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2025-2026学年新高三秋季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 、阅读(72分)(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早期也同样处于蒙昧状态,相信有超自然因素的存在,相信神灵掌控着人世的一切。中国最早的王朝是夏王朝,从现存的夏文化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当时的人们对超自然因素的顶礼膜拜。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一开始是在“万物有灵” 信念的驱使下进行的,后来,随着思维的发展,人们又比照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为神灵编排等级,认为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它统治着天上和人间的一切。这个至高无上的神被称为“帝”或“上帝”。后来,夏王朝被商王朝取代,在商王朝留下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帝”“上帝”这样的名称。商代人认为“上帝”不但管理天上事务,也管理人间事务。商王是“受命于天”的人间最高统治者,代替“上帝”管理人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在商代人的心目中,上帝高高在上,它对人间发号施令,管理万民,却不屑于听取民众的呼声。这样的天人关系是单向的。上帝决定人事,人的行为不能影响上帝,上帝对人类降下的奖赏或惩罚与人类自身的行为毫无关系。商王朝是被周王朝取代的。商王朝后期,统治者纣自恃天命在身,肆行无忌、暴虐无度,引起民怨,最终导致周武王率军讨伐,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周朝。但是,周的统治者感受到的并不全是欣喜,他们对商王朝的覆灭产生了困惑:从国家实力来看,商是大国,周是小邦;从地理观念来说,商位于天下之中央,周偏处西隅;更重要的是,从人与天的关系来论,商“受命于天”,商王是代天理民的,在这种情况下,周何以能取代商 难道天命还能转移吗 这些理论问题如果不思考清楚,周王朝又如何能够确保自己的长治久安!在武王伐纣关键的牧野之战中,周朝统治者利用商朝士卒的临战 倒戈取得胜利,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鉴于这一事实,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商朝士卒的倒戈,改变了天命,这表明天不是高高在上、与人世隔绝的,它会顺从民意。武王能够推翻商纣,是因为商纣的暴虐行为导致了民怨,上天顺应民意,将天命由商纣转移到了武王身上。周朝统治者对周之所以能够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的思考,导致了中国传统天命观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是天人感应学说的诞生。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它与人有互动,通过观察人间君主执政措施的优劣,对之进行相应的褒扬或惩罚。天对人间君主管理国家的措施不满意时,会通过一些异常现象来告诫君主,比如日食、月食、飓风、地震,等等。西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学说作过系统的阐释,他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天人感应学说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流行了。它成了约束君主行为的一种思想武器,在这种武器的震慑下,君主很少敢于公然以“予命在天”作为饰非拒谏的借口而肆行无忌。相反,有些聪明的君 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 历史上,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春秋五霸”之 一的楚庄王就曾经这样做过。楚庄王当政期间,有几年风调雨顺,“天不见灾,地不见孽”,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他却为此跑去祈祷山川,说老天爷是否要抛弃自己了,否则为什么不降点灾害以提醒自 己有过错呢 楚庄王的做法正是当时人们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反映。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天与人相通,天根据民意来治理人事,体现了浓厚的敬天保民的意识,含有人本主义思想。虽然该学说所说的“人”,更多是指人的群体,但它比中世纪的欧洲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思想,无疑更可取一些。因为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是天意的表达,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地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比如观察天象的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无形中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天人感应学说的破产,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实际上,在科学尚未得到长足发展之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该学说的荒谬,提出了自然灾害、异常 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的思想,这就是天人相分学说。该学说认为,天是天,人是人,阴阳变化、四季交替,这是天的本分;修身养性、治理国家,这是人的职责;二者互不相关。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办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祈求上天的恩赐。这种认识,比之天人感应学说,无疑更为清醒。