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3张PPT)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结合实例,运用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性质,分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区域认知)2.结合图文资料,综合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3.充分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盛行风)进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人地协调观)4.动手设计实验,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地理实践力)必备知识·预习导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 的大气运动。(2)意义:把 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有规律热量和水汽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 和 。受热不均受热不均[想一想] 若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能形成吗 为什么 提示:不能。不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和极地之间只能形成单圈环流。(2)分布(以北半球为例)。①气压带(北半球)。气压带 分布 形成A 赤道低压带 0°~5°附近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 高压带 30°附近 高空气流 下沉E 低压带 60°附近 近地面气流上升G 极地高压带 极地地区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七个气压带副热带副极地堆积②风带(北半球)。风带 分布 风向B 信风带 0°~30° 东北风D 盛行西风带 30°~60° 西南风F 极地东风带 60°~90° 东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六个风带·拓展提升·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1)热力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2)动力型: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不断堆积下沉形成。②副极地低压带: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 的南北移动。(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 ,冬季偏 。太阳直射点北南[想一想] 大气环流就是指三圈环流吗 提示: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 压。③南、北半球差异: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热低(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①1月气压中心分布。亚洲高压气压中心M是 (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②7月气压中心分布。气压中心N是 (又叫印度低压),其切断了 。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2.季风环流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1月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7月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想一想]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显著 提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海陆气压季节差异最明显。关键能力·情境导学学习任务一 气压带和风带【情境·探究导学】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正式出征,开启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该次南极科考需要“雪龙2”号和“天惠”轮货船穿越“魔鬼西风带”、冰区等到达长城站,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魔鬼西风带”是指位于南纬40°~60°的西风带,因其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也有“咆哮西风带”之称。(1)依据气压带、风带分布特点,在下图适当的位置中用“→”画出“魔鬼西风带”的风向。提示:(2)分析“魔鬼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提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大,多狂风巨浪;地处温带,多气旋活动,雨雪多。(3)“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到达长城站后,判断科考队员们看到的五星红旗飘向,并说明原因。提示:飘向:西北方向。原因:长城站地处南半球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核心·归纳总结】(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中心纬线。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也是相间分布。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不同视角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1)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约1个月,即“移动不同步”。(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偏5个纬度,冬季向南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下图为某节气前后某半球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实践·学以致用】1.图示表示的节气和半球是( )[A] 夏至日、北半球 [B] 夏至日、南半球[C] 冬至日、北半球 [D] 冬至日、南半球D【解析】 图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为南半球。图中气压带位于30°、60°附近,且图中的气压带位置偏南,说明是冬至日,D正确。2.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C] 西南风 [D] 西北风B【解析】 此图为南半球冬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中甲地处于60°S与90°S之间,为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是东南风,B正确。下图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3.图中甲、乙表示的风带分别为( )[A]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B] 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C] 西北季风带、东北季风带[D] 东南季风带、西南季风带A【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风带分别位于赤道低压带的北侧和南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风带分别为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A正确。4.图中因热力因素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①赤道低压带 ②副热带高压带 ③副极地低压带 ④极地高压带[A] ①② [B] ③④[C] ②③ [D] ①④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道地区常年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旺盛,近地面形成低压,即赤道低压带;而极地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即极地高压带,二者都是受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①④正确;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因素形成,②③错误。