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2026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2025-2026学年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 、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早期也同样处于蒙昧状态,相信有超自然因素的存在,相信神灵掌控着人世的一切。中国最早的王朝是夏王朝,从现存的夏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的人们对超自然因素的顶礼膜拜。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一开始是在“万物有灵” 信念的驱使下进行的,后来,随着思维的发展,人们又比照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为神灵编排等级,认为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它统治着天上和人间的一切。这个至高无上的神被称为“帝”或“上帝”。后来,夏王朝被商王朝取代,在商王朝留下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帝”“上帝”这样的名称。商代人认为“上帝”不但管理天上事务,也管理人间事务。商王是“受命于天”的人间最高统治者,代替“上帝”管理人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在商代人的心目中,上帝高高在上,它对人间发号施令,管理万民,却不屑于听取民众的呼声。这样的天人关系是单向的。上帝决定人事,人的行为不能影响上帝,上帝对人类降下的奖赏或惩罚与人类自身的行为毫无关系。
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代的。商王朝后期,统治者纣自恃天命在身,肆行无忌、暴虐无度,引起民怨,最终导致周武王率军讨伐,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但是,周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欣喜,他们对商王朝的覆灭产生了困惑:从国家实力来看,商是大国,周是小邦;从地理观念来说,商位于天下之中央,周偏处西隅;更重要的是,从人与天的关系来论,商“受命于天”,商王是代天理民的,在这种情况下,周何以能取代商 难道天命还能转移吗 这些理论问题如果不思考清楚,周王朝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的长治久安!在武王伐纣关键的牧野之战中,周朝统治者利用商朝士卒的临战 倒戈取得胜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鉴于这一事实,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商朝士卒的倒戈,改变了天命,这表明天不是高高在上、与人世隔绝的,它会顺从民意。武王能够推翻商纣,是因为商纣的暴虐行为导致了民怨,上天顺应民意,将天命由商纣转移到了武王身上。周朝统治者对周之所以能够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的思考,导致了中国传统天命观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天人感应学说的诞生。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它与人有互动,通过观察人间君主执政措施的优劣,对之进行相应的褒扬或惩罚。天对人间君主管理国家的措施不满意时,会通过一些异常现象来告诫君主,比如日食、月食、飓风、地震,等等。西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学说作过系统的阐释,他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天人感应学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它成了约束君主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在这种武器的震慑下,君主很少敢于公然以“予命在天”作为饰非拒谏的借口而肆行无忌。相反,有些聪明的君 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 历史上,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春秋五霸”之 一的楚庄王就曾经这样做过。楚庄王当政期间,有几年风调雨顺,“天不见灾,地不见孽”,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他却为此跑去祈祷山川,说老天爷是否要抛弃自己了,否则为什么不降点灾害以提醒自 己有过错呢 楚庄王的做法正是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反映。
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天与人相通,天根据民意来治理人事,体现了浓厚的敬天保民的意识,含有人本主义思想。虽然该学说所说的“人”,更多是指人的群体,但它比中世纪的欧洲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思想,无疑更可取一些。
因为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天意的表达,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地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比如观察天象的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无形中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天人感应学说的破产,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实际上,在科学尚未得到长足发展之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该学说的荒谬,提出了自然灾害、异常 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的思想,这就是天人相分学说。该学说认为,天是天,人是人,阴阳变化、四季交替,这是天的本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这是人的职责;二者互不相关。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办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祈求上天的恩赐。这种认识,比之天人感应学说,无疑更为清醒。
