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东源中学高三第一学期8月份月考——生物学考试时长:75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40分。其中1-12小题,每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1.阿斯加德古菌是一类近年来发现的神秘古菌,研究人员认为该菌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的过渡类型。下列说法支持该观点的是( )A.该菌的 DNA 以环状形式存在 B.该菌的细胞内存在囊泡运输C.该菌含有A、G、C、T、U五种碱基 D.该菌细胞内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2.病毒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威胁,科学家对抗病毒的方法有类似“三十六计”中的策略,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借刀杀人”:设计特异性RNA序列,引导来自细菌的限制酶去破坏病毒的DNAB.“偷梁换柱”:将缺少3'-OH的核苷类似物掺入病毒正在合成的DNA链,使延伸终止C.“釜底抽薪”:用干扰RNA与病毒的mRNA结合,阻断转录过程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D.“关门捉贼”:用药物抑制新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同时增强对宿主细胞的杀伤3.普通大米中蛋白质含量较低,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无法满足人体营养需求。为提高其品质,科研工作者以普通大米为主要原料加入大米蛋白粉,经一系列工序制成高蛋白重组米。下列有关高蛋白重组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产中挤压升温会使高蛋白重组米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B.加入大米蛋白粉后可以完全弥补普通大米各种营养物质组成的缺陷C.其含有的DNA和淀粉在合成时均需模板和酶直接参与D.可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大米蛋白基因来改善其营养组成4.将某种植物的根系浸泡在KNO3、NaCl、CaCl2三种单一盐溶液中时,植物均出现生长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即使盐溶液浓度较低,植物生长也异常。若将上述任意两种或三种盐类混合使用后,植物恢复生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大田生产时建议使用复合肥或有机肥B.上述植物生长异常不是由于盐溶液的浓度引起的C.单一盐会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导致植物死亡D.混合使用补充了细胞中某些重要化合物所需的离子5.化疗和放疗能抑制部分癌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细胞分裂活动暂时停止时,细胞仍能从外界环境持续摄取脂肪酸等脂质,细胞通过将多余的脂质隔离在脂滴(甘油三酯的主要贮存场所)中,从而保护它们免受氧化,防止细胞死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从外界环境摄取的脂肪酸可参与磷脂的组成B.多余的脂质可储存在被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脂滴中C.对化疗和放疗具有抵抗性的部分癌细胞中,脂滴含量可能增加D.抑制癌细胞中脂滴形成,可能克服癌症治疗中对“抗分裂药物”的抵抗6.某种芽孢杆菌产生抗菌多肽(LAR)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LAR中的1号、8号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环状结构,其他部分穿过该环,形成“套索”。LAR通过与多种细菌核糖体的特定位点结合,增大翻译过程中氨基酸错误掺入的概率而杀伤细菌,但对动物细胞毒性较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LrcC酶催化肽键形成时脱去水中的氧原子来自R基B.LAR可使细菌合成出错误蛋白质而导致细菌死亡C.LAR对动物细胞毒性小的原因可能是动物细胞与细菌的核糖体结构存在差异D.LAR不对自身核糖体起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合成后即被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7.脱氧核酶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催化活性的单链DNA分子。下图为脱氧核酶RadDz3与靶DNA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的示意图。切割断裂位点位于底物鸟嘌呤核苷酸中的脱氧核糖4’碳原子位置,导致脱氧核糖裂解,从而使底物DNA链断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RadDz3具有专一性B.RadDz3脱氧核酶含有C、H、O、N、P等元素C.RadDz3分子内部碱基间具有氢键D.RadDz3水解底物DNA中的磷酸二酯键8.FtsZ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骨架蛋白,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类似。