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消息二则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八年级上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2.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A .真实性 B.时效性 C .准确性 D .生动性
1.新闻指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广义的新闻包括( ) ( ) ( )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
2.阅读消息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六要素包括( ) ( ) ( ) ( ) ( ) ( ) 。结构的五部分包括( ) ( ) ( ) 背景及结语。其中, ( ) ( ) ( )三部分是构成一则消息必不可少的。
3.下列不属于新闻的三个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消息
何人
导语
主体
标题
标题
导语
主体
文体知识检测
消息
通讯
新闻特写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故
如何
D
了解作者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
主要作品《沁园春·雪》《七律·长征》著有《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
1893—1976
背景介绍
国民党于1949年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1949年4月22日下午,国民党军队开始全线退却。22日夜,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军将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字音
要塞(sài ) 阻塞(sè)
堵塞(sè ) 塞子(sāi)
锐不可当(dāng) 当真(dàng)
溃退(kuì) 匮(kuì)乏
馈(kuì)赠 歼灭(jiān)
阡陌( qiān) 纤维(xiān)
浏览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经过:
起因:
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标 题 对 比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同样表述结果,为何第二篇用“横渡”,而不是直观的“南渡”?
“横渡”的意思是横穿水面到达彼岸,不仅说明了客观事实,显示了我军阵容强大,还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勇往直前,锐不可当,而且这个词读来更有气势,又表达了胜利的豪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百万大军”线上我军阵容强大,“横渡”表现出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导语: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导语,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35万
三分之二
35万
大部分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略写。最后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使用“很”“较为”来说明不同的程度,表达准确。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句话充满了嘲讽意味,汤恩伯是来督战的,结果他认为“很巩固”的东面防线被我军突破。这里的“不料”,正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敌军一部分被“歼灭”,一部分被“击溃”,所以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随堂检测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A C D C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