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学业质量检测试卷语文一、积累运用回忆小学生活,按要求完成以下练习。一zhǎ yǎn( ),看似漫长的小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回首初入校园时,我们多么yòu zhì( )天真,会追着飘飞的黄叶满操场疯跑,会鼓着腮帮吹pào mò( )而乐此不疲。在与书藉相伴、与老师同学相处中,我们开始懂得学会承担zé rèn( ),追寻梦想,拥抱zhēn lǐ( )。就要毕业了,我们心中满是依依不舍,小学六年的shí guāng( )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1. 读语段中的拼音,在括号中依次写出词语。2. 下面选自文中的语句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看似漫长的小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B. ……会追着飘飞的黄叶满操场疯跑,会鼓着腮帮……C. 在与书藉相伴、与老师同学相处中,……D. 就要毕业了,我们心中满是依依不舍,……3. 如果不理解“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的“镌刻”,我们可以根据( )大致推测出是“用金属工具进行雕刻”的意思。A. 数笔画 B. 偏旁“钅” C. 偏旁“隽” D. 查字典4. “依依不舍”形容留恋、舍不得离开。一家服装店取名“依依不舍”,是利用了汉字( )的特点,暗示服装店的衣服好,让顾客留恋。A. 形旁表义 B. 同音异形 C. 谐音 D. 多音完成以下词语填写。5. 艺术作品之美常常让人产生联想。比如,书法作品笔势如同灵动的龙蛇,用一个四字词形容就是( );钢琴师技巧高超,在琴键上熟练地弹奏出流畅的音符,令人陶醉,用一个四字词形容就是( );雕刻家在古建筑上雕刻的每一处纹路都让人惊叹,让人难以相信是人工做出来的,用一个四字词形容就是( )。6. 在括号里填写不同的表示“说”的词语。每天出门上学,妈妈总要( )我“认真听讲,用心学习”;外出研学,天气一变,奶奶就不停地( )“小宝是不是穿好了衣服,会不会感冒”:平日话最少的爸爸,也会在我参加游泳队活动前反复( )“一定要注意安全,别往水深的地方游”。7. 根据语境将诗句补充完整,再读一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藏在古诗词中:传统节日里有中国人共同的表达,“千门万户瞳瞳日,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重情重义,珍视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③________________”“海内存知己,④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代代传承,“生当作人杰,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8.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兰兰在修改习作时,对文中的一句话进行了修改。请说说这样改的好处。数学考试前,我这样改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也照着兰兰的样子,修改下面这个句子,突出“我”很饿。我从早忙到晚,粒米未进,饿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顾六年级学过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9. 下列加点词中,与“锺子期听之”中“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B. 处士笑而然之。C.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D.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0. 下列句子停顿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 思援弓/缴而/射之。 B. 使/弈/秋诲/二人弈。C.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D. 孰为汝/多知乎?11. 想象牧童“拊掌大笑”时的动作、神态,用一两句话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鉴赏整本书阅读。12. 请将名著人物、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以及成长收获连线。阿廖沙 被鬼子抓住后宁死不屈 学会独立,直面生活困境雨来 山洞迷路时冷静应对 有了坚定的信念,成为了小英雄安利柯 开始靠捡破烂赚取收入 懂得尊重他人,反思自我汤姆·索亚 读父亲信后改变对穷人的态度 变得勇敢坚毅,学会担当13. 