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年级开学分班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语文积累与运用(40分)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鸿雁也称大雁,古代诗人词家常借大雁来抒发思乡之情和羁旅愁怀。“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人借助南飞的大雁抒发了心中的乡愁和对归乡的热切期盼之情;“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既抒发了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也不失用笔自然,可谓情景交融、情真意切;“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借助“雁”的意象原型,表达了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落寞、悲凉的心情,以及漂泊在外的羁旅情怀。(2)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同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也没有一个月字,而且也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夜的洞庭湖一片空灵明净,惹人向往!2. 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的演讲词,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自强不息意味着自信自立、不屈不挠。既没有面对困难絮絮叨叨的抱怨,也没有附庸风雅、矫揉造作的伪饰,更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它意味着无论欢乐或是忧戚,既要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又要拥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背离桑梓,不懈追求;仁人志士为了安定和谐的未来,马革裹尸,前仆后继;就连伛偻提携也会高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是对心灵的历练,是对精神的濡养,无论遭受多少困è( ),我们都要做自强不息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纵使前路坎坷,你我永不言弃。(1)阅读“演讲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濡养( ) ②困è( )(2)演讲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2个。(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①附庸风雅 ②历练(4)有同学根据材料截取部分内容写了一副对联,请将相应内容的序号填入下面横线处。上联:迁客骚人,背离桑梓,________下联:仁人志士,马革裹尸,________①志在青云心不老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 ③星辰大海勤为舸 ④一往无前不言休(5)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既要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又要拥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B. 既要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的态度,又要拥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C. 不仅要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而且要拥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D. 既要怀有面对未来奋斗终身的勇气,又要拥有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3. 春光无限好,恰是读书时。班级拟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展“学保尔精神,做时代新人”主题读书交流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理人物关系】请将以下绘制的思维导图中人物关系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2)【品书名内涵】好的书名往往内涵丰富。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书名的理解。(3)【悟经典魅力】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有的同学却认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加重,不应该安排名著阅读时间了,请围绕“如何在高中阶段正确地对待名著阅读”这一话题,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字数在80字以内。二、阅读(50分)(一)(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节选)曹雪芹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①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②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责,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③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蜂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断了绳,拿下他来。”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着命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拔矍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在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将一个大红蝙蝠取来。④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限定几个小调写作“柳絮词”后,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所作“柳絮词”各具特色。B. 薛宝钗认为林黛玉、薛宝琴二人创作的“柳絮词”过于伤悲,而她创作的这首《临江仙》夸赞柳絮,众人认为不落俗套。C. “蕉丫头”“蕉下客”是探春,“潇湘妃子”是林黛玉,“枕霞”是史湘云,这些诗社里的别号来源多与居住环境有关。D. 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运用动作描写,进行细节刻画,巧妙暗示了黛玉考虑细致、周到。B. ②句语义紧承上文,引出下文宝玉提笔续词,单独成段,凸显李纨的重要。C. ③句中的“卷”,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及柳絮的轻盈。D. ④句以宝钗放风筝收束全文,与前文多处宝钗言语相呼应,形成表现张力。6.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7.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小说的语言同样如此。试从本文选三个人物,分析其所作“柳絮词”暗示了人物怎样的命运结局。(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被遗忘的传统家书】①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②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家书何以抵万金”】①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②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③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④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①3月20日北京青年报:北京宏志中学举办了“十八而志不负韶华”的高三成人礼,为高三年级224名同学带来属于他们独特的18岁纪念。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封家书”的环节,学生和家长互相交换提前准备好的写给彼此的一封信,这封信里诉说了家长和同学们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心里话。②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③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④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⑤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二十年间,随着科技进步,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普及,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B. 在500名大学生中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以语音通话和微信为主。C. 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在写的时候是不会说谎的,现在被打捞上来,可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D. 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9. 根据材料,分点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10. 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有人认为不会消失。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材料的有关内容做适当阐述。(三)(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赐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徙知徐州。