天人相分,说的是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并非说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人毕竟生活在自然中,一定会与自然发生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刘禹锡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交相胜学说。他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所谓天人交相胜,是说天在某些方面可以胜过人,人在 某些方面又可以胜过天,天与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二者可以互补。人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兴利除弊,造福人类。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夏、商时期,人们对神灵极其崇拜,只是现在对夏王朝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而对商王朝 则证据不足。
B. 在天人感应学说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与人的关系是单向的,天决定人事, 人事却不能影响天意。
C. 春秋时期大多数国君受天人感应学说的约束而不敢肆行无忌,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 时的主流思想观点。
D. 和天人相分学说只强调天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相比,天人交相胜学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互补。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朝统治者从商朝士卒临战倒戈这件事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了中国传统天 命观的重大变化。
B. 文中楚庄王“一鸣惊人”的事例独特而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 天人关系的认识。
C.天人感应学说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 观点更具进步性。
D. 从天掌管人间一切的观点一直到天人交相胜学说,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且 由蒙昧走向明智。
3.文中说“有些聪明的君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下列选项中的“聪明”和文 中的“聪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非常聪明,但学习粗心大意,成绩并不十分理想。
B.他太聪明了,把事情没有成功的责任全推给了我们。
C. 他可真够聪明的,竟为了不被老师批评而不惜撒谎。
D. 他真是聪明,居然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逃避劳动。
4.下面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哪种观点 请根据文本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天论》
5.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 展关系密切。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阐述作者的观点。(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第二步
茹志鹃
铁路夹在两行触天的杨树当中,笔直地流向前,流向前, 一起通到天边。这一档一档的枕木,可铺得并不合人的脚步, 一步一档嫌小, 一步两档又嫌大。阿舒踏着枕木, 一会儿一档一档地走小碎 步,一会儿一跨两档,心烦意乱地往家走。
“为什么要那样说我!难道我是诸葛亮,晓得要下雨的 难道麦草烂掉我不难过 ”阿舒紧咬嘴唇,努力不让眼泪掉下。
夏奶奶的意见,是刚才在大会上提的。阿舒是小队会计,大小是个干部。刚才会议的中心,是要大家对干部提意见,于是夏奶奶就站起来了:
“我有一个意见 …… · 这个意见说起来,我也……哦!我说,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你们干部要当紧啊!这当口,阿舒怎么说 她说‘小麦打了一遍,没打净,要复打’。我说不能呀!这几天我浑身 发酸呢!天要变,千万不能复打。唉!我的话只作刮风,几个堆得好好的麦草垛扒开来了,好,真给 我说着,日中就落大雨……”夏奶奶拿着打底针的手,朝阿舒那边一戳一戳。阿舒觉得针针戳在自 己脸上,脸涨得大红缎子似的。
阿舒心跳加快,霍地站了起来,要为自己申辩。可是忽然之间,她看见,不,她感觉到,有一道目光固执地注视着她,一抬头,是老支书,老支书严肃地看着她,好像还有什么话。
“今天是怎么啦!连伯伯都不理解我,连解释都不要我解释了 ·……”阿舒呆了一会,只得坐下,把眼泪和话都迸在肚子里。 一散了会,她就跑出来,不和大家走一起,走铁路上兜回家去。
看来,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太复杂,生活中的标准,是个很复杂的标准。阿舒不怕受委屈,只要有 人理解她。但是现在 ……
阿舒觉得肩膀隐隐作痛,肿还没有消呢!那天,几个麦秸堆一齐拉倒了,分几个地方进行复打, 可是到吃中饭的时候,天骤然黑了下来,大雨马上到了。阿舒一看,魂都没有了, 一边跑一边喊人, 跑到场上抱起麦秸就捆。她不是不明白,六十多户人家的油盐钱,都在这些白白亮亮的麦秸身上。 这麦秸是万万不可损失的。她把麦秸捆得半人高,挑起就跑。但是,雨下来了,还有半数的麦秸,未 及运到场上堆起来。阿舒衣裳贴了肉,头发滴着水,两个肩膀火烧火燎似的痛。
一想到这里,阿舒眼泪就“扑扑”地往下掉。
太阳快落了,钢轨,枕木,都笼上了一层霞的颜色,似红似橙。阿舒沿着这金色的霞光,抽抽噎噎,走回家去。
“呜……”背后老远的地方,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
“是客车!”阿舒止住眼泪,赶忙跳下路基。她听得出,火车“咔嚓咔嚓”的声音轻快有力,车头也 不“呼呼”地喘气,那么来的定是客车。 一会儿,火车喷着大股大股的白烟, 一阵风似的冲了过来。 火车头后面拉的可不是绿色的车厢,拉的是钢材,竟是一列货车。
“唉!人倒霉,听出来的声音也会变样。”阿舒停在路边,等火车过完。车轮一双一双地在钢轨 上滚过,过了一节又一节,装满货物的车皮,高速地前进。
阿舒回到家,坐在灯下,从来没有感到这样冷清过。她翻开桌上那本薄薄的练习簿,看到了还没写完的入团申请书,上面写着:“……更好地做党的助手,为党工作……"”昨天是写到这里,来通知今天下午开会的,想不到会上有人对自己提了那么些意见,现在,这申请书还写不写下去呢
