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写作复习专题:巧妙点题一、概说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中心明确”是核心要求之一,而“点题”正是实现中心明确的关键手段。所谓“点题”,就是在文章恰当位置明确提及题目关键词或核心主旨,让阅卷老师快速把握文章中心。若行文能“处处巧点题”,不仅能避免文章偏离主旨,还能让结构更清晰、情感更突出,轻松提升作文档次。本专题将通过5种实用点题方法,结合教材示例与实战演练,帮助同学们掌握点题技巧,写出高分作文。二、方法点拨方法一:开篇破题——开门见山,直击主旨开篇用简洁的语言直接点出题目关键词或主旨,让读者开篇就明确文章写作方向,避免“绕圈子”。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尤其适合审题后思路清晰的写作场景。朱自清《背影》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题目是“背影”,开篇直接点出“背影”这一核心意象,既交代了回忆的对象,又奠定了文章思念父亲的情感基调,让读者瞬间抓住文章核心。实战演练: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用“开篇破题法”写开头。参考方向:直接点明“那一刻”的场景(如“第一次独自照顾生病的妈妈”“在赛场接过失败的奖状”),并关联“长大”的感悟,示例:“去年冬天妈妈发烧卧床的那一刻,我端着温热的粥走进卧室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长大了。”方法二:段落嵌题——承上启下,强化中心在每个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嵌入题目关键词或主旨句,既能衔接上下文,又能反复强调中心,让文章结构更清晰,避免段落内容“跑偏”。尤其适合记叙文分写多件事、议论文分论点论证的结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过渡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段话结尾“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呼应题目中的“百草园”,同时引出下文“三味书屋”,既点题又完成过渡,让文章脉络一目了然。实战演练:请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围绕“公园晨练的画面”“奶奶织毛衣的画面”两个场景,在第二个场景的开头用“段落嵌题法”写过渡句。参考方向:先总结前一场景,再点出“这样的画面”,引出下一场景,示例:“公园晨练的热闹画面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活力,而奶奶坐在窗边织毛衣的画面,更让我流连至今。”方法三:细节扣题——以小见大,渗透主旨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环境等细节时,巧妙融入题目关键词或与主旨相关的元素,让点题不生硬,而是像“春雨润万物”般渗透在文字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题目虽未直接提“菊花”,但“菊花”是母亲希望儿子重拾生活希望的象征,也是文章情感的载体。此处通过母亲“提菊花”的细节,既扣住了“怀念母亲”的主旨,又暗含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让点题充满温情。实战演练:请以“温暖的约定”为题,描写“与朋友约定周末去图书馆”的细节,用“细节扣题法”体现“温暖”。参考方向:通过动作(如“朋友把书签塞进我手里”)、语言(如“‘这书签你拿着,周末见时咱们比谁先读完这本书’”)等细节,嵌入“约定”,传递“温暖”,示例:“朋友把印着小太阳的书签塞进我手里,指尖带着刚捂热的温度:‘这书签你拿着,周末图书馆见时,咱们比谁先读完《小王子》——这可是咱们上周的约定呀。’”方法四:转折点题——矛盾升级,凸显主旨在文章情节出现转折(如从“困惑”到“明白”、从“失败”到“成长”)的关键处点题,让主旨在矛盾冲突中凸显,增强文章的层次感和思想深度。莫怀戚《散步》中,“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前文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产生分歧,此处“我”的决定是情节转折,“伴同时日长短”的思考既扣住了“散步”这一事件,又凸显了“尊老爱幼”的主旨,让文章情感从“纠结”升华为“温暖”。实战演练:请以“那次选择,我不后悔”为题,描写“选择帮同学补习还是参加自己喜欢的球赛”的转折,用“转折点题法”体现“不后悔”。参考方向:先写内心的纠结,再写转折时的决定,点明“不后悔”的原因,示例:“看着同学递来的笔记,上面画满了他没听懂的标记,我握紧了手里的球赛门票——比起进球的瞬间,帮他补上落下的功课,或许更让我踏实。那次选择,我至今不后悔。”方法五:结尾点题——升华主旨,余味悠长结尾不仅要呼应题目,更要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升华主旨,让文章情感或道理更深刻,给读者留下回味空间。