在细菌二分裂过程中,FtsZ蛋白先招募其他15种分裂蛋白形成分裂蛋白复合物,再促进细菌完成二分裂。下列说法错误是( )A.FtsZ蛋白与其他15种分裂蛋白都以碳链为骨架B.FtsZ蛋白需要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才具有活性C.FtsZ蛋白在细菌中广泛存在,因此可作为抗菌药物研发的新靶标D.研发针对细菌的FtsZ蛋白抑制剂时,应考虑其对哺乳动物微管蛋白的抑制作用9.研究发现原核生物中存在对抗噬菌体的防御蛋白——Avs蛋白家族。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标志性病毒蛋白,进而组装成Avs蛋白四聚体。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从而诱导细菌死亡,阻止噬菌体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Avs蛋白四聚体通过切割噬菌体的DNA导致细菌死亡D.推测活化的Avs蛋白四聚体可有效阻止流感病毒传播10.人体依靠肠道内的某些共生细菌来完成膳食纤维的分解。研究表明,超过40%的古人样本中含有这些细菌,1/5的现代狩猎采集者和农民样本中也有这些细菌,但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群样本中,一些特定的纤维素降解细菌菌株已经减少甚至消失。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这些共生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这些共生细菌合成分解纤维素的酶依赖生物膜系统C.这些共生细菌主要借助有氧呼吸获得代谢所需能量D.特定菌种的减少可能与人类的饮食结构改变有关11.帕金森症(P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综合征,线粒体数量减少是PD的典型特征。通常情况下,线粒体被溶酶体降解(图方式一)是导致PD的重要病因。最近,我国科学家发现药物氟桂利嗪引起的大脑细胞中线粒体减少(图方式二)是诱发PD的新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中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提供能量B.方式一属于细胞自噬,细胞自噬对细胞和个体都是有害的C.氟桂利嗪会导致溶酶体包裹线粒体,并将线粒体运出细胞D.氟桂利嗪处理可获得去除线粒体的真核细胞模型12.磷脂合成所需的酶位于内质网膜的外侧,合成后可借助磷脂转位蛋白移至内质网膜的内侧(如图)。磷脂从内质网膜向其他膜转运时,借助磷脂交换蛋白(PEP)进入细胞质基质,遇到靶膜时被安插在靶膜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磷脂除了含有C、H、O,还含有P甚至NB.磷脂转位蛋白可使膜中磷脂不对称分布而造成膜弯曲C.PEP与磷脂分子结合后的复合物具亲水性D.磷脂从内质网膜上向其他膜转运均通过PEP实现13.大豆疫霉菌侵染大豆时会分泌XEG1蛋白和XLP1蛋白,其中XEG1能破坏纤维素分子内的糖苷键,导致细胞结构解体,XLP1无上述功能。被侵染的大豆植株会分泌GIP1蛋白,结合XEG1从而抑制其毒性。XLP1与XEG1竞争结合GIP1,且比XEG1与GIP1的结合能力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EG1对植物细胞壁具有降解作用B.XLP1有利于大豆疫霉菌攻击植物细胞C.大豆细胞结构解体引起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使用XEG1的抑制剂,可减弱病原菌的致病性14.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用于快速分析细胞的技术。实验时,将样品中的微生物菌体悬浮在液体中,并用荧光染料标记,如SYBR Green能标记各类型DNA(呈绿色),PI能标记死菌的DNA(呈红色)。实验时,样品以单个细胞流的形式依次通过激光束。仪器检测前向散射光(FSC,数值与细胞大小成正比)、侧向散射光(SSC,数值与细胞内部复杂度成正比)和荧光信号,从而对微生物进行数据统计。操作过程及部分统计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群体A的微生物比群体B的微生物细胞更大,且内部结构更复杂B.SYBR Green阳性但PI阴性的细胞为死菌,SYBR Green和PI均阳性的细胞为活菌C.通过FSC和SSC的分布,可以区分细菌和真菌,但不能区分活菌和死菌D.提升微生物菌体悬液的浓度可以让多个细胞同时被激光照射,有利于提升分析速率15.相分离是指生物大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在细胞内形成高浓度凝集体的过程,这些凝聚体在细胞内呈现液态或胶态,与周围基质形成界限,但无膜结构。例如真核细胞在应激时m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应激颗粒M,应激解除时会消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应激颗粒M可参与调控细胞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暂停某些非必需蛋白的合成B.通过相分离形成的结构并非完全稳定,在细胞内可发生可逆性的动态变化C.溶酶体是各种水解酶通过弱相互作用形成的高浓度凝集体,是细胞的"消化车间"D.大肠杆菌中的核糖体、中心体等无膜细胞器的形成可能与相分离有关16.