迷迷糊糊中,阿舒想起夏奶奶拿着扎底针的手,朝自己一戳一戳的样子。“不管了,我为什么要管 … … "
远处门窗“乒乓”地响了一下,风似乎大了,台风要来了 阿舒翻了个身,面朝里睡了。她似乎睡着了,又似乎没有睡着。
“麦秸!”阿舒突然直坐起来,好像有人在推她,喊她。她想起了麦草,上次抢着堆起来的麦秸垛上,还没有压绳网,台风一来,就会被吹掉。风从窗外吹进来,掀开桌上的练习簿,又一张一张地翻弄着。
阿舒立即下床,拔开门闩,滚似的冲下楼来。
村里空荡荡的,家家都关了门。风已开始打起呼哨,雨也马上要来。阿舒向村头大稻场跑去。四面黑簇簇的,只有风和自己。是黑夜 是孤独 是累 是急 总之,已经淡下去的种种委屈,忽然全又泛了上来,阿舒又觉得鼻子酸酸的了。
黑地里,麦草垛好像高到了半天中。阿舒抹了抹汗,拿了草绳和手电筒,爬到上面一看,不知谁已抢了先,一张搓得又紧又粗的绳网,已压在上面了。“是谁呢 昨天晚上还没有的。”阿舒思索起来。她知道是伯伯。
整个村子都睡了,静静的屋脊像凝固的黑浪。在一片黑黝黝中,阿舒忽然看见了一点亮光,浮动着。这是有人拎了马灯在走动。亮光移向村里去了。阿舒走去关村里会计室的窗门,但是窗门已经关好了。阿舒折回身,又看见了那一团浮动着的亮光,亮光在夏奶奶的屋后隐没了。阿舒走过去,看见夏奶奶北屋那堵略略向外倾斜的泥墙上,新撑上了两根木杠。亮光在浮动,向仓库那边移 动,向羊棚那边移动 ……
阿舒恍然明白了,明白了生活中那一个复杂的、说不清的标准了。喏!标准就在那里,在提着灯的老支书身上。
阿舒回到家里,点上灯。外面风大雨大,望望老支书那屋里还是黑的。
“伯伯不晓得走到哪里了!”阿舒翻开桌上的练习簿,又看到了没有写完的入团申请书。“为党 工作”的下面,还是一片空白。“为党工作”,伯伯不正是为党工作吗 这不就是那个复杂的、说不清 的标准吗
阿舒用钢笔在“为党工作”四个字上又重描了一遍。现在,这下面的空白已不是空白了,要写 的,老支书早就给她写得满满的了。
风雨声中,火车在远处拉着汽笛,“咔嚓咔嚓”的声音是轻快的。“是快车。”阿舒有把握地说了
一句。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借叙事意象点醒故事精神
杨志君
意象属于中国古典诗学的范畴,但在叙事作品中也是存在的,茹志鹃小说中就含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中新媳妇新花被子上的百合花,便是为人称道的意象。“百合花”意蕴丰厚:它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此外,它还象征着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更象征着超越了人世间一切血缘亲情的军民间最圣洁最美 好的感情。
茹志鹃小说中的意象, 一方面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刻画人物的功能,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阿舒走在铁路上,“踏着枕木, 一会儿一档一档地走小碎步, 一会儿一跨两档”,这其实是她在大 会上受批评后心情的真切反映。
B. 夏奶奶提意见时,“拿着打底针的手,朝阿舒那边一戳一戳”,细节描写传神,极为生动地刻画出 当时农村顽固落后势力的形象特点。
C. 从入团申请书要不要写下去的犹豫,到“老支书早就给她写得满满的了”的感悟,这个转变体现 了阿舒从软弱到坚强的成长历程。
D. 意象是我国古典诗学的一个概念,但在叙事作品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百合花”这个意象就 为《百合花》增添了丰富的意蕴。
7.关于文本一中老支书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支书在大会上不让阿舒为她自己申辩,并不是不理解阿舒,而是觉得应该以实际行动让群众满意。
B.老支书在黑夜中为麦秸垛压绳网、关上村里会计室的窗门等行为,使阿舒明白了生活中的评判标准。
C.文本一对老支书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的,《百合花》对小通讯员的塑造也是如此 。
D.文本一没有通过激烈曲折的故事来塑造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生活琐事展示其内在精神。
8.文本一的标题为“第二步”,“第二步”有什么具体含义 既然有“第二步”,那肯定有“第一步”,“第一步”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 请结合阿舒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4分)
9.文本二认为:“茹志鹃小说中的意象,一方面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刻画人物的功能,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 请结合文本一中“火车” 这一意象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洗,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 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 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武王既克殷,访箕子以政,大说,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材料三:
伍员、伯磊,俱事夫差,伯豁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 忤,不遇固宜。
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①者,必王良②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 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③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恶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
(节选自王充《论衡 ·逢遇篇第一》)
【注】①骥、緑:泛指千里马。②王良:春秋后期晋国有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③具臣:聊以充 数,不能有所作为的臣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史公曰A余读孟子B书C至梁惠王D问何以E利F吾国G未尝不废书H而叹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彰,使……明显,与《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相同。