请结合阅读积累、简要列出《鲁滨逊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内容 《鲁滨逊漂流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相同之处 人物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之处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主要场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发生在19世纪,地点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小镇。语言风格 语言朴实 语言________________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一:动画制作技术经历了手绘动画、计算机动画、三维动画、多元化发展等阶段。手绘动画的繁盛时期从上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1937年,迪士尼的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采用的就是手绘技术。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动画兴起。1995年,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生成的动画长片是《玩具总动员》,它推动整个行业进入计算机动画时代。随着软件技术不断进步,1998年MAYA1.0发布,为三维动画制作提供了强大工具,三维动画影片进入了全盛时期。同时,动作捕捉、面部捕捉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让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细腻逼真,观众观影感受更好。材料二:中国动画电影近10年有159部讲的是中国经典神话人物的故事。已经上映的20余部神话题材的动画电影,有近一半的票房超亿元。为什么扎堆神话传说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20世纪末,全球形成了一种神话复兴的潮流。人们渴望从遥远的神话中寻找联结,解决当下的困惑。顺应潮流,2015年票房超5亿的《大圣归来》和2025年票房超150亿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都是由神话故事改编而来的动画片。它们都采用了分层叙事的编织故事方式,也就是说,一个电影故事里,包含着不同的情节线索,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受众。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对父权机制的反叛容易得到青年观众的认同。塑造李靖夫妇和哪吒、敖光和敖丙这样的家庭关系,则主要表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爱,这部分更适合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观看。一部片子实现了让全年龄段的观众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达到受众的最大化。材料三:中国动画片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4. 请给材料二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A. 中国有很多部动画片改编自神话 B. 神话题材动画片成为大片的原因C. 分层叙事地编故事让受众最大化 D. 神话复兴潮流让动画片票房过亿15. 黄金时期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属于哪种制作技术?( )A. 手绘动画 B. 计算机动画 C. 三维动画 D. 多元化动画16. 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大闹画室》是一部无声的动画片。( )②MAYA1.0是一款可用于三维动画制作的软件。( )③《大圣归来》仍旧以儿童为主要受众。( )④中国动画片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阶段。( )17. 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请你分析《哪吒之魔童闹海》吸引广大观众,票房超过150亿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列举3个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阅读种豆①父亲挖了一小块地,撒下黄豆,盖上稻草。我觉得神奇,便一天三次去看。好在黄豆不会说话,若会说话,问我来干什么,我怎么回答呢?谁知,又过了一个晚上,我再去看,黄豆变成了缩头缩脑、弓着身子的苗儿。