天人相分,说的是异常自然现象的出现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并非说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人毕竟生活在自然中,一定会与自然发生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天与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刘禹锡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交相胜学说。他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所谓天人交相胜,是说天在某些方面可以胜过人,人在 某些方面又可以胜过天,天与人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二者可以互补。人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可以运用自身的力量,兴利除弊,造福人类。(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夏、商时期,人们对神灵极其崇拜,只是现在对夏王朝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而对商王朝 则证据不足。B. 在天人感应学说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与人的关系是单向的,天决定人事, 人事却不能影响天意。C. 春秋时期大多数国君受天人感应学说的约束而不敢肆行无忌,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已成为当 时的主流思想观点。D. 和天人相分学说只强调天与人间政治没有关系相比,天人交相胜学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互补。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周朝统治者从商朝士卒临战倒戈这件事认识到了民众力量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了中国传统天 命观的重大变化。B. 文中楚庄王“一鸣惊人”的事例独特而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 天人关系的认识。C.天人感应学说含有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把人视为上帝奴仆的 观点更具进步性。D. 从天掌管人间一切的观点一直到天人交相胜学说,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且 由蒙昧走向明智。3.文中说“有些聪明的君主还以此为借口,塑造自己敬天爱民的形象”。下列选项中的“聪明”和文 中的“聪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他非常聪明,但学习粗心大意,成绩并不十分理想。B.他太聪明了,把事情没有成功的责任全推给了我们。C. 他可真够聪明的,竟为了不被老师批评而不惜撒谎。D. 他真是聪明,居然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来逃避劳动。4.下面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哪种观点 请根据文本进行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5.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作者认为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 展关系密切。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阐述作者的观点。(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第二步茹志鹃铁路夹在两行触天的杨树当中,笔直地流向前,流向前, 一起通到天边。这一档一档的枕木,可铺得并不合人的脚步, 一步一档嫌小, 一步两档又嫌大。阿舒踏着枕木, 一会儿一档一档地走小碎 步,一会儿一跨两档,心烦意乱地往家走。“为什么要那样说我!难道我是诸葛亮,晓得要下雨的 难道麦草烂掉我不难过 ”阿舒紧咬嘴唇,努力不让眼泪掉下。夏奶奶的意见,是刚才在大会上提的。阿舒是小队会计,大小是个干部。刚才会议的中心,是要大家对干部提意见,于是夏奶奶就站起来了:“我有一个意见 …… · 这个意见说起来,我也……哦!我说,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你们干部要当紧啊!这当口,阿舒怎么说 她说‘小麦打了一遍,没打净,要复打’。我说不能呀!这几天我浑身 发酸呢!天要变,千万不能复打。唉!我的话只作刮风,几个堆得好好的麦草垛扒开来了,好,真给 我说着,日中就落大雨……”夏奶奶拿着打底针的手,朝阿舒那边一戳一戳。阿舒觉得针针戳在自 己脸上,脸涨得大红缎子似的。阿舒心跳加快,霍地站了起来,要为自己申辩。可是忽然之间,她看见,不,她感觉到,有一道目光固执地注视着她,一抬头,是老支书,老支书严肃地看着她,好像还有什么话。“今天是怎么啦!连伯伯都不理解我,连解释都不要我解释了 ·……”阿舒呆了一会,只得坐下,把眼泪和话都迸在肚子里。 一散了会,她就跑出来,不和大家走一起,走铁路上兜回家去。看来,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太复杂,生活中的标准,是个很复杂的标准。阿舒不怕受委屈,只要有 人理解她。但是现在 ……阿舒觉得肩膀隐隐作痛,肿还没有消呢!那天,几个麦秸堆一齐拉倒了,分几个地方进行复打, 可是到吃中饭的时候,天骤然黑了下来,大雨马上到了。阿舒一看,魂都没有了, 一边跑一边喊人, 跑到场上抱起麦秸就捆。她不是不明白,六十多户人家的油盐钱,都在这些白白亮亮的麦秸身上。 这麦秸是万万不可损失的。她把麦秸捆得半人高,挑起就跑。但是,雨下来了,还有半数的麦秸,未 及运到场上堆起来。阿舒衣裳贴了肉,头发滴着水,两个肩膀火烧火燎似的痛。一想到这里,阿舒眼泪就“扑扑”地往下掉。太阳快落了,钢轨,枕木,都笼上了一层霞的颜色,似红似橙。阿舒沿着这金色的霞光,抽抽噎噎,走回家去。“呜……”背后老远的地方,传来了火车的汽笛声。“是客车!”阿舒止住眼泪,赶忙跳下路基。她听得出,火车“咔嚓咔嚓”的声音轻快有力,车头也 不“呼呼”地喘气,那么来的定是客车。 一会儿,火车喷着大股大股的白烟, 一阵风似的冲了过来。 火车头后面拉的可不是绿色的车厢,拉的是钢材,竟是一列货车。“唉!人倒霉,听出来的声音也会变样。”阿舒停在路边,等火车过完。车轮一双一双地在钢轨 上滚过,过了一节又一节,装满货物的车皮,高速地前进。阿舒回到家,坐在灯下,从来没有感到这样冷清过。她翻开桌上那本薄薄的练习簿,看到了还没写完的入团申请书,上面写着:“……更好地做党的助手,为党工作……"”昨天是写到这里,来通知今天下午开会的,想不到会上有人对自己提了那么些意见,现在,这申请书还写不写下去呢 迷迷糊糊中,阿舒想起夏奶奶拿着扎底针的手,朝自己一戳一戳的样子。