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 "想象的多维建构与创造性表达" 核心主题,整合《小圣施威降大圣》《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及《秋词》《夜雨寄北》等古诗,构建 "文本解码 - 创意实践 - 文化反思" 三阶学习框架。基于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结合统编版教材对想象类文本 "由浅入深、由古至今" 的编排逻辑,设计 "校园想象力嘉年华" 真实情境。以 "创作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奇幻故事集" 为驱动性项目,通过 8 课时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在文本研读中提炼想象技法,在创意实践中转化文化元素,最终实现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的综合素养提升。本单元特别注重打通 "读 - 品 - 仿 - 创" 的学习闭环,每个课时均设置 "文本精读 + 技法迁移 + 项目推进" 的三阶活动,确保学用结合。
单元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想象类文本中 "特征化动词群"(如《小圣施威降大圣》中的 "扑、闪、变")、"对比式对话"(如《皇帝的新装》中君臣的虚伪言辞)等语言特征
积累 "三次重复叙事"" 象征化意象 " 等结构技法,能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完成 300 字以上的创意片段写作
区分神话的磅礴语言、童话的讽刺语言、寓言的凝练语言,形成文体意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 "变化对照表"" 寓意提炼树 " 等工具,培养分析文本逻辑的具象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阅读法(如中外造人神话对比),发展批判性思维,能提出 "为什么同是想象文体,表达差异显著" 等探究性问题
实现从 "分析他人想象" 到 "构建自我想象" 的思维迁移,形成 "传统元素 + 现代视角" 的创意组合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小圣施威降大圣》中 "力与美" 的打斗审美、《皇帝的新装》中 "荒诞与真实" 的讽刺审美、《女娲造人》中 "创造与温情" 的神话审美
能从 "想象的新奇度"" 逻辑的自洽性 ""情感的共鸣力" 三个维度评价创意作品
创作具有个性化审美风格的故事片段,如 "硬核科幻风"" 古风唯美风 " 等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识别 "孙悟空的反叛精神"" 女娲的创造意识 " 等传统神话基因,理解其文化象征意义
认识想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如寓言中的处世智慧、古诗中的生命态度
能将 "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 " 等传统文化理念融入现代故事创作,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学习活动设计
驱动问题:如何创作并汇编一本既能体现想象力又富有文化内涵的奇幻故事集,在校园 "想象力嘉年华" 中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意的碰撞?
子任务分解:
文本研读(第 2-6 课时):
完成 4 份 "文体特征分析表"(神话 / 童话 / 寓言 / 古诗各 1 份)
提炼 10 种核心想象技法,如 "形态转化"" 以小见大 " 等
素材积累(贯穿单元):
建立 "想象基因库" 电子文档,分类收录:
传统元素:神话原型(如 "女娲")、文化符号(如 "龙"" 鹤 ")
现代元素:科技概念(如 "人工智能"" 元宇宙 ")、社会现象(如" 信息茧房 ")
技法工具:情节模式(如 "问题 - 解决 - 反思")、修辞模板(如 "把 XX 比作 XX,既保留 XX 又赋予 XX")
创意写作(第 7 课时):
完成 1 篇 800 字左右的原创故事,需包含:
至少 1 个传统神话 / 文化元素
至少 2 种单元所学的想象技法
体现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编辑加工(第 7-8 课时):
小组合作完成 "故事集三步骤":
互评修改:使用 "彩虹评改法" 提出具体修改建议
编排设计:确定主题名称、分栏排版、绘制插图
