 (5)完全 (6)银氨溶液解析:淀粉溶液在稀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发生水解反应产生葡萄糖,利用淀粉溶液遇碘显蓝色检验淀粉的存在;利用葡萄糖能够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热发生反应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检验葡萄糖的存在,为排除催化剂硫酸的干扰,在检验葡萄糖之前要加入NaOH中和稀硫酸,然后再进行实验。(1)步骤①,稀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2)稀硫酸是淀粉水解的催化剂,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稀硫酸,在步骤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中和稀硫酸,使溶液显碱性,然后再检验葡萄糖的产生。(3)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够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够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根据步骤③,加入试剂M并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加入的试剂M为新制的氢氧化铜。(4)水解后的溶液分为两份,一份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说明含有未水解的淀粉;另一份水解后的溶液先加碱中和,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其中含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据此可知溶液中淀粉只有部分水解变为葡萄糖,没有完全水解。(5)加入碘水后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淀粉,已完全水解。【教学效果·勤检测】1.C 糖类不一定具有甜味,如纤维素是多糖,但没有甜味,具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糖类,如甘油有甜味,A错误;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没有羧基,B错误;葡萄糖为多羟基醛,含有羟基和醛基两种官能团,C正确;葡萄糖不是最简单的糖,因为按碳原子数目,单糖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等,D错误。2.B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石蜜是“甘蔗汁煎而曝之”而来,所以其主要成分为蔗糖,B正确,A、C、D错误。3.A 黄泥浆使红糖脱色是物理过程,利用了黄泥浆的吸附性,A正确;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不是葡萄糖,B错误;饴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不是葡萄糖,C错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D错误。4.D 淀粉为多糖,遇碘变蓝色,淀粉在酸性环境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再加入碘水,因为碘水能够与过量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通过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含淀粉。在碱性环境下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则淀粉已经水解,所以通过上述实验能够证明淀粉已经水解,但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水解,D项正确。5.(1)AgNO3 稀氨水 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 (2)水浴(3)稀HNO3 (4)BD解析: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向盛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葡萄糖的银镜反应采用水浴加热,实验结束时用稀HNO3清洗银镜。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蔗糖、淀粉、纤维素及乙酸乙酯均不发生此反应。6 / 6(共81张PPT)第1课时 糖类课程 标准 1.知道糖类的组成及重要性质。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糖类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2.认识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和特征反应。3.认识二糖、多糖的水解及水解产物目 录1、基础知识·准落实2、教学效果·勤检测3、学科素养·稳提升基础知识·准落实1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分点突破(一) 糖类的组成和分类1. 基本营养物质2. 糖类的组成糖类是由 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组成大多可以用通式Cn(H2O)m表示,也被称为 。3. 糖类的分类类别 代表物 分子式 代表物的相互关系单糖 葡萄糖、果糖 同分异构体二糖 蔗糖、麦芽 糖、乳糖 C12H22O11 多糖 淀粉、纤维素 (C6H10O5)n 不属于同分异构体C、H、O 碳水化合物 C6H12O6同分异构体注意: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分子中的结构单元数目不同,即n值不同,故分子式不同,不能互称为同分异构体。4. 常见的糖类物质的存在及用途代表物在自然界的存在 代表物的用途单糖 葡萄糖和果糖:水果、蜂蜜 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二糖 蔗糖:甘蔗、甜菜 乳糖:哺乳动物的乳汁 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多糖 淀粉:植物的种子或块根 纤维素:植物的茎、叶 淀粉:营养物质、食品工业原料纤维素:造纸和纺织工业原料1. 下列有关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是有甜味的物质B.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属于糖类C.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系物,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系物D.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解析: 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如纤维素、淀粉等没有甜味,A项错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包括醇类、羧酸、酯类等,它们都不属于糖类,B项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蔗糖和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根据糖类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将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D项正确。2. 