“不管了,我为什么要管 … … "远处门窗“乒乓”地响了一下,风似乎大了,台风要来了 阿舒翻了个身,面朝里睡了。她似乎睡着了,又似乎没有睡着。“麦秸!”阿舒突然直坐起来,好像有人在推她,喊她。她想起了麦草,上次抢着堆起来的麦秸垛上,还没有压绳网,台风一来,就会被吹掉。风从窗外吹进来,掀开桌上的练习簿,又一张一张地翻弄着。阿舒立即下床,拔开门闩,滚似的冲下楼来。村里空荡荡的,家家都关了门。风已开始打起呼哨,雨也马上要来。阿舒向村头大稻场跑去。四面黑簇簇的,只有风和自己。是黑夜 是孤独 是累 是急 总之,已经淡下去的种种委屈,忽然全又泛了上来,阿舒又觉得鼻子酸酸的了。黑地里,麦草垛好像高到了半天中。阿舒抹了抹汗,拿了草绳和手电筒,爬到上面一看,不知谁已抢了先,一张搓得又紧又粗的绳网,已压在上面了。“是谁呢 昨天晚上还没有的。”阿舒思索起来。她知道是伯伯。整个村子都睡了,静静的屋脊像凝固的黑浪。在一片黑黝黝中,阿舒忽然看见了一点亮光,浮动着。这是有人拎了马灯在走动。亮光移向村里去了。阿舒走去关村里会计室的窗门,但是窗门已经关好了。阿舒折回身,又看见了那一团浮动着的亮光,亮光在夏奶奶的屋后隐没了。阿舒走过去,看见夏奶奶北屋那堵略略向外倾斜的泥墙上,新撑上了两根木杠。亮光在浮动,向仓库那边移 动,向羊棚那边移动 ……阿舒恍然明白了,明白了生活中那一个复杂的、说不清的标准了。喏!标准就在那里,在提着灯的老支书身上。阿舒回到家里,点上灯。外面风大雨大,望望老支书那屋里还是黑的。“伯伯不晓得走到哪里了!”阿舒翻开桌上的练习簿,又看到了没有写完的入团申请书。“为党 工作”的下面,还是一片空白。“为党工作”,伯伯不正是为党工作吗 这不就是那个复杂的、说不清 的标准吗 阿舒用钢笔在“为党工作”四个字上又重描了一遍。现在,这下面的空白已不是空白了,要写 的,老支书早就给她写得满满的了。风雨声中,火车在远处拉着汽笛,“咔嚓咔嚓”的声音是轻快的。“是快车。”阿舒有把握地说了一句。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有删改)文本二:借叙事意象点醒故事精神杨志君意象属于中国古典诗学的范畴,但在叙事作品中也是存在的,茹志鹃小说中就含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中新媳妇新花被子上的百合花,便是为人称道的意象。“百合花”意蕴丰厚:它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此外,它还象征着小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更象征着超越了人世间一切血缘亲情的军民间最圣洁最美 好的感情。茹志鹃小说中的意象, 一方面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刻画人物的功能,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阿舒走在铁路上,“踏着枕木, 一会儿一档一档地走小碎步, 一会儿一跨两档”,这其实是她在大 会上受批评后心情的真切反映。B. 夏奶奶提意见时,“拿着打底针的手,朝阿舒那边一戳一戳”,细节描写传神,极为生动地刻画出 当时农村顽固落后势力的形象特点。C. 从入团申请书要不要写下去的犹豫,到“老支书早就给她写得满满的了”的感悟,这个转变体现 了阿舒从软弱到坚强的成长历程。D. 意象是我国古典诗学的一个概念,但在叙事作品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百合花”这个意象就 为《百合花》增添了丰富的意蕴。7.关于文本一中老支书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支书在大会上不让阿舒为她自己申辩,并不是不理解阿舒,而是觉得应该以实际行动让群众满意。B.老支书在黑夜中为麦秸垛压绳网、关上村里会计室的窗门等行为,使阿舒明白了生活中的评判标准。C.文本一对老支书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的,《百合花》对小通讯员的塑造也是如此 。D.文本一没有通过激烈曲折的故事来塑造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生活琐事展示其内在精神。8.文本一的标题为“第二步”,“第二步”有什么具体含义 既然有“第二步”,那肯定有“第一步”,“第一步”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 请结合阿舒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4分)9.文本二认为:“茹志鹃小说中的意象,一方面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穿叙事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刻画人物的功能,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 请结合文本一中“火车” 这一意象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洗,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 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 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武王既克殷,访箕子以政,大说,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宋微子世家》)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材料三:伍员、伯磊,俱事夫差,伯豁尊重,伍员诛死,此异操而同主也。或操同而主异,亦有遇不遇,伊尹、箕子是也。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伊尹遇成汤,箕子遇商纣也。夫以贤事贤君,君欲为治,臣以贤才辅之,趋舍偶合,其遇固宜;以贤事恶君,君不欲为治,臣以忠行佐之,操志乖 忤,不遇固宜。或以贤圣之臣,遭欲为治之君,而终有不遇,孔子、孟轲是也。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①者,必王良②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 尧、舜也。御百里之手,而以调千里之足,必有摧衡折轭之患;有接具臣③之才,而以御大臣之知,必有闭心塞意之变。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恶圣贤,不甘至言也。圣贤务高,至言难行也。夫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不遇固宜。(节选自王充《论衡 ·逢遇篇第一》)【注】①骥、緑:泛指千里马。