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卷

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南关期末)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一米线”“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高铁上禁止吸烟”“严禁酒后驾车”等,这些规则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表明(  )
A.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B.遵守和维护规则主要靠他律
C.规则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D.违反规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答案】A
【知识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解析】【分析】A:材料中的规则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表明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制的,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故A符合题意;
B:遵守和维护规则需要靠自律和他律,故B说法错误;
C:材料中未体现积极改进规则,故C不符合题意;
D: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规则和自由的关系。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2.(2024八上·玉林期末)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诸如驾车副蹭、消费纠纷、医疗纠纷、过失伤害等事件,这些纠纷和侵害有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中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  )
A.私下解决 B.求助律师
C.向国家机关控告 D.诉讼
【答案】D
【知识点】诉讼及其分类
【解析】【分析】D: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正确;ABC:均不是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诉讼。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2025八上·金平期末)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民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下列选项中的行为与社会秩序相一致的是(  )
A.小林在图书馆看书自觉保持安静——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B.工人师傅维修路灯——遵守生产秩序
C.小刘在高铁站自觉排队过安检——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D.小明不随意穿越马路——遵守交通秩序
【答案】D
【知识点】社会秩序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A不一致:在图书馆看书自觉保持安静是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不是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B不一致:工人师傅维修路灯是爱岗敬业表现,不是遵守生产秩序;
C不一致:自觉排队过安检是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是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D一致:不随意穿越马路是遵守交通秩序的表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秩序。什么是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4.(2024八上·东莞期末)《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维护校园环境,爱护教学设施,遵守教学秩序,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之所以要求学生遵守教学秩序,是因为(  )
A.社会秩序要靠强制命令来维持
B.扰乱了社会秩序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C.社会正常运行需要良好的秩序
D.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状态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秩序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A:社会秩序依靠道德或者依靠法律来维持,A不符合题意;
B:违背了社会秩序不一定都会受到法律制裁,B不符合题意;
C:之所以要求学生维护教学秩序,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C符合题意;
D:该选项是秩序的内涵,不是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秩序的相关知识。社会秩序的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5.(2025八上·石景山期末)在社会生活中,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警示语。
以上警示语启示我们(  )
A.承担责任、不求回报 B.敬畏生命、遵守规则
C.正视挫折、增强韧性 D.崇尚自由、享受生活
【答案】B
【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敬畏生命
【解析】【分析】禁止电动车进入电梯,有利于防止火灾,禁止高空抛物有利于保护他人生命安全,禁止吸烟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这警示我们要遵守规则、敬畏生命,所以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警示语与“承担责任不求回报”“崇尚自由享受生活”“正视挫折增强韧性”等内容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的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2025八上·潮南期末)202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首都利马连续会见了6位外国领导人。11月16日下午,习主席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11月18日至19日,习主席分别会见了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法国、玻利维亚、阿根廷的领导人。在此场合,习主席表现出了亲切与友好,显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上述材料体现出(  )
A.中华民族是最讲礼仪的民族
B.文明有礼是世界各国立身处世的前提
C.文明有礼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D.文明有礼体现我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答案】D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A表述错误:“最讲礼仪”表述过于绝对,中华民族是讲礼仪的民族;
B表述错误: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C表述错误:“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文明有礼有利于我们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D表述正确:在外交场合中,习主席表现出亲切与友好,显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体现了文明有礼对国家的重要性,文明有礼体现我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明有礼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待人礼为先?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增进人们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7.(2025八上·石景山期末)某校开展“身边的榜样”评比活动。同学们推荐小杨同学,推荐理由见下表。
★庄严肃穆地参加升旗仪式,高唱国歌
★积极申请加入共青团,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
★热爱集体,主动帮助同学
★上课认真听讲,遵守校规校纪
根据同学们的推荐理由,小杨同学应被评为(  )
A.文明榜样 B.运动榜样 C.环保榜样 D.劳动榜样