现有下列物质:①纤维素、②甲酸甲酯(HCOOCH3)、③淀粉、④甲醛(CH2O)、⑤丙酸、⑥乙酸,其中符合Cn(H2O)m的组成但不属于糖类的是( )A. ①②④ B. ②④⑥C. ①⑤⑥ D. ①③⑤解析: 纤维素、淀粉都为多糖,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③;②的分子式为C2H4O2,符合C2(H2O)2,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④分子式为CH2O,符合 C(H2O) 组成,但不是糖类,故符合题意;⑤分子式为C3H6O2,不符合 ;⑥分子式为C2H4O2,符合C2(H2O)2,但不是糖类,符合题意;所以②④⑥符合。分点突破(二) 葡萄糖的结构与性质1. 葡萄糖的组成与结构葡萄糖是一种有甜味的无色晶体, 溶于水,其分子式为 ,结构简式: 。在葡萄糖分子中含有两种决定葡萄糖化学性质的原子团,它们分别是 和 。能 C6H12O6 CH2OH(CHOH)4CHO — OH(羟基) (—CHO 醛基) 2. 葡萄糖的主要性质及应用(1)特征反应①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a.实验过程b.实验现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c.实验分析及结论出现的砖红色沉淀为 ,说明在加热条件下,葡萄糖可以把新制的氢氧化铜还原为 。氧化亚铜(Cu2O) Cu2O ②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银镜反应a.实验过程银氨溶液的制备: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 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b.实验现象:在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 。c.实验结论:银氨溶液与葡萄糖反应生成了 。③葡萄糖两个特征反应实验需注意的问题a.银镜反应(碱性条件)ⅰ.试管洁净;ⅱ.银氨溶液应现用现配;ⅲ.采用水浴加热。b.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反应(碱性条件)ⅰ.新制的Cu(OH)2要现用现配;ⅱ.配制时NaOH要过量,将少量CuSO4滴到过量的NaOH溶液中。光亮的银镜 银 (2)其他反应①在人体氧化,释放能量C6H12O6+6 6CO2+6H2O②在酶的作用下分解C6H12O6 2C2H5OH+2CO21.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A. 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 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 能发生银镜反应 D. 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解析: 葡萄糖含有羟基,故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无羧基,所以不与NaHCO3反应,D错误。2. 分别取1 mol葡萄糖进行下列实验:(1)与醋酸反应生成酯,从理论上讲完全酯化需 g醋酸。解析:葡萄糖为多羟基醛,其结构简式为 CH2OH(CHOH)4CHO,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和醛基。 1 mol葡萄糖中含有5mol羟基,可以与 5 mol 醋酸发生酯化反应,完全酯化所需醋酸的质量为5 mol×60 g·mol-1=300 g。300 (2)若使之全部转化为CO2和H2O,所需氧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析:葡萄糖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6O26CO2+6H2O,1 mol葡萄糖完全燃烧所需氧气为6 mol,标准状况下体积为6 mol×22.4 L·mol-1=134.4 L。134.4 C6H12O6+6O2 6CO2+6H2O (3)与新制的Cu(OH)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现象是 。解析:葡萄糖中含有醛基,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4)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反应的还原剂为 ,还原产物为 ,此反应可用来 。解析:葡萄糖被银氨溶液氧化,反应的还原剂为葡萄糖,还原产物为银,此反应可用来检验葡萄糖或制镜。生成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 银 检验葡萄糖(或制镜,合理即可) 分点突破(三) 糖类的水解反应实验操作Ⅰ 将碘溶液滴到一片馒头或土豆上实验现象 馒头片或土豆片滴有碘溶液的部分 实验操作Ⅱ实验现象 试管中产生了 出现蓝色 砖红色沉淀 【交流讨论】1. 实验操作Ⅰ的实验现象说明土豆片中含有的物质是什么?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向土豆片上滴加KI溶液,是否会产生同样现象?提示:土豆片中含有淀粉,碘溶液(I2)遇淀粉显蓝色;向土豆片上滴加KI溶液,土豆片不变蓝色。2. 实验操作Ⅱ,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的作用是什么?试管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水解的产物是什么?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提示:稀硫酸作催化剂;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C6H10O5)n+nH2O 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3. 实验操作Ⅱ,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什么?若不加入NaOH溶液,而是在水解液中直接加入 Cu(OH)2,能否看到砖红色沉淀?提示: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是中和作催化剂的稀硫酸。若不加入NaOH溶液,则观察不到砖红色沉淀,原因是该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发生。4. 纤维素在人体内无法消化吸收,为什么?平时的饮食中为何要摄入纤维素?提示: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酶,无法吸收和利用纤维素。食物中的纤维素能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泄。1. 糖类的水解(1)水解规律提醒 蔗糖的水解产物是两种单糖,所以书写该水解方程式应注明其名称,如:+H2O +(2)水解条件蔗糖、淀粉的水解均用稀酸作催化剂,并且水浴加热。也可以用酶作催化剂,但化学中常用酸作催化剂。2. 检验淀粉水解及水解程度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①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未水解② 溶液呈蓝色 出现银镜 部分水解③ 溶液不呈蓝色 出现银镜 完全水解提醒(1)淀粉水解先生成麦芽糖,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2)检验葡萄糖生成时要注意水解液加碱呈碱性。(3)检验淀粉水解后是否有剩余时,可以在水解液中直接加I2进行检验,不能在碱性溶液中检验,否则I2会与碱反应。1. 已知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得到酸和醇。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分别进行水解,最终产物只有1种的是( )A. ①和② B. 只有③C. 只有④ D. ②和③解析: 蔗糖的水解产物有葡萄糖和果糖两种;乙酸乙酯的水解产物为乙酸和乙醇两种。2. 为了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1)步骤①,稀硫酸的作用是 。解析:淀粉溶液在稀硫酸作催化剂条件下加热发生水解反应产生葡萄糖,利用淀粉溶液遇碘显蓝色检验淀粉的存在;利用葡萄糖能够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热发生反应生成Cu2O砖红色沉淀检验葡萄糖的存在,为排除催化剂硫酸的干扰,在检验葡萄糖之前要加入NaOH中和稀硫酸,然后再进行实验。