它们矮矮的,嫩嫩的,顶上合拢着豆瓣。②黄豆变化得这么快,怎么回事呢?它们怎么变化的呢?我脑海里的问号直打转儿。好奇心让我下决心要亲自种一种,解开谜团。③我从陶罐里抓出一把黄豆便来到菜地。蝴蝶不慌不忙扇动着大翅膀;蜜蜂忙忙碌碌扇动着小翅膀。我蹲在土墙下种黄豆,仿佛种下的是颗颗宝珠。④黄豆种下了,我等一阵,又等一阵。见没任何动静,极不放心,担心它们被土压伤,又担心它们长腿偷偷溜走,便弄开土,翻出黄豆儿,看了又看。黄豆们都好好的,一粒不少。我不由得舒了口气,盖上土,拍拍小胸脯,轻松了下来。⑤然而,我怎么也放不下这事。下午,我又进了菜园,蹲下身,翻开土,一言不发,小眉头紧锁。是不是我做错了,是不是土盖多了,怎么还没消息呢。在种种猜测中,我又把翻出的黄豆盖上土。我侧着耳朵,专注地听,看能否听见黄豆的悄悄话。白费工夫,听了好一阵儿,也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我悻悻离去。⑥天黑了,半夜了,我想拿上灯去看看。可惜睡觉了,只是想想而已。第二天早晨,屋后竹林的鸟叫声闹醒了我。我披上衣服,冲进了小菜园。太阳早升上来了,光从竹叶中射过来,一闪一闪。土仍平平的,豆苗没有探出头来。我小心翼翼扒开了一点儿,见黄豆涨大了,隐隐约约,有芽儿要长出来。我终于发现了黄豆的变化!⑦我好奇地打量着脚下的土地。它像一个大窝,养育生灵;它像一张大床,让各种各样的东西舒舒服服睡上一觉,便有了生命。⑧那天下午,当我再去时,豆芽儿纷纷出了土,探出了头,仿佛向谁鞠躬,规规矩矩,毕恭毕敬。我心花怒放,我种下的黄豆,长了出来!⑨我久久蹲着,细细打量,怎么也看不够,似乎黄豆这么一长,让我洞悉了世界一个什么秘密,领悟了一份什么力量。⑩我一脸探问,一脸尊重,仿佛豆苗长,我也长……18. “我”种下黄豆后,心情一直在发生变化。请梳理变化过程,对应不同时段,在括号里填写一个合适的描写心理的词语。黄豆种下了——下午——第二天早上——第二天下午( ) ( ) ( ) ( )19.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交流平台告诉我们,“我们把情感融人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比较第①段和第⑧段,都是写黄豆苗出土的样子,你发现了不同吗?从表达情感的角度说说两处描写为什么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作者说“我洞悉了世界一个什么秘密,领悟了一份什么力量”,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我”洞悉、领悟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 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请选择自己的观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然后在文中找到两处证据,将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①善良的孩子 ②能干的孩子 ③可爱的孩子 ④聪明的孩子我的观点是( )。证据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习作表达22. 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题目,完成一篇习作。题目一:从刚入学时懵懂无知到即将离校的知书达礼,时光像魔术师般地改变了我们的容颜,赋予了我们智慧,促进了我们心智的成熟……请围绕着“成长”这个中心意思,选择合适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题目二:最近,毛毛每周六早上五点都会被一阵“嘀嘀嘀”的声音吵醒。她多方探查也没有找出声音的来源,这让她又烦恼又害怕。这究竟是什么声音?为什么会在固定的时间响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好玩的童话故事,题目自拟。要求:①写清楚事情的过程,表达真实的感受;②语句通顺,条理清楚;③书写美观;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与人名。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学业质量检测试卷语文一、积累运用【1~4题答案】【答案】1. 眨眼 幼稚 泡沫 责任 真理 时光 2. C 3. B 4. C完成以下词语填写。【5题答案】【答案】 ①. 笔走龙蛇 ②. 行云流水 ③. 鬼斧神工【6题答案】【答案】 ①. 叮嘱 ②. 念叨 ③. 嘱咐【7题答案】【答案】 ①. 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 今夜月明人尽望 ③. 天下谁人不识君 ④. 天涯若比邻 ⑤. 死亦为鬼雄 ⑥. 千磨万击还坚劲【8题答案】【答案】 ①. 这样改更突出了“我”的紧张。 ②. 我从早忙到晚,粒米未进,饿得前胸贴后背。回顾六年级学过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他一听完这话,就大笑起来,双手用力地拍打着,脸上的肉也随着笑声不住地抖动。