【答案】A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礼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庄严肃穆地参加升旗仪式,高唱国歌体现的是举止文明;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热爱集体、主动帮助同学、上课认真听讲、遵守校规校纪都是文明的体现,这符合文明榜样的要求,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运动,环保,劳动等内容,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的认识,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8.(2025八上·长沙期末)季布,汉朝人,十分重视承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因此在当地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乡亲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启示我们((  )
A.树立诚信意识信守承诺 B.诚信能够消除社会矛盾
C.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D.权衡利弊运用诚信智慧
【答案】A
【知识点】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A: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启示我们要信守承诺,树立诚信意识,A符合题意;
B:诚信能够缓解社会矛盾,而不能消除,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涉及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C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践行诚信。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要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9.(2025八上·梓潼期末)对下列名言分析错误的是(  )
A.“人而无礼,焉以为德”——人若没有礼貌,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学会换位思考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信仰,不知它能做什么
D.“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交往要讲语言艺术,要合时宜,不要恶语伤人
【答案】C
【知识点】以礼待人;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A分析正确:“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这句话强调的是礼貌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礼貌,那么他的道德修养就会受到质疑;
B分析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倡导的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C分析错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原本强调的是信用的重要性,即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可靠的事情。“人如果没有信仰,不知它能做什么”,这是对原句的误解。信仰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更多地与可靠性、诚实和履约能力相关,而信仰则通常指对某种宗教、理念或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D分析正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强调了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避免使用恶语伤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诚信等知识。注意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用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③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0.对下列“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是(  )
选项 微行为 微点评
A 一名中学生遇到突发疾病摔倒的老人,毫不犹豫上前扶起他,并陪同前往医院 缺乏风险意识,不懂得及时保全自身
B 某主持人主动单膝跪地与轮椅上的女孩平视合影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C 某校团委书记每个暑期坚持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到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学生们弘扬敬业精神,勇于承担责任
D 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为国家争得荣誉 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友善待人的做法
【解析】【分析】某主持人主动单膝跪地与轮椅上的女孩平视合影,体现了该主持人能够站在女孩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B点评正确;
A点评错误;一名中学生遇到突发疾病摔倒的老人,毫不犹豫上前扶起他,并陪同前往医院,这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生命的表现,是值得赞扬的行为,而不是缺乏风险意识,不懂得及时保全自身;
C点评错误,某校团委书记每个暑期坚持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到偏远山区义务支教,这体现的是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通常是指对自己的职业或工作岗位的认真负责和全身心投入;
D点评错误,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为国家争得荣誉,体现的是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友善待人的做法,友善待人要换位思考。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11.杨柏海是徐家巷村的一名村民,他多年来始终铭记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的初心,2025年春节前夕为村内230余名群众捐赠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长期资助奖励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受益学生达100余人。这说明杨柏海(  )
①懂得换位思考、体谅和包容他人 ②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传递了温情与爱心
③与人为善,弘扬友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④践行了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友善待人的做法
【解析】【分析】杨柏海为村内群众捐赠生活物资,长期资助奖励 考上高中和大学的 学生, 说明杨柏海 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传递了温情与爱心,传承了 与人为善,弘扬友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②③正确;
①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换位思考、体谅和包容他人的内容;
④错误,这践行了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友善待人的做法的认识,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12.(2023八上·潼南期中)李某某编造、传播涉疫虚假信息,造成全域群众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李某某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判处其拘役四个月,缓刑五个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是(  )
A.李某某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B.李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李某某应该传递网络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D.李某某未依照法律行使言论自由权