撰写序言:说明创作理念与文化元素的运用
展示交流(第 8 课时):
举办 "故事集发布会",包含:
2 分钟作品推介(突出创意点与文化内涵)
互动问答(回应 "创作灵感来源" 等问题)
现场投票评选特色奖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单元导入与项目启动
课时目标:
明确单元主题与项目任务,激发学习兴趣
初步感知四类想象文体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10 分钟):
播放自制 "想象力嘉年华" 虚拟邀请函视频(时长 2 分钟):包含往届优秀作品片段(如 "哪吒与机器人" 的漫画、"现代版愚公移山" 故事节选)、校园场景动画、校长寄语
发放 "想象种子卡",学生用彩色笔绘制 "如果我有魔法,最想创造的东西",贴在班级 "想象森林" 展示板上
引导发言:"这些创意如果写成故事,需要哪些元素?"(预设答案:有趣的人物、神奇的情节、特别的场景等),板书形成 "想象思维导图"
单元概览(15 分钟):
分发彩色打印的 "想象文学地图"(A3 纸),左侧标注文体类型及代表作品,右侧留空作为笔记区
快速浏览活动:每篇课文分配 30 秒,要求完成 "初读猜想卡"(表格形式):
课文标题 我的猜想(50 字内) 最吸引我的关键词 / 插图 可能的文体类型
《小圣施威降大圣》
小组轮转分享(每组 1 分钟),教师用不同颜色标注学生对文体判断的准确率,随后揭示正确文体分类并简要说明特征
项目解析(15 分钟):
发放 "奇幻故事集创作指南"(含评分量规):
创意性(40%):想象独特性、元素组合新颖度
文化性(30%):传统元素运用、文化内涵挖掘
表达力(30%):语言流畅度、结构完整性
分组(4-5 人 / 组):采用 "兴趣 - 能力" 互补法,学生先填写 "擅长领域"(写作 / 绘画 / 策划 / 演讲),教师协调分组
抽取 "创作元素卡"(共 6 类):神话新编类、科技寓言类、童话讽刺类、古诗意境类、跨文体融合类、原创奇幻类
填写 "项目规划表"(包含:组长 / 记录员 / 美工 / 发言人分工、第 3/5/7 课时三次里程碑任务)
作业布置:
预习《小圣施威降大圣》,用 3 个词语概括孙悟空形象,并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准备 "我的想象故事"(2 分钟口头分享素材)
第二课时:《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 —— 情节架构与想象逻辑
课时目标:
分析神话中 "多轮变化" 的情节设计技巧
掌握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5 分钟):
展示学生提交的孙悟空形象词云图(用 Wordcloud 生成),高频词通常为 "神通广大"" 机智 ""叛逆" 等
聚焦提问:"这些特征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藏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与描写)
板书课题,明确本节课核心任务:"找情节密码,学想象逻辑"
文本精读(20 分钟):
活动一:"变变变" 情节梳理(10 分钟)
分发 "斗法变化对照表",小组合作完成:
回合 孙悟空变化 二郎神应对 变化特点 结果
1 麻雀 饿鹰 体型变小 被识破
... ... ... ... ...
小组代表上台用磁吸板展示表格,教师补充第 7 回合 "土地庙" 变化的细节分析:"为什么孙悟空的尾巴要变作旗杆?这个细节体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引导发现 "聪明反被聪明误" 的幽默)
总结规律:变化类型从动物(麻雀、鱼)到植物(花鸨)再到器物(土地庙),体现想象的丰富性
活动二:动作描写品析(10 分钟)
聚焦第 5 段打斗场面:"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
圈画动词:"捏、藏、摇、变、飞、钉",分析每个动词的表达效果(如 "钉住" 体现故作镇定)
角色扮演朗读:一人读孙悟空部分,一人读二郎神部分,一人读叙述语,要求通过语气变化表现紧张感
拓展思考:"如果删除这些动词,只写 ' 孙悟空变成麻雀躲起来 ',效果有何不同?"
技法迁移(15 分钟):
分析 "三次变化 - 三次识破" 的经典情节环:紧张度递增、变化难度升级、性格逐步暴露
微写作任务:"假如孙悟空遇到现代监控"(150 字左右)
要求:设计 2 次变化,每次变化包含 1 个符合性格的动作细节,体现 "科技与法术" 的冲突
提供写作支架:" 孙悟空看到______(监控场景),立刻______(动作 1),变作______(事物)。可没想到,(科技反应),他只好(动作 2),又变作______(事物)..."
