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2.理解本文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3.把握作者观点,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习目标走近作者【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相关介绍认准字音赃zānɡ物 箱箧qiè制裁cái 给予jǐ恍若huǎnɡ 琉璃liú lí珐琅fà lánɡ 眼花缭liáo乱瞥piē见 劫jié掠缀zhuì满 绸chóu缎惊骇hài 晨曦xī称呼(收信人):问候语正文此致敬礼署名日期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先生:正文维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读课文、理思路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段落、句子,思考归纳:这篇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强烈讽刺与批判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 揭露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3.阅读第3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自选角度简析。(想象圆明园的美,明确圆明园在雨果心中的地位)世界奇迹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幻想的某种典范(恍若月宫)世世代代的结晶为各国人民而建亚洲文明的剪影……细读感悟4.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圆明园的美丽?有何作用?铺陈手法。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铺陈,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讴歌等,以产生文句上的形式美,表达上的激情美。铺陈与排比的不同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用于通篇或段落用于段落或语句不可存在于排比可存在于铺陈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八上《安塞腰鼓》现在的圆明园如今的圆明园让人叹惋,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背景链接反语,也就是“说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手法。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可达到辛辣讽刺的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战斗性。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请从文中找出作者运用反语的例子,说说其含义和作用。示例:1.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干得“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正话反说,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3.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是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4.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作者围绕“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国家、政府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第7段中作者将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有什么作用?作用是强调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英法两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行为。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的罪行。巴特勒上尉写信征询雨果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目的是什么?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合作探究雨果是法国人,但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胜利”予以了揭露和批判,他这样做是否不够“爱国”?你怎么看待他的立场?他并非不爱国。他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这一行径的。他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盛赞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这是他人道主义、正义立场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雨果是法国人,但他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胜利”予以了揭露和批判,他这样做是否不够“爱国”?你怎么看待他的立场?他是爱国的。雨果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同人类良知站在一起。他能将政府与人民相区别,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为人民辩护,这是他爱国的表现。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一方面在于他能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敢于公开斥责强盗政府;另一方面还在于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这封信为他赢得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赞誉和崇敬。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我”的全部赞誉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情中国,谴责英法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抨击侵略者的强盗行径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