故选D。5.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 3月 [B] 6月[C] 9月 [D] 12月B【解析】 图示气压带位置偏北,说明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图示月份最可能为6月,B正确。【情境·探究导学】亚洲高压与季风材料一 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它的存在强烈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学习任务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材料二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东风”和“西风”的句子。描写“东风”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西风”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1)亚洲高压是如何形成的 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提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即亚洲高压。亚洲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2)“东风”和“西风”的性质是怎样的 提示:东风温暖湿润,西风寒冷干燥。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海陆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陆地气压的高低,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核心·归纳总结】(2)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方法技巧·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方法技巧·(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高温高湿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下图为某月份不同纬度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实践·学以致用】1.图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C【解析】 根据图中上升气流的位置可知,此时赤道低压带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季。故此时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压带,C正确。2.图示月份,东亚和南亚地区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A] 东南风、西南风 [B] 西南风、东南风[C] 西北风、东北风 [D] 东北风、西北风C【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东亚和南亚地区的盛行风向分别是西北风和东北风,C正确。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如图为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3.图中气压中心名称及其切断的气压带分别为( )[A] 甲——亚洲低压 副极地高压带[B] 乙——亚洲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C] 乙——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D] 甲——亚洲低压 副热带低压带C【解析】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甲气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的低压中心,形成于亚欧大陆内部,应为亚洲低压,其切断的是副热带高压带,A、D错误;乙气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的高压中心,形成于亚欧大陆内部,应是亚洲高压,其切断的是副极地低压带,C正确,B错误。4.受图中气压中心影响,亚洲可能会经历( )[A] 受甲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沿海台风多发[B] 受甲影响,南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C] 受乙影响,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多发[D] 受乙影响,南亚地区盛行西北季风C【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亚洲低压,乙为亚洲高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地区的沿海台风为形成于海上的热带气旋,亚洲低压对其没有直接影响,A错误;出现亚洲低压时为北半球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B错误;受亚洲高压影响,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多发,C正确;受亚洲高压影响,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D错误。图表判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的判读【典图示例】图1图2图3图4图5【技法点拨】1.看纬度位置,定气压带名称结合纬度0°、30°、60°、90°,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1、图2。2.看风向偏转,定南北半球风向右偏转的为北半球,风向左偏转的为南半球。如图3,风向右偏转,为北半球。3.看气压带、风带位置,定冬夏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如图4所示。4.看风带风向,定气压带名称和南北半球如图5所示,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5.看气压带和风带,定气候(天气)特征(1)高压带少雨,低压带多雨。(2)西风带控制一般多雨(背风坡一般少雨)。(3)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一般少雨(迎风坡一般多雨)。【对点练习】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该图所示各纬度地区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盛行下沉气流,干燥[B] 乙盛行东北风,干燥[C] 丙盛行东南风,干热[D] 丁盛行上升气流,湿润C【解题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乙地和丙地为东南信风带,盛行东南风,干热;丁地为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C正确。(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纬度地区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B【解题思路】第(2)题,丁地为副热带高压带,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较高,所以等温面也向高空凸起,B正确。[A] [B] [C] [D] (3)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北京昼长夜短[B] 华盛顿昼短夜长[C] 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D] 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B【解题思路】第(3)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B正确。课堂小结·地理视野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是活动在较低纬度的大型天气系统,它断断续续地围绕着地球,对这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之一,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活动、旱涝分布和热带气旋移动方向,是夏半年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目标导航】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1.结合实例,运用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性质,分析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区别。