B.适,前往,到……去,与《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相同。
C.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与《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D. 困于齐、梁,“于齐、梁”是后置状语,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于硼”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因小见大,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而感叹;纣王荒淫放纵,箕子劝谏没有被听从,但他并不忍心离开。
B.孟子通晓儒家学说之后,向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宣传治国理想,但没有被采用,于是与弟子整理《诗》《书》,阐述孔子思想。
C.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当,境遇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伊尹遇上了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成汤,而箕子却遇上了不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商纣王。
D.禹、稷、皋陶如同千里马,而尧、舜就如同能够驾驭千里马的王良,他们君臣目标一致、取舍相同,因而禹、稷、皋陶被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武王既克殷,访箕子以政,大说,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4分)
(2)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恶圣贤,不甘至言也。(4分)
14.对孟子没有受到赏识的原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急雨
陆游
溪烟一缕起前滩,急雨俄吞四面山。
造化等闲成壮观,月明却送钓船还。
雨夜
陆游
庭院萧条秋意深,铜炉一炷海南沉①。
幽人②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
【注】①海南沉:产于海南的一种香料。②幽人:诗人自指。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诗写溪上升起一缕烟雾,这是为描写大雨骤至的浩大气象蓄势。
B. 第二首诗通过萧条庭院、香雾青灯等意象,传达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感受。
C. 两首诗中“雨”的特点并不相同:第一首来去迅疾,第二首绵长不绝。
D. 两首诗都以“雨”为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借“雨”抒情,构思巧妙。
16.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老师告诫学生们,行动胜过空想,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荀子《劝学》中的
“ , ”两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王老师说,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或相同,或相关,或相反,从屈原《离骚》中
“ , ”两句可知,屈原的名和字意义相同。
(3)以景作结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手法,指在结尾处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传递情感,收到言已尽 而意无穷的效果,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言语交际,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还要考虑言语交际的对象、场合等多种因素,只有这 样 甲 。一篇小说中写一位不懂人情世故的剧作家去拜访朋友,见到朋友还没有结婚的小孩,他感慨道:“你家小孩有三十多岁了吧,还没有成家 时间过得真快呀,记得我第一次来你们 家,他才这么高,以前的模样特招人喜欢……”这话引发朋友夫妇满腹不悦。问题出在哪里 是词不达意,还是语句不通 都不是。就这话本身而言,是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其所表达的内容也是 符合实际的,但是言语交际效果却非常糟糕。
可见在言语交际中,对语言进行具体运用时,( )。正因为这样,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其知识面越宽、联想越丰富并且善于相机而行,就越能应付裕如,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感到研究言语交际不如研究语言本身那样容易探求规律。我们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①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②只是有的还没有被人们认识。③言语交际固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④而且已被证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⑤那么其中必然存在一些规 律。因此,人们从事言语交际的研究,即使殚精竭虑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的“百科知识”,但就言 语交际本身而言, 乙 o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除了要掌握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外,还应掌握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
B. 除了要掌握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外,还应掌握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
C. 除了要掌握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外,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也应掌握