结尾点题是“最后保险”,能确保文章中心不偏离,同时提升立意。冰心《荷叶·母亲》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题目是“荷叶·母亲”,结尾将“母亲”比作“荷叶”,“我”比作“红莲”,既呼应题目,又将对母亲的依赖与感恩升华为“母爱是庇护”的主旨,情感真挚,余味悠长。实战演练: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用“结尾点题法”写结尾,升华“声音”的意义。参考方向:总结“声音”的内容(如“外婆的叮嘱”“老师的鼓励”),点明其在心底的分量,示例:“外婆那句‘慢点走,别摔着’的叮嘱,至今还留在我心底。它不是最响亮的声音,却是每次我遇到困难时,最能让我安心的力量。”三、成文展示与点题方法赏析成文一:那一刻,我长大了我与妈妈的争吵像窗外的暴雨,噼里啪啦砸在心上。起因是我嫌她唠叨——周末早上她反复提醒我带伞,我却嫌她烦,摔门冲进了雨里。走到公交站,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口袋里只有几枚硬币。雨越下越大,我缩在站台角落,看着来往的行人都撑着伞,心里又急又悔。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举着伞跑过来,是妈妈!她裤脚全湿了,头发贴在额头上,手里还攥着我的公交卡。“你这孩子,说多少次出门带好东西……”她的声音带着喘气,却没了刚才的严厉。妈妈把伞塞到我手里,自己往雨里退了退:“快上车吧,别迟到了。”我接过伞,指尖触到她冰凉的手——原来她为了追我,连外套都没穿。那一刻,我看着妈妈湿透的衣服,突然想起她每天早上为我热牛奶、晚上陪我写作业的样子。以前总觉得她的唠叨是负担,可此刻才明白,那些唠叨里全是她的牵挂。公交车来了,我上车前回头看,妈妈还站在雨里朝我挥手。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鼻子发酸,也突然意识到:原来不是妈妈离不开我,是我一直依赖着她。而懂得体谅她的唠叨,大概就是长大的开始吧。那一刻,我真的长大了。赏析1. 转折点题,情感递进:文章在“我接过伞,指尖触到她冰凉的手”这一情节转折处,首次点出“那一刻”,并通过回忆妈妈日常的付出,将“嫌唠叨”的抵触情绪转为“懂牵挂”的理解,让“长大”的感悟自然凸显,避免了主旨空洞。2. 结尾点题,强化主旨:结尾“那一刻,我真的长大了”直接呼应题目,且比前文“长大的开始”更进一步,既总结了全文情感变化,又明确了“长大”的核心是“体谅”,让主旨更鲜明,给阅卷老师留下清晰印象。3. 细节扣题,渗透情感:文中“妈妈攥着公交卡”“指尖触到冰凉的手”等细节,看似未直接提“长大”,却通过妈妈的付出与“我”的触动,铺垫了“长大”的情感基础,让点题不生硬,充满真实感。成文二:温暖的约定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枚浅蓝色的书签,上面画着两只手牵在一起——那是我和小语的约定,也是藏在我心里最温暖的回忆。去年秋天,我因为搬家转学到新班级,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总是不敢说话。直到小语坐到我旁边,她笑着递给我一枚书签:“我叫小语,咱们做朋友吧?以后每天放学,咱们一起去操场旁边的梧桐树下看书,这是咱们的约定好不好?”我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每天放学的梧桐树下,总能看到我和小语的身影。她会给我讲班级里的趣事,我会和她分享书里的故事。有一次我数学考试没考好,趴在桌子上哭,小语把书签放在我手里:“别难过,咱们约定好要一起进步的,我帮你补数学,下次一定能考好!”那天下午,她陪着我一道题一道题地分析,夕阳透过梧桐叶照在书签上,暖融融的。后来小语因为爸爸工作调动,要转到别的城市。临走前,她又给我带了一枚一模一样的书签:“虽然不能一起在梧桐树下看书了,但咱们约定好,要一直做最好的朋友,也要一直喜欢读书,好不好?”我抱着她,用力点头。现在,每当我翻开书,看到那枚浅蓝色的书签,就会想起小语的笑容,想起我们在梧桐树下的约定。这份约定,就像一束光,温暖着我,也让我知道,有些友谊,不管距离多远,都会一直温暖下去。赏析1. 开篇破题,奠定基调:开头通过“那是我和小语的约定,也是藏在我心里最温暖的回忆”,直接点出“约定”与“温暖”两个关键词,既交代了文章核心对象(书签背后的约定),又奠定了“温暖”的情感基调,让读者开篇即明主旨。2. 段落嵌题,串联情节:文中每个段落均嵌入“约定”关键词——如“这是咱们的约定好不好”“咱们约定好要一起进步的”“咱们约定好,要一直做最好的朋友”,既串联起“初识约定—践行约定—延续约定”的情节,又反复强化“温暖的约定”这一中心,让文章结构清晰、主旨突出。3. 细节扣题,深化情感:“浅蓝色的书签”作为核心细节贯穿全文,从“递书签”“放书签”到“留书签”,每个与书签相关的细节都紧扣“约定”,而“夕阳照在书签上,暖融融的”“这份约定,就像一束光”等描写,又将“温暖”的感受渗透其中,让点题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厚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