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新华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学情调研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2.答题前,请将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53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问一:我们通常认为,书房是承载文人精神活动的空间,这种精神性的界定是如何发展而来的?答:我们现在去看书房,首先还是跟藏书有关,因为书房得有书,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发生在书房里的活动,早期书房的功能就是教书、读书、写书,这是最主要的功能。先秦时期,书房跟私塾紧密相关,那时候书的形式是竹简,体量是非常大的,假如说这个书房是用来存放竹简的,那么我想这不会是一个小空间,应该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间。当然这也没有太多的材料去证实,只是推测。或许有没有可能藏书跟书房是分开的,就是说要读哪一卷书就拿哪一卷书,它会有一个功能上的空间划分。在纸出现之前,有一种替代竹简的读物是帛书。马王堆就有帛书出土,从出土物来看,帛书很薄,体量不大,比较节省空间。而且可以推断出,在马王堆所属的西汉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帛书了,但这些书不是一般人读得起的,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因此,可以推断,当时可能会出现真正意义上比较精致的藏书室,专门来收藏这些帛书。《史记》中有一段记载,说刘邦去攻沛县,当时它是叫“书帛射城上”,就是他给沛县城里的父老写了一封动员信,这个信就是写在帛上的。这时若是用简牍就不太容易射到城上去了,因为它是有重量的,用帛书绑在箭头上就容易射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在秦末的时候,帛书的形式不算少见。书的形式的变化,就关乎书房体量的变化。当纸开始普遍应用之后,最先出现的纸书是卷子书,或者叫手卷书,从汉至隋唐主流的书籍一直都是卷子书,而不是我们后来讲的册子书,也就是函装的线装书。卷子书的存放方式与函册书不同,因此也决定了书房内书架、格局的不同。至于这些书籍的形式具体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发生变化的,不好明确下判断,但可以从文献里找到一些线索,比如在杜甫的时代还在使用卷子书,因为他有一句诗叫“读书破万卷”,这个“卷”就是指卷子书。我们很容易去狭义地理解书房,认为它只是一个室内空间,但其实不一定,很多书房其实是在室外的,在园林中的,比如草堂,像是唐代的卢鸿草堂、杜甫草堂;还有一方面经常被忽略,就是很多寺庙、道观都有藏经阁,收藏历代佛家经典和道藏著作。所以书房只能用功能来定义,没法用一个绝对空间去定义。问二:你提到园林中的书房,怎么理解?雅集的演变是否也与此有关?答:中国一直有山水文化,由山水文化又衍生出园林文化,这些后来对欧洲都有不小影响,比如欧洲18世纪流行中国风的时期,也会模仿中国园林,甚至包括中国式书房。文征明所画的《真赏斋图》表现的就是苏州的大收藏家华夏的书斋,书斋在园林之中。中国书房会有一些固定陈列,不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会有屏风、案几、文房,还有一些博古的器物,文人很喜爱投壶运动,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投壶,当然还会饮酒、焚香等等。这些活动很多是在室外完成的,比如赏画,通常认为是在室内进行的,其实不一定,它也可以是开放性的,在园林中进行。宋画中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就是挑竿赏画,这就是在室外几人一起赏画的情景,在画作拖尾的部分会留出给这些人写观后感的地方,也就出现了很多题跋。这些其实都是雅集场景。明代的雅集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在清代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扬州城的一些雅集,不再是完全由文人参加,而是开始有商人加入,扬州有“二马”,即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是侨居在扬州的大盐商,非常有钱,赞助了很多扬州画派的画家,也收藏古画,因此也成为了当地很重要的文化人物,尽管身为商人,他们既藏书又出版书。他们的书房很有名,叫小玲珑山馆。叶芳林《九日行庵文宴图》里边就有“二马”和文人雅集的形象。但早期政治人物是不喜欢商人的,到了宋元明时期文人也不喜欢商人,到了清中期,商人开始介入雅集,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变化。问三:故宫收藏有一类帝王读书图,为什么清代帝王如此热衷于请画师绘制自己的阅读场景?答:雍正和乾隆这父子俩特别喜欢做“模仿秀”。这个喜好从雍正开始,你看他的画像,一会儿把自己打扮成道士,一会儿又是喇嘛,一会儿打扮成西洋贵族,戴着假发、拿着叉子去刺老虎,一会儿又是一个渔翁在河边钓鱼。他爱扮演各种形象。他其实也扮过苏东坡,因为画中他戴的斗笠是东坡笠。苏东坡有两个标志,东坡巾和东坡笠,东坡笠通常会出现在雨中,一般情况下就会戴东坡巾。其实东坡巾是更常见的,乾隆有一张画就是模仿苏东坡,是在园子里赏画鉴古,他穿着文人服饰,戴的是东坡巾。乾隆的读书赏画活动就是在园子里进行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上,帝王都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帝王,一方面想当文人,也要习画作诗,因此乾隆留下的字画、题跋非常多,这些行为都是在模仿中国传统文人,他的书斋生活就显得格外重要。