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同步课件2025年秋统编新版八上语文精品课件 嵌视频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117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重点] 分析“我”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和“我”弃医从文的原因。2.[重点] 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3.[难点] 品味语言,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线索及内容,还通过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了解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文,去了解鲁迅先生离开东京去往仙台学医的原因、他在仙台学医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分析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钦佩与怀念之情。导入新课【探究一】 研读课文,理解原因1.离开仙台的原因。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部分描写的对象是谁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持什么样的态度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第1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探 · 教材写法明确:(1)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2)作者对他们非常厌恶。这从作者对他们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件的描写中可以看出。(3)运用了比喻、夸张、反语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幽默风趣而又耐人寻味。如“实在标致极了”,运用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探究小结】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如匕首。其实,他的散文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本文第一部分将矛头指向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危难时刻,他们仍胸无救国之志,浑浑噩噩,所以鲁迅厌恶他们。这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交代了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2.弃医从文的原因。鲁迅去仙台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医学,藤野先生对他也特别关心、关注,为什么他最终离开了仙台,放弃了学医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文章内容,探究原因。爱国在仙台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弃医从文的原因明确:(1)“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本来去日本学医,是希望学成后可以疗治国民的体魄,而这些经历使他意识到比体魄更需要“疗治”的是国人的思想,他认为必须要唤醒愚昧麻木的民众,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2)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探究二】 跳读课文,梳理情感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我们能读出鲁迅的讽刺、调侃。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事件 心态与情绪 词语 主要行为东京赏樱花回中国留 学生会馆去仙台的路上失望,冷漠无非是,确也像,还要,实在蔑视“清国留学生”格格不入还,倘在,倒也还可以,但到,不免一转,坐坐漫不经心还记得,只记得想起明朝遗民(续表)事件 心态与情绪 词语 主要行为初到仙台初进课堂添改讲义匿名信事件戒备之心,好奇之心,作客之心还没有,大概,居然,可惜不以蚊子、监狱为恶无所用心并认为日本接触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不安和感激可惜后悔不太用功不平无怪感叹中国是弱国(续表)事件 心态与情绪 词语 主要行为看电影事件离开以后满腹愤懑偏有,呜呼听得刺耳坚定,一往无前时时,最,只有,每当,忽又,而且,于是怀念先生,感激先生,坚定斗志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1)“我”是一个专心求学、不盲目追求娱乐和享受的人。“我”看到“清国留学生”整天不学无术,觉得非常失望,于是离开东京去往仙台。(2)“我”是一个反对腐朽、追求民主的人。如,对“清国留学生”行为举止的描写,刻画了一群“丑而不觉其丑,滑稽而不觉其滑稽”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现了“我”对“清国留学生”以丑为美而不自知的行为感到羞耻、愤恨,表明“我”是一个厌恶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探寻民主觉醒之路的先行者。(3)“我”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文中提到“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说明“我”对书本感兴趣,渴求学到新知识。(4)“我”是一个不忘故土的人。“我”看到日本有个叫“日暮里”的驿站,就记住了这个驿站的名字,也许是因为“我”想起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名句;只记得“水户”的地名,也是因为那是明朝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5)“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在仙台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民众。【探究三】 品味语言,感受风格(一)探究副词,理解情味。1.鲁迅的作品善用副词,抓住副词,经常能够读出鲁迅寄寓其中的情感。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副词,理解作者的情感。(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2)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3)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4)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5)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明确:(1)“无非”是“不外乎”的意思,文章第一句话就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写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了伏笔。(2)一个“便”字,写出了藤野先生给“我”添改讲义的速度之快。(3)“都”“也都”,表明藤野先生添改得非常仔细,不仅涉及医学知识的添改,还涉及日语语法错误的修改,实在令人感动。“一一”“一直”,表明藤野先生添改讲义细致入微,而且持续的时间非常长。运用这些词语,表现出藤野先生的严谨、细心和真诚。(4)“总算”一词,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担忧和关心。(5)“竟”字,将作者的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很好地表达了出来。2.【大单元勾连】 除本文中副词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韵味外,请同学们回顾,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还有哪些副词运用得好 试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明确:示例:《秋天的怀念》一文,“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的“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二)赏析反语,体会情感。本文是如何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的 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试举例说明。明确: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而实际意思正好相反的一种修辞手法。反语常带有强烈的感彩。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讽刺的作用。本文中的反语非常生动、精彩,如: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句中的“标致”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不务正业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②“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里的“精通时事”是反语,是说这些人“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无所事事。③“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④“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句中的“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了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三)探究意蕴,理解内涵。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明确:“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国人”前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强调,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慨和抨击。后面的“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凌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心情。(2)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明确:句中的“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国民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当时中国国民的麻木愚昧的批判态度。同时表明,对于中国国民,作者是“怒其不争”。(四)把握语气,理解意蕴。体会下面句子的语气,理解其蕴含的深层含义。(1)“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的“竟”“居然”透露出“我”怎样的心态 明确:句中的“竟”“居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于幽默诙谐的调侃中,透露出作者对恶劣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心态。(2)“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何尝”蕴含着什么意思 明确:“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体现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反映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课堂小结】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其如此。通过学习散文《藤野先生》,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力前行的心迹,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感情。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仅令鲁迅感念,同时也烙印在读者的心中。串 · 教材重点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手册或作业本第7课的训练。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