即时点评:选取 2 篇典型作品,用投影展示,重点评价 "想象是否符合人物性格"" 动作描写是否生动 "
项目推进:
打开 "想象基因库" 文档,在 "情节技法" 栏添加:
多轮变化:数量递增、难度升级
动作描写:连续动词、特征化动作
小组讨论:本组故事可能用到的 "变化冲突" 场景,记录 1 个初步构想
第三课时:《皇帝的新装》精读 —— 讽刺手法与社会镜像
课时目标:
理解童话中语言、情节、人物的讽刺艺术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7 分钟):
展示四格漫画:皇帝赤身游行→百姓惊叹→小孩直言→皇帝尴尬,无文字说明
提问:"漫画中最奇怪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看到了却不说?"
引出 "讽刺" 概念:"用夸张、对比等方式揭露不合理现象,让人在笑中思考"
文本分析(20 分钟):
活动一:人物对话解码(12 分钟)
分组角色朗读:1 组读皇帝,2 组读骗子,3 组读大臣,4 组读旁白
完成 "语言动机分析表":
人物 典型台词 表面意思 真实想法 讽刺点
皇帝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关心衣料 担心自己看不见,怕被说愚蠢 关心面子超过实际
重点分析皇帝两次 "亲自去看" 的对话差异,体会其心理变化(从怀疑到自我欺骗)
活动二:象征意义辩论(8 分钟)
辩题:"新装" 的象征意义主要是 A. 权力的虚伪 B. 群体的盲从
分组选择立场,从文中找 3 个论据(如 A 方可用 "皇帝为了维护权力而自欺欺人")
教师总结:两者皆有,讽刺的是整个社会的 "虚伪链条"
创意实践(13 分钟):
"现代版新装" 情境创作:
提供三个场景选项:①班级竞选 ②网红直播 ③家庭聚会
要求:保留 "明明不存在却被吹捧" 的讽刺内核,设计 3 句体现人物身份的对话
示例参考:(班级竞选场景)
候选人:"我的施政纲领充满创新思维..."(实际空洞无物)
跟班:"太有远见了!只有聪明人才能理解..."
旁观者:"我觉得... 嗯... 确实很精彩!"(其实没听懂)
小组展示后,用 "讽刺效果雷达图" 评价(从 "夸张度"" 真实感 ""共鸣力" 三方面打分)
项目任务:
在故事集 "讽刺片段" 栏完成初稿,要求包含:
1 个现代生活场景
3 处体现人物身份的个性化对话
1 句点明讽刺意图的旁白(可选)
第四课时:《女娲造人》与神话文化探究
课时目标:
理解神话的创世思维与文化内涵
掌握 "传统元素现代转化" 的创意方法
教学过程:
文化导入(8 分钟):
展示中外造人神话对比图:
左侧:女娲揉黄土造人(配《风俗通》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右侧:普罗米修斯用泥土造人(配希腊神话片段)
小组讨论:"两个神话有哪些共同点?为什么造人神话都和 ' 泥土 ' 有关?"(引导理解 "大地母亲" 的原始崇拜)
教师补充:神话是 "人类童年的语言",反映古人对世界的解释
文本研读(18 分钟):
活动一:创世流程图(8 分钟)
默读全文,用箭头符号梳理女娲造人的过程:
感到孤独→揉黄土造人→力不从心→用藤条蘸泥浆→分男女让其自繁
思考:"从 ' 亲手捏 ' 到' 用藤条蘸 ',体现了女娲怎样的情感变化?"(从精心创造到普惠众生)
活动二:语言对比赏析(10 分钟)
出示袁珂改编版与古籍原文对比:
原文:"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改编版:"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
小组讨论:改编增加了哪些内容?(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有何效果?(更具画面感和情感温度)
总结神话改编的 "三加原则":加细节、加情感、加画面
创意改编(14 分钟):
发放 "神话新编支架" 工作表:
保留元素 创新方向 我的构思
造人动机(孤独 / 关爱) 现代科技背景(克隆 / AI) 女娲看到人类过度依赖机器,决定造 "会思考的新人类"
创造过程(从简到繁) 当代社会问题(环保 / 人际疏离) 先用纳米材料造个体,发现缺乏温情,改为用 "记忆碎片" 融合创造
完成 "女娲造人 2.0" 创意提纲(300 字),包含:新造人动机、使用的现代技术、解决的当代问题
小组互评:用 "文化传承度" 和 "现代创意度" 两个维度打分
作业:
收集与 "创造"" 生命 "相关的传统文化符号(如" 太极图 ""葫芦" 等),为每个符号写 50 字说明
补充到 "想象基因库" 的 "文化符号" 栏
第五课时:《寓言四则》比较阅读 —— 寓意提炼与现实迁移
课时目标:
掌握从情节中提炼寓意的方法
学习 "以小见大" 的寓言创作技巧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5 分钟):
"寓言猜猜看":展示 4 组图片线索(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配 "雕像店 + 冷笑的店主")
规则:每组抢答,说出寓言名称并提炼关键词(如 "虚荣"" 自大 ")
总结寓言特点:"短小故事 + 深刻道理",像 "带刺的玫瑰"—— 美丽又发人深省
群文阅读(22 分钟):
活动一:要素分析表(12 分钟)
分组完成 "寓言要素分析表"(每组负责 1 篇,后互换补充):
篇目 主角特点 关键情节 寓意 现实中的同类现象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自视甚高 问价时从宙斯到自己,价格递减 讽刺爱慕虚荣者 明星高估自己的影响力
《蚊子和狮子》 骄傲自大 战胜狮子后被蜘蛛网粘住 骄兵必败 学霸因轻敌考试失利
教师重点指导《穿井得一人》:区分 "传闻" 与 "真相" 的变化过程,画 "信息传递变形图"
活动二:技法比较(10 分钟)
讨论:"寓言中的夸张(如蚊子战胜狮子)与童话中的夸张(如皇帝赤身游行)有何不同?"
寓言夸张:服务于道理,更强调 "极端化"(如极端骄傲导致极端失败)
童话夸张:服务于讽刺,更强调 "荒诞感"(如全城人假装看见新衣)
总结:寓言是 "道理的外套",所有情节都为道理服务
现实投射(13 分钟):
"寓言诊疗室" 活动:
发放校园问题卡(提前收集学生真实困惑):
①"总是忍不住刷短视频,耽误学习"
②"朋友犯错不敢指出,怕伤和气"
③"取得一点成绩就不想努力了"
小组抽卡,创作 100 字微型寓言,要求:
主角用动物 / 植物(如 "沉迷手机的刺猬"" 怕得罪人的鸽子 ")
包含 "问题 - 发展 - 结局" 三部分
结尾不直接说寓意,让读者体会
佳作展示:投影作品,全班猜 "治疗的问题",作者说明创作思路
项目推进:
确定故事集寓言板块主题(如 "校园成长寓言"" 科技时代寓言 ")
每人完成 1 则原创寓言,小组筛选最优 2 则收入故事集
第六课时:古诗诵读与意象积累
课时目标:
体会古诗中 "意象组合" 的想象魅力
学习将古典意象转化为现代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意境导入(6 分钟):
播放《秋词》吟诵音频(配古筝伴奏),同步展示两幅图:
传统秋景图:落叶、残荷、寒鸦
刘禹锡秋景图:晴空、白鹤、碧霄
提问:"同样写秋天,为什么刘禹锡的诗让人感觉昂扬?哪个意象起了关键作用?"(引导关注 "鹤" 的意象)
板书:意象 —— 诗人的 "情感密码"
诵读鉴赏(20 分钟):
活动一:意象采集(10 分钟)
分组诵读四首古诗(《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完成 "意象采集表":
古诗 核心意象 意象特点 诗人情感
《秋词》 鹤 排云而上、矫健 昂扬向上
《夜雨寄北》 夜雨 缠绵、持续 思念期盼
小组汇报:用肢体动作表现 "鹤"" 雨 ""风"" 河流 " 的意象特点
活动二:意境重构(10 分钟)