【答案】A
【知识点】树立法律信仰
【解析】【分析】 李某某编造、传播涉疫虚假信息,造成全域群众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受到刑罚的处罚,从法律的角度看,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是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所以A符合题意,正确;
B不符合题意, 李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李某某应受刑罚处罚的原因,不是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
C不符合题意,选项观点不是从法律角度回答;
D不符合题意, 李某某未依照法律行使言论自由权是李某某行为违法的表现,这不是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的认识,青少年学生应增强法治意识和观念,认真学习法律,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认真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13.(2023八上·永修开学考)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因此,树立法律信仰,中学生应当(  )
①崇尚法律
②公正司法
③遵守法律
④严格执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 树立法律信仰,中学生应当增强法制意识和观念,认真学习法律, 崇尚法律 ,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正确;
②错误,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的要求;
④错误,严格执法是对执法机关的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的认识,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14.(2021八上·韶关期末)下边漫画中青年男子的行为(  )
A.诠释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B.契合了诚实守信的要求
C.是热心公益的正义之举 D.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
【答案】D
【知识点】树立法律信仰
【解析】【分析】 仔细观察漫画内容,社会中的“高额利息”“高额回报”,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中的非法集资现象。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材料中的举措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D说法正确。
ABC说法错误,这不是社会责任,也不是诚实守信的表现,也没有体现出热心公益的内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在正确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上,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干扰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5.(2024八上·赣州开学考)“恭喜你中大奖了!”小王立即按对方要求转账5000元,结果没有收到兑奖信息。发现被骗后,小王应该(  )
A.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B.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C.蒙骗他人,挽回损失 D.骚扰对方,出口怒气
【答案】B
【知识点】依法办事
【解析】【分析】A: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表现,还可能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得更多人受害,故A说法错误;
B:青少年要树立法治意识,依法维权。面对诈骗行为,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及时报警,这是依法维权的表现,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B说法正确;
C:没有做到依法维权,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故C说法错误;
D:缺乏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没有做到依法维权,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依法办事。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办事,就是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6.(2025八上·潮南期末)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古有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今有宋庆龄冒大雨赴约,李苦禅为故友烧画。古往今来,诚信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忽视。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恪守诚实的要求,尊重他人隐私
B.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信,要把隐私毫无保留地告知好朋友
C.权衡利弊,表明自己的诚实,选择性地泄露好友的部分隐私
D.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保守住朋友涉及违法犯罪的隐私
【答案】A
【知识点】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A合理: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恪守诚实的要求,尊重他人隐私,很好地平衡了诚信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它强调了遵循伦理和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在保持诚实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B不合理:将个人隐私毫无保留地告知他人,显然是对隐私权的侵犯;
C不合理:“选择性地泄露隐私”仍然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因为任何未经授权的泄露都是不合法的;
D不合理:如果知道朋友涉及违法犯罪而不报告,可能会触犯法律,如知情不报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的正确认识。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用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③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二、辨析题
17.(2021八上·海曙期中)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
判断:
理由:
【答案】错误;理由: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知识点】社会规则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题干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可以从社会规则规定社会秩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所以是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而不是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社会规则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值一般。
18.(2023八上·夏津期末)小刚看到有关内地某演员论文涉嫌抄袭、后被北大取消博士后的新闻后,说:“抄袭现象普遍存在,何必大惊小怪呢?”
判断:   
理由:   
【答案】错误。;抄袭他人文章,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不诚信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知识产权不受侵犯,诚信是做人的美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树立规则意识,要讲诚信。
【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首先认识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抄写他人论人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是不诚信的,也是违法行为;其次,理由从抄袭他人论文的危害和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规定回答;最后表明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树立规则意识,讲究诚信。