步骤①,稀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催化剂 请回答:(2)步骤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原因是 。解析:稀硫酸是淀粉水解的催化剂,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稀硫酸,在步骤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中和稀硫酸,使溶液显碱性,然后再检验葡萄糖的产生。(3)步骤③,试剂M为 。解析: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够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也能够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根据步骤③,加入试剂M并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加入的试剂M为新制的氢氧化铜。中和稀硫酸 新制的氢氧化铜 (4)根据实验结果, 判断溶液中淀粉 (填“没有”“部分”或“完全”)水解成葡萄糖。解析:水解后的溶液分为两份,一份中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色,说明含有未水解的淀粉;另一份水解后的溶液先加碱中和,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说明其中含有水解产生的葡萄糖,据此可知溶液中淀粉只有部分水解变为葡萄糖,没有完全水解。部分 (5)若加入碘水后溶液不变蓝色,其他现象不变,判断溶液中淀粉 (填“没有”“部分”或“完全”)水解成葡萄糖。解析:加入碘水后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存在淀粉,已完全水解。(6)若用试剂N代替试剂M,加热后试管中出现光亮的银镜,试剂N为 。完全 银氨溶液 教学效果·勤检测2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1. 下列对糖类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糖类是有甜味的一类物质的总称B. 糖类都含有羧基,对氢氧化铜等弱氧化剂表现出还原性C. 葡萄糖分子中有醛基和羟基两种官能团D. 葡萄糖是分子组成最简单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解析: 糖类不一定具有甜味,如纤维素是多糖,但没有甜味,具有甜味的物质也不一定是糖类,如甘油有甜味,A错误;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没有羧基,B错误;葡萄糖为多羟基醛,含有羟基和醛基两种官能团,C正确;葡萄糖不是最简单的糖,因为按碳原子数目,单糖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等,D错误。2. 《凉州异物志》中对石蜜有如下描述:“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石蜜的主要成分为( )A. 葡萄糖 B. 蔗糖C. 纤维素 D. 蛋白质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石蜜是“甘蔗汁煎而曝之”而来,所以其主要成分为蔗糖,B正确,A、C、D错误。3. (2023·长沙月考)人体所需70%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发明的用黄泥浆使红糖脱色的方法中利用了黄泥浆的吸附性B. 唐朝大历年间,四川遂宁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的方法,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C. 饴糖是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饴糖就是葡萄糖D. “床头冬酿压琼浆”中的“冬酿”指的是蜂蜜,蜂蜜中几乎不含单糖解析: 黄泥浆使红糖脱色是物理过程,利用了黄泥浆的吸附性,A正确;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不是葡萄糖,B错误;饴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不是葡萄糖,C错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D错误。4.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B. 淀粉已完全水解C. 淀粉没有水解D. 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解析: 淀粉为多糖,遇碘变蓝色,淀粉在酸性环境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再加入碘水,因为碘水能够与过量氢氧化钠反应,所以不能通过溶液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不含淀粉。在碱性环境下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水解液中含有葡萄糖,则淀粉已经水解,所以通过上述实验能够证明淀粉已经水解,但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水解,D项正确。5. 实验室做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时:(1)配制银氨溶液时向盛有 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 ,边滴边振荡直到 为止。(2)加热时应用 加热。(3)实验结束时用 清洗试管。(4)下列可用该实验原理鉴别的是 (填字母)。A. 淀粉和纤维素 B. 葡萄糖和蔗糖C. 蔗糖和淀粉 D. 葡萄糖和乙酸乙酯AgNO3 稀氨水 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 水浴 稀HNO3 BD 解析: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向盛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逐滴滴加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葡萄糖的银镜反应采用水浴加热,实验结束时用稀HNO3清洗银镜。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蔗糖、淀粉、纤维素及乙酸乙酯均不发生此反应。学科素养·稳提升3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1.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地方至今仍用传统工艺来制作米酒。家酿米酒的转化过程为( )A. 淀粉→蔗糖→葡萄糖→酒B.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C. 淀粉→麦芽糖→果糖→酒D. 淀粉→蔗糖→果糖→酒解析: 家酿米酒是以淀粉类物质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转化而成: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酒(乙醇)。1234567891011122. 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它是果糖的同系物B. 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C. 葡萄糖既可以和钠反应,又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D. 