基本上从宋开始,历代帝王都有赏古书画的习惯,宋徽宗是一个高峰,而乾隆达到了宫廷收藏的顶峰,收藏非常多,一个地方也放不下,这些宝贝都是散放在不同空间的,各处放一点。也就是说,文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帝王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越大,他就越想融入到文人的世界里,这些画像也就是他对文人世界的向往。(摘自《专访尹吉男:文人书房的功能维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书房的空间形态或受竹简体量影响,藏书与治学功能也可能存在功能性空间分化。B. 卷子书向册子书的转变时间难以界定,但杜甫的诗句表明这种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C. 清代扬州盐商通过赞助文人雅集,参与文化活动,从而实现了阶层跨越和身份转变。D. 乾隆在园林书房中模仿文人赏画,体现出他对文人书房空间功能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中“书帛射城上”这一典故的运用,通过还原具体历史场景,既表现出帛书的轻便,又丰富了谈话内容。B. 材料中提及的“题跋”,其内容往往为品评、鉴赏、记事等,与我们当今所写的观后感有一定的相似性。C. 材料以文征明的《真赏斋图》为例,是为了说明包括赏画在内的很多活动具有开放性,并不是在室内进行的。D. 材料涉及的投壶、饮酒、焚香、赏花等,与《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一样,都是文人雅集的活动形式。3. 下列对本篇访谈内容和形式的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提问者通过使用“怎么理解”“是否有关”等问法,为受访者提供了充分的阐释空间,体现了良好的访谈技巧。B. 受访者在作答时,频繁使用“可能”“推测”等措辞,主要是因为其对书房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基础。C. 受访者在作答时,语言通俗生动,内容旁征博引,让读者既有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又有享受阅读过程的愉悦性。D. 本篇访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深入探讨书房的功能演变和文化内涵等问题,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互动性强。4. 请简要梳理答复一的作答思路。5. 本文提及的清代帝王书斋与《项脊轩志》中的项脊轩承载的情感内涵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包子和饺子余华在我小时候,包子和饺子都是属于奢侈的食物,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希望吃到。那时候,我还年轻的父亲手里捧着一袋面粉回家时,总喜欢大叫一声:“面粉来啦!”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美好的声音。然后,我父亲用肥皂将脸盆洗干净,把面粉倒入脸盆,再加上水,他就开始用力地揉起了面粉。这时候,父亲就会问我:“你猜一猜,今天我们吃的是包子呢?还是饺子?”我需要耐心地等待。我要看他是否再往面粉里加上发酵粉,如果加上了,他又将脸盆抱到我的床上,用我的被子将脸盆捂起来,我就会立刻叫:“吃包子。”如果他揉完了面粉,没有加发酵粉,而是将调好味的馅儿端了过来,我就知道接下来要吃到的一定是饺子了。我七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他的老家山东。我记得我们先是坐船,接着坐上了汽车,然后坐的是火车,到了山东以后,我们又改坐汽车,最后我们是坐着马车进入我父亲的村庄。那是冬天的时候,田野里一片枯黄,父亲带着我走进了他姑妈的家。我父亲的姑妈,当时正坐在灶前烧火,见到分别近二十年的侄儿回来了,她一下子跳了起来,“哇哇”地与我父亲说了一堆我那时候听不懂的山东话。然后揭开锅盖,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这是我到父亲家乡吃到的第一顿饭。在父亲老家的一个月,我每天都喝玉米糊。那地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意思就是谁要是吃上了馒头,谁就交上好运了。遇上了好运才只是吃到馒头,如果吃到了饺子或者包子,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好运了。所以我在父亲姑妈的家里,只能每天喝玉米糊。在我们快要离开时,我终于吃上了一次饺子。那是我父亲的表弟来看我们,他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块猪肉,一进村庄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这些孩子一年里见不到几次猪肉,他们流着口水紧跟着我父亲的表弟,来到了我父亲姑妈的家门口。当我父亲和他的姑妈、表弟坐在炕上包饺子时,那些孩子还不时地将脑袋从门外探进来张望一下。当饺子煮熟后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我吃到了这一生最难忘的饺子。我咬了一口,那饺子和盐一样,即将一只饺子放进嘴里,如同抓一把盐放进嘴里似的,把我咸得满头大汗,我只能大口大口地喝玉米糊来消除嘴里的咸味。后来我父亲告诉我,他家乡的饺子不是作为点心来吃的,而是喝玉米糊时让嘴巴奢侈一下的菜,就像我们南方喝粥时吃的咸菜一样。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每学期会安排一次学军活动。