哺乳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mtDNA)包含37个基因,其中13个基因能转录出mRNA并在线粒体的核糖体上翻译为13种蛋白质,这13种蛋白质参与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的形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参与呼吸链形成的13种蛋白质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B.RNA聚合酶与mtDNA中的启动子特异性结合,进而启动转录C.由上图可推测,线粒体内、外膜上有类似“核孔”的结构D.若a端为3’端,则b端为5’端,核糖体移动方向为a→b二、解答题(5小题,共60分)17.图1是细胞发生胞吞、胞吐、细胞自噬过程的示意图。①~⑤是细胞内的结构,a~d是细胞排出或吞入的物质,b是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1,细胞器④的功能有 ;细胞器④分解后的产物的去向有 。(2)细胞器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断有来自细胞器①的囊泡与之融合,同时细胞器②自身也在不断地形成囊泡以进行物质运输,囊泡中物质的去向有 (答出三点),细胞中这一膜泡运输过程需要依赖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以及生物膜具有 的结构特性。(3)研究发现,细胞中一些驱动蛋白的“头部”可结合和水解ATP,在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头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驱动蛋白沿着细胞骨架“行走”,将“货物”转运到指定位置;如图2所示。据题分析可知,驱动蛋白具有的功能有 (答出两点);题述的物质运输方式能将“货物”转运到指定位置,说明包裹“货物”的囊泡和要与之融合的膜结构之间存在 机制。18.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的影响。下图表示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①过程为 ,②过程所需的原料是 。(2)LDL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 。(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胞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相关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 的合成。由此可见,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 调节机制。(4)脂蛋白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复合体,细胞中既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又是脂质合成“车间”的是 。19.高脂饮食和静坐少动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PAF是一种强效炎症介质,在肝脏炎症的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量的PAF会进一步引发炎症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因此PAF的合成、分布和降解都应受到严格控制。(1)为研究运动和高脂饮食对大鼠肝脏PAF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同等生理状态的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以下四组进行实验。组别 实验处理A 标准膳食喂养,不进行运动干预B 标准膳食喂养,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C 高脂饮食喂养,不进行运动干预D ?其中D组的处理方式为 。实验进行16周后,测量大鼠肝组织中PAF含量,由图a可进一步推测高脂饮食诱导肝损伤的可能机制为 。(3)为探究PAF含量变化的机制,研究人员测定了运动和高脂饮食对PAF关键代谢酶的影响。提取出有关的酶可依据其分子大小及带电性质,常先通过 的方法进行快速检测后,再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如图b,据此推测运动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PAF含量的调节机制为 。(4)根据以上信息,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提出可行的健康生活建议 。20.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当沙粒等异物进入珍珠贝等软体动物体内时,它们的外套膜表皮细胞会以这些异物为核心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继续包裹这些异物,从而慢慢形成珍珠。珍珠中的无机成分主要是碳酸钙、碳酸钠等,有机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此外,珍珠还含有一些色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较为丰富,这些成分赋予珍珠独特的光泽,也让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珍珠中的蛋白质由组氨酸、丙氨酸、赖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 ;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 的功能。