河决曹村,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1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欲以唐故事 故事:旧事,先例。B. 徙知徐州 知:担任知州。C. 吾侪小人 侪:是。D. 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范。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天下之士未必以然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B. 公可谓爱人以德矣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C.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D. 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13. 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2)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水决不能败城。”(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14. 概括选文中苏轼所表现出的精神品格。三、作文(60分)1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也有人说,“压力是人生成长的助推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级高一年级开学分班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语文积累与运用(40分)【1题答案】【答案】 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 乡书何处达 ④. 归雁洛阳边 ⑤. 征蓬出汉塞 ⑥. 归雁入胡天 ⑦. 庭下如积水空明 ⑧. 水中藻、荇交横 ⑨. 浮光跃金 ⑩. 静影沉璧【2题答案】【答案】(1) ①. rú ②. 厄(2)示例: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 絮絮叨叨 附庸风雅 矫揉造作(3)①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②这里指的是经历和锻炼,也可以指经历的事情多而有经验。(4) ①. ① ②. ④(5)D【3题答案】【答案】(1) ①. 保尔 ②. 冬妮娅 ③. 达雅 ④. 阿尔焦姆 ⑤. 朱赫来(2)示例:钢铁只有在烈火和骤冷中铸造,才能够如此坚硬。主人公保尔就是这样,他在残酷的斗争和艰苦的考验中接受锻炼,最终成长为一名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共产主义战士。(3)示例:我认为高中生应该抓紧时间坚持名著阅读。①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②可以调节我们的大脑,适当地放松;③名著阅读也是高中学习任务之一。二、阅读(50分)(一)(16分)【4~7题答案】【答案】4. A 5. B6. ①才华出众,文思别致。她写的《如梦令》,黛玉评价为“新鲜有趣”,众人“称赏了一回”。②心直口快,纯真坦率。对宝钗所写《临江仙》第一个称赞,认为第一句就“出人之上了”。③孤傲旷达,命运凄苦。从《如梦令》所写柳絮形象、暮春之景可知。7. ①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宝玉帮她完成后半首,暗示了兄妹二人人生就像南柯一梦 。②湘云的《如梦令》写了暮春之景,象征她的凄苦命运,“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隐喻她命运困顿、史家衰败。③宝琴“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暗示“好日子”即将结束,成为一场梦,贾家败落;宝琴风筝是“大红蝙蝠”,吉祥偏福之意,暗示宝琴命运独好。④黛玉借柳絮的“粉堕”“香残”“漂泊”“白头”“无人收”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年华易逝、无人理解的孤独和哀愁,暗示其凄苦的命运。⑤薛宝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认为柳絮会随着东风,飞到云彩之上,体现了其乐观积极的性格,暗示其心想事成。(二)(15分)【8~10题答案】【答案】8. A 9. ①家书传递亲人间的情感,表达思念和牵挂(交流情感、温暖心灵);②家书兼具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家书把人生经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③家书具有收藏价值,可以看出写信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可以考证当时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④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⑤家书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⑥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10. 示例一:我认为家书会逐渐消失。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科技的发展,涌现了众多的通讯设备,比如手机等,正如材料所说:“家人之间写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示例二:我认为家书不会消失。材料中说“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而书信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因为它能激发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生活中,依旧有人在使用书信维持情感联系。(三)(19分)【11~14题答案】【答案】11. C 12. B13. (1)到了二十岁,苏轼广泛通晓经史典籍,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2)苏轼说:“富人们出城,百姓都会人心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我在这里,洪水绝不能冲毁城墙。”(3)苏轼在堤上搭建茅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城池。14. ①年少聪慧,有远大志向(从十岁时听母亲讲史能说出要点,以及想成为范滂可见);②谦逊明理,能理解他人苦心(认可韩琦“培养之论”,称其“爱人以德”);③勇于担当,勤政爱民(洪水时坚守岗位,阻止富人出城以稳定民心,最终保全城池)。三、作文(60分)【15题答案】【答案】例文:与压力共舞压力,如同无形空气,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考试的逼近、人际的摩擦,无一不在我们心头堆积着压力。人们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视压力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然而,压力真的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吗?我认为,压力并非全然是负面的,它也可以是人生成长的助推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与之共舞。诚然,过度的压力会让我们不堪重负,如同温水煮青蛙,在不知不觉中消耗着我们的精力和意志。正如弹簧,超过了弹性限度,就会失去弹性,甚至断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我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损害,焦虑、失眠、抑郁等问题便会趁虚而入,将我们吞噬。然而,将压力一棒子打死,认为它是万恶之源,也是不可取的。试想,如果没有考试的压力,我们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认真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如果没有工作的压力,人们是否还能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职业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我们才不至于安于现状,裹足不前,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开创属于自己的辉煌。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压力并非现代人的“专利”,自古以来,凡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须经历一番磨练。苏轼“乌台诗案”后的坚韧,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的毅力,哪一个不是在巨大压力下完成的?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被压力击垮,而是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最终才能够名垂青史,成就伟大的事业。当然,想要与压力共舞,并非易事。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才能化压力为动力,而不是被压力所吞噬。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压力,将其视为一种常态,如同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而不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其次,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压力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将压力视为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失败的预兆。更重要是,要学会主动释放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阀。可以尝试通过运动挥洒汗水,让压力随着汗水一起蒸发;可以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让优美的旋律抚慰心灵;也可以背上行囊,去旅行,在不同的风景中放飞自我,为心灵减负。当压力过大时,不要独自硬撑,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获得科学的指导。压力是双刃剑,既可以是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也可以是助推我们成长的垫脚石。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与之相处。学会与压力共舞,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