【点评】本题考查规则和诚信。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尊法守法,树立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首先对题干中的观点进行判断;其次,根据教材知识说明理由,最后表明自己的正确做法即可。
三、材料分析题
19.(2024八上·南宁月考)【遵守社会规则成就精彩人生】
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与规则同行。某中学八年级(1)班召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安全充电促落实】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班会课第二环节,小正同学展示了相关资料:
新修订的《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中,明确了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管理者和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行管理机构等应当劝阻、制止违规充电行为,对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充电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 上海开出首张非机动车管理罚单当天,执法人员发现,某小区电动车车主跑先生从门卫值班室窗口拉出一根“飞线”正在充电,按照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其作出了罚款人民币50元的行政处罚。
(1)请你运用“秩序与规则”的相关知识,评价鲍先生“飞线”充电的行为。
【守护规则我践行】
班会课总结环节中,同学们围绕“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让遵守和维护规则成为一种优秀习惯和做事原则”的话题展开班会学习体会交流。
(2)请你根据材料中的话题,谈谈今后自己应该如何守护规则
【答案】(1) 鲍先生的行为是错误的;鲍先生“飞线”充电的行为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扰乱了社会秩序,缺乏规则意识;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要学会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飞线”充电,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扰乱社会秩序和规则;因此,我们要自觉维护秩序、遵守规则。
(2) 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知识点】社会规则的内涵、意义;自觉遵守规则
【解析】【分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有关知识,从评价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展开作答。
(2)本题考查如何守护规则,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从他律与自律、内心敬畏规则等作答。
【点评】对于评析类主观题,一定要分清层次,找出合理的做出肯定,并分析合理原因;找出不合理的并讲清原因;最后还要从多角度做适当补充,使观点或看法更加完整、准确。
20.【文明有礼 考验人心】
材料一 吃过晚饭,爸爸在看电视,小华想看“动画梦工场”,于是抢过遥控器换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时门铃响了,爸爸说:“小华,帮爸爸开门。”小华不情愿地去开门,看是爸爸的同事,小华没说什么,继续看动画片。叔叔送给小华一辆赛车,小华说:“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丢下礼物就走。爸爸和叔叔谈话时,小华嫌吵,把电视的音量调大。叔要走了,爸爸去送叔叔,小华仍然在看动画片。
材料二 待人以礼,人心所向。待人以礼,礼在“礼貌”;待人以礼,礼在“礼让”;待人以礼,礼在“礼节”。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认真阅读材料一,小华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要求?(2处即可)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待人以礼是人心所向”?
(3)两则材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答案】(1)抢过遥控器换了频道;看是爸爸的同事,小华没说什么,继续看动画片;“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把电视的音量调大;没有送客人离开。
(2)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3)①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③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1) 抢过遥控器换了频道,这是不尊重爸爸的表现。 看是爸爸的同事,小华没说什么,继续看动画片,没有送客人离开,这对客人不热情,是不礼貌的表现,没有做到以礼待人。“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 把电视的音量调大等都是不尊重他人,没有换位思考的表现,不符合礼仪要求。
(2)“待人以礼是人心所向”这体现了礼的重要性,因此,本题可以从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等方面回答即可。
(3)两则材料启示我们要做到文明有礼,具体写出文明有礼的要求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21.(2023八上·朝阳期中)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中生小宇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小轿车碰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逃走。“吃瓜群众”对此事开始了议论:
甲:“如果能够找到肇事司机,就把他的车给砸了。”
乙:“找到肇事司机后,应该报警并依法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材料二 碰撞造成小宇右臂骨折。交警通过查看监控视频找到了肇事司机,肇事司机拒绝赔偿,小宇及其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人民法院。最终,肇事司机按人民法院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甲或者乙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做出正误判断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回答,小宇及其家人运用了哪种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案】(1)甲的看法错误。这样做是非法报复,会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砸东西行为违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乙的看法正确。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或者打官司)
【知识点】依法办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依法办事知识点。首先判断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砸东西行为违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作答。
(2)本题考查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合法途径知识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向人民法院起诉。
【点评】本题考查依法办事知识点。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 1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卷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南关期末)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一米线”“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高铁上禁止吸烟”“严禁酒后驾车”等,这些规则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表明(  )
A.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B.遵守和维护规则主要靠他律