D. 除了要掌握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外,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也应掌握
19.文中加点的成语分别可以用哪个成语替换 请依次写出。(3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剧作家的话为什么会引发朋友满腹不悦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常会运用“蓄势”技巧,即通过不断铺垫、渲染来延缓文章的叙述 节奏,这样能使文章的结局更加令人震撼。
其实,对于志在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1.B
2.C
3.A
4.【答案】观点;天人相分学说。理由:①天人相分学说认为自然灾害、异常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②荀子认为天道运行自有规律,而国家贫穷、忧患、灾祸的发生和天没有关系,这和天人相分学说的观点一致。(观点判断正确2分,理由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观点判断错误,则本题不给分)
5.【答案】①中国早期处于蒙昧状态,人们对天的认识缺乏科学知识,因而产生了君王受命于天、天人感应等错误认识。②中国古人需要观察天象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③随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科学,于是产生了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学说。(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6.A
7.C
8.【答案】①第二步;指阿舒坚定了“为党工作”的崇高理想,思想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第一步:指阿舒为了集体、人民群众不怕劳累,无私工作,但此时对“为党工作”的标准还不够明白。(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正确。理由;①文本一写了阿舒受到批评后满腹委屈,也写了阿舒受到老支书行动的感召,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这两个重要情节通过“火车”这个意象贯穿起来,前后呼应,结构严密。②文本一第一次写“火车”,写出了阿舒的委屈、悲伤,第二次写“火车”,写出了阿舒思想境界转变后的轻快,通过“火车”这个意象写出了阿舒的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③文本一对“火车”这个意象的描写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观点判断错误,则不给分;没有结合文本一中“火车”这个意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只是摘抄题干中的“贯穿叙事结构”“刻画人物”“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等泛泛而谈,不给分)
10.【答案】ACG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1)武王攻克殷商之后,向箕子询问政事,非常高兴,于是把箕子封在朝鲜而不把他当作臣子对待。(“既”1分,……之后,已经;“访”1分,询问,咨询;“说”1分,高兴,喜欢;句意1分,落实在“不臣”,“臣”是意动用法,“不臣”译为“不认为箕子是自己的臣子”“不把箕子当作臣子对待”等)
(2)所以最高明的言论被舍弃,圣贤之人被拒绝,并不是君主憎恶圣贤之人,不乐意听高明的言论。
14.【答案】材料二:当时各国君主好利,把善于攻伐认为贤良,而孟子却宣扬唐尧、虞舜、三代之德。他的“仁政”主张与诸侯“好利争霸”的现实需求冲突。材料三:孟子是圣贤之人,道德、才智极高,而当时君主才疏智浅,没有能力任用大才。(材料二的原因有“好利”“以攻伐为贤”“宣扬德政”三点,每点1分;材料三的原因有“孟子是大才”“君主才疏智浅”两点,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5.D
16.【答案】①第一首诗:愉悦。大雨急来,吞没群山,景象壮观令诗人欣喜;转眼间却又雨过天晴,明月在空,诗人愉快而归。②第二首诗:孤寂。秋意已深,庭院萧条,香雾升腾更显静寂;在这静寂的环境中,诗人听雨独话,心情孤寂。(每点3分,其中心境1分,分析2分;第一首诗对“心境”的概括只要写到“愉悦”“欣喜”“喜悦”“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奇观的惊叹”“闲适自得”等均可给分;第二首诗对“心境”的概括只要写到“孤寂”“孤独”“凄凉”“感伤”等均可给分;分析要紧扣诗歌内容;意思相近即可)
17.【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名余日正则兮 字余日灵均(3)示例: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夜 短松冈[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8.【答案】B
19.【答案】(1)见机行事/随机应变;(2)游刃有余/应付自如;(3)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每处1分;所替换的成语只要符合原文语境即可)
20.【答案】序号③,修改:言语交际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言语交际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序号④,修改;而且已被证明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已被证明它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每处2分)
21.【答案】甲: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才能收到很好的交际效果/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流/才不至于出问题
乙: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的/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的(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22.【答案】①小孩年纪大了还没有成家,父母忌讳他人说起此事是人之常情,因而剧作家的话引发了朋友不悦。②说朋友的小孩“以前的模样特招人喜欢”,会让朋友理解为小孩现在不招人喜欢,这样说自然会引发朋友不悦。(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