学军就是学习解放军,让我们一个年级的孩子排成队行军,走向几十里路外的某一个目的地。我们经常是天没亮就出发了,自带午餐,到了目的地后坐下来吃完午餐,然后又走回来,回家时往往已经是天黑了。这也是我除了逢年过节以外,仍然有希望吃到包子的日子。我母亲会给我一角钱,让我自己去街上买两个包子,用旧报纸包起来放进书包,这就是我学军时的午餐。对我来说,这可是一年里为数不多的美味。我的哥哥这时候总能分享这一份美味。当时我是用一根绳子系裤子,我没有皮带,而我哥哥有一根皮带,我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在衣服外面再扎上一根皮带,这样我会感到自己真正像一个军人了。于是我就用一个包子去和哥哥交换皮带。在我学军的这一天,我和哥哥天没有亮就出门,我们走到街上的点心店,买下两个包子,那是刚出笼的包子,蒸发着热气,带着麦子的香味来到我的手中,我看着哥哥取下自己的皮带,他先交给我皮带,我才递给他包子。我将剩下的一个包子放进书包,将哥哥的皮带扎在衣服外面,然后向学校跑去。我哥哥则在后面慢慢地走着,他一手提着快要滑下来的裤子,另一只手拿着包子边吃边走。我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吃下去了多少包子和饺子,我的胃消化它们的同时,我的记忆也消化了它们,我忘记了很多可能是有趣的经历,不过有一次令我难忘。那是十年前,我们几个人去天津,天津的朋友请我们去狗不理包子铺吃饭。那一天,我们在狗不理包子铺坐下来以后,刚好十个人。各式各样的包子一笼一笼端了上来,每笼十个包子,刚好一人一个。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七十多个品种,区别全在馅里面。刚坐下来的时候,我们雄心勃勃,准备将所有的品种全部品尝,可是吃到第三十六笼以后,我们谁也吃不下去了,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胃撑得像包子皮一样薄,谁也不敢再吃了,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而桌上包子还在增加,最后我们发现就是看着这些包子,也使我们感到害怕了,于是我们站起来,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走下了楼梯,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街上。我们一行十个人站在街道旁,谁也不敢立刻过马路,我们吃得太多了,使我们走路都非常困难,我们怕自己走得太慢,会被街上快速行驶的汽车撞死。那天下午,我们就这样站在街道上,互相看着嘿嘿地笑,其实我们是想放声大笑,可是我们不敢,我们怕大笑会将胃笑破。我们一边嘿嘿地笑,一边打着嗝,打出来的嗝有着五花八门的气味,这时候我们想起了中国的那句古老的成语——百感交集。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小时候包子和饺子是奢侈食物,父亲捧回面粉时的呼喊,既奠定了温馨的情感基调,又引起下文对童年美食的回忆。B. “人走红运,张嘴飞进白馍馍”这句俗语,既增强了地域文化色彩,又生动表现了当时物质匮乏的社会现实和人们对食物的渴望。C. 学军时用包子换皮带,既体现了“我”对成为“真正军人”的渴望,也表现出兄弟之间斤斤计较、相互妥协的情感交流方式。D. 天津吃狗不理包子时,众人从“雄心勃勃”到“不敢再吃”转变,展现了人们面对美食从期待到力不从心的心理变化过程。7. 对文中山东老家生活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船—汽车—火车—再转汽车—马车”的交通方式变换,通过对路途的辗转艰辛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家乡的偏远闭塞。B. “田野里一片枯黄”的环境描写,写实地表现了冬季乡村的单调和萧索,暗含了“我”初到陌生故乡时的孤寂心境。C. 孩子们被提着的猪肉吸引,甚至跟着来到家门口,还不时探头张望,表现出当地食物匮乏,孩子们对美食的极度渴望。D. “饺子和盐一样”的表述,将味觉体验具象化,突出了饺子咸味之重,也体现了故乡饮食文化与“我”习惯的差异。8. 文章围绕“包子和饺子”串联起多段经历,请简要概括这些经历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9. 莫言评价余华的散文“幽默风趣”“读来如坐春风”,本文是如何体现幽默的语言风格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黄鹤醉翁者,不知何许人。被酒,失三青鸟。西王母怒而遣之,遁于橘中。剖橘,得庞眉二叟对弈,其一即翁也。翁以世人物色己,三过岳阳,飞憩洞庭鄂渚,饮于辛妪楼上。久之,负酒钱,戏取酒边核黄橘,画鹤一只遗妪。客至拍手,鹤辄下舞,去则鹤隐壁,妪用是获资巨万。一日翁来,谓妪曰:“鹤之偿酒足乎?”妪笑谢。复呼酒既醉从壁间招鹤骑去故鄂有黄鹤楼。鹤已去千年不复返,至今凤凰集颍之秋,翁复浪出人间。翁好酒,而意不在酒。每逍遥楼上,挥毫染翰,不下千万言。倦则执笔而卧曰:“吾醉矣,醉矣。”诸弟子亦曰:“翁醉也。”醉翁之名,自此不能沉埋于人间。屈子谓渔父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曰:“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翁曰:“吾不能为屈子之醒。且屈子惟自居于醒,而视世醉,世是以不容,竟怀沙以死。醉翁虽不容于世,而世无能以死法死之,惟视众人醒我独醉耳。”尝为反《骚》之言曰:“吾宁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乎!宁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尘埃乎!”西王母闻之,怜翁之摧颓于世甚也,倚白云而招之曰:“吾青鸟已归,而尔黄鹤犹飞冥冥也。橘中之弈不可留,壁上蹁跹可复见乎?”醉翁遽然而觉,随王母而去。