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见面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材料一: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摘编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材料二: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但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用他那一贯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更加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讲,毛泽东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换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的坚持和发展。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是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新的感性认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世界改造成人化的世界,再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只是每一循环都到了更高的认识阶段。关于这一思想,其实毛泽东早在1937年所著《实践论》中已有阐述。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强调并加以丰富和发展,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时代色彩,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首先,阐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性和革命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一个认识论命题。也就是说,毛泽东在这里并没有否定物质的第一性原理,他不仅坚持了一般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物质和精神两者能够互相转化,但物质决定精神是第一位的,思想需要物质作载体才能转化,转化是有条件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
其次,明确指出在人的思想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有伟大意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相当于突出强调了真理检验标准的重大命题,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他指出:“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另外,强调了形成一种正确思想认识的过程的复杂性。早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在考察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后,就已经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毛泽东着重对正确认识得以形成的规律和过程的复杂性作了说明。他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说明人们要想得到正确的思想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是要经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路径的。换句话说,永远也不会自动生成一开始就完全正确的思想。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实践没有止境,认识也没有止境。
(摘编自李斌《掌握辩证唯物论以便“少犯错误”——重读〈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其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官能将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新的感性认识,这种无穷尽的循环会使认识上升到更高级的阶段。
C.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具伟大意义,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改造世界。
D.材料一对正确思想认识的形成过程的论述,是在《实践论》基础上重新强调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更具时代色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材料一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B.材料一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到农村去工作的干部和广大农民,文中没有使用太多哲学术语,语言通俗易懂。
C.毛泽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
D.材料二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从三个方面对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换这一观点的含义进行了具体阐释。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材料一语言讲求逻辑性,请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加以分析。(4分)
5.班级开展“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读书交流会,围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展开讨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拟写发言提纲。(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
青春之歌
杨沫
黎明前,道静回到自己冷清的小屋里。疲倦、想睡,但是倒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除夕的鞭炮搅扰着她,像突然的暴风雨袭击着她。她一个个想着这些又生疏又亲切的面影,卢嘉川、罗大方、许宁、崔秀玉、白莉苹……都是多么可爱的人呵,这心是在寻找祖国的出路,是在引人去过真正的生活……想着这一夜的情景,①她紧抱双臂,望着发白的窗纸忍不住独自微笑了。
二踢脚和小挂鞭响得正欢,②白莉苹的小洋炉子也正旺,时间到了夜间两点钟,可是这屋子里的年轻人还有的在高谈,有的在玩耍;罗大方和白莉苹坐在床边小声谈着、争论着,他似乎在劝说白莉苹什么。
道静和卢嘉川两个人一直同坐在一个角落里谈着话。从短短的几个钟点的观察中,道静竟特别喜欢起她这个新朋友了。他诚恳、机敏、活泼、热情。他对于国家大事的卓见更是道静从来没有听见过的。他们坐在一块,他对她谈话一直都是自然而亲切。他问她的家庭情况,她忽然丢掉了过去的矜持和沉默,一下子,全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全能使她对事情的真相了解得更清楚。于是她就不知疲倦地和他谈起来。
“卢兄(她跟许宁一样地这样称呼他),你可以告诉我吗?红军和共产党是怎么回事?他们真是为人民为国家的吗?怎么有人骂他们——土匪?”
卢嘉川坐在阴影里,面上浮着一丝调皮的微笑。他慢慢回过头来,睁着亮亮的大眼睛看着她。
“偷东西的人最喜欢骂别人是贼;三妻四妾的道德家,最会攻击女人不守贞操,却说别人是杀人放火的强盗和土匪……这些你不明白吗?”
道静笑了。这个人多么富有风趣呀!她和他谈话就更加大胆和自由了。
“卢兄,”道静又发问道,“你刚才说青年人要斗争、要反抗才有出路,我还有点不大相信。”
卢嘉川稍稍惊异地睁大了眼睛:“怎么,你以为要当顺民才有出路么?”
③道静低着头,摆弄着一条素白麻纱手绢,好像有些难过,她低声说:“你不知道……我斗争过,我也反抗过,我并没有找到出路。”
卢嘉川突然挥着手笑起来了。他笑得那么爽朗、诚恳,像对熟朋友一般地更加亲切和随便。
“原来如此!来,小林,我来给你打个比方……”他看看一屋子喝酒畅谈的青年人都在一边说着、吃着,“小林,这么说吧,两个木就成了你那个林,三个木变成巨大的森林时,狂风再也吹不倒它们。你一个人孤身奋斗,当然只会碰钉子。可是当你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那么,你,你就再也不是小林。
林道静忍不住地笑了起来:“卢兄,你说话真有意思。过去,我是只想自己该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听了你们那些谈话,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
“好像什么?”