(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资料,综合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3.充分利用气压带和风带(盛行风)进行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活动。(人地协调观) 4.动手设计实验,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地理实践力)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意义: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想一想] 若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能形成吗 为什么 提示:不能。不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和极地之间只能形成单圈环流。(2)分布(以北半球为例)。①气压带(北半球)。气压带 分布 形成A 赤道低压带 0°~5°附近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 副热带高压带 30°附近 高空气流堆积下沉E 副极地低压带 60°附近 近地面气流上升G 极地高压带 极地地区 空气受冷收缩下沉除赤道低压带外,其余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各有一个,关于赤道对称分布,全球共七个气压带②风带(北半球)。风带 分布 风向B 信风带 0°~30° 东北风D 盛行西风带 30°~60° 西南风F 极地东风带 60°~90° 东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各风带风向与北半球不同,全球共六个风带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1)热力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2)动力型: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①副热带高压带:高空气流不断堆积下沉形成。②副极地低压带: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想一想] 大气环流就是指三圈环流吗 提示: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如在设问中出现“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时,要注意全面考虑。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③南、北半球差异: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①1月气压中心分布。气压中心M是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②7月气压中心分布。气压中心N是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2.季风环流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1月 A西北季风 B东北季风7月 C东南季风 D西南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想一想]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显著 提示:亚洲东部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海陆气压季节差异最明显。学习任务一 气压带和风带【情境·探究导学】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正式出征,开启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该次南极科考需要“雪龙2”号和“天惠”轮货船穿越“魔鬼西风带”、冰区等到达长城站,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魔鬼西风带”是指位于南纬40°~60°的西风带,因其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也有“咆哮西风带”之称。(1)依据气压带、风带分布特点,在下图适当的位置中用“→”画出“魔鬼西风带”的风向。提示:(2)分析“魔鬼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提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大,多狂风巨浪;地处温带,多气旋活动,雨雪多。(3)“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到达长城站后,判断科考队员们看到的五星红旗飘向,并说明原因。提示:飘向:西北方向。原因:长城站地处南半球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核心·归纳总结】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中心纬线。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也是相间分布。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不同视角图,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1)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约1个月,即“移动不同步”。(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偏5个纬度,冬季向南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实践·学以致用】 下图为某节气前后某半球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表示的节气和半球是( )[A] 夏至日、北半球 [B] 夏至日、南半球[C] 冬至日、北半球 [D] 冬至日、南半球【答案】 D【解析】 图中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上空俯视图,为南半球。图中气压带位于30°、60°附近,且图中的气压带位置偏南,说明是冬至日,D正确。2.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C] 西南风 [D] 西北风【答案】 B【解析】 此图为南半球冬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中甲地处于60°S与90°S之间,为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风向是东南风,B正确。 下图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3.图中甲、乙表示的风带分别为( )[A]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B] 东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C] 西北季风带、东北季风带[D] 东南季风带、西南季风带【答案】 A【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风带分别位于赤道低压带的北侧和南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风带分别为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A正确。4.图中因热力因素而形成的气压带是( )①赤道低压带 ②副热带高压带 ③副极地低压带 ④极地高压带[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道地区常年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对流旺盛,近地面形成低压,即赤道低压带;而极地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即极地高压带,二者都是受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①④正确;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因素形成,②③错误。故选D。5.图示月份最可能是( )[A] 3月 [B] 6月 [C] 9月 [D] 12月【答案】 B【解析】 图示气压带位置偏北,说明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图示月份最可能为6月,B正确。学习任务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情境·探究导学】亚洲高压与季风材料一 亚洲高压(又叫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它的存在强烈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材料二 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东风”和“西风”的句子。