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信息高三技术解析 课件(共1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信息高三技术解析 课件(共15张PPT)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Z20+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信息高三技术解析
2025.0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1至4题。
某市建设智慧健身步道系统,在步道沿线安装灯杆。该系统集成环境监测、AI人流量统计、语音紧急呼叫等功能。市民可通过手机APP查看实时空气质量文字提示、步道人流量热力图,并参与线上健身互动挑战赛。系统将用户运动数据加密存储于云服务器。
1.下列关于该信息系统中数据与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系统各类数据的呈现形式相同
B.用户运动数据加密存储会降低其价值
C.通过手机APP查看空气质量体现了信息具有共享性
D.语音紧急呼叫时无需对语音进行数字化
2.下列关于该信息系统中硬件与软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系统中的传感器属于输出设备
B.该手机APP属于系统软件
C.该系统云服务器中不需要安装操作系统
D.云服务器的存储容量对系统性能可能会产生影响
3.下列关于该信息系统功能与安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主要由云服务器实现
B.运动数据存储在云服务器中,不存在数据丢失风险
C.市民通过手机APP参与线上健身挑战赛没有隐私泄露风险
D.查询健身互动挑战赛结果仅涉及系统的查询功能
4.下列关于该信息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实现AI人流量统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需在灯杆本地存储所有训练样本
B.识别结果不受摄像头拍摄角度影响
C.可通过算法优化减少传输数据量
D.该功能属于行为主义人工智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5至6题。
上述智慧健身步道系统中的灯杆包含普通和智能两种类型,每根灯杆具有唯一标识码。标识码结构为:区域号(4位二进制)+类型码(1位二进制,0表示普通灯杆,1表示智能灯杆)+序号,其中序号的二进制位数由灯杆数量确定。灯杆标识码通过因特网传输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接收到灯杆标识码后,根据预定义的标识码结构进行分解并获取其含义。
5.若该区域有12根普通灯杆,5根智能灯杆,则标识码所需的二进制位数最少是
A.3
B.4
C.8
D.9
6.某灯杆标识码数据传输到云服务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
A.传输标识码数据不涉及网络协议
B.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传输过程一般需包含数据校验机制
C.标识码传输至云服务器的过程中,不需要经过网关
D.标识码传输至云服务器所需时长仅由传输距离确定
7.某城市出租汽车计费方法:
白天:起步价10元(3千米以内);里程超出3千米(含)且在15千米以内时,超出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按2元计费;里程超出15千米时(含),15千米以外的部分,每千米按3元计费。
夜间:起步价11元(3千米以内),其他计费方式同白天。
该计费流程图如第7题图所示,其中输入f为0或1,分别表示白天和夜间,(1)~(4)可选表达式为
①m←m + f②m←m + (s - 3)×2
③3≤s<15? ④s≥15?
则(1)~(4)处表达式序号依次为
A.③①④②B.③②④①C.④①③②D.④②③①
8.某非循环队列初始状态图如第8题图a所示,队列总长度9,head和tail分别表示队首和队尾指针。元素出队后直接输出或重新入队。经过若干步操作后,该队列状态如第8题图b所示,则当所有元素出队时,可能的输出结果为
A.DCAB B.CDAB
C.CBAD D.BACD
9.某二叉树如第9题图所示,每一个节点在中序遍历中都有一个位置序号。若删除叶子节点F,则下列选项中的节点,在中序遍历中的位置序号相比删除前发生变化的是
A.节点AB.节点BC.节点DD.节点E
13.某农业基地搭建灌溉监测系统,对基地中的 6 块种植区域(编号为 0 到 5)进行土壤湿度监测和灌溉。监测
与灌溉规则是:系统每隔 1 小时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依次采集各区域土壤湿度数据(湿度值在 0 到 100 范围内),当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湿度值 30)时启动灌溉设备(每个区域有灌溉设备,每次灌溉 2 小时),若所有区域土壤湿度均不低于阈值时,对湿度最低的区域进行灌溉(若有多个区域满足条件,均灌溉);正在灌溉中的区域不进行土壤湿度采集和监测。请回答下列问题:
若某次采集到 0~ 5 号区域土壤湿度依次为 45, 38, 38, 42, 47, 42,当时没有区域正在灌溉,则需要启动灌溉设备的种植区域编号为 ▲ (填写区域编号,若有多个,中间用逗号分隔)。
(1)1,2(1分)
(2)①t = [] (2分)
②not flag[i] and h[i] <= min_h (2分)
③start_t[i] = ctime (2分)
14. 某市环保部门搭建了城市噪声监测系统,在n个重点区域各设置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通过一个智能终端连接一个噪声传感器,每隔15分钟采集一次噪声数据(单位:分贝),通过5G模块将数据传输到Web服务器(IP地址为47.111.143.0),并存储到数据库中。当服务器判定噪声值超过85分贝时,通过智能终端控制该区域警示设备发出警示信息(红色:噪声超标;绿色:噪声未超标),管理员通过浏览器查看各区域噪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管理员通过巡查发现,某一区域实际噪声值持续超过85分贝,通过浏览器查看到的噪声监测值大于85分贝,但警示设备没有发出警示信息,以下情况可能导致该现象发生的是 ▲ (单选,填字母)。