葡萄糖水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123456789101112解析: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果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OCH2OH,二者结构不相似,分子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B正确;葡萄糖中含有羟基,能与钠反应,但不含有羧基、酯基等,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C错误;葡萄糖分解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1234567891011123. 可用于检验葡萄糖分子是否存在醛基的是( )①银氨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③FeCl3溶液 ④新制的Cu(OH)2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全部解析: 利用醛基的还原性,选用能发生特征反应的试剂,则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4. 对于淀粉和纤维素两种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二者都属于糖类,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B. 二者含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且互为同分异构体C. 二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D. 都可用(C6H10O5)n表示,且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123456789101112解析: 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A正确;二者分子式都可用(C6H10O5)n表示,所以C、H、O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但n值不同,二者不是同分异构体,B错误;二者都能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C正确;二者都不含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D正确。1234567891011125. 将淀粉加入试管里,加适量的水,振荡,加热煮沸,取所得溶液3mL,加15滴3 mol·L-1的硫酸溶液,加热半分钟,冷却后加入新制的Cu(OH)2,加热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 )①未用硫酸作催化剂②加入新制的Cu(OH)2之前,未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③配制新制的Cu(OH)2时,硫酸铜溶液太稀④加热时间不充分,淀粉没有水解⑤所配淀粉溶液浓度不够A. ①② B. ②④C. ①⑤ D. ③⑤123456789101112解析: 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淀粉水解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在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之前,要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加热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加入新制的Cu(OH)2之前,未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或者加热时间不充分,淀粉没有水解,故选B。1234567891011126. 根据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工业上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常利用上述反应中的 (填序号)。⑥ 123456789101112(2)①②的反应类型为 (填字母)。A. 氧化反应 B. 加成反应C. 水解反应 D. 消去反应(3)反应⑦可用于检验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生成的砖红色沉淀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4)葡萄糖在人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 Cu2O C6H12O6+6O2 6CO2+6H2O 123456789101112解析:工业上制镜和热水瓶胆镀银都是利用了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反应还原出单质银的性质,所以应为反应⑥;反应①②是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反应⑦为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的反应。1234567891011127. 以玉米(主要成分是淀粉)为原料制备乙醇的流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12H22O11属于多糖B. 可采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乙醇和水C. 可用新制的Cu(OH)2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D. 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生成乙醇,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123456789101112解析: C12H22O11为麦芽糖,属于二糖,A错误;乙醇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二者的沸点不同, 可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B错误;加入新制的 Cu(OH)2 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只能说明淀粉已经水解,但不能说明淀粉已完全水解,C错误;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D正确。1234567891011128. 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这种试剂是( )A. NaOH溶液 B. 新制的Cu(OH)2C. 碘水 D. Na2CO3溶液解析: 乙酸与新制的Cu(OH)2发生中和反应而使蓝色絮状沉淀变成蓝色溶液,新制的Cu(OH)2分别与剩余两溶液混合加热,能产生砖红色沉淀的为葡萄糖,无明显现象的为淀粉。A不能鉴别三种物质,C中碘水只能鉴别出淀粉,D中Na2CO3只能鉴别出乙酸,故只有B正确。1234567891011129. 将淀粉水解,并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其水解产物的实验中, 要进行的主要操作有①加热;②滴入稀硫酸;③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④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以上各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① B. ②①④③①C. ②④①③① D. ③④①②①123456789101112解析: 淀粉在稀硫酸催化并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时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但该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因此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前必须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B正确。12345678910111210. 