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怀仁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3. 选择题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 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 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20%+必修下册。一 、阅读(72分)(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包括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等遗产建筑,全长 7.8公里。其中,故宫(紫禁城)建筑群为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故宫是明清皇宫,拥有世界 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的特点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北京城内本没有山,明永乐年间营 建紫禁城时,拆毁元朝宫殿的大量渣土无法处理,于是把这些渣土堆积成山,在其上广植树木, 并称之为“镇山”,以灭元朝王气。镇山在清代改名为“景山”,并一直沿用至今。景山是北京城 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与此同时,紫禁城内有一条长河,名为 内金水河。内金水河与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向。“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 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海河流域处于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显著的地区, 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风;夏季高气压中心则在东南太平洋 上形成,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 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因而从一定角 度而言,“负阴抱阳”为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形式。故宫古建筑台基等构造,造型美观。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潮,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如作为皇帝执政场 所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上表皮 为地砖,而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袱,地楸之上为望柱,望柱 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袱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前朝 三大殿共有排水龙头1142个,雨季时节,每个龙头可产生良好的排水效果,形成“千龙吐水”的 奇观。而晴天时,在阳光的照射下,层层叠退的白石座上有千百个清晰的龙头投影,犹如色彩明 快的水彩画。台基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建筑的庄严华贵氛围相协调,使得整座建筑产生恢宏的 艺术效果。紫禁城古建筑色彩的运用,不仅体现出其壮观、威严之感,还能展现紫禁城古建筑的和谐 之美。瓦面的颜色一般为黄色。《周易 ·坤》里说“天玄而地黄”,意思是宇宙高深,孕育大地。由 于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地是黄色的,因而用黄色来代表“地”。另由于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因而 黄色也代表着皇帝的权力。屋顶瓦面采用黄色,寓意紫禁城的建筑为皇帝所专用,是皇帝行使 权力的场所。屋檐和天花板的颜色为青绿色。青色是蓝色和绿色之间的过渡色。绿色使人想到大自然 的绿树和绿草,给人以春回大地、 一片生机之感。青绿色属于冷色调,其在阴影中显得空气感 强,轻盈而又遥远。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枋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采取青绿色 的彩画对上述部位进行装饰,体现建筑的阴柔之美。柱架和墙体颜色为红色。红色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色之一。红色给人充实、稳定、有力 量的感觉。从功能上讲,墙体对建筑起到维护作用,柱子则是支持建筑屋顶的重要构件。可以 看出,两种构件均能起到对建筑的防御、保护作用,其颜色采用红色,有利于体现阳刚之气,并表 达护卫皇家建筑之意。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从中轴文化角度而言,“中轴”源于“中”, 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先秦《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 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可反映“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轴”则是指 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 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 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正午时太阳一般在正南或正北方位);而晚上则 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 古籍《易经》之“说卦传”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 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应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 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1.下列有关“三大殿”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为故宫三大殿,是皇帝执政场所的代表性建筑。B. 三大殿的“三台”构造代表我国古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准,尽显皇宫威势。C. 三大殿的瓦面为黄色,代表皇权;柱架和墙体为充实有力的红色,有护卫之意。D. 三大殿坐北朝南的中轴方位,体现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景山”在明朝时被称为“镇山”,是由拆毁元朝宫殿后的大量渣土堆积而成,兼有巩固统 治的设想和审美属性。B. 从地理学来看,紫禁城建筑“南面多门窗,北侧较封闭”有科学意义:利于御寒、光照和通 风等,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C. 青绿色属于冷色调,故天然给人以轻盈而遥远之感。紫禁城古建筑以该色彩装饰天花 板、栏板等,呈现阴柔之美。D. 我国古人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重要,这是古人观察自然规律并将其与营造法则 紧密联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3.