描写“东风”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西风”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1)亚洲高压是如何形成的 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 提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即亚洲高压。亚洲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2)“东风”和“西风”的性质是怎样的 提示:东风温暖湿润,西风寒冷干燥。【核心·归纳总结】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海陆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陆地气压的高低,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2)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偏高,为高压中心。(2)根据季节判断。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3)根据风向判断。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是高压,陆地上是低压。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印度洋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高温高湿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地区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 生产的 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实践·学以致用】 下图为某月份不同纬度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答案】 C【解析】 根据图中上升气流的位置可知,此时赤道低压带位于南半球,为北半球冬季。故此时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压带,C正确。2.图示月份,东亚和南亚地区的盛行风向分别是( )[A] 东南风、西南风 [B] 西南风、东南风[C] 西北风、东北风 [D] 东北风、西北风【答案】 C【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东亚和南亚地区的盛行风向分别是西北风和东北风,C正确。 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如图为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据此回答3~4题。3.图中气压中心名称及其切断的气压带分别为( )[A] 甲——亚洲低压 副极地高压带[B] 乙——亚洲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C] 乙——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压带[D] 甲——亚洲低压 副热带低压带【答案】 C【解析】 由图示经纬度可知,甲气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的低压中心,形成于亚欧大陆内部,应为亚洲低压,其切断的是副热带高压带,A、D错误;乙气压中心为北半球冬季的高压中心,形成于亚欧大陆内部,应是亚洲高压,其切断的是副极地低压带,C正确,B错误。4.受图中气压中心影响,亚洲可能会经历( )[A] 受甲影响,东南亚地区的沿海台风多发[B] 受甲影响,南亚地区盛行东南季风[C] 受乙影响,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多发[D] 受乙影响,南亚地区盛行西北季风【答案】 C【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为亚洲低压,乙为亚洲高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亚地区的沿海台风为形成于海上的热带气旋,亚洲低压对其没有直接影响,A错误;出现亚洲低压时为北半球夏季,南亚地区盛行西南季风,B错误;受亚洲高压影响,东亚地区寒潮天气多发,C正确;受亚洲高压影响,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D错误。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的判读【典图示例】图1 图2图3图4图5【技法点拨】1.看纬度位置,定气压带名称结合纬度0°、30°、60°、90°,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1、图2。2.看风向偏转,定南北半球风向右偏转的为北半球,风向左偏转的为南半球。如图3,风向右偏转,为北半球。3.看气压带、风带位置,定冬夏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如图4所示。4.看风带风向,定气压带名称和南北半球如图5所示,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丁;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丙、戊。高压气流向外,如甲、丙;低压气流向内,如乙、丁、戊。5.看气压带和风带,定气候(天气)特征(1)高压带少雨,低压带多雨。(2)西风带控制一般多雨(背风坡一般少雨)。(3)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控制一般少雨(迎风坡一般多雨)。【对点练习】 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1)下列关于该图所示各纬度地区气流运动方向与干湿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盛行下沉气流,干燥[B] 乙盛行东北风,干燥[C] 丙盛行东南风,干热[D] 丁盛行上升气流,湿润(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丁所在纬度地区等压面和等温面关系的是( )[A] [B] [C] [D] (3)图示季节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北京昼长夜短[B] 华盛顿昼短夜长[C] 堪培拉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D] 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答案】 (1)C (2)B (3)B【解题思路】 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乙地和丙地为东南信风带,盛行东南风,干热;丁地为副热带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C正确。第(2)题,丁地为副热带高压带,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丁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温较高,所以等温面也向高空凸起,B正确。第(3)题,从图中可知,赤道低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应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B正确。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活动在较低纬度的大型天气系统,它断断续续地围绕着地球,对这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最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之一,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活动、旱涝分布和热带气旋移动方向,是夏半年影响我国的重要天气系统。(时间:30分钟 满分:59分)基础达标 图1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部分)。据此回答1~2题。图11.甲、乙、丙、丁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的正确排序为(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C] 丙、丁、乙、甲 [D] 丁、丙、甲、乙【答案】 C【解析】 ①图中乙风带风向右偏,应位于北半球,甲气压带位于60°N以北,乙风带在其以南;②图中风带风向左偏,应位于南半球,故丙气压带位于 66°34'S 以北且靠近66°34'S;③图中风带风向左偏,应位于南半球,故丁气压带位于23°26'S以南,纬度低于丙气压带,所以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的正确排序为丙、丁、乙、甲,C正确。