根据下列变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物质的名称 。加B溶液的作用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葡萄糖 中和稀硫酸并调节溶液至碱性 2C2H5OH+2CO2↑ 123456789101112④ ;⑥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123456789101112(3)反应⑤的反应类型是 。解析: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反应前先加NaOH溶液(B)中和稀硫酸。葡萄糖(A)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乙醇(D),乙醇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E),乙醛和氧气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酸,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F )。氧化反应 12345678910111211. (2023·武汉期末)葡萄糖酸钙是一种可促进骨骼生长的营养物质。葡萄糖酸钙可通过以下实验流程制得:已知:a.反应原理:CH2OH(CHOH)4CHO+Br2+H2OC6H12O7(葡萄糖酸)+2HBr;1234567891011122C6H12O7(葡萄糖酸)+CaCO3 Ca(C6H11O7)2(葡萄糖酸钙)+H2O+CO2↑b.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见下表:物质名称 葡萄糖酸钙 葡萄糖酸 溴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 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 可溶 极易溶在乙醇中的溶解性 微溶 微溶 可溶c.相关物质酸性:氢溴酸>葡萄糖酸>碳酸d.相关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葡萄糖180,葡萄糖酸钙430回答下列问题:123456789101112 温度计 H++OH- H2O 123456789101112解析:葡萄糖溶液滴入3%溴水,55 ℃水浴加热,加入过量碳酸钙,70 ℃水浴加热,趁热过滤后加入乙醇得到悬浊液,过滤、洗涤、干燥后得到葡萄糖酸钙固体。步骤Ⅰ中溴水氧化葡萄糖时,该温度低于100 ℃,水浴加热,用温度计测量水浴温度;盛放NaOH溶液的烧杯中主要是吸收HBr,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OH- H2O。123456789101112(2)检验葡萄糖是否完全被氧化,需要用的试剂有 。解析:若葡萄糖完全被氧化则溶液中不含有葡萄糖,不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故检验葡萄糖是否存在的试剂有新制的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新制的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 123456789101112(3)步骤Ⅱ中加入过量CaCO3,除了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还有的作用是 。解析:葡萄糖氧化过程中生成了HBr,能与CaCO3反应生成CaBr2、CO2,加入过量CaCO3,除了能提高葡萄糖酸的转化率,还有的作用是除去HBr。除去反应体系中残余的HBr 123456789101112(4)步骤Ⅲ的过滤过程需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 。解析:过滤过程需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葡萄糖酸钙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防止温度降低葡萄糖酸钙析出,使产率降低。(5)步骤Ⅳ加入乙醇的作用是 。解析:步骤Ⅳ加入乙醇的作用是降低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防止葡萄糖酸钙由于温度降低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使产率降低 降低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 123456789101112(6)步骤Ⅴ中,下列洗涤剂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A. 冷水B. 热水C. 乙醇—水混合溶液D. 乙醇解析:步骤Ⅴ洗涤操作洗涤剂选用乙醇—水混合溶液,理由是利用水可以将无机杂质溶解除掉,同时利用葡萄糖酸钙在乙醇中的微溶,减少葡萄糖酸钙的损失。C 123456789101112(7)该实验中葡萄糖酸钙的产率为 (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9.0 g C6H12O6的物质的量n(C6H12O6)= ==0.05 mol,根据C原子守恒有n[Ca(C6H11O7)2]= n(C6H12O6)=0.025 mol,Ca(C6H11O7)2的理论产量m[Ca(C6H11O7)2]=0.025 mol×430 g·mol-1=10.75g,葡萄糖酸钙的产率= ×100%≈76.3%。76.3% 12345678910111212. 乳酸乙酯C是一种食用香料,是由A与乳酸反应制得。物质A可由水果催熟剂B或葡萄糖制取,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1)A→C的反应类型是 ,乳酸乙酯C的分子式为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C5H10O3123456789101112解析:由有机物的转化关系可知,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则A为乙醇;乙烯与水加成生成乙醇,则B为乙烯;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与乳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乳酸乙酯。A→C的反应为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与乳酸共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乳酸乙酯和水,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由结构简式可知,乳酸乙酯的分子式为C5H10O3。123456789101112(2)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含 (填“官能团名称”)。(3)B→A的化学方程式为 ;B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 。醛基 CH2 CH2+H2O CH3CH2OH CH2—CH2 123456789101112(4)1 mol乳酸分别与足量Na、NaHCO3反应,消耗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与乳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2∶1 HOCH2CH2COOH解析:乳酸分子中含有的羟基和羧基都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含有的羧基能与 NaHCO3 反应生成CO2,则完全反应消耗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HOCH2CH2COOH与乳酸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123456789101112感谢欣赏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节 第1课时 糖类.docx 第四节 第1课时 糖类.pptx 第四节 第1课时 糖类(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