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第五段详细介绍“三台”的复杂构造,突出其实用性和艺术效果,反映出古代人民的 匠心智慧。B. 文章中把景山比作屏风,把晴时龙头投影景象比作一幅水彩画,比喻将复杂的建筑问题 讲述得通俗易懂。C. 故宫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的核心,文章以故宫为例介绍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 美,代表性强。D. 作者在文章中补充地理知识,介绍科学意义,说明营建原因,可加深读者理解,体现出作 者的学术素养。4.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吸引不少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故宫。现邀请你作为志愿者导游向他们介 绍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请结合本文简要列出要点。(4分)5. 本文和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都是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这类文章在行文思路、语言 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寒 水 刀张 港老滕五十岁,坐村头,讲:“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 ”滕老汉六十了,他坐河堤,跟玩水的人讲:“寒水刀,那是九十九锻 …… ”滕老汉七十了,他蹲场院,对干活儿的人开口:“寒水刀……”村人接茬:“刀上波纹一闪一 闪,像将冻没冻的秋寒水。”众人哈哈大笑。滕老汉收话,闷头抽烟。不言不语的滕老汉八十岁了,他说话了:“胸闷,好像有石头块子在里边长着。”赤脚医生把 了脉,说这是壅症,凝血吐出来就没事了。可是,烈药、猛药也下了,病不见轻儿子滕钢请来西医。西医听了摁了,微微摇头,拉滕钢外屋说话。钢子回来跟爹说:“大夫 说了,没事,吃了药就好。”这天,滕老汉走上院子,摩挲那头下奶牛,说:“钢子呀,把它卖了。”“对对对,卖了钱,上省城,找名医。”钢子拿回钱,给爹看。滕老汉说:“钢子呀,你进城,城东头有个田铁匠,你请他来我这儿。 我不方便走动。”“爹,咱们上省城找名医,叫铁匠干什么!”“叫你去你就去。这就去。”田铁匠来了。看脸,这人也得六十来岁。滕老汉让座倒水,说:“田师傅,打过刀吗 ”“这话问得,跑调了。你得问打过什么刀才是。”“好,要的就你这句。瞅瞅这个。”滕老汉打褥底下摸出张纸。田师傅一看:①“呀!啊——这刀,这刀!这刀 ”“这活儿,干过吗 ”田师傅摇头又摇头。滕老汉说:“马将军,打鬼子那马将军,手中一把寒水刀,刀上波纹一闪一闪,像将冻没冻的 寒水 …… ”田师傅正正眼镜,颠来倒去细看,点点头:“难也不难。折了锻,锻了折,烧几十个红,五斤铁 打剩一斤,也许能成。这活儿能干。”“好!要的就是你这句!”滕老汉打枕下摸出一沓钱,“这你先拿着。刀成了,咱再算。”铁匠走了,钢子跺脚:“我说爹,这是什么事儿!看病要紧!”“寒水刀哇寒水刀,马将军的寒水刀……”滕老汉只管叨咕。I“爹!病不看,打刀干什么!”“这田铁匠,我看行, 一看眼神就是行。我看行。”滕老汉自己说自己的。从此,滕老汉起起卧卧,不得安宁滕老汉对儿子说:“你上城,看看刀打得怎样。”滕钢回来说:“还只是个铁块子,没个模样。”如是几次,②眼看天冷江水将冻未冻,薄冰碴子撞薄冰碴子,蓝蓝的江水一天一天变得阴 远,风一过,黑水白浪看着比冬天还凉。 这天,滕钢从城里回来,拿破棉袄包着一把刀。滕老汉洗了手,刀背一弹,铮铮铿铿,如腊月之夜的过门风;刃上一触,如严冬之冰、早春之 雪,寒气由指到腋;对窗再看,寒青逼人,冷森森的。滕老汉拉儿子上河堤,村里人跟着看稀奇滕老汉撇了棉袄,歇步伏虎, 一个起势, 一记缠头裹脑大劈柴,将棵柳树砍下偏枝。滕老汉 又使出一招怀中抱月,抚刀大笑:“好刀好刀!好刀哇!”村人问:“这就是那寒水刀 ”滕老汉摇摇头:“马将军那刀哇,其实只不过是比普通刀强一些的骑兵刀。名为‘寒水刀’, 是取‘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出征誓师时,马将军以刀誓言,表示一去不复还也!”众人唏嘘。滕老汉捧刀长叹:“心病,压我几十年,不敢说出口呀!今儿,跟老少乡亲说了。说了,我就 痛快。”啊 啥事 “罗家店一仗,打得惨呀!死人多啊!马将军双手打枪,刀递给了我。可我……可我……保 命时,丢了刀。”③啊!“这回呀,清明给马将军上香,我能说话了。我能说:‘将军呀,刀回来了!’”滕老汉回家,吐出一口黑血,登时脸上红润了。他指着青瓦房,对儿子说:“房子,你留一间, 我这间卖了。”“爹——你又要干哈 ”“本来呀,只是想打出个刀样子,哪承想,人家打出了这等的好刀!这可不是一头牛两头牛了。房子卖了,补人家钱。”滕钢带钱进城,却哭唧唧地回来了。“咋样 ”“田师傅淬火使了药,伤了眼睛,再也不能打铁了。钱他不要。”“他有话说吗 ”“他说,他爹是马将军五团的,他爹说过寒水刀,他爹有过打寒水刀的心思。”( 有 删 改 )文本二 :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 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④李 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 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 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 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 是‘杀人可怒,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 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 且吃我 一 刀!" … … 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 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 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 ……( 有 删 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 项是(3分)A. 作者写滕老汉反复讲“寒水刀”的故事与《祝福》中写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一样,体现 了听众的冷漠无情。B. 滕老汉病了,卖了奶牛不去看病,而是去找铁匠铸造“寒水刀”,这样写制造悬念,激发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C. 滕钢虽然有时候不太明白父亲的做法,但是他还是按父亲的话去做,展现出他孝顺的一面 。D. 文本二情节安排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杀差拨、富安是略写,杀陆谦是详写,展现了林冲 此时的复仇心理。7. 对文本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 一 项是(3分)A. 句子①是语言描写,三个“这刀”连用,表现出田师傅看到刀图时的复杂情绪,言简意赅 却富有表现力。B. 句子②属于景物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了滕老汉等待田师傅锻造“寒水刀”的时 间之长。C. 句子③写众人听到滕老汉故事的反应,感慨老汉讲的故事,主要体现了对滕老汉丢刀的 责怪 。D. 句子④“两把汗”含义丰富, 一方面是因为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担忧,另一方面也害怕林冲 杀人牵连到自己。8.文本 一 结尾交代田师傅父亲的身份和遗愿,这样处理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9.