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目标】
1.认识“蝌、蚪、脑、袋”等生字,认识多音字“教”,正确、美观地书写“两、条、哪”等生字,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大致过程。
4.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练习讲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两、条、哪、宽、那”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则谜语:“大脑袋,长尾巴,穿着一件黑衣裳,常在水中游啊游,长大以后吃害虫。”学生自主 朗读并猜出谜底是“小蝌蚪”。(教师相机板书“小蝌蚪”)
2.教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学生观察,并说说蝌蚪长什么样子。
3.教师过渡:这群可爱的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他们究竟想干什么呢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一篇新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捧起书本认真听。
2.学生借助拼音自主练习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画出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指名6名学生分别朗读第1~6自然段,出示对应的词语卡片,指名认读,齐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正音。
4.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对于不熟悉的生字、词语要多读几遍。
(2)教师随机出示词语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3)教师一一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认读,鼓励学生交流识记方法。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当小结:可以利用加一加、变一变、减一减等方法来识记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小蝌蚪的身体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上述问题,并与同桌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指导并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的身体先是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教师相机出示课文第2、3、4、6自然段中的相关句子,指名学生朗读。
4.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第2题中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
5.指名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用上“先、再、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将句子说得通顺、连贯。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5个生字:两、条、哪、宽、那。
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3.学生自主观察,交流识记方法和书写要领。
4.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强调:“两”字的笔顺是从上到下、由外而内,而且最后一笔捺画变为点画,整体上写紧凑一点;“宽”字的各部分均要写得扁一点。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书写。
6.学生自主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强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新课文,交了一些新的汉字朋友,而且还了解了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收获可真大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短、孩、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练习。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激发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激趣导入
1.抽读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2.多媒体出示小蝌蚪长成青蛙的五幅图片,让学生看图简要说一说这个过程。
3.教师过渡: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可爱的小蝌蚪,踏上寻找妈妈的旅程吧!
二、精读故事,分角色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填空:( )里有一群小蝌蚪,( )的脑袋,( )的身子,甩着( )的尾巴,快活地( )。
(3)多媒体出示小蝌蚪在水里游动的图片,学生对照图片,完成填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主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遇到了谁?
(2)先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再指名交流刚才的问题: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遇到了鲤鱼阿姨。
(3)出示小蝌蚪和鲤鱼阿姨的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指导读出不同的语气。
(4)质疑:听了鲤鱼阿姨的话,小蝌蚪知道了妈妈长什么样子吗?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2)指名学生交流问题: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看到了谁?
(3)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为什么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指导学生结合前文鲤鱼阿姨说的话“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帮助学生理解。
(4)出示乌龟说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交流:这一次小蝌蚪知道了妈妈长什么样子吗?
4.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看到了谁。
(2)出示描写青蛙的句子“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指名学生朗读。
(3)指导学生配上动作朗读这句话,帮助学生体会“蹲、披、露、鼓”这几个动词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4)鼓励学生用这几个词语练习说句子,教师适当指导学生把句子说清楚、说通顺。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对话。
(6)教师:(出示课文第3页的插图)同学们,小蝌蚪找呀找呀,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如果你是小蝌蚪,此时会说些什么?心情又如何呢?(学生观察插图,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展开了这么多有趣的想象,说得真好!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第5自然段吧!(生齐读)
5.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并交流问题: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青蛙捉害虫的资料,教师适当引导,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6.整体回归,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学讲故事
1.教师创设情境: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有趣的故事,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也想听听这个故事,让我们来练习讲故事,然后说给他们听吧!
2.鼓励学生交流如何才能讲好这个故事,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当小结:要记住故事的主要内容,配上恰当的表情和动作,声音要洪亮。
3.学生自主练习,同桌互说。
4.展示汇报: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师生共同评议。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短、孩、成。
2.学生口头组词,加深理解。
3.指名学生交流如何记住这些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4.教师重点指导:“成”的笔顺是横、撇、横折钩、斜钩、撇、点;其余2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5.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书写后描红、仿写。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小蝌蚪是如何长成青蛙的,还练习了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希望你们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们听,告诉他们要保护青蛙哟!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科普童话,对于其主要情节,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基本上能够理解。那么,这样一篇课文,其语文教学的价值何在?如何通过文本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特点的基础上,教师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情节的分析上,而是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练”的方法,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分角色朗读、练习讲故事上。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逐步提升,从读正确、读流利到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再到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这种转变,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