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转换视角,平中见奇 课件 (共3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写作技巧:转换视角,平中见奇 课件 (共36张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巧妙转化视角
令人平中见奇
【妙招概述】
文章的精彩立意,不仅能够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可以点亮阅卷老师的“眼球”。吸引大家的拳手对决,斗智斗力,夺取最后胜利的那一个,往往是从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出击得手的。写文章亦是如此,如果转换写作角度,另辟蹊径选择一个不同常规的视角,就会提升作文的格调,令人眼前一亮,使自己的文章高人一筹。
【妙招解密】
视角转化的巧妙,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称一换,趣味来
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多习惯用第一人称自述或第三人称转述,叙写所见所思所感,这样写的好处是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其实,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灵活自如地改变固有的人称,能够收到奇异的趣味效果。
如物品自述视角,比如《一本作业本的控诉》,又如习作《自我介绍》,有人用第一人来写燕子的自述,用拟人的手法,将它的居住环境、外貌、歌声、食性等方面写得情趣盎然;把自己个性鲜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也有人用第三人称写“他”的相貌平平、性格温和、为人热情,在冷静叙述的最后强调“他”就是自己,给人耳目一新。
请用第二人称来写一个老师的“三副面孔”让我们猜猜他(她)是谁?
二、身份一变,新奇来
一般人的生活琐事,人们不关注;可是明星的生活隐私,人们饶有兴趣。可见,身份不同,给人们的新奇感也不同。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巧变人物的身份,可以化物为人,可以化人为物,使文章新奇有趣。
如跨时空对话,穿越到不同的时空,演绎不同的角色。或者写自己,习作《来自22世纪的传真》一文中让22世纪的“我”给现在的“我”写信,回望反思“现在”贪玩的危害,这种规劝方式,确实让人拍案叫绝。
我心目中的英雄
"轰!"
巨大的爆炸声震得我耳膜生疼,硝烟裹挟着焦土劈头盖脸砸来。我蜷缩在战壕里,喉咙里满是血腥味,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穿越到了朝鲜战场。
"新来的?趴下!"班长老张一把将我按在冰碴里,头顶的敌机正贴着山脊俯冲。机枪手小王突然跃上掩体,将机枪架在被炸断的松树上,弹壳雨点般砸进积雪。我看到他的棉裤被弹片撕开豁口,露出的棉絮和血迹在寒风中凝成冰晶。
敌机在夕阳下折返时,阵地上飘起了歌声。老张从怀里掏出个磕掉瓷的搪瓷杯,将最后半壶热水倒成七份。"这可是祖国人民慰问的茉莉花茶。"他笑着,杯沿的豁口在暮色里闪着光。战士们传着杯子,讲着天南地北的家乡话,仿佛我们不是在零下四十度的异国战场,而是围坐在老家的炕头。
第七次冲锋前,小王把搪瓷杯塞给我:"打完这仗,帮俺给俺娘捎句话......"话音未落,燃烧弹的烈焰吞没了半片山岭。老张冲进火海拖出昏迷的通讯员时,我看见他的棉衣后背烧穿了拳头大的洞。
那天傍晚,我们在弹坑里发现了小王。他冻僵的手指还扣着扳机,胸前那个搪瓷杯被子弹打穿了,却奇迹般护住了心脏。我学着老张的样子,把融化的雪水倒进杯里,滚烫的金属传递着某种永恒的温度。
此刻博物馆里,我隔着玻璃凝视那个布满弹孔的搪瓷杯。解说员说它曾属于一位不知名的机枪手,但我分明看见杯壁倒映着漫天星火,听见战壕里永不消散的笑语——原来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群山间的松涛,化作我们血脉里奔涌的热望。
那文明的火炬,让我蜕变
假如你是与李白同时期的诗人,
假如你是与司马迁同时期的史书编撰者,
假如你是考古学家,
假如你是非遗传承人(剪纸、木雕、戏曲)
.......