C.规则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D.违反规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2024八上·玉林期末)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诸如驾车副蹭、消费纠纷、医疗纠纷、过失伤害等事件,这些纠纷和侵害有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中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  )
A.私下解决 B.求助律师
C.向国家机关控告 D.诉讼
3.(2025八上·金平期末)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民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下列选项中的行为与社会秩序相一致的是(  )
A.小林在图书馆看书自觉保持安静——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B.工人师傅维修路灯——遵守生产秩序
C.小刘在高铁站自觉排队过安检——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D.小明不随意穿越马路——遵守交通秩序
4.(2024八上·东莞期末)《广东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维护校园环境,爱护教学设施,遵守教学秩序,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之所以要求学生遵守教学秩序,是因为(  )
A.社会秩序要靠强制命令来维持
B.扰乱了社会秩序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C.社会正常运行需要良好的秩序
D.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状态
5.(2025八上·石景山期末)在社会生活中,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警示语。
以上警示语启示我们(  )
A.承担责任、不求回报 B.敬畏生命、遵守规则
C.正视挫折、增强韧性 D.崇尚自由、享受生活
6.(2025八上·潮南期末)2024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首都利马连续会见了6位外国领导人。11月16日下午,习主席在利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11月18日至19日,习主席分别会见了英国、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法国、玻利维亚、阿根廷的领导人。在此场合,习主席表现出了亲切与友好,显示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上述材料体现出(  )
A.中华民族是最讲礼仪的民族
B.文明有礼是世界各国立身处世的前提
C.文明有礼就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D.文明有礼体现我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7.(2025八上·石景山期末)某校开展“身边的榜样”评比活动。同学们推荐小杨同学,推荐理由见下表。
★庄严肃穆地参加升旗仪式,高唱国歌
★积极申请加入共青团,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
★热爱集体,主动帮助同学
★上课认真听讲,遵守校规校纪
根据同学们的推荐理由,小杨同学应被评为(  )
A.文明榜样 B.运动榜样 C.环保榜样 D.劳动榜样
8.(2025八上·长沙期末)季布,汉朝人,十分重视承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做到,因此在当地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乡亲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启示我们((  )
A.树立诚信意识信守承诺 B.诚信能够消除社会矛盾
C.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D.权衡利弊运用诚信智慧
9.(2025八上·梓潼期末)对下列名言分析错误的是(  )
A.“人而无礼,焉以为德”——人若没有礼貌,就谈不上道德修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学会换位思考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信仰,不知它能做什么
D.“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人交往要讲语言艺术,要合时宜,不要恶语伤人
10.对下列“微行为”的“微点评”正确的是(  )
选项 微行为 微点评
A 一名中学生遇到突发疾病摔倒的老人,毫不犹豫上前扶起他,并陪同前往医院 缺乏风险意识,不懂得及时保全自身
B 某主持人主动单膝跪地与轮椅上的女孩平视合影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C 某校团委书记每个暑期坚持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到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学生们弘扬敬业精神,勇于承担责任
D 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为国家争得荣誉 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A.A B.B C.C D.D
11.杨柏海是徐家巷村的一名村民,他多年来始终铭记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的初心,2025年春节前夕为村内230余名群众捐赠米面油等生活物资,长期资助奖励考上高中和大学的学生,受益学生达100余人。这说明杨柏海(  )
①懂得换位思考、体谅和包容他人 ②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传递了温情与爱心
③与人为善,弘扬友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④践行了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3八上·潼南期中)李某某编造、传播涉疫虚假信息,造成全域群众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李某某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被判处其拘役四个月,缓刑五个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是(  )
A.李某某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B.李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李某某应该传递网络正能量,增强社会责任感
D.李某某未依照法律行使言论自由权
13.(2023八上·永修开学考)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因此,树立法律信仰,中学生应当(  )
①崇尚法律
②公正司法
③遵守法律
④严格执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2021八上·韶关期末)下边漫画中青年男子的行为(  )
A.诠释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B.契合了诚实守信的要求
C.是热心公益的正义之举 D.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
15.(2024八上·赣州开学考)“恭喜你中大奖了!”小王立即按对方要求转账5000元,结果没有收到兑奖信息。发现被骗后,小王应该(  )
A.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B.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C.蒙骗他人,挽回损失 D.骚扰对方,出口怒气
16.(2025八上·潮南期末)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古有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今有宋庆龄冒大雨赴约,李苦禅为故友烧画。古往今来,诚信的力量从来都不容忽视。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恪守诚实的要求,尊重他人隐私
B.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信,要把隐私毫无保留地告知好朋友
C.权衡利弊,表明自己的诚实,选择性地泄露好友的部分隐私
D.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保守住朋友涉及违法犯罪的隐私
二、辨析题
17.(2021八上·海曙期中)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
判断:
理由:
18.(2023八上·夏津期末)小刚看到有关内地某演员论文涉嫌抄袭、后被北大取消博士后的新闻后,说:“抄袭现象普遍存在,何必大惊小怪呢?”