(节选自陈鉴《黄鹤醉翁传》)材料二:渔父者,不知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太康孙缅为寻阳太守,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俄而,渔父至,神韵萧洒,垂纶长啸。缅甚异之,乃问:“有鱼卖乎?”渔父笑而答曰:“其钓非钓,宁卖鱼者邪?”缅益怪焉。遂褰裳涉水,谓曰:“窃观先生有道者也,终朝鼓枻,良亦劳止。今方王道文明,隐鳞之士,靡然向风。子胡不赞缉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渔父曰:“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节选自《太平御览·逸民部·卷五》)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复呼A酒B既醉C从壁间D招鹤E骑去F故鄂G有黄鹤楼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就是,与《苏武传》“即谋单于”中的“即”意义不同。B. 负,亏欠,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负而前驱”中的“负”意义不同。C. 已,已经,与《氓》“亦已焉哉”中的“已”意义相同。D. 胡,何故,与《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意义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鹤醉翁因醉酒丢失西王母的青鸟而被驱赶,他画鹤赠辛妪使其致富后,又骑鹤离去。B. 黄鹤醉翁不赞同屈原,不愿像屈原一样保持清醒,曾作反《骚》之言,表示愿意蒙尘。C. 醉翁不堪人间摧颓,主动祈求西王母接引,王母怜悯其境遇,顾念旧情,召其重归天界。D. 孙缅认为如今朝廷政通人和,希望渔父出山辅佐盛世,然而渔父最终并未采纳其建议。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客至拍手,鹤辄下舞,去则鹤隐壁,妪用是获资巨万。(2)仆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14. 黄鹤醉翁与材料二中的渔父在处世态度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课内基础(19分)(一)文言小题(9分)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臣以险衅(祸患) 门衰祚薄(福分) 逮奉圣朝(承奉)犹蒙矜育(怜悯)B. 殆有神护(恐怕) 亦遂增胜(美) 凭几学书(写字)读书久不效(成效)C. 列坐其次(旁边)其致一也(意态) 临文嗟悼(悼念)游目骋怀(开畅、舒展)D. 生生所资(凭借) 违己交病(都) 犹望一稔(成熟)感吾生之行休(终结)16. 下列各组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②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③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④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究)B. ①蹈其背以出血(叩击,拍打)②单于壮其节(称赞)③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活用为动词,下)④信义安所见乎(同“现”,显示)C. ①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衡量)②却匈路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③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的作为)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里泛指绳索)D. ①女也不爽(差错,过失)②偭规矩而改错(过错)③我有亲父兄(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哥哥)④始适还家门(出嫁)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迩之事父(近)天下归仁焉(称赞,称许) 请事斯语矣(侍奉)B. 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重要的名誉)C. 凿户牖以为室(门窗) 自见者不明(显露)其脆易泮(同“判”,分离) 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D. 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固)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治疗)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说)(二)名篇名句默写(10分)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报任安书》中,作者列举周文王、孔子在困境中完成其作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刘克庄《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一句说明世间自有英雄,“__________”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3)当代作家贾平凹对王维《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的境界甚为推崇,他说“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4)在古代诗歌中,“鹧鸪”这一意象不仅在自然环境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在衣服图案上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②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③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 甲 ),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禁不起三番五次的雨打风吹。