A. 该区域智能终端与Web服务器连接故障
B. 该区域噪声传感器与智能终端连接故障
C. 该区域警示设备与智能终端连接故障
(2)基于Flask Web框架编写的部分服务器端代码如下。若某区域传感器编号为6,采集的噪声值为85,则智能终端在传输数据时使用的URL是http:// ▲ 。
# 导入Falsk框架模块及其他相关模块,代码略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input',methods=['GET'])# 采用GET方式提交数据
def index():
# 获取某区域传感器编号id和噪声val的值,存入数据库,代码略
# 服务器其他功能,代码略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host = '0.0.0.0', port = 5000)
(3)下列关于该系统设计及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 (多选,填字母)。(注: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有错的得0分)
A. 同一监测点的警示设备和噪声传感器可以连接在同一个智能终端
B. 某区域噪声传感器出现故障,会影响其他区域噪声传感器正常工作
C. 考虑到该系统数据量不大,可以采用SQLite 3数据库
D. 考虑到城市范围,将5G模块改用蓝牙上传数据到服务器更合适
(4)为使得某区域的市民更好了解该区域的噪声污染程度,并提升系统警示准确度,需要修改系统设计。请针对污染程度和警示准确度分别给出一种合理修改建议。
47.111.143.0:5000/input val=85&id=6
针对污染程度:根据检测到的噪声值大小来调整警示设备的警示颜色种类、持续时长等;针对污染警示准确度:减小该区域智能终端采集噪声传感器的时间间隔;
C
AC
(5)管理员整理出6月份各区域噪声监测值并存入数据文件“noise_data.xlsx”,部分数据如第14题图a所示,现要找出6月份噪声超过阈值(85分贝)总次数最多的监测点(数据保证只有一个),并输出该监测点超过阈值次数最多的3天(如果并列,取日期靠前的),运行结果如第14题图b所示。
实现上述功能的部分Python程序如下:
import pandas as pd
df = pd.read_excel("noise_data.xlsx")


# ignore_index=True表示产生新的索引,索引值默认为从0开始递增的整数
df1 = df1.sort_values("时间", ascending=False, ignore_index=True)
print("6月份超过阈值总次数最多为:", df1.at[0, "监测点"])


df1 = df1.sort_values("时间", ascending=False) # 降序排序
df1 = df1.head(3)
# 输出该区超过阈值次数最多的3天信息,代码略
程序中①~④处应填入的语句依次为 ▲ (填字母,次序错不得分)。
A. df = df[df["实测噪声"] > 85] # 筛选数据
B. df1 = df[df["监测点"] == df1.at[0, "监测点"]] # 筛选数据
C. df1 = df.groupby("监测点", as_index=False).count() # 分组计数
D. df1 = df1.groupby("日期", as_index=False).count() # 分组计数
ACBD
15. 现需要对依次输入的一批整型数据进行存储,要求不重复,且存储后的数据保持升序有序。为此,小明设计如下数据存储方法:
一开始数据存储区域为空(程序实现时用空列表[]表示),当某个输入数据需要存储时,先判断相同的数据是否已经存储过,若已存储,则不再重复存储,否则将该数据存入列表,并保证列表中的数据升序有序。如现在需要依次存储的数据为13,7,25,13,7,24,……,存储数据的过程如第15题图所示。
随着存储过程的进行,列表中的数据越来越多,为提高数据存储效率,小明对数据存储方法进行了优化:先将已经存储数据的列表依次分成若干块(每块元素个数为m,最后一块元素若不足m个时,单独成一块),然后在分块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的数据存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小明设计的数据存储方法,执行第15题图所示操作序号为5的操作(即待存储数据7)后,存储结果中的第3个元素为 ▲ 。
25
操作序号5对应的待存储数据为7,已经在列表中存储,因此不再重复存储
15. 现需要对依次输入的一批整型数据进行存储,要求不重复,且存储后的数据保持升序有序。为此,小明设计如下数据存储方法:
一开始数据存储区域为空(程序实现时用空列表[]表示),当某个输入数据需要存储时,先判断相同的数据是否已经存储过,若已存储,则不再重复存储,否则将该数据存入列表,并保证列表中的数据升序有序。如现在需要依次存储的数据为13,7,25,13,7,24,……,存储数据的过程如第15题图所示。
随着存储过程的进行,列表中的数据越来越多,为提高数据存储效率,小明对数据存储方法进行了优化:先将已经存储数据的列表依次分成若干块(每块元素个数为m,最后一块元素若不足m个时,单独成一块),然后在分块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的数据存储。
(2)定义如下block_partition(a, m)函数,参数a为按升序排序后的列表(元素均为整型)。函数功能是将列表a从头至尾依次分成若干块(每块m个元素),最后一块元素若不足m个时,单独成一块,并记录每块的起始和结束位置索引。
①调用block_partition函数,若列表a为[1, 2, 5, 7, 9],m为2,则返回结果blocks中的第一个元素为[0,1],最后一个元素为 ▲ 。
②程序中加框处代码有错,请改正。
min(start + m - 1, n - 1)
[4,4]
lb + 1,[len(a) - 1,len(a) - 1]
insert_element(a,blocks,key,m,-1)
pos = left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