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第1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资源简介

《学习伴我成长》 教学设计
——成长离不开学习
一、教材分析
“成长离不开学习” 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第 1 课的核心模块,也是学生建立 “学习与成长关联” 的起始内容。本模块立足学生从出生到三年级的成长轨迹,通过 “学走路、学说话、学整理” 等生活化事例,引导学生发现 “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同时借助 “大人是否需要学习” 的调查与讨论,拓展学习的主体范围,打破 “只有孩子需要学习” 的认知局限。此外,课本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名言引用,以及 “做事长本领” 的实践引导,为学生搭建了 “认知 - 体验 - 践行” 的学习链条,既呼应了单元 “快乐学习” 的主题,也为后续探讨 “学习途径”“学习意义” 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成长认知的关键环节。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对 “学本领” 有直观感受(如会穿衣、会写字),但尚未将 “零散的本领学习” 与 “持续的成长过程” 建立系统关联,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学会的本领是天生的”。此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 “自己成长故事”“家人生活场景” 兴趣浓厚,乐于分享个人经历,但抽象归纳能力较弱,难以从 “学走路、学说话” 等事例中提炼 “学习贯穿成长” 的核心观点。此外,学生对 “大人的学习” 关注度较低,普遍存在 “大人已经什么都会,不用学习” 的误区,需通过真实调查与案例引导,矫正这一认知偏差。
三、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 “成长离不开学习”,认识到学习是青少年实现个人成长、未来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基础,初步树立 “为成长而学、为进步而学” 的朴素志向。
道德素养:在分享个人成长故事与倾听他人经历时,培养尊重他人、善于倾听的品质;在调查家人学习情况时,学会礼貌沟通,增强家庭责任感与感恩意识。
法治观念:结合课本隐性渗透的《义务教育法》理念,让学生明白接受学习是适龄儿童的权利与义务,懂得珍惜学习机会,不浪费成长时光。
健全人格:通过发现 “自己从不会到会的成长痕迹”,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缓解对 “学习困难” 的恐惧,培养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学习心态。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明白 “学习是自身成长的必需”,从主动回顾学习经历、独立完成 “学本领” 小任务等小事入手,初步建立对自身学习与成长的责任认知。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事例与自身经历,列举从出生到现在学到的本领,明确 “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
通过 “大人学习情况调查”,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不分年龄”,大人也需要通过学习适应生活、提升能力。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 “本领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打破 “天生就会” 的认知误区。
让学生从 “被动感知学习” 转向 “主动关联成长”,能自主将 “学会的本领” 与 “个人成长变化” 对应起来,体会学习的必要性。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故事分享法(讲述成长故事)、调查实践法(调查家人学习)、情境讨论法(分析大人学习案例)、直观演示法(展示成长照片 / 视频)。
课时安排:1 课时(40 分钟)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制作课件,包含课本插图(学走路、学说话、学整理、学礼仪等)、“大人学习” 场景图(奶奶学用智能手机、老师参加培训、爸爸学做菜)、短视频《成长的脚印》(剪辑婴儿学爬、幼儿学说话、小学生学写字的片段)。
实物与材料:
“我的成长本领卡”:每人一张,用于记录 “自己学会的本领、学习过程、学会后的感受”;
“大人学习调查表”:每组一份,包含 “调查对象、学什么、为什么学” 三项内容;
成长道具:婴儿鞋、乳牙纪念盒、第一次写的汉字作业、学系鞋带的鞋子模型(可提前让学生带来自己的 “成长纪念物”)。
其他准备:提前布置学生向家长了解 “自己小时候学说话、学走路的故事”;划分 4 人小组,每组准备彩色笔、大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成长时光机”(5 分钟)
教师手持 “时光机道具”(可自制纸质时光机模型),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台‘成长时光机’,它能带我们回到小时候。大家还记得自己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吗?那时候我们会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 “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自己吃饭”)
播放短视频《成长的脚印》,展示婴儿学爬、幼儿学喊 “妈妈”、小学生学系鞋带的片段,追问:“从不会说话到会喊‘爸爸妈妈’,从不会走路到能跑能跳,我们是怎么学会这些本领的呢?”
教师小结:“这些本领不是我们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慢慢学习中掌握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乘坐‘时光机’,看看‘成长到底离不离开学习’。”(板书课题:成长离不开学习)
(二)探究新知:“解密成长的本领”(25 分钟)
模块一:我的本领,从 “不会” 到 “会”(课本 P2-3 内容)
课本事例回顾:展示课本插图(学走路、学说话、学整理、学礼仪、学写字、学做手工),提问:“课本里的小朋友学会了这些本领,大家看看,哪些本领你也学会了?你是怎么学会的?”