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④在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 乙 ),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19. 汉字是形象的,如“山”的甲骨文是,“水”是,“云”是,请仿照文中第一段画波浪线句子,从“山”“水”“云”三个汉字任选一个为中心,写一个句子。20. 请简要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21. 填入文中第③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石破天惊 B. 波澜壮阔 C. 排山倒海 D. 惊天动地22. 下列填入括号内甲乙两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是细雨湿杏花 雨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音乐B. 或是细雨湿杏花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C. 或是骤雨打荷叶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D. 或是骤雨打荷叶 雨是一种复杂而多变的音乐23. 第②段中“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中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以“文化”为描写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拟;比拟贴切,表达流畅;可以脱离第②段语境。四、作文(60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往永远静立不动。——席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A 2. C3. B 4. 首先明确书房的主要功能,奠定讨论基础。接着结合书籍的变化,分析了书房形态与功能的演变。最后指出,书房的空间已经扩展,强调书房应以功能而非空间来界定。5. ①清代帝王书斋是帝王赏画鉴古、习画作诗、收藏字画的重要场所,蕴含了帝王对文人世界的渴望和向往。②项脊轩是归有光读书、生活的场所,寄托其家族记忆与个人悲欢,蕴含着真实的情感体验。【答案】6. C 7. B8.①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眷恋;②对亲情的珍视;③对物质匮乏岁月的感慨;④对生活变迁、时代发展的欣慰。9.①运用夸张,如“再吃就会将胃撑破了”,强化饱腹体验的戏剧性;②刻画滑稽细节,如“一手提着快要滑下来的裤子,另一只手拿着包子边吃边走”,增添诙谐感;③制造反差(或对比),以饭前雄心勃勃”与饭后“小心翼翼”“不敢”的对比,突出情节的趣味性;④雅词俗用,将打嗝情景与“百感交集”相联,打破常规用法,形成幽默效果。【答案】10. BCF11. C 12. C13. (1)客人来到酒楼一拍手,那只鹤就从墙壁上飞下来跳舞,客人走了,鹤又隐于墙壁上,老妇因此赚到了很多钱。(2)我是一个山海间的狂人,不通晓世间的事情,分不清楚低贱和贫困,更不用说荣华富贵了。14. 同:黄鹤醉翁以醉自保,渔父隐于凌波,二者都想要实现自我保全。异:①黄鹤醉翁与世周旋,而渔父隐逸超脱。②黄鹤醉翁困顿失意但有所追求,而渔父不论贫富,淡泊名利。15.【答案】C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 ①. 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 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 未必人间无好汉 ④. 谁与宽些尺度 ⑤. 明月松间照 ⑥. 清泉石上流 ⑦. 落照苍茫秋草明 ⑧. 鹧鸪啼处远人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⑨. 新帖绣罗襦 ⑩. 双双金鹧鸪(起城乌,画屏金鹧鸪)【答案】19. 示例一:譬如凭空写一个“山”字,巍巍峨峨,嶙嶙峋峋,一切峰峦险峻,就耸立其上了。示例二:譬如凭空写一个“水”字,曲曲折折,蜿蜿蜒蜒,一切江河奔涌,就流淌其下了示例三:譬如凭空写一个“云”字,舒舒卷卷,飘飘逸逸,一切天光变幻,就浮游其间了。20. ①长短句结合:短句开篇后转为长句,节奏缓急有度;②整散结合,增强节奏感觉;③叠词:“听听”“看看”等动词叠词增强韵律感。21. B 22. C23. 示例一: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梳妆,将唐宋的月光进现代的角。示例二:文化踩着年轮的台阶缓缓而下,将祖辈的火种轻轻递到今人的掌心。示例三:文化从远古的山涧奔涌而出,蜿蜒穿梭于历史的每处空间。24.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