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新课导入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学习写作新闻评论。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3.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知识链接——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背景介绍——南京大屠杀
李自健油画《南京大屠杀》
2014年2月27日,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形式悼念死难同胞。
本文是就此事件写的新闻评论。
背景介绍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
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人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者——钟声
深入探究——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点明主要事件,交代事件背景。(第1段)
第二部分
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第2-4段)
第三部分
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第5-6段)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深入探究
1.说说文章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的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作用: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既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又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语言庄重严肃,富有感染力。
快速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深入探究
作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列举众多事例,证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都尊重历史、缅怀历史。
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2.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间接引用弗雷德 阿门的话有何深意与作用?
80年,沧海桑田,南京由饱受二战战火摧残的“典型”,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昭示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传统和坚定信念。弗雷德 阿门是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间接引述他的话,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第⑥段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实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
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
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
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讽刺了日本右翼的所作所为。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
历史问题上的态度……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严重不满。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
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对日本右翼的极大讽刺。
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
足证和平时何等珍贵。
“何等”的意思是“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
同寻常,突出“珍贵”。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
一以贯之的和平宣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
变。
本文主旨
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也批判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丑恶行径。以南京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沧桑巨变,鼓舞、召唤人们铭记历史、捍卫和平、开创未来。
课后作业
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二段,作者连续举例,通过国际社会正义之士兵铭记历史、纪念死难者的活动,表明捍卫世界和平是人类的主流;作者在指出日本右翼分子顽固时,也是连续举例,让读者知道他们的丑恶嘴脸。用连续举例的方法,试写一段话,并进行评议,论证某个观点。(250字左右)
课后作业
答案: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他们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忍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