“好像个糊涂虫!”林道静天真地迸出了这句话,自己也不禁为在一个刚刚认识的男子面前竟放肆地说出这种话而吃惊了。
卢嘉川还是随便地笑道:
“大概,这是你在象牙之塔里住得太久的缘故。小林,在这个狂风暴雨的时代,看看这广大的世界——这世界是多么悲惨,可是又是多么美好……你赶快走出来看看吧!”
多么热情地关心别人,多么活泼洒脱,多么富于打开人的心灵的机智的谈话呵……④道静越往下回忆,心头就越发快活而开朗。
“小林,你很纯洁、很直爽。”后来他又那么诚恳地赞扬了她,“你想知道许多各方面的事,我过一两天给你送些书来——你没有读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吧?可以读一读。还有苏联的文学著作也很好,你喜欢文艺,还有高尔基的《母亲》。”
第一次听到有人鼓励自己读书,道静感激地望着那张英俊的脸。
道静和白莉苹在深夜寒冷的马路上送着卢嘉川和罗大方。白莉苹和罗大方在一边谈着,道静和卢嘉川也边走边说:
“真糟糕!卢兄,我对于革命救国的道理真是一窍不通。明天,请你一定把书给我送来吧。”
“好的,一定送来。再见!”卢嘉川的两只手热烈地握着白莉苹和道静的手。多么奇怪,道静竟有点不愿和他们分别了。
“这是些多么聪明能干的人啊!……”清晨的麻雀在窗外树上吱吱叫着,道静想到这儿微笑了。但是这时她也想起了余永泽。他放了寒假独自回家过年去了,和父母团聚去了,这才参加了这群流浪者的年夜聚会。想到他,一种沉痛的感觉突然攫住了她的心。
“和他们一比……呵,我多么不幸!”她叹息着,使劲用棉被蒙住了头。
(有删改)
6.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她紧抱双臂”这个姿势表达的不只是谨慎和防备心理,更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
B.第②句,“小洋炉子也正旺”既渲染了热闹的除夕氛围,也暗示出此刻林道静的内心的昂扬和热烈。
C.第③句,对林道静低着头摆弄手绢的细节刻画,表现了她历经抗争后无路可走的迷茫和无奈。
D.第④句,把叙事从回忆拉回现实,既强化了回忆的氛围,又突出了现实感。
7.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林道静参加聚会回到小屋之后心潮澎湃难以入眠,开篇以心理活动描写展开情节,在回想中介绍人物并概述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B.文章第二段是典型的场景描写,简笔勾勒参加聚会的青年们的行为状态。既呼应了第一段中的人物,也是青年群体的集中展示。
C.小说多次写到卢嘉川的笑,有调皮的笑,有爽朗的笑,我们看到了一位风趣、开朗、活泼的新青年。
D.卢嘉川用小林姓打比方,形象地阐释了参加集体斗争的重要意义,幽默风趣的表达,也使她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
8.“无论谁挨着你都会被你这种热情所感动。”这是书中人物江华对林道静的评价,也是每一位读者掩卷深思后的由衷赞美。请结合文本分析林道静的这些“热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评论家说:“回忆是为了怀旧,为已在时光的流转中丧失了确定性和安全感的生存做一次精神溯源。”本文从回忆的角度展开叙事,请结合文本简析其效果。(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0.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青冥浩荡不见底 青冥:清澈的湖水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栗深林兮惊层巅 栗:使……战栗
D.世间行乐亦如此 行:享受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昏暗
11.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所绘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大部分描绘了梦幻中的自己游天姥山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意在寄托自己的一种理想。
C.诗人借用幻想中的形象,表明自己的思想境界与现实的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体现自己志向高洁、清新脱俗的一面。
D.诗人借助幻想中的形象,想曲折地反映自己长期在朝廷被权贵排挤、奴役的一种现实。
1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历二年”中的“大历”是年号。习惯上,唐朝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才用年号来称呼。
B.“迁”在古代称为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迁,如右迁。也指贬谪,放逐,如“左迁”。
C.《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短歌行》都是古体诗,“歌”“行”“吟”都是古体诗的载体。
D.古汉语中的“明年”与现代汉语中的“明年”,古今意思是相同的,皆是指第二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14.本文“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两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句运用了用典手法的诗句。(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①。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②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①纤纤手:语出《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②袜刬(chǎn):未穿鞋而以袜践地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前两句不写人物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选取了“蹴罢秋千”后一刹那间的镜头来描写。
B.“慵整”一词用得十分恰当,“纤纤手”既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又点出人物的年纪和身份。
