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标题解说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诗中的月拓展延伸工作回顾作者介绍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有《李太白全集》。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人物链接写作背景《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文学常识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绝句,按照字数,也分为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文学常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朗读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2)大意杨花落尽,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1.为何开头选取“杨花”、“子规” “杨花”常象征离散、漂泊“子规鸟”即杜鹃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前途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本诗首句寓情于景,通过杨花、子规鸟意象,渲染了在暮春季节的一种无限悲凉、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2.请简要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如柳、长亭、雁、落花、梧桐等知识链接意象的作用诗歌中的意象起着传情达意的作用。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两句诗选取“杨花”“子规”两个意象: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为暮春;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柳絮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暗含离别之痛,借此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用得很精妙,请简要赏析。“尽”字既点明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什么是将“愁心”寄给明月?“明月”这一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殊意义?1.明月是圆的,让人憧憬“团圆”,引起望月思人的情绪;2.明月高悬,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看到它,千里可共,更容易想起故乡和远方的亲朋;3.明月给人皎洁之感,晶莹润泽,象征了两人友情的珍贵纯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借明月表达思乡怀远之情。借明月寄托思念亲友,期盼团圆之情。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做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特色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中的杨花、子规都是渲染气氛的物象,展示了凄楚、黯淡的氛围。诗人以此烘托悲苦的心情。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强烈深沉。将“愁心”寄予明月,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物象,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之情。课堂小结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之情。 (情感)杨花:漂泊无定(友人的现状)子规啼:离愁别恨(诗人的心情)闻道:震惊,痛惜过五溪:偏远,艰难写景 叙事抒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关切同情情意绵长愁心:同情,牵挂,关切明月:千里可共(客观事物人格化)随君:时刻相伴直:不停留——急切夜郎西:更加偏远之地随堂练习1.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 。 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 , 。3.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是 , 。 4.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5.而“ ”句写闻讯,暗含悲痛之意,表现旅途艰难。 随堂练习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