二、阅读鉴赏整本书阅读【12题答案】【答案】【13题答案】【答案】 ①. 热爱自由,喜欢冒险,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生存智慧。 ②. 体现了主人公在冒险经历中成长。 ③. 无人居住的孤岛 ④. 幽默风趣【14~17题答案】【答案】14. B 15. A16. ①. √ ②. √ ③. × ④. √17. 原因一:分层叙事的编织故事方式让受众最大化。原因二:由神话改编的内容让观众能从中寻找联结,解决当下的困惑。原因三:动画制作技术让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更加细腻逼真,观众观影感受更好。【18~21题答案】【答案】18. ①. 担心 ②. 焦虑 ③. 兴奋 ④. 心花怒放19. 第①段写父亲种的黄豆苗,用“缩头缩脑、弓着身子”“矮矮的,嫩嫩的,顶上合拢着豆瓣”,侧重客观描述豆苗刚出土的形态,语言简洁平实;第⑧段写“我”种的黄豆苗,用“纷纷出了土,探出了头”“仿佛向谁鞠躬,规规矩矩,毕恭毕敬”,赋予豆苗拟人化的动作,描写更生动鲜活。第①段中“我”是旁观者,仅流露对发芽的好奇;第⑧段中“我”是参与者,“心花怒放”直接体现付出后收获的自豪与喜悦,情感更浓烈,因豆苗承载着“我”的期待与投入。20. “我”洞悉的世界秘密是: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孕育,也离不开土地的滋养,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积蓄力量——就像黄豆在土里先慢慢涨大、萌出芽,再悄悄冲破土壤,每一步都有自己的节奏;而看似平凡的土地,实则是孕育生命的温床,能让种子在其中“安睡”、蜕变,最终绽放生机。“我”领悟的力量是:两重力量——一是生命本身的顽强力量;二是耐心与专注的力量21. ①. ③ ②. 见没任何动静,极不放心,担心它们被土压伤,又担心它们长腿偷偷溜走,便弄开土,翻出黄豆儿,看了又看。 ③. 我侧着耳朵,专注地听,看能否能听见黄豆的悄悄话。白费工夫,听了好一阵儿,也没有一丁点儿声音。我悻悻离去。三、习作表达【22题答案】【答案】例文一:那辆旧自行车教会我的事我的书桌抽屉里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十岁的我歪坐在一辆蓝色旧自行车上,裤腿沾着泥,却笑得露出豁牙。那辆自行车,是我成长里最清晰的印记,它教会我的,远不止“骑车”这一件事。刚看到那辆自行车时,我又期待又害怕。爸爸把车推到小区空地,扶着后座说:“别怕,我跟着你。”我攥紧车把,脚一蹬,车却歪歪扭扭像条醉汉,没骑两米就摔在草坪上,膝盖蹭破了皮,渗出血珠。我揉着膝盖哭,说“不学了”,爸爸没扶我,只说:“成长里哪有不摔的?你看看车把,是不是没扶正?”我抹掉眼泪,重新上车。这次我盯着前方,慢慢调整车把,爸爸的手悄悄松开,我却没发现,直到骑出老远,回头才看见他站在原地笑。那天下午,我摔了五六次,裤腿沾满草屑,却越骑越稳,最后能绕着小区骑一圈时,风拂过脸颊,我觉得自己像长出了翅膀。后来上了五年级,数学单元考砸了,看着满是红叉的卷子,我又想“放弃”。收拾书包时,瞥见阳台角落的旧自行车——它的漆皮掉了不少,车座也磨出了印,却还稳稳地立着。我忽然想起学骑车的那天,爸爸说“摔了不是停下来的理由,是看看哪里没做好”。我把错题一道道抄下来,不懂的问老师,每天多做两道题,下次考试居然考了九十多分。现在那辆自行车还靠在阳台,偶尔我会擦一擦它的车把。它让我明白,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从“不敢试”到“敢摔倒”,再到“爬起来再试”的过程。那些摔过的疼、流过的汗,最后都会变成让我更稳、更勇敢的力量。例文二:周六清晨的“嘀嘀”秘密毛毛最近有个烦恼——每周六早上五点,准会被一阵“嘀嘀嘀”的声音吵醒。她趴在窗边听,声音好像从楼下花园来;她问爸爸妈妈,他们都说没听见。这神秘的声音,让她又好奇又有点怕,决定这个周六一探究竟。周六早上四点五十,毛毛悄悄爬起来,套上外套,轻手轻脚溜到楼下花园。天刚蒙蒙亮,露水打湿了小草,空气里飘着桂花香。“嘀嘀嘀——”声音又响了,从东边的灌木丛后传来。毛毛捏着衣角,慢慢拨开冬青叶,眼前的景象让她瞪大了眼睛:一只圆滚滚的小刺猬蹲在那里,背上扎着几颗松果,面前摆着一个用树枝和橡筋做的小架子,架子上挂着三个松果。小刺猬用小爪子轻轻拨弄橡筋,松果就互相碰撞,发出“嘀嘀嘀”的声音。“呀!”毛毛不小心碰掉了一片叶子,小刺猬吓得缩成一团,声音也停了。毛毛赶紧说:“别害怕,我就是想知道声音是怎么来的。”小刺猬慢慢展开,露出圆溜溜的眼睛:“我叫团团,这是我做的‘叫醒器’。”原来秋天快到了,花园里的小动物们总忘记囤粮——小松鼠上周睡过头,没找到橡果;小兔子忘了挖胡萝卜,差点饿肚子。团团就想了个办法,用松果做了“叫醒器”,每周六早上提醒大家:“该囤粮啦!”毛毛听完笑了:“我还以为是奇怪的声音呢!我可以帮你一起提醒大家吗?”团团高兴地晃了晃身子。接下来的周六,花园里不仅有“嘀嘀”声,还多了个小身影——毛毛帮小松鼠捡橡果,陪小兔子挖胡萝卜,清晨的花园满是热闹的笑声。现在毛毛再也不烦那“嘀嘀”声了,因为她知道,那是秋天里最温暖小约定,藏着朋友间最可爱的小心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