C.“露浓花瘦”一语表明了时间是秋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又借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形象。
D.下片通过“走”“倚”“回首”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和情感。
16.这首词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刻画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的“ , ”,为六国君王不懂得爱民而灭亡感到遗憾,而《谏太宗十思疏》也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两者似有相通之处。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与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都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尺度的关切。
(3)诗词往往以“水”为意象烘托意境,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中以“ ”来预示剥削愈加深重;陶渊明则在《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隐居后可舒啸,亦可“ ”。
四、语言文字运用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1分)
很多人的脸上经常长痘,尤其是身处青春期的同学。皮肤长痘是一件很让人恼火的事,不抠吧,抠破了则容易留疤,大家都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有人说 ① ,很多本是“无辣不欢”的人为了不长痘纷纷拒绝吃辣。
实际上,长痘的原因很多,从饮食的角度来看, ② 。我们长的痘属于痤疮的一种。《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提到的饮食措施中,没提到预防痤疮需要戒辣,只是说:“限制高糖和油腻食品,适当控制体重,避免不熬夜等均有助于预防痤疮发生。”
也许有人会说:“那为啥我每次一吃完辣的食物,脸上的痘痘就马上蹦出来?”那是因为,辛辣的食物往往伴随着高糖高脂,比如红油火锅、水煮肉片、辣子鸡等, ③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一……就……”,请分析它的作用和表达效果。(3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4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姚昆仑先生的《湘西不神秘》一书设了专章“神秘现象释疑”,叙谈湘西的神秘文化现象。循着作者的视角和思路,探寻现象背后的林林总总,一直传得___①____,经过科学分析之后,便真相大白了;也有些谜____②___,就人类现在的认知水平,暂且无从解释;而另一些谜,因为人们的好奇,成了子虚乌有的存在。科学似乎就是这样严酷,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大师们”赖以骄傲的资本和神秘感撕得粉碎。
由此联想到很多。诗人济慈抱怨过牛顿,说他把彩虹所有的诗意都破坏了——彩虹在他眼里只不过是光谱的排列而已。物理学家费曼的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对他说:“你看,作为艺术家,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出一朵花儿有多美;可是你们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把花儿剖析开来看,就把它弄得___③____了。”评论道,尽管他的审美眼光可能没有那位艺术家那么高深,我从这朵花中所见到的东西,却要比他多得多。我能想像到其中的细胞,在更小的尺度上或者内部的结构上,也同样有美。……一言以蔽之,科学知识怎么会有损于美呢?只会增进美!
(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2)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漫,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B.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有的语言学家形象地将英语句式描述为“葡萄型”,主干后面跟着一串又一串的从句或修饰成分。(《有趣的语言翻译》)
D.《堂吉诃德》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只当他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之作。(名著导读《堂吉诃德》)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纽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学年秋季学期开学见面考》参考答案
C 2.B 3.D 4.①论证方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先指出先进阶级的势力暂时的失败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再解释其原因是先进势力不如反动势力斗争力量强,最后坚信总有一天会成功;②语言准确,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
5.示例: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步是第一步的高一级程度。从第一步到第二步,必定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才能够完成,这个过程离不开思想认识的过程,所以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6.A 7.D 8.
①参加聚会,与青年们,特别是与卢嘉川彻夜畅谈,兴致高昂,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期待;
②对卢嘉川鼓励她读书充满感激,并督促对方尽快送书,饱含追求革命真理和人生理想的热情;
③目光中满含对卢嘉川的仰慕与崇拜,言行中多是对其他朋友的赞扬,表现出追求友谊的热情。
9.