2.四幅图中,表示的日期可能相同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答案】 B【解析】 每个气压带大约跨越10个纬度。①图中甲气压带位于60°N以北,明显北移,为北半球夏至日附近;②图中丙气压带位于66°34'S以北,60°S纬线大致平分该气压带,所示日期应为二分日;③图中丁气压带位于23°26'S以南,且距离 23°26'S 有一定距离,所示日期应为北半球冬至日附近;④图中风向右偏,位于北半球,戊气压带位于23°26'N以北,且30°N纬线大致平分该气压带,所示日期应为二分日,B正确。 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图2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图23.该日为( )[A] 春分日 [B] 夏至日[C] 秋分日 [D] 冬至日【答案】 B【解析】 根据图中经度的递变规律可知,该地为逆时针方向自转,属于北极俯视图,此时赤道低压带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向北移动,符合题意的时间为夏至日,B正确。4.图中甲地盛行( )[A] 东南风 [B] 西北风[C] 西南风 [D] 东北风【答案】 C【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40°N~60°N,位于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南风,C正确。 图3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图35.图示低压的名称是( )[A] 印度低压 [B] 冰岛低压[C] 澳大利亚低压 [D] 阿留申低压【答案】 D【解析】 图中高压中心出现在亚欧大陆内部60°N附近,为亚洲高压;低压中心位于太平洋北部50°N阿留申群岛附近,为阿留申低压,D正确。6.图示高压强盛时可能是( )[A] 1月 [B] 5月[C] 7月 [D] 10月【答案】 A【解析】 图示高压为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强盛时可能是1月份,因为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大陆气温为一年中最低,亚洲高压最强盛,A正确。7.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答案】 D【解析】 图示时期在亚欧大陆内部60°N附近出现高压中心,在太平洋北部50°N阿留申群岛附近出现低压中心,因此此时为我国冬季;冬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D正确。能力提升 气压年变化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气压波动,与纬度、海陆性质、海拔等地理要素有关。图4为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美国檀香山(位于太平洋中21°20'N)四地的气压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图48.反映美国檀香山气压年变化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 D【解析】 檀香山是位于太平洋的岛屿,夏季受夏威夷高压影响,气压高,海洋气压的年变化最小。因此丁代表檀香山,D正确。9.影响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季节 ②海陆性质 ③纬度 ④地形地势[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 B【解析】 北京、上海、广州在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在夏季受亚洲低压影响,从而产生气压年变化差异;三地纬度不同,距离冬季风的源地也不同,气压的年变化差异大,①③正确,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都靠近沿海,地形为平原,②④错误,B正确。 通过多年气象观测发现,沿某条经线方向某区域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存在明显的弯曲(图5),甲、丙为风带,乙为气压带。据此回答10~11题。图510.图示区域( )[A] 甲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B] 乙可能是赤道低压带[C] 乙气压带成因是动力因素[D] 甲和丙的风向可能相同【答案】 C【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乙地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则近地面受高压控制,故乙可能是副热带高压带或极地高压带,由于甲、乙、丙在同一条经线上,故乙只可能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甲、丙为信风带或西风带,风向不同。综上所述,C正确。11.若A、B所在纬度分别为30°N和40°N,则图示季节( )[A] 华北平原播种小麦,淡水资源短缺[B] 地中海沿岸风浪大[C] 我国北方受反气旋控制,秋高气爽[D] 巴西高原草木枯黄【答案】 D【解析】 30°N~40°N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时间为北半球夏季,A、C描述的是北半球秋季,B描述的是北半球冬季,A、B、C错误;巴西高原草木枯黄时为南半球冬季,即北半球夏季,D正确。1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6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地区分布示意图,此时乙气压带分布北界的纬度度数为30°。图7为甲区域A地某条河流状况示意图。(1)图6所示半球是 (填“南”或“北”)半球,请根据图7说说判断理由。(4分) (2)甲气压带的名称是 ,乙气压带的名称是 。(4分) (3)在甲、乙气压带之间的风带的名称是 ,并在图中绘制该风带风向。(4分) (4)此时,北半球为 (填“冬”或“夏”)季,太阳直射点在 (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 。(6分) 【答案】 (1)南 河流自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侵蚀左岸,为南半球。(4分)(2)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4分)(3)东南信风带 如图:(4分)(4)冬 南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6分)【解析】 第(1)题,根据图7中的河流可知,该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且河流的左岸受到侵蚀,右岸以堆积为主,说明该地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根据甲和乙所在的纬度关系进行判断,甲为位于赤道附近的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乙为位于30°附近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第(3)题,甲为赤道低压带,乙为副热带高压带,且位于南半球,二者之间为东南信风带,吹东南风。第(4)题,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进行判断,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季。13.(8分)图8、图9是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8图9(1)图8中,A气压中心为 ,B表示南亚的 (填“夏”或“冬”)季风。(4分) (2)图9所示印度半岛的盛行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其影响下阿拉伯半岛为什么干旱少雨 (4分)【答案】 (1)亚洲高压 冬(4分)(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阿拉伯半岛盛行离岸风,受其影响,干旱少雨。(4分)【解析】 第(1)题,图8中,季节为冬季,亚欧大陆上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A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B为东北季风,是南亚的冬季风。第(2)题,图9所示印度半岛的盛行风是西南季风,是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随季节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在其控制下,阿拉伯半岛盛行离岸风,受其影响,干旱少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时间:30分钟 满分:59分)基础达标 图1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部分)。据此回答1~2题。图11.