(2)珍珠中的蛋白质主要包括贝壳硬蛋白和多种酸性蛋白,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结构不同,生物体中蛋白质的结构存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3)双缩脲试剂可以用于检测多肽及蛋白质,使用时只能加入少量B液,原因是 。研究小组将珍珠研磨成粉末后,用蛋白酶溶液充分处理,再加入双缩脲试剂摇匀,溶液 (填“会”或“不会”)出现紫色,原因是 。(4)珍珠贝细胞中含有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人体至关重要。婴儿时期缺乏维生素D可能会导致佝偻病的原因是 。21.每个人细胞表面都带有一组和别人不同的蛋白质,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其中MHC I与肿瘤免疫密切相关。(1)如图1所示,肿瘤细胞内的某些蛋白质被蛋白酶体分解为短肽,这些短肽经 (填细胞器)加工形成MHC I-抗原肽并呈递到细胞膜表面,与TCR结合后激活T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实现 这一基本功能。(2)肿瘤细胞内的蛋白质IR能够下调MHC I含量。检测人胰腺癌细胞(WT)和IR基因敲除的胰腺癌细胞(KO)相关物质含量。若IR仅促进MHC I降解降低其含量,请在图2中补全第3、4组实验结果。(3)为探究IR作用于MHC I促进其降解途径,分别用红色、紫色、绿色荧光标记WT中的IR、自噬泡定位蛋白、溶酶体定位膜蛋白。将标记的WT分为两组,实验组用自噬诱导剂处理6 h,对照组不处理。观察发现,实验组的三种荧光共定位(分布位置重叠),对照组红色荧光在细胞质基质中弥散分布,与绿色和紫色荧光无共定位。研究者是基于 假设设计的该实验方案。(4)细胞中IR含量不同的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比例差异如图3所示,请解释造成生存率高或低的原因(任选其中一种情况) 。试卷第1页,共3页《8月生物月考》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C B D D B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C B D1.B【详解】A、原核生物的DNA通常是以环状形式存在的,比如质粒和拟核DNA。然而,这并不是阿斯加德古菌作为过渡类型的独特特征,因为真核生物的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也是环状的。因此,该说法不足以支持阿斯加德古菌是过渡类型的观点,A错误;B、囊泡运输是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物质运输方式,它依赖于细胞内的膜系统。原核生物由于缺乏复杂的膜系统,通常不进行囊泡运输。如果阿斯加德古菌细胞内存在囊泡运输,这将是一个强烈的迹象表明它可能具有真核生物的特征,从而支持它是过渡类型的观点,B正确;C、A、G、C、T、U这五种碱基在生物界中广泛存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DNA中都包含A、G、C、T四种碱基,而它们的RNA中都包含A、G、C、U四种碱基。因此,这五种碱基的存在并不足以证明阿斯加德古菌是过渡类型,C错误;D、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有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的DNA复制或转录时也会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这也不足以区分阿斯加德古菌是否属于过渡类型,D错误。2.C【详解】A、设计特异性RNA序列,利用RNA作为引导作用,引导来自细菌的限制酶去破坏病毒的DNA,A正确;B、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合成DNA,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链的3'端,因此将缺少3'-OH的核苷类似物掺入病毒正在合成的DNA链,使延伸终止,B正确;C、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用干扰RNA与病毒的mRNA结合,阻断翻译过程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C错误;D、用药物抑制新病毒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同时增强对宿主细胞的杀伤,这样可知将病毒在宿主细胞中被消灭,起到“关门捉贼”的作用,D正确。3.D【详解】A、挤压升温可能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即蛋白质变性,但变性后的蛋白质肽键并未断裂。双缩脲试剂是与蛋白质中的肽键发生反应,只要有肽键存在就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高蛋白重组米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A错误;B、加入大米蛋白粉虽然能提高蛋白质含量,但普通大米除了蛋白质及其必需氨基酸不足外,可能还存在其他营养物质的缺陷,仅加入大米蛋白粉不能完全弥补普通大米各种营养物质组成的缺陷,B错误;C、淀粉是多糖,其合成是通过相关酶的作用,将葡萄糖等单体聚合而成,不需要模板;而DNA的合成需要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和酶等参与,C错误;D、蛋白质工程是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所以可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大米蛋白基因来改善其营养组成,D正确。