判断:   
理由:   
三、材料分析题
19.(2024八上·南宁月考)【遵守社会规则成就精彩人生】
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与规则同行。某中学八年级(1)班召开“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安全充电促落实】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班会课第二环节,小正同学展示了相关资料:
新修订的《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中,明确了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管理者和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行管理机构等应当劝阻、制止违规充电行为,对私拉电线和插座为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充电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 上海开出首张非机动车管理罚单当天,执法人员发现,某小区电动车车主跑先生从门卫值班室窗口拉出一根“飞线”正在充电,按照第四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其作出了罚款人民币50元的行政处罚。
(1)请你运用“秩序与规则”的相关知识,评价鲍先生“飞线”充电的行为。
【守护规则我践行】
班会课总结环节中,同学们围绕“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让遵守和维护规则成为一种优秀习惯和做事原则”的话题展开班会学习体会交流。
(2)请你根据材料中的话题,谈谈今后自己应该如何守护规则
20.【文明有礼 考验人心】
材料一 吃过晚饭,爸爸在看电视,小华想看“动画梦工场”,于是抢过遥控器换了频道,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时门铃响了,爸爸说:“小华,帮爸爸开门。”小华不情愿地去开门,看是爸爸的同事,小华没说什么,继续看动画片。叔叔送给小华一辆赛车,小华说:“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丢下礼物就走。爸爸和叔叔谈话时,小华嫌吵,把电视的音量调大。叔要走了,爸爸去送叔叔,小华仍然在看动画片。
材料二 待人以礼,人心所向。待人以礼,礼在“礼貌”;待人以礼,礼在“礼让”;待人以礼,礼在“礼节”。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认真阅读材料一,小华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要求?(2处即可)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待人以礼是人心所向”?
(3)两则材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21.(2023八上·朝阳期中)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中生小宇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小轿车碰倒在地。轿车司机下车后发现是一名学生,便驾车逃走。“吃瓜群众”对此事开始了议论:
甲:“如果能够找到肇事司机,就把他的车给砸了。”
乙:“找到肇事司机后,应该报警并依法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材料二 碰撞造成小宇右臂骨折。交警通过查看监控视频找到了肇事司机,肇事司机拒绝赔偿,小宇及其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人民法院。最终,肇事司机按人民法院判决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甲或者乙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做出正误判断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回答,小宇及其家人运用了哪种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解析】【分析】A:材料中的规则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表明自由是相对的,有限制的,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故A符合题意;
B:遵守和维护规则需要靠自律和他律,故B说法错误;
C:材料中未体现积极改进规则,故C不符合题意;
D: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法律等。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规则和自由的关系。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
2.【答案】D
【知识点】诉讼及其分类
【解析】【分析】D: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正确;ABC:均不是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诉讼。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答案】D
【知识点】社会秩序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A不一致:在图书馆看书自觉保持安静是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不是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B不一致:工人师傅维修路灯是爱岗敬业表现,不是遵守生产秩序;
C不一致:自觉排队过安检是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是遵守社会管理秩序;
D一致:不随意穿越马路是遵守交通秩序的表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秩序。什么是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一种有序化状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4.【答案】C
【知识点】社会秩序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A:社会秩序依靠道德或者依靠法律来维持,A不符合题意;
B:违背了社会秩序不一定都会受到法律制裁,B不符合题意;
C:之所以要求学生维护教学秩序,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C符合题意;
D:该选项是秩序的内涵,不是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秩序的相关知识。社会秩序的种类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5.【答案】B
【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敬畏生命
【解析】【分析】禁止电动车进入电梯,有利于防止火灾,禁止高空抛物有利于保护他人生命安全,禁止吸烟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这警示我们要遵守规则、敬畏生命,所以B正确;
ACD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警示语与“承担责任不求回报”“崇尚自由享受生活”“正视挫折增强韧性”等内容无关,应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自觉遵守规则,敬畏生命的认识,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答案】D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A表述错误:“最讲礼仪”表述过于绝对,中华民族是讲礼仪的民族;
B表述错误: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C表述错误:“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文明有礼有利于我们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D表述正确:在外交场合中,习主席表现出亲切与友好,显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担当,体现了文明有礼对国家的重要性,文明有礼体现我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明有礼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待人礼为先?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诚恳、谦逊、平等、友善、倾听的态度,能够给对方亲切感、受尊重感,有助于人们友好,增进人们团结友爱,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国家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7.【答案】A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礼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庄严肃穆地参加升旗仪式,高唱国歌体现的是举止文明;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热爱集体、主动帮助同学、上课认真听讲、遵守校规校纪都是文明的体现,这符合文明榜样的要求,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运动,环保,劳动等内容,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的认识,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8.【答案】A