个人分享:我的本领卡:
学生填写 “我的成长本领卡”,例:“我学会的本领是系鞋带,妈妈教我绕圈、交叉打结,我练了好多次才学会,学会后特别开心”;
邀请 3-4 名学生展示卡片并分享,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适时追问:“学这个本领时遇到过困难吗?怎么克服的?”(如 “学写字时总写歪,老师教我握笔姿势,我每天练 10 分钟,慢慢就写好了”)。
小组讨论:本领是天生的吗?:
出示课本问题 “这些本领都是天生就有的吗?”,小组讨论 5 分钟;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分享总结:“无论是学走路、学说话,还是学写字、学做手工,这些本领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爸爸妈妈教、老师指导、自己练习学会的 —— 这就是学习!”(板书:本领→学习获得,不是天生)
拓展思考:“如果没有学到这些本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引导学生说出 “不会自己吃饭会饿肚子”“不会说话没法和朋友交流”),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
模块二:大人的学习,藏在哪里?(课本 P4-5 内容)
认知冲突:大人需要学习吗?:
提问:“我们小孩子需要学习,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大人,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他们还需要学习吗?”(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可能出现 “不需要,大人什么都会”“需要,他们要学新东西” 等不同答案);
展示课本 “小调查” 插图(奶奶学习、老师培训、爸爸妈妈参加家长学校、爷爷学习),讲解:“课本里的大人们也在学习,奶奶可能在学用智能手机,老师在学新的教学方法,那大家调查的家人,最近在学什么呢?”
小组合作:大人学习调查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课前调查的 “家人学习情况”,填写 “大人学习调查表”,例:“调查对象是妈妈,她在学做新菜,因为想给我做更可口的饭菜”;
每组选择 1 个典型案例,在大白纸上绘制 “大人学习场景图”(如 “爸爸坐在电脑前学修打印机”),并标注 “学什么、为什么学”;
小组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全班梳理:“大人学习,有的是为了工作(如老师学新教法),有的是为了家庭(如妈妈学新菜),有的是为了适应生活(如奶奶学书法)—— 原来大人也需要学习!”(板书:大人→也需要学习,为工作、家庭、生活)
名言点睛:出示课本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教师简单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经常练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在学习中都会收获快乐和进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持续性与趣味性。
(三)巩固提升:“学习小达人挑战赛”(7 分钟)
设置任务:学一项 “小本领”:
分组设置 “本领挑战站”,结合课本 “做事长本领” 理念,提供简单任务:
挑战一:学叠衣服(参考课本 “学做手工” 的实践思路,教师演示基本叠法,学生尝试);
挑战二:学说礼貌用语(如 “请”“谢谢”“对不起”,模拟 “借东西” 场景,学生练习表达);
挑战三:学整理文具(将散乱的铅笔、橡皮、尺子分类放进文具盒,比谁整理得又快又整齐)。
挑战分享:学生完成挑战后,分享 “刚才的小本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感受?”(如 “叠衣服要把袖子对齐,我试了两次才叠好,学会后觉得自己能帮妈妈干活了”),进一步强化 “学习能获得本领、带来快乐” 的认知。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学会的每一个本领(走路、说话、写字、叠衣服),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大人也需要学习,他们为了工作、家庭、生活,会不断学新本领;
学习是一件持续的事,能让我们变得更棒、更能干。
教师升华:“同学们,学习就像我们成长的‘能量剂’,每学会一个新本领,我们就多一份能量,多一份成长的力量。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关注自己的学习,也多看看家人的学习,做一个爱学习、会成长的小朋友!”
八、板书设计
成长离不开学习
一、我的本领:从不会→会
学走路、学说话、学写字、学叠衣服……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二、大人的学习:藏在生活里
奶奶学用手机、老师学新教法、妈妈学新菜……
大人也需要学习,为了工作、家庭、生活
三、学习的名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九、教学反思
本课时严格依托课本内容展开,通过 “课本事例回顾 - 个人经验联结 - 小组调查实践” 的环节设计,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成长离不开学习” 的核心观点。尤其是 “我的本领卡”“大人学习调查表” 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抽象的 “学习” 变得具体可感。但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生在分享 “大人学习情况” 时,因调查不充分导致表述模糊,需提前加强对调查方法的指导(如 “可以问爸爸‘你最近在学什么呀?’”);二是 “学习小达人挑战赛” 的时间较紧张,部分学生未能充分体验 “从不会到会” 的过程,后续可优化任务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挑战并获得成就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