4.C【详解】A、由题干信息“若将上述任意两种或三种盐类混合使用后,植物恢复生长”,可知大田生产时建议使用复合肥或有机肥,A正确;B、由题干信息“即使盐溶液浓度较低,植物生长也异常”,说明上述植物生长异常不是由于盐溶液的浓度引起的,植物生长异常可能与盐的类型有关,B正确;C、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单一盐会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导致植物死亡的结论,C错误;D、若将上述任意两种或三种盐类混合使用后,植物恢复生长,推测混合使用补充了细胞中某些重要化合物所需的离子,D正确。5.B【详解】A、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脂肪酸是磷脂的合成原料之一,A正确;B、脂滴是细胞内储存中性脂质(如甘油三酯)的结构,其表面由单层磷脂分子包裹,并镶嵌有特定蛋白质,B错误;C、脂滴能保护细胞免受氧化,防止细胞死亡。因此,对化疗和放疗具有抵抗性的部分癌细胞可能通过增加脂滴含量来增强存活能力,C正确;D、脂滴的形成与癌细胞抵抗氧化应激有关,抑制其形成可能削弱癌细胞的保护机制,从而增强药物敏感性,进而可能克服癌症治疗中对“抗分裂药物”的抵抗,D正确。6.D【详解】A、从图中看出,LrcC酶催化肽键形成时脱去水中的氧原子来自氨基酸的R基,A正确;B、LAR通过与多种细菌核糖体的特定位点结合,增大翻译过程中氨基酸错误掺入的概率而杀伤细菌,所以可以推测LAR可使细菌合成出错误蛋白质而导致细菌死亡,B正确;C、LAR与多种细菌核糖体的特定位点结合,导致其蛋白质合成错误,但对动物细胞毒性较小,可以推测,LAR与动物细胞核糖体不发生结合,所以可能是动物细胞与细菌的核糖体结构存在差异,C正确;D、抗菌多肽(LAR)是由芽孢杆菌产生,芽孢杆菌是原核生物,不含高尔基体,D错误。7.D【详解】A、脱氧核酶RadDz3与靶DNA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说明RadDz3具有专一性,A正确;B、脱氧核酶的本质是DNA,所以含有C、H、O、N、P等元素,B正确;C、图中RadDz3脱氧核酶分子内部碱基间是通过氢键相连,C正确;D、RadDz3切割断裂位点位于底物鸟嘌呤核苷酸中的脱氧核糖4’碳原子位置,导致脱氧核糖裂解,从而使底物DNA链断裂,D错误。8.B【详解】A、FtsZ蛋白与其他15种分裂蛋白都是蛋白质,都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B、FtsZ蛋白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C、FtsZ蛋白与其他分裂蛋白形成分裂蛋白复合物,促进细菌完成二分裂,所以可以研发出抑制FtsZ蛋白活性的药物来抑制细菌的二分裂过程,C正确;D、FtsZ蛋白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微管蛋白类似,为了防止研发出的FtsZ蛋白抑制剂对哺乳动物微管蛋白有抑制作用,所以研发针对细菌的FtsZ蛋白抑制剂时,应考虑其对哺乳动物微管蛋白的抑制作用,D正确。9.B【详解】A、噬菌体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Avs蛋白识别噬菌体的过程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错误;B、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DNA,由题意可知,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据此推测,被激活后的Avs蛋白四聚体能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断裂,B正确;C、四聚体被激活后可将细菌双链DNA切割成多个片段,从而诱导细菌死亡,C错误;D、由题意可知,活化的Avs蛋白四聚体能阻止噬菌体的传播,但不一定能阻止流感病毒传播,D错误。10.D【详解】A、细菌是原核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B、细菌为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分解纤维素的酶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并通过细胞膜分泌,B错误;C、人体肠道为缺氧环境,共生细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工业化地区饮食中膳食纤维减少,导致依赖纤维素的细菌因营养不足而减少,故特定菌种的减少可能与人类的饮食结构改变有关,D正确。11.B【详解】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神经细胞中线粒体可为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提供能量,A正确;B、细胞自噬是指细胞利用溶酶体选择性清除自身受损、衰老的细胞器或降解过剩的生物大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的正常生命过程,细胞自噬对于机体有积极作用,B错误;C、分析题意可知,我国科学家发现药物氟桂利嗪引起的大脑细胞中线粒体减少,结合图示可知,氟桂利嗪会导致溶酶体包裹线粒体,并将线粒体运出细胞,C正确;D、氟桂利嗪会导致溶酶体包裹线粒体,并将线粒体运出细胞,因此氟桂利嗪处理后可获得去除线粒体的真核细胞模型,D正确。12.D【详解】A、与糖类相似,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其中磷脂还含有P和N,A正确;B、依题意,磷脂转位蛋白能够将磷脂从膜的一侧移至另一侧,导致膜的磷脂分布不对称,从而可能导致膜弯曲,B正确;C、依题意,磷脂从内质网膜向其他膜转运时,借助PEP进入细胞质基,细胞质基质是水溶液,推测PEP与磷脂分子结合后的复合物具亲水性,C正确;D、磷脂从内质网转运到其他膜除了可以通过PEP转运,也可以通过与膜直接连接运输,或随囊泡运输等其他途径进行,D错误。