聚焦《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想象训练:"如果河流会说话,它会对群山说什么?"(引导体会叛逆精神)
绘画表达:选择一句诗,用色彩表现情感(如用橙色表现《秋词》的温暖)
总结:古诗意象 "小而美",一个 "鹤" 就能撑起整个昂扬的秋天
创意转化(14 分钟):
"古诗意象现代转译" 活动:
提供意象池:鹤(自由)、夜雨(思念)、秋风(萧瑟 / 清爽)、孤灯(孤独)
要求:选择一个意象,赋予现代内涵(如 "鹤" 可以是 "无人机"" 航天飞机 ")
写作示例:"外卖小哥像现代的鹤,骑着电动车划破城市的晨雾,把热乎的希望送到每扇窗前"
学生完成 100 字片段后,开展 "意象拍卖会":用 "创意币" 投票,选出最巧妙的转译
作业:
在故事集中至少融入 1 个古诗意象,用批注说明转化思路
示例批注:"我在故事中写 ' 主角的无人机像《秋词》里的鹤,冲破雾霾 ',既保留了鹤的 ' 昂扬向上 ',又赋予现代科技感"
第七课时:写作指导与互评修改
课时目标:
整合单元技法完成故事创作
掌握 "多维度互评" 的修改方法
教学过程:
技法回顾(5 分钟):
展示 "想象技法思维导图"(中心是 "奇幻故事",分支为:
情节:三次变化、问题 - 解决模式
描写:特征化动词、个性化对话
元素:传统符号、古诗意象
手法:讽刺夸张、以小见大
提问:"写一个 ' 神话人物遇到现代社会 ' 的故事,哪些技法可以组合使用?"(引导综合运用)
写作支架(10 分钟):
发放 "故事创作五步法" 支架(含示例):
核心冲突:女娲发现现代人过度依赖机器,失去创造力
人物弧线:女娲从困惑→尝试理解→用新方式启发人类
文化元素:融入 "女娲补天" 的创造力基因,用 "五色石" 象征多元智慧
想象手法:对比(古代创造 vs 现代复制)、夸张(机器生产的人表情一致)
主题升华:真正的创造需要情感与思考结合
针对学生困惑的 "如何开头",提供三种方式:
场景切入:"2049 年的实验室,女娲看着流水线生产的机器人,皱起了眉头"
冲突直接:"孙悟空的金箍棒突然无法变大 —— 因为城市信号干扰了法力"
意象引入:"那只《秋词》里的鹤,落在了摩天大楼的顶端"
互评修改(20 分钟):
分发 "彩虹评改法" 工具包(红 / 蓝 / 绿三色笔 + 评改表):
红色笔:圈出精彩句(如 "女娲用手机拍下人们麻木的表情,像当年记录第一批人类的笑容")
蓝色笔:标注需完善处(如 "此处情节跳跃,可增加女娲学习使用网络的过程")
绿色笔:创意建议(如 "可以让孙悟空用毫毛变二维码,增加趣味性")
评改流程:
作者读文(1 分钟),说明最满意的部分
同桌评改(5 分钟),填写评改表
交换意见(2 分钟),作者记录修改思路
教师示范评改 1 篇中等水平作品,重点展示如何提出具体建议(避免 "写得好" 或 "不好" 的笼统评价)
项目推进:
小组汇总所有作品,用 "三星评价法"(创意星、文化星、表达星)筛选
讨论故事集编排:按主题分辑(如 "神话新编"" 校园寓言 ")、设计目录与封面
分配编辑任务:文字校对员、插图设计师、序言撰写者
第八课时:成果展示与单元总结
课时目标:
通过成果展示实现多元评价
系统反思想象文学的学习价值
教学过程:
嘉年华准备(10 分钟):
各组布置展示区:故事集实物(A4 打印装订)、创作过程海报(含思维导图、修改痕迹)、电子展板(PPT 循环播放)
每组准备 2 分钟推介词,要求包含:
故事集主题与创意来源
最能体现文化内涵的片段
合作过程中的难忘瞬间
发放 "观众评分表",设置 3 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文化传承奖、最佳合作奖
成果展示(15 分钟):
"奇幻故事集发布会" 流程:
各组轮流推介(2 分钟 / 组),可配合朗读精彩片段
观众现场投票(贴星星贴纸)
评委(语文老师 + 美术老师 + 学生代表)点评,重点关注:
传统元素与现代视角的融合度
想象的独特性与合理性平衡
语言表达的文体特征鲜明度
