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古诗三首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磨”等生字,会写“庭、相、未”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入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庭、未、磨”,会写“庭、相、未”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学习
1.师生趣味诗句接龙(教师说前一句,学生对后一句),根据学生的接龙情况,师生共同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对他们的表现予以肯定、表扬,并以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设置悬念。
2.过渡引入:同学们,刚才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课件出示古诗)。
3.简单介绍诗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二、探究交流,感悟诗意
1.课件播放洞庭湖月夜风景的图片,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入:同学们,诗人到底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走进诗歌中看看吧。
3.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根据经验读准诗歌的朗读节奏。
4.指名朗读诗歌,教师再次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学生齐读诗歌。
5.再读诗歌,试着借助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6.引导学生组内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不理解的词句可以通过探究交流或请教老师的方式弄明白。
7.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相和”(互相映衬)、“镜未磨”(水面无风,波平如镜),同时在学生对诗歌大意描述的基础上补充诗意。
8.指导学生再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中所描绘的月夜下洞庭湖朦胧唯美的意境。
三、深入研读,感悟意境
1.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诗歌,看看在这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2.学生自读并思考,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注意联系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将自己的理解进行简单批注。
3.学生交流。
生: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诗人把夜色下的洞庭湖比作一面镜子。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想象呢?
生:因为没有风吹过,所以湖面非常平静。
课件出示月下平静如水的湖面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此时湖面的特点,同时补充介绍关于古代“铜镜”的知识(模模糊糊),让学生体会诗人比喻的巧妙。
生:我还觉得诗歌最后一句写得非常好。因为在诗人看来,月色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盘子,而湖中的君山就像是盘子中的一枚青螺,好形象啊!
课件出示盘子中摆放青螺的图片,同时出示月夜下君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形似,从中体会诗人大胆巧妙的想象。
师: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所喜欢的诗句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那么,在这幅画面中,洞庭湖和君山分别都变成了什么呢?(板书:洞庭湖君山)
生:洞庭湖变成了铜镜、白银盘,而君山变成了青螺。(板书:铜镜白银盘一青螺)
师:正是因为诗人大胆地想象,使原本很普通的景物被赋予了别样的美感。同学们,你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1:喜爱洞庭湖的美景。
生2:我觉得还有赞美之情。
教师板书:喜爱、赞美。
4.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出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5.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练习,指名背诵展示,学生齐背。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洞庭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同学们,课下再搜集一些描写洞庭湖美景的诗歌读一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作业布置:
(1)回家后将自己学到的三首古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2)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类专题手抄报,并配上生动、丰富的图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斜”,会写“寒、径、斜、枫、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山行》,并能够默写《山行》。
3.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解释课题
师:同学们,秋天正向我们走来。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也很喜欢秋天。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秋天的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最后定格在火红的枫叶图片上。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尤其是最后一张枫叶图片,同学们,老师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课件出示“霜叶红于二月花”)。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歌的名字叫《山行》。
师:你们想知道《山行》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了解一下吧。
板书诗题,简单释题(在山间行走),引导学生交流对杜牧的了解,教师简单补充(唐代杰出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人称“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二、初读诗歌,理解词语
1.教师范读诗歌,边读边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诗歌,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结合朗读情况,再次指导读准节奏,同时强调生字“径”读后鼻音。
4.再读诗歌,借助诗歌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请教同学、老师,也可以结合对诗句意思的感知尝试自主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强调重点词语,如“石径斜”(石子铺成的小路曲折向前延伸)、“于”(比)。
6.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三、精读诗歌,体会意境
1.质疑交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呢?(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依据(课件聚焦诗句中“寒”“霜叶”两个词语)。
2.自主探究:诗人坐着马车在山间小路上行进,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边读边画出诗中的景物。
(1)学生读诗、交流,教师归纳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课件出示相关景物,引导学生结合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教师适时补充(一条曲折的石头小路远远地延伸向山顶,在白云生发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2)想象体验:面对这样凄清冷寂的秋色,诗人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寒”字体会诗人心中的悲秋之情。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3.过渡引入:咦,诗人杜牧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了下来呢?(因为他看到了一大片火红的枫叶)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是诗人看到的近景并板书(近景:枫林、霜叶),课件适时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学生交流(红得似火、跟二月的花儿一样红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同时出示枫叶图,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枫叶的色彩美。
(2)引导学生理解“坐”(因为),同时想象此时诗人看到此景会怎样说(太美了,太壮观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赞美),同时试着讲讲后两句的诗意。教师补充(停下来不走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霜染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艳),并引导学生明确后两句诗已经成了赞美秋色的经典名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学生练习朗读诗歌,教师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引导学生随着舒缓的音乐放慢自己的语速,同时注意读出诗句情感由低沉到高昂的变化。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试着进行背诵。学生随着音乐齐背诗句。
四、课堂小结,指导书写
1.秋天的山野,也许草木不再葱绿茂盛,但是那火红的霜叶,不正是秋天唱响的一首激越美好的赞歌吗?