②王良:春秋后期晋国有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③具臣:聊以充 数,不能有所作为的臣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太史公曰A余读孟子B书C至梁惠王D问何以E利F吾国G未尝不废书H而叹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彰,使……明显,与《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意思不相同。B.适,前往,到……去,与《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相同。C.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与《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D. 困于齐、梁,“于齐、梁”是后置状语,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于硼”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因小见大,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而感叹;纣王荒淫放纵,箕子劝谏没有被听从,但他并不忍心离开。B.孟子通晓儒家学说之后,向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宣传治国理想,但没有被采用,于是与弟子整理《诗》《书》,阐述孔子思想。C.伊尹和箕子才能相当,境遇却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伊尹遇上了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成汤,而箕子却遇上了不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商纣王。D.禹、稷、皋陶如同千里马,而尧、舜就如同能够驾驭千里马的王良,他们君臣目标一致、取舍相同,因而禹、稷、皋陶被重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王既克殷,访箕子以政,大说,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4分)(2)故至言弃捐,圣贤距逆,非恶圣贤,不甘至言也。(4分)14.对孟子没有受到赏识的原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看法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湖上急雨陆游溪烟一缕起前滩,急雨俄吞四面山。造化等闲成壮观,月明却送钓船还。雨夜陆游庭院萧条秋意深,铜炉一炷海南沉①。幽人②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注】①海南沉:产于海南的一种香料。②幽人:诗人自指。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写溪上升起一缕烟雾,这是为描写大雨骤至的浩大气象蓄势。B. 第二首诗通过萧条庭院、香雾青灯等意象,传达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感受。C. 两首诗中“雨”的特点并不相同:第一首来去迅疾,第二首绵长不绝。D. 两首诗都以“雨”为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借“雨”抒情,构思巧妙。16.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张老师告诫学生们,行动胜过空想,在学习上也是如此,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王老师说,古人的名和字在意义上或相同,或相关,或相反,从屈原《离骚》中“ , ”两句可知,屈原的名和字意义相同。(3)以景作结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手法,指在结尾处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传递情感,收到言已尽 而意无穷的效果,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言语交际,不仅要考虑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还要考虑言语交际的对象、场合等多种因素,只有这 样 甲 。一篇小说中写一位不懂人情世故的剧作家去拜访朋友,见到朋友还没有结婚的小孩,他感慨道:“你家小孩有三十多岁了吧,还没有成家 时间过得真快呀,记得我第一次来你们 家,他才这么高,以前的模样特招人喜欢……”这话引发朋友夫妇满腹不悦。问题出在哪里 是词不达意,还是语句不通 都不是。就这话本身而言,是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其所表达的内容也是 符合实际的,但是言语交际效果却非常糟糕。可见在言语交际中,对语言进行具体运用时,( )。正因为这样,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其知识面越宽、联想越丰富并且善于相机而行,就越能应付裕如,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感到研究言语交际不如研究语言本身那样容易探求规律。我们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①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②只是有的还没有被人们认识。③言语交际固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④而且已被证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⑤那么其中必然存在一些规 律。因此,人们从事言语交际的研究,即使殚精竭虑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的“百科知识”,但就言 语交际本身而言, 乙 o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除了要掌握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外,还应掌握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B. 除了要掌握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外,还应掌握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C. 