颁奖仪式:播放背景音乐,颁发手写奖状与 "想象勋章"(自制奖章)
反思总结(15 分钟):
个人填写 "学习反思卡"(分栏设计):
我的收获 仍需改进 未来计划
学会用 "三次变化" 设计情节 传统元素运用较生硬 阅读《中国神话传说》积累素材
集体讨论:"想象力对我们有什么用?"(预设方向:解决问题、表达自我、理解文化)
教师总结:"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站在传统的肩膀上看未来 —— 这就是我们学习想象文学的终极意义"
作业:
根据展示反馈修改个人作品,小组完成故事集电子版(PDF 格式)
上传至班级学习空间,制作二维码贴在教室 "想象墙" 上
选读拓展书目:《中国神话故事集》(袁珂)、《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
评价设计
1. 过程性评价(50%)
课堂参与度(10%):
量化指标:发言次数(3 次以上得满分)、小组活动贡献度(由组长记录)
质性记录:课堂观察表(记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问题,如 "为什么寓言都用动物做主角")
任务完成质量(20%):
表格类:"斗法变化对照表"" 寓言要素分析表 " 等,按完整性、准确性评分
写作类:微写作、创意提纲等,采用 "星级制"(3 星为优)
创意类:"想象种子卡"" 意象转译 " 等,评价独特性与表现力
合作表现(20%):
小组互评表:从 "倾听"" 贡献 ""支持" 三个维度打分(1-5 分)
教师评价:观察记录小组讨论中的协调能力、任务分配合理性
2. 终结性评价(50%)
故事集质量(30%):
创意性(10 分):元素组合新颖度(如 "女娲 + 元宇宙" 得高分)
文化性(10 分):传统元素运用的准确性与深度(如不仅用符号,还体现文化精神)
表达力(10 分):语言流畅度、结构完整性、文体特征鲜明度
展示交流(20%):
推介表现(10 分):表达清晰度、情感投入度、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互动回应(10 分):回答问题的逻辑性、对评价的接纳态度
评价工具示例:"故事集评分量规"
维度 优秀(8-10 分) 良好(5-7 分) 待改进(1-4 分)
创意性 元素组合独特,有令人惊喜的想象点,如 "用《潼关》的叛逆精神写 AI 觉醒" 有一定创意,但组合较常见,如 "孙悟空用手机" 想象平淡,基本照搬原作情节
文化性 深入挖掘传统元素内涵,如 "用 ' 女娲造人 ' 反思现代教育的标准化" 能运用传统元素,但内涵挖掘较浅 文化元素与故事脱节,仅为点缀
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资源
课文动画:《小圣施威降大圣》斗法片段(5 分钟,自制简笔画风格)
音频材料:古诗吟诵(带注音跟读版)、《皇帝的新装》分角色朗读示范
微课视频:3 个 5 分钟微课 ——"如何分析寓言寓意"" 古诗意象的现代转化 ""神话改编三原则"
2. 文本资源
拓展阅读:《山海经》选段("女娲补天" 原文)、《哪吒闹海》(神话对比)
现代文选:刘慈欣《乡村教师》(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想象范文)、《伊索寓言》精选(与单元寓言对比)
辅助材料:"想象技法手册"(汇总单元所有写作技巧,附课文实例)
3. 工具模板
分析类:"文体特征分析表"" 意象采集表 ""寓言要素分析表"
创作类:"故事创作五步法支架"" 神话新编工作表 ""微写作评价卡"
合作类:"项目规划表"" 小组互评表 ""彩虹评改记录表"
4. 数字平台
班级学习空间:上传学生作品、微课视频、拓展阅读材料
在线协作工具:使用 "石墨文档" 共同编辑 "想象基因库"
展示平台:用 "Canva" 制作故事集电子版封面与插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