发挥你的想象力,请接着写一段话:
亮点之处
1、选材丰富
A班:考古学家、中国艰难历程的见证者、爱国的文天祥的同行者、英勇革命者、冲锋陷阵的战士和志愿军、自信豁达的诗人
B班:刚穿越的战士、孜孜不倦传授技艺的刺绣传承人、参观考古遗迹的游客、粗犷激烈的安塞腰鼓、糖画、戏剧传承人、皮影戏手艺人、书法练习者、剪纸、考古学家
C班:航天科技工作者、彩塑泥人、风筝手工者、
D班:打铁花、大英博物馆的参观者、五四运动见证者、李白同行好友、剪纸
2、有历史背景补充
3、事件清晰、结构完整
主要问题:
1、句子冗长不精炼,语言啰嗦口语化。
2、物象不能体现时代特征,画面不足,没有身临其境之感。
3、细节单薄,感官描写不足。
4、身份不明
5、立意不清,详略不当
6、逻辑不清
制胜法宝
变“情节”为“画面”
变“叙述”为“描写”
细节描写丰富化、具体化
手法
角度
原文亮点:
1. 文化符号鲜明:通过「红衣」「安塞腰鼓」等元素点明陕北民俗主题,具有地域特色;
2. 时空对照巧妙:从高原实景记录到网络传播的转换,暗含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3. 画面动态感强:「黄沙漫天」「奋力敲打」等短语强化场景的粗犷力量感。
风卷着赭色砂砾,将天地搅成浑黄的漩涡。几十名红衣鼓手逆风而立,羊皮腰鼓悬在胯侧,粗麻绳穗子被沙暴抽打得噼啪作响。忽然,领头的老人扬起鼓槌——那枯枝般的手臂抡出满月弧线,槌头鹰羽划破风墙。
咚!
牛皮鼓面炸开第一声闷雷,砂粒从裂缝中簌簌惊起。紧接着,无数鼓槌化作暴雨倾泻。
咚!咚!咚!
鼓点踩着秦腔的调门,在沙丘间撞出涟漪。我的摄像机在三角架上颤动,取景框里,一位少年鼓手闭眼嘶吼,脖颈青筋如黄河故道般虬结。风扯开他的红布腰带,一截残破的朱砂色正扑向镜头。
三天后,视频角落的"安塞腰鼓"突然冲上热搜。我用镜头记载着古老的文化魅力。此刻,这文明的火炬是我蜕变。
对比两篇文章,说说AI修改后的效果
可优化问题与建议:
1. 感官层次单一
- 原文侧重视觉描写,可补充声音(如「鼓点如闷雷碾过沙丘」)、触觉(如「风沙扑在镜头上的细碎摩擦声」)等细节。
2. 情感表达隐晦
- 「记录」与「上传」的动机未点明,可补充人物心理或文化意义。
3. 场景衔接生硬
- 高原拍摄与室内上传之间缺乏过渡,可增加象征物勾连时空。
4. 语言精度不足
- 「奋力地」「一旁」等词稍显平淡,可替换为更具体的描述。
优点:
1. 画面感强:用"满天星火""满眼星火"营造出铁花飞溅的震撼场景,像电影画面一样生动。比如可以联想到春节放烟花的场景。
2. 情感真挚:通过"震撼""困难重重""千百次练习"等词语,真实传达了学习非遗技艺的艰辛与成就感,让人感同身受。
3. 主题突出:紧扣"非遗传承"的核心,既表现了技艺的严谨(如"手把手教学""千百次练习"),也体现了文化魅力("乐趣""震撼")。
4. 结构清晰:按照"接触非遗-学习过程-练习成果-感悟"的顺序展开,符合记叙文的基本逻辑。
当1600℃的铁水被击向夜空时,千万颗金红的火星在我头顶炸开,比元宵节的灯笼更耀眼。王师傅布满裂痕的手稳如铁钳:“要像甩鞭子一样快!掌心要含三分空,像捧着初生的雀儿。”老人布满烫痕的手覆上我的手背,铁勺里1600度的铁水正吞吐着蓝焰。可我的铁勺总是不听使唤,铁水不是凝成团就是泼在地上。直到第三十七次尝试,铁水在离板三寸处突然凝滞,化作一团黑渣坠落,在雪地里烫出焦苦的青烟。漆黑的夜幕终于绽放出属于我的星辰——原来这些流传千年的火花,是用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点燃的。
对比两篇文章,说说AI修改后的效果
改进建议:
1. 避免重复用词:"星火"出现两次略显单调,可改为"铁花如流星划过夜空""火星如萤火虫飞舞"等不同比喻。
2. 补充细节描写:例如王师傅教学时的动作("布满老茧的手紧握铁勺")、铁花的温度("滚烫的火星擦过脸颊")等,会让场景更真实。
3. 深化感悟部分:结尾可以增加对非遗传承意义的理解,比如"突然明白了这些星火为何能闪耀千年"。
4. 语言更生动:把"困难重重"具体化,如"铁水总是不听使唤地坠落""火星烫得我直跳脚",让困难更直观。
请帮他修改作文:在出土文物旁与考古学家一起凝视文物的情景,表达出对中华文明的赞美和传承的决心。
示例: 在考古探方昏黄的灯光下,我与考古学家们屏息凝视着层叠堆积的文化断面。青铜器上的铜绿斑驳诉说着礼乐春秋,陶罐间的稻谷残粒凝结着阡陌往事,玉璋表面的朱砂纹路蜿蜒出祭祀云烟。当探铲叩响三千年前的夯土,彩绘漆器折射出楚汉风华,丝绸之路的驼铃在釉色流淌的唐三彩上重新摇响。
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让华夏大地上耕耘的身影、都邑中流转的星河、匠人指尖跃动的灵光,都在考古刷轻扫的尘埃中渐次显影。
此刻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器物肌理,更是文明血脉的澎湃律动,点燃胸中不灭的星火,照亮吾辈以传承为炬、以发扬为志的迢迢征途。
三、文体一选,活泼来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特点。文无定法,选用什么文体,看你自己的需要。
如书信体、演讲稿等,又如写自我介绍,习作《我是个啥样的人》巧用访谈的形式来写,给人新鲜活泼之感。行文中,“我是个啥样的人”,题目就是话题; “请他(它)们对我进行评价“,开头就抛出谈资;作者除了借助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生活中其他事物之口引出对自己的评价,加之自己的随后巧辩,使文章的表达既做到了内容丰富多彩,又做到了诙谐风趣,容易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把一个“与众不同,精灵古怪”的当代女中学生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夏日的蝉鸣在梧桐树间流淌,记者与穿着校服的少年并肩坐在操场台阶上。少年小麦色的脸庞沁着细密汗珠,膝盖上还沾着晨跑时蹭上的草屑。
记者:听说你最近同时获得了区数学竞赛一等奖和校运会三千米冠军?
李远:是的,上周五颁奖典礼上,校长都开玩笑说是不是有个双胞胎替我领奖。(笑)其实这两件事倒真有关联——去年冬天我数学成绩突然下滑,班主任建议我试试长跑减压。
记者:在题海里挣扎的滋味不好受吧?
李远:您看这道题。(从书包里掏出布满折痕的错题本)这是当时卡了我两周的几何题,每天晚自习后去操场跑五圈,边跑边在脑子里画辅助线。有天夜里下着雨,我在雨中突然想通解法,浑身湿透冲回教室验证,那种快乐比考试得满分还强烈。
记者:听说你组建了数学互助小组?
李远:去年寒假补课时,我发现很多同学害怕问问题。就在教室后墙贴了张"数学急诊室"海报,每天午休当"主治医师"。上周小考,我们班平均分提升了12分,这比我自己考第一更让我兴奋。(翻出手机里同学们的道谢短信,屏幕裂痕处贴着创可贴)
记者:(指向他脚踝处的肌贴)这伤是?
李远:上个月市运动会预选赛,最后百米冲刺时拉伤了。但想到替补队员小宇发着烧还在场边加油,我咬着牙冲过终点才倒下。您知道吗?后来小宇主动要求加入晨跑队,现在他五千米能跑进二十分钟了。
记者:对未来有什么期许?