13.C【详解】A、因为 XEG1 能破坏纤维素分子内的糖苷键,而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所以 XEG1 对植物细胞壁具有降解作用,A正确;B、XLP1 与 XEG1 竞争结合 GIP1,且结合能力更强,使得 XEG1 不能被 GIP1 抑制毒性,从而有利于大豆疫霉菌攻击植物细胞,B正确;C、大豆细胞结构解体是由大豆疫霉菌分泌的 XEG1 破坏导致的,这属于细胞坏死,而不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错误;D、使用 XEG1 的抑制剂,可以抑制 XEG1 的活性,从而减弱病原菌的致病性,D正确。14.C【详解】A、FSC数值与细胞大小成正比,依据图2可知,群体B的PSC数值小于群体A,说明群体A的微生物比群体B的微生物细胞更大,SSC数值与细胞内部复杂度成正比,群体A的SSC数值小于B,说明群体A的复杂程度小于B,A错误;B、依据题干信息,SYBR Green能标记各类型(活菌和死菌)DNA,PI能标记死菌的DNA,说明SYBR Green阳性但PI阴性的细胞为活菌,SYBR Green和PI均阳性的细胞为死菌,B错误;C、FSC数值与细胞大小成正比,SSC数值与细胞内部复杂度成正比,真菌比细菌大,且结构更为复杂,说明通过FSC和SSC的分布,可以区分细菌和真菌,但不能区分活菌和死菌,死菌和活菌需依赖PI进行区分,C正确;D、流式细胞术要求细胞以单个形式通过激光束,避免信号重叠, 提高浓度会导致多个细胞同时被照射,干扰检测准确性,而非提升速率,D错误。15.B【详解】A、据题干信息“真核细胞在应激时m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应激颗粒M,应激解除时会消失”可知,应激颗粒M参与调控细胞的翻译过程,A错误;B、相分离形成的高浓度凝聚体是生物大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在细胞内形成的无膜结构,其形成和解聚高度动态且可逆,例如真核细胞在应激时mRNA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应激颗粒M,应激解除时会消失,B正确;C、溶酶体是由单层膜包裹的小泡,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通过核糖体合成,而不是通过弱相互作用形成的高浓度凝集体 ,而高浓度凝集体 是生物大分子通过弱相互作用在细胞内形成,是无膜结构,C错误;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中心体,D错误。16.D【详解】A、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线粒体内膜,结合题意可知,这13种蛋白质参与线粒体内膜上呼吸链的形成,故参与呼吸链形成的13种蛋白质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有关,A正确;B、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与结合的位点,mtDNA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启动mRNA的转录,B正确;C、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线粒体内外膜上存在蛋白质转运通道,允许蛋白质和RNA的进出,类似于核孔的功能,C正确;D、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的,若a端是3’端,b端是5’端,那么核糖体的移动方向应该是b→a,D错误。17.(1)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 被细胞再利用、排出细胞外(2) 分泌到细胞外、返回内质网、留在细胞中参与溶酶体形成、整合到细胞膜上、参与植物细胞中细胞板的形成等 (一定的)流动性(3) 运输和催化 (特异性的)信息识别【详解】(1)分析图1可知,①~⑤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溶酶体、自噬体。溶酶体的功能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细胞可以利用,则被细胞再利用;若细胞不能利用,则被排出细胞外。(2)根据运输物质不同的作用,高尔基体(②)形成的囊泡中的物质在细胞中的去向众多,囊泡中的物质若在细胞外起作用,则分泌到细胞外;若蛋白质加工过程出错,则返回内质网;若囊泡中的物质是溶酶体中的水解解,则该物质留在细胞中参与溶酶体形成;若囊泡中的物质在细胞膜上起作用,则整合到细胞膜上;若囊泡中的物质是纤维素或果胶等,则参与植物细胞中细胞板的形成等。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需要与其他膜性结构相融合,要依赖生物膜成分的相似性和结构上的流动性。(3)据题分析可知,驱动蛋白头部可结合和水解ATP,说明其可催化ATP水解,尾部可与包裹“货物”的囊泡结合,说明其可运输物质。包裹“货物”的囊泡只能和特定位置的膜结构相互融合,说明这一运输机制中存在膜与膜之间的信息识别。18. 转录 氨基酸 蛋白质(糖蛋白) 升高LDL受体 (负)反馈 内质网【详解】(1)图中①过程为转录,②过程是翻译,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2)LDL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无法行使其运输作用,血浆中的胆固醇无法正常进入组织细胞,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细胞胆固醇含量较高时,它可以抑制相关酶的合成和活性,也可以抑制LDL受体的合成,所以细胞对胆固醇的合成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4)脂蛋白是蛋白质和脂质的复合体,细胞中既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又是脂质合成“车间”的是内质网。