2.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寒、径、斜、枫、霜”,指名朗读、组词,教师再次强调“径”的正确朗读。
(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生字的书写要领,教师适时指名板演生字,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根据评价情况进行书写修正、范写,提醒学生注意:“径”中“彳”两撇平行,上短下长,竖画端正,稍短;“”横撇不宜太长,点画长度适当,横画平行,竖画宜短,上下中心对齐。“斜”字两部分注意避让穿插,写得协调美观。
(3)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并根据书写情况及时进行书写强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萧、挑、促”,会写“挑、深、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同时引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
2.简介诗歌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挑”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第三声,词语“挑促织”是指“用细长的东西拨蟋蟀”。同时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与节奏(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3.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教师适时范写指导,强调:“挑”的“扌”横画稍短,竖钩端正,“兆”撇与竖弯钩间距适中,点画左右对称,位置安放恰当。“落”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了左右结构,同时,下面“洛”的“氵”要注意与“夂”的横撇做到穿插避让。学生临写生字,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再作强调。
4.引导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诗歌,并与同桌进行朗读互查,注意将诗句读流畅。
三、融入诗境,体会诗情
1.过渡引入:诗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深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诗歌,从诗中找到体现季节特点的相关词语。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聚焦词语“梧叶、寒声、秋风”,同时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适时补充“寒声”的意思(秋天的寒意)。
2.想象体验:深秋的夜晚,如果此时你一个人漂泊他乡,从诗人所描述的这几个充满秋意的词语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寂寞、悲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思考在诗人描绘的这幅画面中,哪些是他见到的?(板书:所见)哪些是他听到的?(板书:所听)
3.学生交流诗人所见情景,教师归纳板书(梧叶、儿童、挑促织、篱笆、一灯明),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萧萧”一词体会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板书:萧萧)。
4.再读诗歌,思考面对如此景象,诗人的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
师总结:是啊,寒声阵阵,诗人想到了家的温暖,于是他的悲秋情、思乡情顿时被唤醒了。
引导学生理解“动客情”的意思(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并板书(所感:动客情)。
课件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注意读出诗人的悲秋、思乡之情。
5.课件出示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此时会想些什么(诗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朋友,想到了家人,从而更加思念家乡)。教师适时板书“思念家乡”,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注意读时情感基调稍微上扬。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伤感与思乡之情。
7.练习背诵诗歌,指名背诵展示。学生齐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秋天看上去也许是有些萧条落寞,但秋天却也是成熟的季节,充满了丰收的气息,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季节。课下再读一读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吧,你们一定能感受到更多属于秋天的别样的美!【板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
本课选编的三首古诗均是写秋景的,虽然诗歌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但是,三首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富于鲜明的画面感。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读诗歌、想画面、悟诗情”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景物想象画面,自然融入诗歌的情境中,想诗人之所想,感诗人之所感,达成了古诗教学的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拓展不够充足。如果在本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再组织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让学生从中积累更多同题材的诗歌文化,效果会更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