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莲又称荷花、水芙蓉。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新课导入爱莲说文体知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既可叙事也可议论。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宋代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因世居濂溪,被称为濂溪先生。周敦颐非常博学,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朗读指导爱莲说 周敦颐(y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②“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体态:正直。③“香远益清”。 气味,芳香,芳名远播。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庄重、清高、品行端正。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读懂内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人很多了。疏通文意抢答赛。(1)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古今异义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类活用不蔓不枝( )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旁生枝茎màn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文言句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②“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体态:正直。③“香远益清”。 气味,芳香,芳名远播。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庄重、清高、品行端正。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读懂内容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读懂内容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品质?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通达正直,行为端正;志洁行廉,美名传扬;仪态庄重,令人敬重。文中不仅写了作者喜欢的莲,还写了陶渊明喜爱的菊花、世人喜欢的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各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合作探究一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高洁品格相似,从正面衬托莲;牡丹是富贵者,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权贵的庸碌之辈,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合作探究二对于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这三种人,作者在文中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结合下列资料,探究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各组代表展示探究结果。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资料一: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风气,更是盛行于长安。很多古诗文中都有描述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当时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资料二:以菊、牡丹、莲喻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作者结尾处“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对三种人的人生态度做出评价,爱菊者少而难得,爱莲的同道之人没有,爱牡丹的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也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委婉隐晦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联系生活如何理解莲“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莲“出淤泥而不染”所体现的是一种高洁、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因为莲在污浊的环境中生长,不被污泥沾染,就如同君子处在纷扰的世俗中,却能保持人格的独立、自身的清白,不被污染,不会同流合污。模仿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爱莲说莲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君子→托物言志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