【知识点】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A: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个承诺。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启示我们要信守承诺,树立诚信意识,A符合题意;
B:诚信能够缓解社会矛盾,而不能消除,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涉及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C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践行诚信。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我们不要轻易许诺,许诺的事就要做到,做不到要说明理由。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就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9.【答案】C
【知识点】以礼待人;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A分析正确:“人而无礼,焉以为德”——这句话强调的是礼貌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没有礼貌,那么他的道德修养就会受到质疑;
B分析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倡导的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C分析错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原本强调的是信用的重要性,即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可靠的事情。“人如果没有信仰,不知它能做什么”,这是对原句的误解。信仰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更多地与可靠性、诚实和履约能力相关,而信仰则通常指对某种宗教、理念或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D分析正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强调了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避免使用恶语伤人。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诚信等知识。注意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用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③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0.【答案】B
【知识点】友善待人的做法
【解析】【分析】某主持人主动单膝跪地与轮椅上的女孩平视合影,体现了该主持人能够站在女孩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B点评正确;
A点评错误;一名中学生遇到突发疾病摔倒的老人,毫不犹豫上前扶起他,并陪同前往医院,这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生命的表现,是值得赞扬的行为,而不是缺乏风险意识,不懂得及时保全自身;
C点评错误,某校团委书记每个暑期坚持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到偏远山区义务支教,这体现的是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通常是指对自己的职业或工作岗位的认真负责和全身心投入;
D点评错误,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挑战自我,为国家争得荣誉,体现的是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友善待人的做法,友善待人要换位思考。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11.【答案】C
【知识点】友善待人的做法
【解析】【分析】杨柏海为村内群众捐赠生活物资,长期资助奖励 考上高中和大学的 学生, 说明杨柏海 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传递了温情与爱心,传承了 与人为善,弘扬友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以②③正确;
①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换位思考、体谅和包容他人的内容;
④错误,这践行了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友善待人的做法的认识,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12.【答案】A
【知识点】树立法律信仰
【解析】【分析】 李某某编造、传播涉疫虚假信息,造成全域群众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受到刑罚的处罚,从法律的角度看,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是法治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所以A符合题意,正确;
B不符合题意, 李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李某某应受刑罚处罚的原因,不是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
C不符合题意,选项观点不是从法律角度回答;
D不符合题意, 李某某未依照法律行使言论自由权是李某某行为违法的表现,这不是李某某作出这一行为的原因,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的认识,青少年学生应增强法治意识和观念,认真学习法律,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增强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认真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13.【答案】C
【知识点】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 树立法律信仰,中学生应当增强法制意识和观念,认真学习法律, 崇尚法律 ,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所以①③符合题意,正确;
②错误,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的要求;
④错误,严格执法是对执法机关的要求。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的认识,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14.【答案】D
【知识点】树立法律信仰
【解析】【分析】 仔细观察漫画内容,社会中的“高额利息”“高额回报”,向我们说明了社会中的非法集资现象。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材料中的举措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D说法正确。
ABC说法错误,这不是社会责任,也不是诚实守信的表现,也没有体现出热心公益的内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树立法治意识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在正确理解漫画寓意的基础上,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干扰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5.【答案】B
【知识点】依法办事