除了要掌握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外,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也应掌握D. 除了要掌握与交际有关的“百科知识”外,语言本身的一般规律也应掌握19.文中加点的成语分别可以用哪个成语替换 请依次写出。(3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剧作家的话为什么会引发朋友满腹不悦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常会运用“蓄势”技巧,即通过不断铺垫、渲染来延缓文章的叙述 节奏,这样能使文章的结局更加令人震撼。其实,对于志在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1.B2.C3.A4.【答案】观点;天人相分学说。理由:①天人相分学说认为自然灾害、异常天象的发生与人间政治无关。②荀子认为天道运行自有规律,而国家贫穷、忧患、灾祸的发生和天没有关系,这和天人相分学说的观点一致。(观点判断正确2分,理由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观点判断错误,则本题不给分)5.【答案】①中国早期处于蒙昧状态,人们对天的认识缺乏科学知识,因而产生了君王受命于天、天人感应等错误认识。②中国古人需要观察天象变化,以准确领悟天意,这促进了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的发展。③随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科学,于是产生了天人相分、天人交相胜学说。(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6.A7.C8.【答案】①第二步;指阿舒坚定了“为党工作”的崇高理想,思想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②第一步:指阿舒为了集体、人民群众不怕劳累,无私工作,但此时对“为党工作”的标准还不够明白。(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9.【答案】正确。理由;①文本一写了阿舒受到批评后满腹委屈,也写了阿舒受到老支书行动的感召,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这两个重要情节通过“火车”这个意象贯穿起来,前后呼应,结构严密。②文本一第一次写“火车”,写出了阿舒的委屈、悲伤,第二次写“火车”,写出了阿舒思想境界转变后的轻快,通过“火车”这个意象写出了阿舒的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③文本一对“火车”这个意象的描写生动形象,画面感强,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观点判断错误,则不给分;没有结合文本一中“火车”这个意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只是摘抄题干中的“贯穿叙事结构”“刻画人物”“强化了作品的耐读性”等泛泛而谈,不给分)10.【答案】ACG11.【答案】C12.【答案】D13.【答案】(1)武王攻克殷商之后,向箕子询问政事,非常高兴,于是把箕子封在朝鲜而不把他当作臣子对待。(“既”1分,……之后,已经;“访”1分,询问,咨询;“说”1分,高兴,喜欢;句意1分,落实在“不臣”,“臣”是意动用法,“不臣”译为“不认为箕子是自己的臣子”“不把箕子当作臣子对待”等)(2)所以最高明的言论被舍弃,圣贤之人被拒绝,并不是君主憎恶圣贤之人,不乐意听高明的言论。14.【答案】材料二:当时各国君主好利,把善于攻伐认为贤良,而孟子却宣扬唐尧、虞舜、三代之德。他的“仁政”主张与诸侯“好利争霸”的现实需求冲突。材料三:孟子是圣贤之人,道德、才智极高,而当时君主才疏智浅,没有能力任用大才。(材料二的原因有“好利”“以攻伐为贤”“宣扬德政”三点,每点1分;材料三的原因有“孟子是大才”“君主才疏智浅”两点,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15.D16.【答案】①第一首诗:愉悦。大雨急来,吞没群山,景象壮观令诗人欣喜;转眼间却又雨过天晴,明月在空,诗人愉快而归。②第二首诗:孤寂。秋意已深,庭院萧条,香雾升腾更显静寂;在这静寂的环境中,诗人听雨独话,心情孤寂。(每点3分,其中心境1分,分析2分;第一首诗对“心境”的概括只要写到“愉悦”“欣喜”“喜悦”“对瞬息万变的大自然奇观的惊叹”“闲适自得”等均可给分;第二首诗对“心境”的概括只要写到“孤寂”“孤独”“凄凉”“感伤”等均可给分;分析要紧扣诗歌内容;意思相近即可)17.【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名余日正则兮 字余日灵均(3)示例: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明月夜 短松冈[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18.【答案】B19.【答案】(1)见机行事/随机应变;(2)游刃有余/应付自如;(3)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每处1分;所替换的成语只要符合原文语境即可)20.【答案】序号③,修改:言语交际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言语交际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序号④,修改;而且已被证明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已被证明它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每处2分)21.【答案】甲: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才能收到很好的交际效果/才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流/才不至于出问题乙: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的/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的(每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22.【答案】①小孩年纪大了还没有成家,父母忌讳他人说起此事是人之常情,因而剧作家的话引发了朋友不悦。②说朋友的小孩“以前的模样特招人喜欢”,会让朋友理解为小孩现在不招人喜欢,这样说自然会引发朋友不悦。(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