①小说情节以林道静回公寓后思绪的铺展为起点,使她对自己已经失去确定性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得更加深刻而理性;
②通过回顾过去的经历,林道静能更好地发现自己与其他青年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她参加革命的热情和自信;
③以回忆的形式展开过去的经历,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林道静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变化,有助于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10.B 11.D 12.D 13.(1)我想要依据越人的话梦中游览吴越,一夜之间飞过月光照耀下的镜湖。
(2)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间惊醒坐起身来长叹不已。
14.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5.C 16.①本词描写了一位少女在客人忽至时的羞赧情状,刻画了一位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②《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描写词人在残秋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的主人公形象。
17. 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 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临清流而赋诗
18.(1)结构上,“一……就……”起到紧密关联两个分句的作用,“一……就……”表示后面分句所述的结果和前面分句所述的行为关联性很强,突出了人们的困惑。
(2)①吃辣是长痘的主要原因
②吃辣和长痘并没有必然联系
③高糖高脂才是长痘的罪魁祸首
(3)限制高糖和油腻食品的摄入量,适当控制体重,避免熬夜等均有助于预防痤疮发生。
19.(1)①沸反盈天/神乎其神/煞有介事 ②真相大白 ③索然寡味
(2)A
20.例文:
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
纽带,是连接离散之物的丝线,是沟通隔阂之心的桥梁。从古老的丝绸之路串联起东西方文明,到如今的互联网让“地球村”成为现实,纽带如同隐形的脉络,让个体与群体、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紧密相连,共同编织出文明的壮阔图景。
纽带是历史传承的载体,让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从甲骨文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静静诉说商周故事,到“故宫文创”用现代设计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从昆曲艺人在舞台上演绎《牡丹亭》的婉转柔情,到年轻人用短视频平台传播非遗技艺,这些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没有典籍的记载,没有技艺的传承,历史便会沦为断章残简,文化也将在时光流逝中逐渐消散。正是纽带的存在,让我们能站在先辈的肩膀上眺望未来,在传承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纽带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文明对话得以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日益频繁,而纽带正是促进文明互鉴的关键。古丝绸之路曾让中国的丝绸、瓷器与西域的香料、乐器相遇,成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佳话;如今,当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联合举办展览,当中国春节在海外掀起“中国红”热潮,当孔子学院让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些纽带打破了地域与文化的隔阂,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纽带是社会和谐的基石,让人心凝聚得以实现。个人是社会的微小细胞,而纽带则是连接细胞的组织,让分散的个体形成强大的集体。在校园里,师生间的关怀、同学间的互助是纽带,它构建起和谐的学习氛围;在社区中,邻里间的守望相助、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是纽带,它让陌生的人们成为“一家人”;在国家层面,抗震救灾时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疫情防控中各行各业的携手并肩,更是纽带力量的极致体现。正是纽带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让社会在团结中稳步前行。
纽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是维系文明、促进交流、凝聚人心的关键力量。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更应主动搭建纽带、守护纽带——传承历史文化,让根脉不中断;拥抱多元文明,让交流不停止;关爱身边之人,让人心不疏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纽带的连接中,让个人与社会同频共振,让国家与世界和谐共生,共同书写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说明了纽带的内涵,第二三句话构成递进关系,强调了纽带的广泛性:不仅人心需要纽带连接,而且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交流、历史传承、社会安宁和校园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材料的关键词是“纽带”。纽带的功能是联系,可以是人或事物,还可以是思想和情感。邻里之间的纽带是乡土,亲人之间的纽带是血缘,朋友之间的纽带是友情,爱人之间的纽带是爱情;人心凝聚的纽带是感情,是思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纽带是携手合作,是共同发展;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彼此尊重,取长补短;历史传承的纽带是继承创新,承前启后;社会安宁的纽带是安居乐业,治国有方;校园和谐的纽带是友爱互助,大度宽容……可以说,万物互联,纽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原本独立的个体和谐共振,让彼此不通的道路殊途同归,让水土不同的文化交流融合,让众口难调的社会稳定繁荣,让时空迥异的世界互联互通……青年学生作为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当家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上,还是在文化交流上,无论是在历史传承上,还是在国际往来中,都应努力寻找最合适的、最恰当的纽带,连接彼此,融洽关系,共存共荣。
考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纽带的内涵及种类,如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等,然后举例论证纽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正反对比论证应该如何充分发挥纽带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选择纽带的一个方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来论述。写作时,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论据要典型。
立意:
1.以合作为纽带,让世界携手前行。
2.以理想为纽带,你我共赴美好。
3.以传承为纽带,让文化永远鲜活。
4.纽带可串人心,可融世界。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