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城市生活vs田园风光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风:平淡自然陶渊明简历: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任34岁入桓玄幕府参军,三年后母丧回浔阳居丧40岁任镇军参军,不久辞去41岁投奔刘敬宣做敬威参军,4个半月后被辞官41岁应辟彭泽县令,80余天后自解印绶,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末一位文人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走向田园过上了隐逸生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解题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尘俗世界田园世界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拘束、繁忙自由、悠闲、诗意一、感知“田园世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赏析“田园世界”从抓意象、绘诗境、抓关键词、析手法、明背景、对比阅读等角度来赏析田园世界。近景所见:土地、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所闻: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淡远静穆乐守清贫喜悦自在恬静幽雅白描: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平中见奇,淡而有味。作者描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为何写得如此美呢?从诗歌的描写中,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把平常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情景交融)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世界这么美好,现实中的归隐生活的真的如此美好吗?《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三、探究“田园世界”陶渊明乞食时的痛苦惶恐、家境的破败如在眼前。陶渊明是从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辞官归园田的,县令虽然是小官,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但是,陶渊明还是毅然决然地辞了官。在陶渊明的眼里,有什么比穷困更难忍受?请结合作品说一说你的看法。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近代学者逯钦立先生所编的《陶渊明年谱》记载,在东晋安帝隆安三年,陶渊明三十五岁的时候,浙江会稽发生了孙恩变乱。当时军阀桓玄,还远没有表示出要篡位的野心,只是军事力量很强大。他曾经上表文给晋安帝,说他具备充实的军事力量,愿意带兵去讨平孙恩的叛乱。而替桓玄到皇帝那里上表文的就是陶渊明。陶渊明这一次出仕,很可能他是有理想的,他觉得孙恩是叛乱,如果替桓玄上表给皇帝,为讨平叛乱、安定天下尽一点力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晋安帝元兴元年桓玄带兵打下了建康,俘虏了晋安帝。那个时候陶渊明就已经不在桓玄的手下做事了,这一年陶渊明是三十八岁。与此同时,刘裕的队伍也开始强大起来。刘裕的职位是镇军将军,陶渊明就做过镇军参军。桓玄已经叛乱了,他当年加入桓玄的军队时是孙恩在叛乱,现在是桓玄叛乱,而刘裕要讨平桓玄,所以陶渊明就又加入了刘裕讨伐桓玄的军队,做了镇军参军的职务。《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和贫困比较起来,社会的动乱、官场的污浊使陶渊明更难以忍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守节操、独善其身、宁可穷困乞食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 而绝不与黑暗现实苟合的陶渊明的形象。在物欲横流、黑白颠倒的社会中,陶渊明坚守自己精神上的一片净土,这正是他人格上的可贵之处。杂诗(其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这种归隐丘山的喜悦背后,是理想的幻灭,是无奈的选择,是深沉的痛苦。作业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请写一写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