【解析】【分析】A: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表现,还可能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得更多人受害,故A说法错误;
B:青少年要树立法治意识,依法维权。面对诈骗行为,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及时报警,这是依法维权的表现,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B说法正确;
C:没有做到依法维权,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故C说法错误;
D:缺乏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没有做到依法维权,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依法办事。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办事,就是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6.【答案】A
【知识点】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A合理: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恪守诚实的要求,尊重他人隐私,很好地平衡了诚信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它强调了遵循伦理和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在保持诚实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B不合理:将个人隐私毫无保留地告知他人,显然是对隐私权的侵犯;
C不合理:“选择性地泄露隐私”仍然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因为任何未经授权的泄露都是不合法的;
D不合理:如果知道朋友涉及违法犯罪而不报告,可能会触犯法律,如知情不报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的正确认识。诚信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
②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用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③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17.【答案】错误;理由: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知识点】社会规则的内涵、意义
【解析】【分析】题干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可以从社会规则规定社会秩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所以是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而不是社会秩序保障社会规则的实现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社会规则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难度值一般。
18.【答案】错误。;抄袭他人文章,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不诚信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知识产权不受侵犯,诚信是做人的美德,是立身之本。我们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树立规则意识,要讲诚信。
【知识点】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
【解析】【分析】首先认识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抄写他人论人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是不诚信的,也是违法行为;其次,理由从抄袭他人论文的危害和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规定回答;最后表明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树立规则意识,讲究诚信。
【点评】本题考查规则和诚信。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尊法守法,树立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首先对题干中的观点进行判断;其次,根据教材知识说明理由,最后表明自己的正确做法即可。
19.【答案】(1) 鲍先生的行为是错误的;鲍先生“飞线”充电的行为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扰乱了社会秩序,缺乏规则意识;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要学会承担责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飞线”充电,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扰乱社会秩序和规则;因此,我们要自觉维护秩序、遵守规则。
(2) 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知识点】社会规则的内涵、意义;自觉遵守规则
【解析】【分析】(1)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有关知识,从评价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学生可以围绕教材中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展开作答。
(2)本题考查如何守护规则,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知识从他律与自律、内心敬畏规则等作答。
【点评】对于评析类主观题,一定要分清层次,找出合理的做出肯定,并分析合理原因;找出不合理的并讲清原因;最后还要从多角度做适当补充,使观点或看法更加完整、准确。
20.【答案】(1)抢过遥控器换了频道;看是爸爸的同事,小华没说什么,继续看动画片;“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把电视的音量调大;没有送客人离开。
(2)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3)①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②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良好的举止反映我们高雅的气质。③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知识点】以礼待人
【解析】【分析】(1) 抢过遥控器换了频道,这是不尊重爸爸的表现。 看是爸爸的同事,小华没说什么,继续看动画片,没有送客人离开,这对客人不热情,是不礼貌的表现,没有做到以礼待人。“这礼物我不喜欢,不用送了。” 把电视的音量调大等都是不尊重他人,没有换位思考的表现,不符合礼仪要求。
(2)“待人以礼是人心所向”这体现了礼的重要性,因此,本题可以从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等方面回答即可。
(3)两则材料启示我们要做到文明有礼,具体写出文明有礼的要求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明有礼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努力做一个懂礼、明礼、守礼的人。
21.【答案】(1)甲的看法错误。这样做是非法报复,会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砸东西行为违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
乙的看法正确。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或者打官司)
【知识点】依法办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依法办事知识点。首先判断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导致新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砸东西行为违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作答。
(2)本题考查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合法途径知识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向人民法院起诉。
【点评】本题考查依法办事知识点。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