19.(1)高脂饮食喂养,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2)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PAF含量上升,进而引发肝脏炎症,导致肝脏损伤(3) 电泳 运动通过促进PAF水解酶合成,抑制PAF合成酶的合成,降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中PAF含量的增加量(4)合理控制脂肪饮食,适量运动【详解】(1)本实验目的为研究运动和高脂饮食对大鼠肝脏PAF含量的影响,自变量为是否运动和是否高脂饮食,分析四组处理可知,D组的处理方式为高脂饮食喂养,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2)实验进行16周后,测量大鼠肝组织中PAF含量,由图a可知,与A组相比,C组大鼠肝组织中PAF含量,明显增多,可进一步推测高脂饮食诱导肝损伤的可能机制为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PAF含量上升,进而引发肝脏炎症,导致肝脏损伤。(3)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PAF含量上升,可能是PAF水解酶含量减少或合成酶含量增加,研究人员测定了运动和高脂饮食对PAF关键代谢酶的影响。提取出有关的酶可依据其分子大小及带电性质,常先通过电泳的方法进行快速检测后,再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如图b,由图可知,与D组相比,C组大鼠肝组织中AF水解酶表达量减少,PAF合成酶表达量明显增多,据此推测运动对高脂饮食大鼠肝脏PAF含量的调节机制为运动通过促进PAF水解酶合成,抑制PAF合成酶的合成,降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中PAF含量的增加量。(4)根据以上信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合理控制脂肪饮食的同时,进行适量运动。20.(1)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3) 过量的CuSO4会与NaOH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掩盖生成的紫色(或维持碱性环境) 会 溶液中的蛋白酶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多肽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4)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婴儿时期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佝偻病【详解】(1)可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通式为 。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2)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3)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在碱性环境下只要少量的Cu2+即可出现紫色反应。如果加入过量的B液(CuSO4溶液),则其会与NaOH反应,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掩盖生成的紫色,且会消耗过多的 NaOH,无法维持碱性环境。蛋白酶和多肽都含有肽键,所以,珍珠粉经蛋白酶充分处理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摇匀,溶液还会出现紫色。(4)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婴儿时期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佝偻病。21.(1)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免疫监视(2) (3)IR通过溶酶体依赖的自噬途径降解MHC I(4)细胞中IR含量高,MHC I的自噬降解增强,无法将肿瘤相关抗原呈递到细胞膜上,从而避免了细胞毒性T细胞对其杀伤,出现免疫逃逸,术后生存率低。细胞中IR含量低,MHC I的自噬降解减少,将肿瘤相关抗原呈递到细胞膜上,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其杀伤,术后生存率高。【详解】(1)在细胞中,短肽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形成MHCⅠ-抗原肽;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这是免疫系统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自身成分(肿瘤细胞可视为异常细胞)的过程,属于免疫监视功能。(2)已知IR仅促进MHCⅠ降解降低其含量。