李远:(望向跑道上训练的田径队)我想成为那种能照亮别人的人。就像数学老师总说的,解题的乐趣在于发现隐藏的辅助线,而人生的精彩,在于找到奔跑时同频的心跳声。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少年起身拍拍灰尘,书包侧袋插着的钢笔和跑表,在余晖中闪着微光。
四、位置一挪,感染来
剧场里看演出,许多人喜欢前座,就是因为位置好效果就好。写作也一样,选择不同的切入点,选取精巧别致的“故事发生地”作为下笔的角度,这样也能收到独特、引人的表达效果,也能彰显自己作文的优势。
如《一滴水经过丽江》,再如习作《我给老师画张像》,作者虚拟了一个绘画场景,自己是画家,老师是模特,“给老师画像“让人耳目一新。由画老师霜白的头发、犀利的的眼睛、苍老有力的手和干涸的唇角,引出师生相处的四个生活细节,刻画出一位敬业、关心学生的老师形象,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心。
我给老师画张像
我踮起脚尖取下教室后墙的流动红旗,雪白的画纸铺在讲台上。粉笔灰簌簌落在纸边,像初冬落在窗棂的第一茬雪粒。
先画您的头发。粉笔灰在发丝间结着霜花,可您总说那是会跳舞的精灵。那天您伏案改作业,后脑勺粘着片银杏叶——准是晨读时陪我们在树下背书沾上的。我偷笑着没提醒,看金黄的叶子随着您写字的节奏轻轻摇晃,像支永不疲倦的蝴蝶。
再画您的眼睛。老花镜滑到鼻尖时,镜片后会溢出粼粼波光。记得您讲《小桔灯》那天,窗外暴雨如注,后排男生哧哧笑着叠纸船。您突然摘下眼镜,目光扫过之处,三十七双眼睛都成了沉静的潭水。 "眼睛要亮,心里才有光。"您说着重新戴上眼镜,镜片立刻蒙了层水雾。
最难画的是您的手。指节粗大得像老竹根,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红墨水。那天您攥着止咳糖浆冲进教室,药瓶在讲台磕出清脆的响。我们看着您青筋凸起的手背扎着输液贴,板书却依然遒劲如松。粉笔"咔"地折断时,扬起的白雾里,我恍惚看见这双手在深夜批改作文,红笔尖吻过每个错别字。
画到唇角时,您抱着作业本推门进来。我慌忙遮住画纸,您却笑着把保温杯搁在画角:"把枸杞也画上,这是校长犒劳初三老师的。"热水氤氲间,我看见您鬓角新添的白发,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银。
流动红旗重新挂好时,我的画被您收进了教案夹。您说这是最特别的教师节礼物,可我知道,真正的画像早刻在我们心上——当粉笔灰落在肩头发梢,当皱纹里漾出春风,当沙哑的嗓音点燃三十七个太阳。多年后某个批改作业的深夜,我忽然明白:原来您把自己画成了星星,而我们都是追光的人。
五、思维一新,优势来
我们运用自己的独到眼光,去开创思维的创新性,可以构建出与众不同的立意和观点。我们习惯了顺向思维,而一直没有对逆向思维做专门的训练,其实生活中“反弹琵琶”,“垃圾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等事情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比如,按常理,贫穷是人生的一种不幸,但习作《贫穷是一笔财富》,作者打破文章常规的切入角度,在错位中创造新意,从贫穷中发现了另外的财富,即在经受磨炼的机遇上,比别人更多。这样就显出了立意的高远。
躺平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月考结束的午后,我瘫坐在教室角落,望着窗外被风吹动的梧桐叶发呆。后排传来笔尖摩擦草稿纸的沙沙声,前排几个同学正激烈讨论着最后一道数学题。而我选择戴上耳机,让轻音乐在耳畔流淌——这或许就是属于我的"躺平"时刻。
校运会百米赛跑那天,我在弯道处摔倒了。手掌擦破的瞬间,我看见所有选手从我身边呼啸而过。躺在跑道上的十秒钟,我忽然明白:人生就像这场赛跑,总有人要暂时停下来看看天空。后来我索性坐在草坪上看完全程比赛,发现坚持到最后的选手,脸上都带着从容的微笑。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每天只在清晨工作两小时。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都懂得在疾驰的人生中寻找停顿的韵律。他们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停驻中积蓄破茧的力量。
课间操的广播响起,我依然会混在队伍里比划动作;看到同学解出难题,我依然会凑过去请教。只是我不再强迫自己时刻保持冲刺状态,就像春天的梧桐既要抽芽生长,也要在雨中静静呼吸。那些躺在操场看云的午后,趴在课桌小憩的十分钟,反而让解题时的思路更清晰。
风筝飞得再高也需要收线,江水奔流千里仍要汇入平湖。在这个被焦虑裹挟的时代,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躺平,或许正是中学生最珍贵的生存智慧。当我们学会像四季轮回般自然呼吸,成长的年轮自会刻下从容的印记。
古代寓言《愚公移山》中,年近九旬的愚公因家门被太行、王屋两山阻挡,决心率子孙移山。面对智叟"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的质疑,愚公回答"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最终天神被其诚心感动,搬走大山。
请给上述材料立意
常规立意:歌颂坚持不懈、恒心毅力的精神力量。
反向立意思考方向:
1. 盲目坚持是否等同于低效蛮干?
2.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与其耗费数代人力移山,是否更应思考迁居或开凿隧道的替代方案?
3. 精神感动天神的结局是否掩盖了现实困境?若天神未相助,愚公家族是否会陷入代际牺牲的悲剧?
4. 现代视角下,此类"人定胜天"的思维是否违背自然规律与可持续发展?
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
②500 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