甲、乙、丙、丁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的正确排序为(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C] 丙、丁、乙、甲 [D] 丁、丙、甲、乙【答案】 C【解析】 ①图中乙风带风向右偏,应位于北半球,甲气压带位于60°N以北,乙风带在其以南;②图中风带风向左偏,应位于南半球,故丙气压带位于 66°34'S 以北且靠近66°34'S;③图中风带风向左偏,应位于南半球,故丁气压带位于23°26'S以南,纬度低于丙气压带,所以四个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的正确排序为丙、丁、乙、甲,C正确。2.四幅图中,表示的日期可能相同的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答案】 B【解析】 每个气压带大约跨越10个纬度。①图中甲气压带位于60°N以北,明显北移,为北半球夏至日附近;②图中丙气压带位于66°34'S以北,60°S纬线大致平分该气压带,所示日期应为二分日;③图中丁气压带位于23°26'S以南,且距离 23°26'S 有一定距离,所示日期应为北半球冬至日附近;④图中风向右偏,位于北半球,戊气压带位于23°26'N以北,且30°N纬线大致平分该气压带,所示日期应为二分日,B正确。 假定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图2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图23.该日为( )[A] 春分日 [B] 夏至日[C] 秋分日 [D] 冬至日【答案】 B【解析】 根据图中经度的递变规律可知,该地为逆时针方向自转,属于北极俯视图,此时赤道低压带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整体向北移动,符合题意的时间为夏至日,B正确。4.图中甲地盛行( )[A] 东南风 [B] 西北风[C] 西南风 [D] 东北风【答案】 C【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40°N~60°N,位于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南风,C正确。 图3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图35.图示低压的名称是( )[A] 印度低压 [B] 冰岛低压[C] 澳大利亚低压 [D] 阿留申低压【答案】 D【解析】 图中高压中心出现在亚欧大陆内部60°N附近,为亚洲高压;低压中心位于太平洋北部50°N阿留申群岛附近,为阿留申低压,D正确。6.图示高压强盛时可能是( )[A] 1月 [B] 5月[C] 7月 [D] 10月【答案】 A【解析】 图示高压为亚洲高压,亚洲高压强盛时可能是1月份,因为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大陆气温为一年中最低,亚洲高压最强盛,A正确。7.图示时期我国东部地区盛行(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答案】 D【解析】 图示时期在亚欧大陆内部60°N附近出现高压中心,在太平洋北部50°N阿留申群岛附近出现低压中心,因此此时为我国冬季;冬季,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北季风,D正确。能力提升 气压年变化是以一年为周期的气压波动,与纬度、海陆性质、海拔等地理要素有关。图4为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美国檀香山(位于太平洋中21°20'N)四地的气压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图48.反映美国檀香山气压年变化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 D【解析】 檀香山是位于太平洋的岛屿,夏季受夏威夷高压影响,气压高,海洋气压的年变化最小。因此丁代表檀香山,D正确。9.影响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季节 ②海陆性质 ③纬度 ④地形地势[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答案】 B【解析】 北京、上海、广州在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在夏季受亚洲低压影响,从而产生气压年变化差异;三地纬度不同,距离冬季风的源地也不同,气压的年变化差异大,①③正确,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都靠近沿海,地形为平原,②④错误,B正确。 通过多年气象观测发现,沿某条经线方向某区域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存在明显的弯曲(图5),甲、丙为风带,乙为气压带。据此回答10~11题。图510.图示区域( )[A] 甲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B] 乙可能是赤道低压带[C] 乙气压带成因是动力因素[D] 甲和丙的风向可能相同【答案】 C【解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乙地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则近地面受高压控制,故乙可能是副热带高压带或极地高压带,由于甲、乙、丙在同一条经线上,故乙只可能是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甲、丙为信风带或西风带,风向不同。综上所述,C正确。11.若A、B所在纬度分别为30°N和40°N,则图示季节( )[A] 华北平原播种小麦,淡水资源短缺[B] 地中海沿岸风浪大[C] 我国北方受反气旋控制,秋高气爽[D] 巴西高原草木枯黄【答案】 D【解析】 30°N~40°N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时间为北半球夏季,A、C描述的是北半球秋季,B描述的是北半球冬季,A、B、C错误;巴西高原草木枯黄时为南半球冬季,即北半球夏季,D正确。1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6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地区分布示意图,此时乙气压带分布北界的纬度度数为30°。图7为甲区域A地某条河流状况示意图。(1)图6所示半球是 (填“南”或“北”)半球,请根据图7说说判断理由。(4分) (2)甲气压带的名称是 ,乙气压带的名称是 。(4分) (3)在甲、乙气压带之间的风带的名称是 ,并在图中绘制该风带风向。(4分) (4)此时,北半球为 (填“冬”或“夏”)季,太阳直射点在 (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 。(6分) 【答案】 (1)南 河流自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侵蚀左岸,为南半球。(4分)(2)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4分)(3)东南信风带 如图:(4分)(4)冬 南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6分)【解析】 第(1)题,根据图7中的河流可知,该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且河流的左岸受到侵蚀,右岸以堆积为主,说明该地的地转偏向力向左,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根据甲和乙所在的纬度关系进行判断,甲为位于赤道附近的气压带,为赤道低压带,乙为位于30°附近的气压带,为副热带高压带。第(3)题,甲为赤道低压带,乙为副热带高压带,且位于南半球,二者之间为东南信风带,吹东南风。第(4)题,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进行判断,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季。13.(8分)图8、图9是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8图9(1)图8中,A气压中心为 ,B表示南亚的 (填“夏”或“冬”)季风。(4分) (2)图9所示印度半岛的盛行风是怎样形成的 在其影响下阿拉伯半岛为什么干旱少雨 (4分)【答案】 (1)亚洲高压 冬(4分)(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阿拉伯半岛盛行离岸风,受其影响,干旱少雨。(4分)【解析】 第(1)题,图8中,季节为冬季,亚欧大陆上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中心,A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B为东北季风,是南亚的冬季风。第(2)题,图9所示印度半岛的盛行风是西南季风,是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随季节北移,越过赤道后,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在其控制下,阿拉伯半岛盛行离岸风,受其影响,干旱少雨。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