文本一 中的“寒水刀”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解腕尖刀”在作用上有何相同点 (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 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 仁,貌恭而不心服。(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 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 下,出百死,得一 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 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 言,四海之福也。”(节选自《资治通鉴 · 唐纪》)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 ”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 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 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 ”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 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 ”征 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 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 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节选自《贞观政要 · 论纳谏第五》)10.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 一 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公 向 A 未道时 B 都 自 谓C 所 行D 不 变E 及 见 公F 论 说G 过失堪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 项是(3分)A. 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B. “创业与守成孰难”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C.“得一生”与“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的“一”意思不同。D. “相去又甚远”与“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材料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 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B. 材料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 观点。C. 材料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 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D. 材料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 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4分)(2)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4分)14.概括材料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3分)(四)阅读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寒食寄郑起侍郎【注】杨徽之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写于北宋乾德(963年—968年)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 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题目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B. 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C. 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和谐、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D. 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16.“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琵琶行》第一、二自然段,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渲染环境气氛和衬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 技艺的句子分别是“ ”和“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 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在学习文言文时,不少同学对“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感到困惑。有人认为,这些虚词 诲涩难懂,( );也有人指出,虚词是文言文的“经脉”,掌握它们才能真正理解文意。事实 上,虚词的作用不可小觑。例如“其”字,在“吾其还也”中表商量语气,在“其熟能讥之乎”中表反 问语气,意义因语境而异。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虚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演变。比如“耳”在古文中常作“罢了” 讲(如“止增笑耳”),现在则主要指听觉器官。这种变化体现了语言的动态性, ① 不能随意 套用古义,否则会导致理解偏差。当然,学习虚词不能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归纳总结。 ② 通过大量阅读,才能真正掌 握其用法规律。对侍文言文虚词,既要有“咬文嚼字”的严谨, 要有“举一反三”的灵活,让 古老的文字在现代语境中涣发新生。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却承载着古人的表达智慧 B. 需警惕其对现代语言的影响C. 标志着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D. 极大地阻碍了对文言文的理解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感彩变化,与文中“咬文嚼字”不同的一项是(3分)A. 他这种“一根筋”的做事风格,反而让任务提前完成了。B. 年轻人就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C. 这位“理论家”只说不做,实在令人反感。D. 妈妈总是“唠叨”个不停,却饱含着深深的关爱。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改正。(3分)22.文中提到“耳”的意义发生了演变。请结合语言规范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并再举一个类似的 成语,说明其意义变化。(6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们常常想:过了某个时间节点,就好了。这种心理很普遍。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