第3组是WT细胞(含IR)且添加了蛋白质降解抑制剂,此时MHCⅠ不会被降解,所以MHCⅠ含量应与第1组WT细胞(无蛋白质降解抑制剂,MHCⅠ 正常被 IR 促进降解)相比显著增加,第 2 组KO细胞(无IR,MHCⅠ不被促进降解)MHCⅠ含量相近的条带;第4组是4KO细胞(无IR)且添加了蛋白质降解抑制剂,由于本身没有IR促进MHCⅠ降解,所以MHCⅠ含量不变,与第 2 组KO细胞 MHCⅠ 含量相同的条带。因此第3、4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3)因为实验是探究IR作用于MHC-I促进其降解途径,实验组用自噬诱导剂处理后三种荧光共定位(IR、自噬泡定位蛋白、溶酶体定位蛋白),对照组无此现象,说明是基于IR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MHC-I降解这一假设设计的实验,如果IR通过自噬 - 溶酶体途径起作用,那么在自噬诱导剂作用下,IR会与自噬泡、溶酶体在位置上出现重叠。因此研究者是基于IR通过自噬-溶酶体途径促进MHC - I降解假设设计的该实验方案。(4)从图中可以看出,IR含量低的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人数比例在较长时间内相对较高,IR含量高的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人数比例下降较快。(1)解释IR含量低的胰腺癌患者生存率高的原因: IR(胰岛素受体)可能参与了细胞的生长、增殖等过程。当细胞中IR含量低时,可能使得癌细胞对胰岛素等相关生长信号的响应减弱。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等。IR含量低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减少,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降低,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使得胰腺癌患者的病情发展相对缓慢,术后生存率较高;(2)IR含量高的胰腺癌患者生存率低的原因: 当细胞中IR含量高时,意味着癌细胞表面有较多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更容易与其受体结合,从而过度激活相关的生长信号通路,如PI3 - K/Akt等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会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恶性行为,导致胰腺癌患者病情发展迅速,术后生存率较低。答案第1页,共2页《8月生物月考》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C B D D B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C C B D(每空2分,共12分)(1) 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被细胞再利用、排出细胞外(2) 分泌到细胞外、返回内质网、留在细胞中参与溶酶体形成、整合到细胞膜上、参与植物细胞中细胞板的形成等 (一定的)流动性(3) 运输和催化 (特异性的)信息识别18.(每空2分,共14分) 转录 氨基酸 蛋白质(糖蛋白) 升高LDL受体 (负)反馈 内质网19.(每空2分,共10分)(1)高脂饮食喂养,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2)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PAF含量上升,进而引发肝脏炎症,导致肝脏损伤(3) 电泳 运动通过促进PAF水解酶合成,抑制PAF合成酶的合成,降低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中PAF含量的增加量(4)合理控制脂肪饮食,适量运动20.(每空2分,共14分) (1)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具有多样性,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3) 过量的CuSO4会与NaOH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掩盖生成的紫色(或维持碱性环境) 会 溶液中的蛋白酶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多肽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4)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婴儿时期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婴儿对钙的吸收,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进而导致佝偻病21.(每空2分,共10分) (1)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免疫监视(2) (3)IR通过溶酶体依赖的自噬途径降解MHC I(4)细胞中IR含量高,MHC I的自噬降解增强,无法将肿瘤相关抗原呈递到细胞膜上,从而避免了细胞毒性T细胞对其杀伤,出现免疫逃逸,术后生存率低。细胞中IR含量低,MHC I的自噬降解减少,将肿瘤相关抗原呈递到细胞膜上,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对其杀伤,术后生存率高。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学年东源中学高三第一学期8月份生物月考卷.docx 8月月考 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